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9 毫秒
1.
周叔迦的因明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他的三本书中:《因明新例》将因明中的概念等用新的、较为贴近当时人们生活的例子代替原本的宗教意味浓厚的例子;《因明入正理论释》在阐释《入论》的同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因明学表解》将其分析因明理论时用到的图表集中阐述,采用更直观的方式解释因明中的有关概念。  相似文献   

2.
在世界逻辑史上,因明(亦称因明学)同古希腊的逻辑、中国古代的名辩学是三颗瑰丽的明珠。因明不仅在古代印度佛教和人们思维活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世界各国逻辑科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世上界上许多国家的学者利用翻译、注释、论文、著作等形式探讨和推广因明。在介绍和研究因明方面,中国的学者首当其冲。过去有人把中国逻辑史粗略地划分为先秦的名辩学,隋唐的因明和明清以后的逻辑学三个阶段。而今中国已故著名逻辑史家汪奠基先生在其《中国逻辑思想史》和周文英同志的《中国逻辑思想史稿》里也都列专  相似文献   

3.
詹锳先生是当代《文心雕龙》研究的著名专家。他的《文心雕龙义证》《〈文心雕龙〉的风格学》及《刘勰与〈文心雕龙〉》在学术界有重要影响。詹锳先生的《文心雕龙》研究,在观念、路数与方法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以“无征不信”的实证精神索解义理,以现代的学术观念发掘古代文论的理论内涵及其价值,自觉尝试探究并建构中国文学理论体系,呈现出学术大家成熟的研究品格。  相似文献   

4.
章法论是关于文章结构的理论,属于文章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古代文章学专著,书中虽然没有提出“章法”的概念,但他关于文章结构的理论却明显地存在着。可惜,章法论在《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至今没有得到足够的阐释和评价。郭晋稀说:“《熔裁》是探讨熔意和裁辞的。”(见《文心雕龙注译》408页)詹瑛把《章句》列入“修辞学”。(见《刘勰与(文心雕龙>》76页)牟世金认为:“《附会》近于所谓篇章结构问题。”(见《文心雕龙译注》88页)周振甫宽泛地说:“《附会》  相似文献   

5.
本文回顾了汉传因明代表作《因明大疏》研究的百年历程,总结了该研究从普及到专题研究再到全面研究这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和各自的成就,认为郑伟宏新作《因明大疏校释、今译、研究》代表了《因明大疏》研究的最高水平,该书从四个方面概括《因明大疏》的成就与不足,对它的历史地位作了较为全面而精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也谈《文心雕龙》结构框架的形成──与孙蓉蓉同志商榷张一平孙蓉蓉同志在《<文心雕龙>的产生和形成辨析》一文中认为:由于"我国古人偏重直观、形象的思维方式,缺乏思辨、概括的思维能力",所以刘勰的《文心雕龙》的宏伟而严谨的结构框架之形成,"决非我国传统的思...  相似文献   

7.
《文心雕龙》同有些古代典籍一样,存有一些历史疑题,撰成年代就是其中之一。《文心雕龙》的撰成年代,不仅关系到对内容的理解,也是推定刘勰生平年代的主要依据。长期以来,龙学界向以清刘毓崧“三证”说为依据,推定《文心雕龙》撰成于南齐之世。本文从三个方面进一步考证《文心雕龙》撰成于萧梁之初。  相似文献   

8.
张海明同志撰文指出,刘勰论文“受玄学本体论影响”,这是值得商椎的。从刘勰对玄学的态度,《文心雕龙》的体例结构,《原道篇》的具体内涵,刘勰是否属“缘情”派,刘勰对“才性”问题的认识等方面来看,刘勰论文根本不曾受到玄学本体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摘要]“同、异品除宗有法”是玄奘与汉传因明留下的一把打开陈那因明体系的钥匙。这一规定植根于印度陈那时代的辩论实践,目的是防止立、敌双方循环论证,并非纯粹的逻辑问题。要把外来文化移植到汉地,就必须交待清楚该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才能帮助汉地研习者正确领会陈那因明的本来面目。玄奘对陈那因明的译传,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这从唐疏四家强调同、异品除宗有法,到窥基《大疏》进一步强调同、异喻除宗有法,可以得到佐证。汉传因明的这一特殊贡献对解决国内外因明界近百年来在因明与逻辑比较研究中的分歧提供了方便法门。它起到了梵、藏文献难于替代的作用。本文是对近30年来国内围绕此一讨论所做的总结,回应了争论中的各种疑难。  相似文献   

10.
论因明学之喻与墨辩之理类曾昭式中国先秦时期的《墨辩》与古印度的因明学适应当时社会环境而产生.与古希腊逻辑成为逻辑学产生的三大源流。三者对逻辑学理论的探讨各有其特色。同时,由于思维形式的相对独立性,他们在许多方面又有相似之处。本文就《墨带》的“理”、“...  相似文献   

11.
因明与逻辑的比较研究,是因明学研究中的重大课题。陈那新因明体系是演绎推理,还是演绎与归纳的结合,或者既不是演绎推理,也不是演绎与归纳的结合,而仅仅是类比推理(根据其结论是或然的而看作归纳推理的一种),这是因明与逻辑比较研究中带根本性的大问题。我在1989年全国藏汉因明学术讨论会上递交了《陈那新因明是演绎推理吗?》一文,从陈那新因明的整个体系出发,论证他的因明论辩逻辑的推理性质是最大限度的类比推理,从而修正了我自己曾经接受过的从本世纪以来因明学界至今还占统治地位的观点(该文收辑在即将出版的《因明论文集》中)。姚南强同志在《复旦学报》1990年第六期上发表了《论陈那新三支式的逻辑本质》一文,对我的看法提出了异议。这对活跃因明研究是有  相似文献   

12.
唐代名僧玄奘长期在印度留学,回国后继续研习讲述因明学,翻译印度因明学文献,发展了因明学理论,使唐朝成了当时世界上因明学研究的高峰和因明学东渐的源头。中国近代出现了世界逻辑史上罕见的逻辑、因明、名辩三个逻辑传统相互激荡、比较研究的现象,玄奘传入的因明是形成这一特殊文化现象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日本歌论《古今和歌集》两序 ,受魏晋南北朝《诗品》、《文心雕龙》的影响 ,强调个人主观情绪的表现 ,在创作风格及思想主张上都有魏晋南北朝文论的影响痕迹。和歌正是吸收了当时中国文论中的丰富营养 ,经过消化、改造 ,奠定了日本歌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晚清民国时期,"龙学"大兴。黄侃《文心雕龙札记》、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均蜚声学界。而刘咸炘《文心雕龙阐说》一书由于生前未曾刊行,不为学界所知。随着《推十书》的刊布,《文心雕龙阐说》的价值亟待发掘。刘咸炘运用札记的形式,对《文心雕龙》50篇予以评点,颇多创见。然千虑一失,亦偶有失误。  相似文献   

15.
“龙学”的全称为《文心雕龙》研究学,是一门以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专著棗《文心雕龙》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科,也是国学中屈指可数的以某部极具代表性的古代典籍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之一。撰写于南朝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专著棗《文心雕龙》,以其体大思精饮誉于世。它不仅在中国文论史上占有最为显赫的地位,而且在世界上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千百年来,在中国,对《文心雕龙》的校勘、考证、注疏、整理、评点乃至较为系统的研究等几乎延绵不断。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文论与中国传统文论的相互激荡、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为《文心雕龙》研究…  相似文献   

16.
《周易》本非文论著述,而是占筮用书,但它本身却蕴涵着文论思想。其中《易经》所论并不多,主要蕴涵于《易传》。这些思想,对后世文论著述影响很大。受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南朝刘勰《文心雕龙》。这部文论专著,不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行文结构,有很多地方均取法《周易》。探索《文心雕龙》与《周易》的关系,对于深入研究刘勰的文论思想至关重要。 下面,拟从三个方面略谈浅见。  相似文献   

17.
刘勰不仅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文艺论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刘勰一生著述颇丰,见之史书著录者有《文心雕龙》、《文集》、《刘子》以及众多的碑文,随着近现代《文心雕龙》学的勃兴,对刘勰生平和思想的研究也越发深入和拓展。著名学者胡道静先生曾说过:“人知‘文刘’而不知‘哲学’久矣,虽有辨者,用力不足,难排众口”。  相似文献   

18.
“通变”思想是始终贯穿于刘勰《文心雕龙》的一条主线。它的成功之处,主要得力于:结构体系、文学思想和研究方法的创新。结构体系的创新是建构《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骨胳间架,文学思想的创新是充实《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经脉血肉,研究方法的创新,则是完善《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可靠保证。三者相辅相成,孕育了这部堪与亚里士多德《诗学》名著相媲美的东方文论巨著。  相似文献   

19.
汉代的诗学,基本上是《诗经》学,而《毛诗序》就是汉代《诗》学的纲领与津梁。“温柔敦厚”的“《诗》教”与《毛诗序》融合以后,“四始”、“六义”,“美刺”、“比兴”,“风雅正变”,“吟咏情性”,“发乎情,止乎礼义”,“温柔敦厚”等重要的诗学范畴,形成了汉代《诗》学的体系,并对汉以后的诗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心雕龙》与汉代《诗》学有极深的渊源关系。刘勰的诗乐观与《乐记》和《汉书·礼乐志》的关系紧密。受《毛诗序》的影响,刘勰弘扬了“四始”、“六义”。在美刺比兴方面,刘勰发展了《毛诗序》及汉儒各家对比兴的解释。另外,《文心雕龙》还继承和发展了“温柔敦厚”的诗教精神。  相似文献   

20.
刘勰《文心雕龙》和佛教思想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刘勰《文心雕龙》和佛教的关系历来有很多争议,各家所持观点都有一些片面性,或简单否定,或强调过分,往往有失公允。刘勰《文心雕龙》中的“神理”说意思是“神明的原理”,与他的佛学思想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刘勰的本体观受龙树影响很深,刘的论“道”实际包含了儒释道兼通的特点;刘勰《文心雕龙》的“折衷”研究方法是直接受龙树中道观影响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