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报导,截止1977年,苏联1:20万区测已完成全国面积的85%,1:5万完成了全国面积的21%。预计,1:20万到1990年将全部完成;1:5万到1985年将完成30.5%。近年来,苏联广泛采用了高效率的组合地质测量方法,其成本与逐幅地质测量相比,1:20万每平方公里低1/3,1:5万每平方公里低20%。航空摄影地质测量也得到了广泛的  相似文献   

2.
为了配合区域地质测量工作,曾在四川某地开展1∶20万地球化学水系沉积物测量,相继开展了1/5千~1/5万地球化学找矿.通过对异常的检查、评价、验证等工作,取得了丰富的地质和化探资料,对提高地质研究程度和矿产普查找矿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果.本文根据已获得的实际资料,讨论三个问题.一提高地质研究程度  相似文献   

3.
Ⅰ引言我院在党委领导下,坚决执行了党的教育方针,我院师生已参加了两年大规模的区域地质测量及找矿工作,不仅完成了国家交给的生产任务,而且在区测方法上创造和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航空照片在区测工作中的应用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教训。为了更好的指导今后地质工作和总结两年来生产工作经验,来迎接全国区域地质测量会议,因此在党委领导下,师生紧密合作进行了在区测工作中航空照片利用的经验总结。在总结过程中,搜集  相似文献   

4.
钱凤仪 《地质学刊》1998,22(A12):59-62
概述40年来,江苏省地矿局在1:20万区域地质测量,1:5万区域地质测量及相关的物化探工作成果,在地层,岩浆岩,变质岩及地质构造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地质找矿中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可进一步开展勘查工作的矿产地。  相似文献   

5.
三年来秦岭区域地质测量大队在进行地质测量工作的同时,共普查、检查了矿点数千处,发現可以进一步进行勘探的矿产地数十处。其中有的矿产地已轉入詳細普查或勘探。这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陝西地区的后备  相似文献   

6.
前言     
一九五八年以来,我院广大师生在院党委和各省市地质局的领导下,由于正确的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把野外生产实践当做学习知识改造思想的大好课堂,两年来在全国十五个省市,承担了大约四十五幅的1/20万区域地质测量及普查找矿工作,在工作中师生紧紧依靠党的领导、政治帅掛、虚心向兄弟地质队学习,获得了全面丰收。为了迎接即路到来的伟大的一九六○年“五一”劳动节,院党委决定,要全面、系统的总结我院两年来贯彻党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建国40年来,由于地质工作者发扬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拼博进取,开拓创新,新疆地质事业迅猛发展.全区地质研究程度大大提高,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完成53万平方公里,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完成76.5万平方公里,1/10万至1/50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完成106万平方公里,1/10万至1/100万航空磁测完成145万平方公里,1/5万至1/100万化探  相似文献   

8.
崔霖沛 《物探与化探》1984,8(2):121-127
我国即将开展大面积1:5万的地质测量,物探工作如何配合以取得尽可能多的地质信息,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益,是一个急需要研究的课题。系统开展1:5万(1:2.5万)地质测量并同时开展物探工作的国家,主要是苏联。到1982年底为止,1:5万的地质测量已覆盖苏联国土近30%。  相似文献   

9.
苏联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它们是进一步发展工业和农业的重要经济前提。由于苏联各地进行了地质测量工作,因此我们能够有依据地对广大地区作出评价,并划出最有远景的区域,以进行有成效的普查工作。截至目前为止,苏联已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了比例尺为1:1,000,000的地质测量,而对一些主要的矿区还分别测制了比例尺为1:200,000,1:100,000和1:50,000的地质图。  相似文献   

10.
自从1978年地矿部决定在全国各地质勘探队开展1/5万“区调”以后,1983年底公布了“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要求”.山东在7个地质队1个区调队中设置了10个区调分队,现在已达180多人,其中技术干部约160人.正在开展工作的有31幅,已完成14幅.每年投资200万元左右(不包括物探费用),  相似文献   

11.
Ⅰ前言北京地质学院师生按照地质部的指示自1955年起即开始了1:20万区域地质测量工作。以后几年中工作不断增长,特别是1958年以来,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在贯澈执行“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教育方针过程中,数千师生分别在十余省地质局领导下,开展了1:20区域地质测量工作有很大跃进,测区面积已达41幅。在这些工作区里,特别是华北几省的测区内,前震旦纪变质岩十分发育,为了全面地了解和研究前寒武纪地质发展情况,进而探寻其成矿规律,许多队历年来都  相似文献   

12.
地质部自1955年进行石油普查工作以来,和石油工业部配合协作,陆续在全国绝大部分具有油气远景的地区开展了工作。在这些区域内,我们完成了大量的工作量:此例尺1:100万—1:50万地质测量在60万平方公里左右,1:20万地质测量704657平方公里,1:5万—1:2.5万构造详查26192平方公里,普查钻探279885  相似文献   

13.
引言陕南洋县-西乡-南郑一带基性岩分布地区,解放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进行了大量的地质、物探工作,其中以矿点检查工作为多,其次为1/20万区域地质测量和1/10万区域航磁普查;洋县毕机沟钒钛磁铁矿区及其外围,十余年来,历经陕西省地质局、陕西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先后进行过大量矿区评价勘探及外围普查找矿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地质成果,我组1971-1973年,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南郑碑坝基性岩体(碑坝至西河一段)、西乡望江山基性岩体、洋县毕机沟含钒钛磁铁矿床辉长岩体重点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西乡  相似文献   

14.
新疆西天山艾肯达坂以东出露一大套陆相磨拉石建造,厚度约2 800 m,角度不整合在含煤系的石炭系科古琴山组之上,主要岩性是砾岩、粗砂岩夹少量细砂岩、粉砂岩.由于其中化石稀少,时代难以确定.1971年新疆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大队完成的1:20万小布鲁斯台幅称其为早二叠世下亚组和上亚组.作者于2004年在此处进行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时发现了一层灰岩,其中找到了蚌壳等淡水动物化石,确定其时代为晚二叠世,并将其划归为铁木里克组.铁木里克组经受了二叠纪末期的构造运动,被产状平缓的侏罗系中下统水西沟组角度不整合覆盖,三叠系缺失,以此来确定本回造山时间应在二叠纪末结束.  相似文献   

15.
“文化革命”以前,地质部下面设置了一个区域地质测量局,各省区地质局之下设置区域地质测量队。这些机构的主要任务是系统地测制全国规模的区域地质图,首先是二十万分之一地质图;在测图的同时进行矿产普查初步工作。区域地质测量是地质工作的基础工作,是“基本工”,也就是地质部的“基本工”。但在“文革”期间,区域地质测量局被取消了。考虑到“区测”工作如果没有统一的规划和应有的基本统一的要求,这对整个地质工  相似文献   

16.
北京地区的构造地质研究进展陈正邦(北京市地质研究所)北京地区大面积系统的构造地质调查和研究应该是始於1958年北京市地质局的成立。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原北京市地质局、北京地质学院区域地质测量大队在北京地区开展了大面积的1/5万区域地质测量,体现这一...  相似文献   

17.
陈魁垣 《地质论评》1963,21(3):162-162
广东廉江城郊县背岭一带出露一套海陆交替相碎屑沉积层。由于上复岩层为富含(竹蜓)类、珊瑚化石的黄龙灰岩故长期被误认为石炭纪的产物。 1960年,广东省地质局763区测大队在廉江、化县地区开展了1/20万区域地质测量,将这套地层与湖南的测水组相比,定其时代为早石炭世维宪期。 1962年,作者对这套地层作了比较详细的观  相似文献   

18.
1 矿产普查勘探工作的现状分析 矿产普查勘探工作的研究程度和应用技术手段在我国已发生了巨大变化。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已覆盖了全国,基础地质研究有了较大的变化,小比例尺区域性矿产预测工作(区划)已基本完成,各种矿产已基本划分出了矿带、1/20万航磁、1/20万航放、1/50万重力、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和重砂测量已基本覆盖全国。遥感地质工作普  相似文献   

19.
长江九江段40年来河道演变的DEM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数字高程模型(DEM)技术,模拟了40年来长江九江段的冲淤过程,结果表明:1963-1972年,总体表现为淤积,淤积量为650.5万m3,平均淤积速率为65万m3/a。1972-2002年,总体表现为冲刷,冲刷量为2072万m3,平均年冲刷率为103.6万m3/a。1963-2002年,九江河床总体表现为冲刷,冲刷量为1497.7万m3。2003年与1963年比较,河床淤积区域主要在长江九江上段的近南岸区域、中下段的中间区域;冲刷区域主要在长江九江上段的中间及近北岸区域、中下段两岸的近岸区域。长江九江河段40年的演变是河床的边界条件、上下游来水来沙及人类活动耦合的结果。中下段南岸的不断刷深和南偏对九江的防洪带来更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20.
在西昆仑叶尔羌河上游地区开展1:50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圈定出6个成矿带、19个具有良好找矿潜力的成矿远景区。根据已圈定的成矿远景区,择优开展1:10万、1:5万地球化学普查及同比例尺路线地质测量,快速缩小靶区,在皮山阿巴勒克一托满、和田岔路口一带找矿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