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通过对杭州市公安局安康医院422例住院精神病人的B超检查结果分析,发现有44例在入院后经B超证实患有胆石症,其患病率为10.43%。认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尤其是服用酚噻嗪类和二苯氧氮平类药物是导致胆石症高发的危险因素之一,值得临床医生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胆的影像学状况,以便在治疗中减少易诱发的疾病。方法:对1255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肝胆B超检查,并行有关项目的比较。结果: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胆B超检查结果的异常阳性率为39.28%,脂肪肝的发生率最高为24.70%,占整个阳性率的62.88%。异常阳性率因年龄、病程的长短不同而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年老和病程长者阳性率较高,而阳性率与性别、精神分裂症的类型不同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长期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易出现药物性内脏疾病,尤以肝胆显著,必须定期进行相关的检查,及时防治。  相似文献   

3.
杨淑芳  李宇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0):2519+2522
目的:分析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肝胆B超检查异常情况。方法:采用东芝6000超声诊断仪,对持续服用抗精神病药(≥5年)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450例进行肝脏、胆囊B超检查分析,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同时对不同病程及服药时间、年龄段、性别的B超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的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肝胆B超检查的结果异常168例,阳性率37.3%。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胆B超检查阳性率及脂肪肝发生率、胆结石发生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异常阳性率因病程的长短不同、年龄、性别不同而具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易出现药物性内脏疾病,尤以肝脏显著,必须定期进行相关的检查,做到及时防治。  相似文献   

4.
田孝美  芦舜  周克宇 《中外医疗》2013,32(7):167-168
目的研究观察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的肝脏变化。方法随机抽取320位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对他们进行肝脏B超检查、血糖血脂检测以及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同时抽取320位未患精神病的常规检测者进行同样的检查。结果两组B超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病患中,B超异常阳性率为42.8%,其中脂肪肝的发病率最高。患者中不同的年龄、病程以及药物种类对于B超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性别无显著关系(P>0.05)。结论对于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脂肪肝和胆结石的发病率偏高,在临床治疗精神疾病的时候,要密切观察药物对于肝脏的影响,及时检查,减少与肝胆有关的疾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对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对住我院的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者49例及未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者40例,合计89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作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检测。结果:用药组的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值与未用药组的差异(P<0.001)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抗精神病药物长期治疗可引起体重增加、血糖代谢和血脂代谢异常,目前已发现氯氮平、奥氮平可明显增加体重和代谢障碍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6.
韦秀湘 《右江医学》2013,(6):869-870
目的 探讨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肝胆改变的超声影像学表现.方法 对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研究组)进行B超检测,同时抽取同期未患精神病的常规健康体检者120例(对照组)进行B超检测,观察两组肝胆的超声改变.结果 研究组B超肝胆异常率为40.00%,脂肪肝发生率为21.67%,对照组肝胆异常率为12.50%,脂肪肝发生率为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B超检测能明确显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患者脂肪肝等的变化,能及时为临床的服药治疗提供超声诊断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通过运用苏州市广济医院医疗大数据平台按照本次研究的入组标准选取在2010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间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3010例,其中女1552例,男1458例。获取的一般信息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住院时间等。检验指标有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和脂蛋白a。通过卡方检验、t检验对伴或不伴糖代谢异常两组之间的影响因素、血脂水平进行分析,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该组患者的糖代谢异常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发生糖代谢异常有604例,发生率为20.07%。高龄、文化程度低、病程长、反复住院的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更易发生糖代谢异常(P<0.05)。该组患者的糖代谢异常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起病年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水平均显著高于糖代谢正常的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发生糖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依次为载脂蛋白B(OR=2.431,95%CI:1.139-5.188)、总胆固醇(TC)(OR=1.255,95%CI:1.124-1.403)、年龄(OR=1.032,95%CI:1.021-1.042)、病程(OR=1.021,95%CI:1.009-1.034);保护性因素为住院时间(OR=0.997,95%CI:0.996-0.999)。结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更易发生糖代谢异常,在临床工作中应提高对该类患者躯体健康的关注度,减少患者糖代谢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腹部B超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蚁丽芬  朱少毅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9):845-845,847
目的:探讨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胆、脾、肾等脏器的影像学状况,以便在治疗中减少易诱发的疾病。方法:对2335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肝、胆、脾、双肾四脏器的B超检查,并行有关项目的比较。结果:住院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腹部四脏器B超检查结果的异常阳性率为37.9%,脂肪肝的发生率最高(21.67%),占整个阳性率的57.18%。异常阳性率因年龄、病程的长短不同而具显著性差异(P<0.05),年老和病程长者阳性率较高;而阳性率与性别、精神分裂症的类型不同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易出现药物性内脏疾病,尤以肝脏显著,必须定期进行相关的检查,做到及时防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六君子汤对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的影响。方法:将100名符合入组标准的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只进行常规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研究组在进行常规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六君子汤中药治疗,观察期为8周。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开始前和治疗后2、4、8周结束时的MBI情况、TESS评分和PANSS量表评分。结果:经8周治疗后,研究组体重明显改变,治疗前后MBI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在治疗结束时MBI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不同时期TESS评分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不同时期PANSS量表评分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六君子汤对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体重有显著的影响,并且与抗精神病药物合用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对抗精神病药物的疗效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对荣军患者心电图的影响。方法:对122例长期服用不同抗精神病药物的荣军患者进行心电图普查,按照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种类分为氯氮平组(54例)、氯丙嗪组(12例)、利培酮组(18例)和氯氮平联合用药组(38例);按照患者的年龄分为≤40岁组(18例)、41~50岁组(40例)、51~60岁组(40例)和>60岁组(28例);按照患者的服药年限分为2~10年组(10例)、11~20年组(10例)21~30年组(72例)和>30年组(18例)。对以上各组患者的心电图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2例荣军患者心电图异常44例(36.07%),其中窦性心律失常22例(50%),同时发现氯氮平组患者引起窦性心动过速最高;患者年龄对心电图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越大,心电图异常率越高;患者的服药年限及服用不同抗精神病药物对心电图的影响未发现统计学意义,但服药年限≤10年组患者的心电图异常率偏高。结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荣军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应该定期复查心电图。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223例经穿刺硬化治疗的肝包虫囊肿进行了较长期的超声随访观察,以评价其远期疗效.方法:经超声引导穿刺硬化治疗的肝包虫囊肿223例,240个囊肿,超声多次复查进行随访,观察囊腔大小,囊内结构,有无钙化及有无种植.结果:穿刺硬化治疗后随访3年以上的179例,5年以上的76例,3年和5年的治愈率分别为 85.53%(153/179)和96.1%(73/76);原位复发率分别为1.68%和0%.无一例穿刺道和其他部位种植扩散.结论:超声引导穿刺硬化治疗肝包虫囊肿简单易行、安全实用、创伤甚微,远期疗效非常显著,是一种基本上可替代传统手术疗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隐睾症的超声诊断准确率。方法:78例隐睾症患者,检查前适当充盈膀胱,必须进行扪诊检查,并采用低频与高频,超声探头联合应用。结果:78例中,双侧隐睾17例,共95个隐睾,超声诊断与手术结果对照,诊断符合率85.3%(81/95)未检出率14.7%(14/95)。结论:超声诊断是隐睾症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联合使用低频高频探头及彩超检查,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肝胆超声征象在重型肝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筛选病例后 ,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 (与凝血酶原活动度比较 )。结果 :肝胆超声征象对重型肝炎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结论 :肝胆超声征象对重肝的诊断和预后的判断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孙桂荣 《黑龙江医学》2008,32(3):186-187
目的讨论胆囊息肉样变的超声声像图表现与病理分类的相关性。方法观察胆囊的大小、形态、囊壁厚度及内部回声,测量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数目、大小及与胆囊壁的关系,并与手术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胆囊息肉样病变声像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隆起样病变,呈中等回声,后方不伴声影,不随体位改变移动。其中,胆固醇息肉121例(74.2%),乳头状腺瘤12例(7.4%),胆囊炎性息肉17例(10.4%),腺肌瘤10例(6.1%),腺癌3例(1.8%)。结论B超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为临床手术指征的选择提供一种无创、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胆囊异常的关系,深入探讨中医“肝胆相照”理论的病理基础和内涵。方法〓对102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进行肝胆脏超声检查,记录其胆囊的影像学表现,统计不同性别、年龄、患病年限之间胆囊异常率的差异。结果〓①胆囊异常性别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胆囊疾病的出现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呈增加的趋势(P<0.05);③胆囊疾病的出现率与病程年限呈线性变化趋势(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胆囊疾病发生率高于正常人;病毒感染时间越长,胆囊异常的发生率越高;慢乙肝病患者胆囊病变体现了中医理论中肝与胆互为表里,久病相互传变的密切关系,符合“肝胆相照”理论。提示治疗慢乙肝除了疏肝法之外给予利胆药物可能会取得更佳疗效。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胆囊壁增厚的四种原因作探讨 ,其中单纯胆囊病变引起的占到了 6 8% ,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胆囊壁改变占到13% ,肝脏病变引起的胆囊壁改变占 15 % ,其他原因引起的胆囊壁增厚占 4 %。超声发现胆囊壁增厚不应将诊断局限在胆囊本身疾患上 ,要充分结合临床及辅助检查 ,综合分析才能作出准确之诊断  相似文献   

17.
18.
用色素穿刺注入法、动脉内墨汁硝酸银水溶液注入法及过氧化氢涂抹法研究了23具胎儿和新生儿新鲜尸体及12只狗的胆囊淋巴管的分布、形态结构、淋巴管和所属淋巴结、淋巴液的流向及肝和胆淋巴管之间的相互关系。胆囊的毛细淋巴管起始于固有膜,后依次穿过胆囊壁各层移行为外膜淋巴管,后者经胆囊淋巴结、肝总淋巴结及腹膜腔淋巴结相联系。淋巴管穿出肌层时,即出现朝向外膜的淋巴管瓣膜。胆囊附近肝浆膜下的淋巴可流至胆囊淋巴管中,而胆囊浆膜下的淋巴则不能逆流至肝脏,故在两个器官的淋巴管之间存在淋巴流的单向界限。  相似文献   

19.
王路  阮德锋 《农垦医学》2004,26(6):410-411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仪器采用LDGIQ-400型实时超声显像仪,探头频率3.5MHz。以2001年5月~2001年6月来我院体检的新疆兵团机关事业单位人群为对象,对超声确诊为脂肪肝者详细记录其身高、体重、生活习惯及血脂结果均完整者入选。  相似文献   

20.
付晓杰  王琳 《中外医疗》2016,(8):175-176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及健康者的血清中肝功能指标的差异,为早期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3月间该院收治的9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肝硬化组及90例健康者作为该研究的对照组,所有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均与清晨取5 mL静脉血,后3000 rmp/min离心5 min,后取血清,冻存于-20℃冰箱中.后对所有样品的白蛋白(ALB)、总胆汁酸(TBA)、血清胆固醇(CHO)以及血清胆碱酯酶(CHE)水平进行检测并分析.结果 肝硬化组患者其CHO、CHE、TBA及AL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hild A级患者CHE及ALB水平较Child B级和Child C级患者显著升高(P<0.05),但Child A级与Child B级患者间CH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hild A级与Child C级患者间CHO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工作中可对患者肝脏功能的多个指标进行检测评价,并以此评估患者肝脏的受损程度,并以此判断肝硬化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