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近年来,海绵城市工程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热点领域.在公园绿地建设中应用海绵设施,降低城市地块的雨水排放压力,削减雨水径流污染排放量,实现对雨水资源的利用,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以玉溪大河下段3号地块的设计为例,应用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采用了多种海绵设施处理场地内雨水径流,使场地满足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2.
海绵城市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措施,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的综合管理。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需统筹协调城市开发建设各个环节。城市绿地系统是构建海绵城市体系的重要载体,绿地系统规划结合低影响开发的控制指标和技术措施,分别对公园绿地、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其他绿地等用地类型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通过研究发现绿地系统在海绵城市体系认识中存在一定偏差。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日益加剧的城市洪涝灾害,我国颁布实施《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人工湿地作为一种低影响开发设施,其较好的吸纳径流、去除污染及景观价值方面的优势必将在径流总量/污染控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的建议,对人工湿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价值和作用,以及设计时相对于传统人工湿地设计的不同和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以期对人工湿地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及应用方面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海绵城市是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中按照低影响开发理念结合我国国情提出的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雨洪管理及景观提升方法。海绵城市按照"渗、滞、蓄、净、用、排"的方针,充分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大力建设下沉式绿地、雨水公园、收集雨水系统,把雨水的渗透、滞留、净化、蓄集、使用和排水密切结合,统筹考虑控制径流、防治内涝、修复水生态和利用雨水资源等多个目标。  相似文献   

5.
小尺度海绵城市规划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贵安新区海绵城市总体规划内容,充分发挥月亮湖景观公园开敞空间大、自然山体植被多、新建绿地广等优势,对雨水起到吸纳、蓄渗和缓释的作用,对月亮湖景观公园给水排水、道路及驳岸工程、水环境等进行了设计。通过建设雨水收集池、植草沟、雨水花园、超标雨水排放系统以及下凹式绿地,有效控制了雨水径流,形成了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景观公园海绵城市系统。  相似文献   

6.
于冰冰 《建筑施工》2021,43(8):1608-1609
介绍了下沉式绿地、海绵城市的概念,并结合某具体项目的实际建设需要,提出创新方案,对下沉式绿地的造型设计进行研究分析,将绿地建设为带有雨水收集作用的城市森林、城市湿地,使其总体布局契合海绵城市、雨水花园的建设理念.结合下沉式绿地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下沉式绿地的实践价值,对环境保护、景观品质提升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山西省晋中市社火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场地面临的内源型径流环境,结合半湿润地区的气候特征,以设计全过程为例提出半湿润地区内源型海绵绿地设计方法,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内源径流型海绵绿地的设计方法主要包括6个方面:1)确定海绵绿地的雨洪管理目标;2)选择LID设施的功能类型;3)根据相关规划要求对场地径流进行计算;4)确定海绵绿地的空间布局设计;5)利用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WMM)建立动态模型,将LID设施对削减雨水径流总量与峰值流量,推迟洪峰时间等控制效果进行量化模拟,对比分析海绵绿地与传统雨水管网调蓄能力;6)在满足低影响开发措施功能的同时,结合景观化策略,通过Hec-ras软件对水景效果进行模拟。  相似文献   

8.
厦门龙湖春江彼岸是国内首批新建海绵试点居住区。住区景观实践立足海绵城市理念,在住区园林景观建设中,运用雨水花园、海绵湿塘、透水铺装和息壤等各项海绵建设的生态技术措施,拓展住区的径流控制总量与调蓄容积能力,满足海绵住区的生态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9.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住区存量与增量均规模庞大,住区因其建筑集中、汇水涵盖大、可收集利用雨水量多且水质好,利于低影响开发雨水管理体系的设计改造及实施,也是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从措施优选及体系设计两大方面对住区低影响开发雨水管理措施构建展开探讨:根据适建性评价及效益-成本比对,优选住区实施价值高的低影响开发措施;依据低影响开发的设计目标,针对新旧住区提出相应的雨水管理措施设计思路,结合住区景观系统,提出低影响开发措施的景观设计范式,在发挥生态功效的同时提升观赏价值。  相似文献   

10.
雨水集蓄利用是海绵城市建设中控制雨水径流和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技术手段。在实践过程中,要实现主管部门对雨水收集利用规划建设的有效管控和设施的有效运行,必须在规划中合理确定收集利用方式和管控指标。本文以固原市海绵城市规划为例,确定了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利用策略,研究了居住、公建、道路、公园绿地等各类用地的雨水资源收集利用形式以及规划管控指标,为其它城市雨水资源利用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城市绿地是人工与自然耦合的城市景观之一,是改善居民居住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地的利用是提高居民身心健康及幸福指数的有效途径。为验证城市绿地对居民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以杭州市主城区内所有大于1hm2的绿地为研究对象,在对665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Arc GIS技术分析杭州主城区绿地空间布局,应用似不相关回归方程(SURE)对居民身体健康福祉、心理健康福祉、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居民游玩绿地频次(游玩次数、停留时间)、在绿地游玩项目、绿地空间布局,以及受访者个体属性和感知等,均会对居民身心健康福祉和满意度产生不同维度和程度的影响,其中,绿地利用程度和地理空间比个体属性和个人感知对居民的影响程度更大。最后,从增加街头绿地数量、合理扩大绿地面积、增加可达性3个方面对杭州市主城区城市绿地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学者针对雨水管理目标下的 城市住区场地设计展开了较多研究,但对住 区绿地系统的形态特征和径流控制的定量关 系还缺乏相关探讨。研究对住区绿地形态特 征与径流水系特征进行归纳分类,然后选择 Uwater Drainage作为场地场次降雨径流的 模拟软件,基于重庆某住区设计方案展开降 雨径流的实证模拟研究。研究了住区建筑布 局与绿地形态对降雨径流的影响特征,探索 了整合雨水管理功能的住区绿地系统复合结 构。通过将雨水管理目标融入住区规划设计 阶段,有利于住区更加有效地实现雨水管理 目标。  相似文献   

13.
后疫情时代武汉住区绿地健康景观 调研及建设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利华  张雨  杨鑫  万敏 《中国园林》2021,37(3):14-19
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肺炎疫情引发了人们对公共健康深层次的思考。为了解武汉市居民对住区绿地景观与公共健康关系的认识、疫情前后住区绿地使用变化,以及对住区绿地健康景观建设的建议,2020年7—8月课题组开展了针对上述问题的调研。筛选武汉市2020年2月居家隔离期间15个首批“高风险”小区作为样本,采用“线上问卷+线下观察访谈”相结合的调研方法,发现:1)疫情前后,针对居民使用住区绿地的“频率”和“时长”,选择“增加”与“减少”的人数相当,与“无变化”人数比例近3:3:4;2)超半数居民解封后在住区绿地停留15min以上;3)住区绿地健康景观提升主要依托“绿地植物应用”和“健身设施及场所建设”;4)居民相对更喜欢开花的园林植物,并表现出了较明确的关于植物颜色、香型等的偏好。建议住区绿地健康景观应“关注住区弱势群体”需求,增加居民“全健康”效益,鼓励公众参与。最后指出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住区绿地健康效益有待全社会的关注和智慧贡献。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水文化遗产"概念及内涵的分析,比较了世界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世界水管理系统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对"水文化遗产"概念理解的异同。筛选并分析1978—2019年《世界遗产名录》(以下简称《名录》)中与水相关的文化遗产(含自然与文化混合遗产、文化景观)项目,将其保护历程归纳为"水利文物保护""水利景观保护""水管理遗产保护""水文化遗产保护"4个阶段。基于《名录》中"水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对其进行分类。最后提出"水文化遗产"的价值识别和评估应构建更加科学的体系。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城市公园在满足城市居民户外休闲游憩活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植物景观空间是城市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活动的主要场所。以深圳湾滨海公园为例,对植物景观空间特征和使用者行为进行调查,分析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空间与使用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使用者的植物景观空间行为偏好,为建设适宜城市居民休闲游憩需求的高质量城市公园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大规模开发建设活动使城镇下垫面硬化程度加剧,“三通一平”阻断了雨水径流自然“源一汇”过程,对此,不同地区应根据自身水文“源一汇”特征和水情问题探索适宜的海綿城市规划方法。本文针对丘陵地区沟谷发育密集的特点,提出基于雨水麻道的城镇多尺度海綿系统构建思路和方法,具体而言,根据地形特征提取多个尺度的雨水廊道作为生态排水娜道,通过廊道连接城镇中对应尺度的节点低影响设施,合理划分汇水单元层级化管理雨洪,综上建立生态排水网络解决暴雨多发气候条件下城鎮易涝的问题。同时,通过将海绵系统构建与城市规划编制衔接实现多规合一,探索在空间布局规划、绿地系统规划、雨水管网规划、指标图则规划等总规和控规层面的规划中落实海綿系统的规划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化的城市当中,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建筑行业也越来越关注居住环境,其作为城市当中与居民的距离最近、关系最密切的新型城市空间绿地,已经成为城市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结合太原市居住区景观的现状、典型社区和特点分析,提出适合太原市居住区植物绿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营造最佳人居环境--居住区绿化建设与管理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珊 《中国园林》2003,19(8):57-59
居住区绿化是城市园林绿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现代化城市建设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绿地,它最贴近生活、贴近居民,也是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理念。文章在指出存在问题的同时,提出了以人为本,营造最佳人居环境的多项措施,并指出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19.
城市绿色空间对于改善居民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以 武汉东湖绿道为例,基于2019年东湖绿道周边居民的体力活 动和健康效应调查,通过控制受访者个体社会经济特征和邻里 建成环境因素,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探究城市绿道使用对居 民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并鉴别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关系。结果显示,绿道使用通过完全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居民生 理健康,通过部分中介作用影响居民心理健康;体力活动、社 会凝聚力、满意度及情绪状况等因素相互作用,在绿道使用与 居民健康的关系中发挥了显著中介作用。此外,年龄、收入、 职业状况、土地利用混合度、公交站点、公园绿地等因素对居 民健康也具有显著影响。建议通过提升绿道可达性及满意度、 改善绿道周边小区邻里环境、促进绿道使用公平性,提升居民 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