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从健康社会决定因素角度,评估相关因素发展对中国人均预期寿命的影响,基于因素发展路径预测中国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分析健康中国战略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目标的实现路径,提出政策建议。方法:利用1990—2017年跨国面板数据,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人均预期寿命与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相关性,基于因素发展路径模拟(高、中、低三种方案)预测中国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并与战略目标值比较分析。结果:人均GDP、受教育程度、卫生人力密度等与人均预期寿命正向相关,PM2.5、交通事故死亡率、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占比与人均预期寿命负向相关。按照中方案,中国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可达79.22岁(95% CI:78.00~80.47),可以实现健康中国战略2030年设定的79.0岁目标。在快速发展的情景下,高方案的预测值可达81.46岁(95% CI:80.23~82.70);在发展受阻和疫情冲击的双重负向作用下,低方案的预测值仅为76.48岁(95% CI:75.21~77.77),甚至低于2019年77.3岁历史值。结论: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过程中,应明确制定健康责任部门考核指标,推动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落地;将短期发展与中长期发展相结合,分层分阶段实现发展目标;改善区域间人均预期寿命发展的不平衡,带动人均预期寿命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四川省居民预期寿命变化趋势,预测未来5年预期寿命水平。方法收集2000-2015四川省预期寿命数据,采用Joinpoint线性回归分析年度变化趋势,并建立GM(1,1)模型进行预测。结果 2000-2015年四川省人均预期寿命呈上升趋势,且女性预期寿命始终大于男性预期寿命。Joinpoint线性回归显示,人均预期寿命、男性预期寿命和女性预期寿命的年度变化百分比分别为0.41%(95%CI:0.33~0.49)、0.41%(95%CI:0.29~0.54)、0.44%(95%CI:0.37~0.50),且变化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GM(1,1)模型预测四川省2020年人均预期寿命将达到77.6岁,其中男性预期寿命74.7岁,女性预期寿命81.1岁。结论未来四川省居民预期寿命将继续增加,四川省2020年人均预期寿命可以达到全国目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满足"健康中国2030"规划编制的需要,预测我国居民2030年预期寿命水平,比较我国预期寿命在国际所处位置。方法 1.以第4、5、6次人口普查完整寿命表及联合国人口基金会预测的2030年婴儿死亡率为依据,采用指数回归方法对2030年我国居民年龄别死亡率进行预测,进而计算预期寿命。2.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对各国的预期寿命预测,比较中国所处位置。结果 2030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将达79.04岁(联合国人口司预测值为79.08岁),较2015年增长2.7岁。60岁以上老人对预期寿命增长的贡献将升至53.4%,预期寿命增长主要贡献人群向高年龄段转移。2030年,我国居民预期寿命将明显高于中等收入国家,与高收入国家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讨论加强对老龄人口的健康保障力度将成为保障预期寿命继续增长的关键。各项健康保障与服务公平性政策确保我国居民预期寿命与高收入国家差距不断缩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满足"健康中国2030"规划编制的需要,预测我国居民2030年预期寿命水平,比较我国预期寿命在国际所处位置。方法 1.以第4、5、6次人口普查完整寿命表及联合国人口基金会预测的2030年婴儿死亡率为依据,采用指数回归方法对2030年我国居民年龄别死亡率进行预测,进而计算预期寿命。2.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对各国的预期寿命预测,比较中国所处位置。结果 2030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将达79.04岁(联合国人口司预测值为79.08岁),较2015年增长2.7岁。60岁以上老人对预期寿命增长的贡献将升至53.4%,预期寿命增长主要贡献人群向高年龄段转移。2030年,我国居民预期寿命将明显高于中等收入国家,与高收入国家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讨论加强对老龄人口的健康保障力度将成为保障预期寿命继续增长的关键。各项健康保障与服务公平性政策确保我国居民预期寿命与高收入国家差距不断缩小。  相似文献   

5.
正日前,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是把国民的身心健康问题,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是一桩与每个中国人都息息相关的大事儿。《纲要》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纲要》对人均预期寿命提出明确目标,到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将达到79岁,届时,我们国家将进入长寿国家行列。  相似文献   

6.
本期看点     
正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我国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人均预期寿命较目前再增加约3岁,达到79岁。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规划纲要》明确了健康中国建设的目标:到203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中国特色基本  相似文献   

7.
目的:预测"十二五"期间北京市人均期望寿命,描述其变化趋势,为政策分析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北京市卫生局公布的北京市2003—2010年人均期望寿命数据,应用一阶自回归模型,对"十二五"期间北京市人均期望寿命进行预测。结果:在本研究模型的既定水平下,2015年北京市人均期望寿命预测值为81.73岁,低于预期目标值0.1岁左右,预测值的90%可信区间为[81.13,82.33]岁,相比预期目标值上限预测值则较为乐观。结论:近年来北京市人均期望寿命的增长趋缓已进入平台期,"十二五"期间人均增长1岁的目标基本可以实现,未来应当重视健康期望寿命的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8.
正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我国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人均预期寿命较目前再增加约3岁,达到79岁。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规划纲要》明确了健康中国建设的目标:到203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高,健康服务体系完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分析中日1990—2019年人均预期寿命的发展水平及增长速度,探讨不同因素对人均预期寿命差距的影响,为我国人均预期寿命的增长提供参考。方法 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中日两国人均预期寿命影响因素。结果 30年间,中日人均预期寿命总体呈上升趋势,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与日本之间的差距缩小了2.91岁;其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增长速度最快的是2015—2019年,年均增长量达到0.38岁。对中日人均预期寿命解释变量指标提取相应的主成分,累计贡献率分别为98.675%、98.392%。当经济发展水平、免疫接种指标、健康生活行为增加1个单位,中国和日本人均预期寿命分别增加0.821岁、0.684岁、0.486岁和0.350岁、0.334岁、0.407岁。影响中国和日本人均预期寿命的健康生活环境指标分别是森林覆盖率和PM 2.5暴露值,当森林覆盖率增加1个单位,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增加0.14岁;PM 2.5暴露值增加1个单位,日本人均预期寿命减少0.319岁。交通事故死亡率每增加1个单位,日本的人均预期寿命则减少0.151岁。结论 中国和日本的人均预期寿命均与经济发展水平、免疫接种、健康生活行为...  相似文献   

10.
《健康向导》2021,27(3):4-5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到2030年,我国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人均预期寿命较2015年的76.34岁继续增长,达到79岁.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领域发展更加协调,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普及,健康服务质量和健康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11.
正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其中,健康中国建设的主要指标有:到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2015年为76.3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0%(2015年为10%)。2015年6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我国居民慢性病现状为:18岁及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019—2022年海南省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健康海南行动和海南省人均预期寿命提升行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多阶段抽样方法,抽取海南省15~69岁常住居民进行入户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的主要因素。结果 加权调整后,2019—2022年海南省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为18.20%、20.15%、22.28%、23.51%,呈上升趋势(χ趋势2=107.245,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女性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较男性高,OR值为1.162(95%CI:1.099~1.229);15~岁年龄组的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较65~69岁年龄组高,OR值为3.097(95%CI:2.432~3.943);大专/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较不识字/少识字文化程度高,OR值为9.084(95%CI:7.174~11.503);公务员/教师职业的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较农民/工人职业高,OR值为4.093(95%CI:3.423~4.893)。结论 2...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性分解健康决定因素不平等对人均预期寿命差距的贡献度,探索公共政策可干预的优先领域,提出缩小国家或地区间健康差距的政策建议.方法:利用1990—2017年跨国面板数据,在分组构建宏观健康生产方程和回归分析的基础上,利用Oaxaca-Blinder分解技术对高、低寿命国家组间差距进行分解,计算出各因素对寿命差距的贡献度.结果:总体人均预期寿命差距绝大部分(92.8%)可由健康决定因素不平等解释(可干预的资源型差异),不可解释部分(难以干预的结构型差异)仅占7.2%;在可解释部分,受教育程度贡献度最高(34.4%),其次是人均GDP(26.8%)和安全饮水覆盖率(26.2%),三者共占87.4%;在因素分类贡献度中,社会经济地位因素对于寿命差距贡献度最高(60.9%),医疗卫生体系因素贡献度为6.5%.结论:健康弱势国家应主动建立以健康为导向的资源可持续发展路径,必要时采取国家内部跨地区资源转移战略;明确健康发展的优先领域,兼顾跨领域资源统筹协调;加强发达国家对弱势国家资源发展的国际投资与援助,协作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2016年与2018年北京市餐饮从业人员健康素养水平,并对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以2016年与2018年北京市部分餐饮从业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χ~2检验比较健康素养水平的组间差异,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6年与2018年北京市餐饮从业人员的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为8.2%和13.5%(P0.001);与2016年相比,2018年不同特征调查对象的健康素养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35~岁年龄组和45~岁年龄组、本市户籍、人均月收入5000元及以上组的健康素养水平增长幅度较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文化程度是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以25岁年龄组为参照,25~岁、35~岁和45~岁年龄组健康素养水平较高,OR值分别为1.7(95%CI:1.1~2.8)、3.0(95%CI:1.7~5.5)和4.6(95%CI:2.3~9.2),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参照,高中/中专/职高、大专/本科及以上分组的健康素养水平较高,OR值分别为3.8(95%CI:1.8~8.2)和11.9(95%CI:5.4~26.2)。结论与2016年相比,2018年北京市餐饮从业人员的健康素养虽呈上升趋势,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应有针对性地开展餐饮从业人员的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健康社会决定因素,探究我国老年人抑郁的相关因素,为我国老年人抑郁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中≥60岁的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n=6 976),利用健康社会决定因素对变量进行筛选,最终纳入样本4 361例。对变量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探究老年人抑郁的相关因素。结果 我国≥60岁的老年人中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9.4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0.732,95%CI:0.620~0.864),有配偶(OR=0.681,95%CI:0.551~0.842),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上(OR=0.749,95%CI:0.613~0.915),有读书习惯(OR=0.727,95%CI:0.556~0.950),自评健康一般(OR=0.463,95%CI:0.370~0.580)和良好(OR=0.462,95%CI:0.383~0.557)等与老年人抑郁呈负相关;有慢性病(OR=1.300,95%CI:1.101~1.535),在业(OR=1.261,95%CI:1.061~1.498),对生活...  相似文献   

16.
当下,健康中国建设正方兴未艾,在这深刻影响未来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历史性时期,医务工作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起主导作用。2019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77岁,但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凸显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健康需求之间的突出矛盾。  相似文献   

17.
运用变异系数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的强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 1981—2015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增长经历了慢—快—慢—快的四个阶段,预期寿命增长指数上升到113,其中男性上升到111,女性上升到115,男女预期寿命差距逐步增大。(2) 1990—2010年,全国31个省份人均预期寿命变异系数从0. 051降低到0. 036,预期寿命水平较低省份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较高的省份。(3)我国人均预期寿命的地域分布大体上分为东南部高预期寿命水平区、中北部中预期寿命水平区、西南部低预期寿命水平区。2010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水平绝大多数省份处于第二级(76~80岁)和第三级(71~75岁),相对于1990年提高了两级。到2020年,我国将有北京、天津和上海3市处于第一级寿命水平(81~85岁),其余为第二和第三级预期寿命水平。影响我国省际人均预期寿命时空差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18.
高亚娟  尹琳  卢永  吴敬 《中国健康教育》2023,(12):1109-1113
目的 了解我国196个城市的人均预期寿命现况,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基于2021年全国健康城市评价指标数据,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人均预期寿命与各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初步判断,并采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人均预期寿命的主要因素。结果 2021年,我国196个城市的人均预期寿命为(79.96±2.44)岁。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Β=0.156)、国家卫生县城(乡镇)占比(Β=0.01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Β=0.054)、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Β=-0.066)、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Β=0.074)、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Β=0.042)、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Β=-0.003)是影响人均预期寿命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 人均预期寿命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未来应通过提升居民健康素养,重视居民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加强国家卫生城镇创建和健康城镇健康细胞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措施,提高人均预期寿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我国老年人口健康预期寿命的影响因素,并对相关因素的空间变异特征进行深入探讨。方法:以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2011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为资料来源,采用经典OLS回归和地理加权回归,分析男性和女性老年人口健康预期寿命及各影响因素间的区域差异。结果:经典OLS回归显示,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平均受教育年限对男性和女性老年人口健康预期寿命均具有正向效应,而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仅对男性老年人有负向效应。地理加权回归显示,老年人口健康预期寿命分布特征受经济、教育、卫生等非空间因素的影响,还与不同区域的地理分布有密切关系。结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具有空间自相关性的数据具有更优的拟合,可以较好地揭示空间因素在地区间作用的差异。我国政府制定区域人口老龄化健康政策,应科学把握不同地区对政策背后同一因素的不同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贵州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0年7—10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概率抽样方法抽取贵州省部分15~69岁常住人口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的主要因素。结果 加权后的2020年贵州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8.83%。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65~69年龄组相比,15~岁、25~岁、35~岁、45~岁年龄组的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较高,OR值分别为1.748(95%CI:1.066~2.866)、2.842(95%CI:1.829~4.417)、2.944(95%CI:1.918~4.520)、2.325(95%CI:1.519~3.561);与硕士及以上文化程度相比,不识字/识字很少、小学、初中文化程度的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均较低,OR值分别为0.023(95%CI:0.006~0.088)、0.079(95%CI:0.021~0.291)、0.198(95%CI:0.054~0.724);与其他职业相比,医务人员的健康素养水平较高,OR值为3.291(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