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黄河下游水沙条件对河道冲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50年以来黄河下游河道实测水沙资料,分析了黄河下游河道汛期淤积比与小浪底站径流量、输沙量、平均流量、平均含沙量和采沙系数的关系;根据2002-2008年小浪底水库8次调水调沙期间的实测数据,进一步分析了调水调沙时黄河下游河道水沙条件对河道冲淤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下游河道汛期淤积比随小浪底站径流量或平均流量的增大而减小,随小浪底站平均含沙量或来沙系数的增大而增大;调水调沙期间下游河道均发生了冲刷,河道淤积比随来沙量、出库平均含沙量和来沙系数的增大而增大,随出库径流量和洪水历时的增大而减小;2007年汛后小浪底出库调控流量为3 600 m3/s、舍沙量为40 kg/m3时,下游河道基本达到冲淤平衡.  相似文献   

2.
根据高村水文站水文资料,对调水调沙之前和2002—2008年调水调沙期间高村段河道的演变情况及原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调水调沙改变了导致黄河下游河道严重淤积的不利水沙组合,形成了有利于下游河道减淤的水沙条件;高村段河道在调水调沙期间总体呈冲刷态势,平滩流量增大,河道行洪能力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1981~1985年黄河来水来沙、三门峡水库及下游河道冲淤概况,分析了近五年少沙原因和下游输沙特点,并进而对利用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减少下游河道淤积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4.
陈建国  周文浩  陈强 《中国水利》2010,(16):22-25,29
分析了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黄河下游河道发生的变化,指出水库在扭转河道连年萎缩、恢复河道泄洪能力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水库现已进入拦沙后期,建议水库运用理念应适时由"拦沙减淤"转变为"调沙减淤",在充分发挥下游河道输沙能力、减少河道淤积前提下,尽量减少水库淤积,延长水库寿命,并提出在建立新的水沙调控模式中亟待研究的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5.
基于水库群联合调度和人工扰动的黄河调水调沙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李国英 《水利学报》2006,37(12):1439-1446
为减少小浪底水库及下游河段的淤积,通过水库群的联合调度充分利用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等干流水库汛前蓄水,在小浪底库区人工塑造异重流,加大小浪底水库的排沙量。同时辅以人工的泥沙扰动措施,调整了库尾段不利的淤积形态。利用进入下游河道水流富余的挟沙能力,在黄河下游“二级悬河”及主槽淤积最为严重的卡口河段实施河床泥沙扰动,减轻下游淤积并扩大下游河道的主槽过洪能力。试验取得了预期效果,小浪底库区淤积三角洲冲刷泥沙1.329亿m3,设计淤积平衡纵剖面以上淤积的3850万m3泥沙全部冲刷消除,小浪底库尾淤积形态得到合理调整;下游卡口河段扰起泥沙164.13万m3,扰沙河段的平滩流量增加了510~640m3/s;下游河道利津以上各河段均发生冲刷,小浪底~利津河段共冲刷0.665亿t。说明通过调水调沙塑造适当的水沙过程,可以遏制黄河下游河道形态恶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桃花峪水库与小浪底水库联合调水调沙运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减少黄河下游河道淤积,尤其是艾山以下河道淤积及充分利用黄河水资源的角度出发,对桃花峪水库与小浪底水库联合调水流调沙运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小浪底水库下泄清水时,通过桃花峪水库调节引走清水,可减小进入下游的清水流量,使高村以上河段冲刷量减少,从而减少艾山-利津河段的淤积量;小浪底水库调沙库容越大,或桃花水库运用水位越高,对向华北地区供水及对下游减淤越有利,小浪度水库调沙库容越大,同样的运用方式  相似文献   

7.
黄河水沙关系协调度与骨干水库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水沙关系协调度的概念,认为黄河协调的水沙关系是指长时段内维持下游河道(主槽)不淤或微淤的水沙搭配过程。黄河下游冲淤平衡临界来沙系数是0.01 kg·s/m6,采用来沙系数和冲淤平衡临界来沙系数相对关系建立了黄河水沙关系协调度表达式。当水沙关系协调度大于1,说明某断面来沙系数大于河道冲淤平衡临界来沙系数,河道呈现淤积状态,水沙关系不协调;反之,当水沙关系协调度小于1,说明水沙关系协调,且数值越小说明协调程度越高。小浪底水库拦沙和调水调沙提高了水沙关系协调程度,减轻了下游河道淤积,但是小浪底水库拦沙库容淤满后,黄河下游的水沙关系会变为不协调,河道仍将处于淤积状态。  相似文献   

8.
论黄河断流问题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张光斗 《人民黄河》1997,19(10):27-29
由于近年来黄河年径流量小,上下游用水量较多,水沙调控不协调,造成黄河下河道连年断河、河床淤积,洪水位抬高,防洪能力降低。指出黄河断流和防洪都有重要的,必须同时考虑,并提出增加黄河调水量、节约用水、减少黄河泥沙、优化小浪底水库调度运用、利用干流水库调水流调沙、整治下游河道、全河统一调度等一系列解决黄河下游河道断流和减少下游河道淤积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20 0 1年汛期 ,举世瞩目的黄河小浪底工程将实施调水调沙 ,以减少黄河下游河道的淤积。小溏底工程的淤沙库容能够使下游河道 2 0年内不淤积抬高 ,从而为上中游治理水土流失和下游河道整治争取 2 0年的时间。小浪底工程位于河南洛阳以北 30km处 ,其地理位置使人们出现了一个担心 ,就是水流会不会把河南河道的泥沙带到山东河道淤积起来 ,形成所谓的“冲河南 ,淤山东”。针对这一问题 ,黄河水利委员会水科院和设计院的课题小组经过研究表明 :当花园口水文站的流量在 10 0 0~ 2 0 0 0 /s时 ,将会出现“冲河南 ,淤山东” ;而当花园口水文站…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国土规划研究中心1987年4月9日至12日召开的“黄河下游河道发展前景及战略对策座谈会”综述。56位专家学者参加了座谈会。黄河下游的防洪任务是长期的、艰巨的。症结在于河道淤积。今后黄河来水来沙变化的总趋势可能是水少沙多的矛盾更加突出。对于黄河下游河道发展前景的估计,绝大多数与会者认为,加固堤防和在一定限度内加高堤防,修建干支流水库,开展水土保持,利用干流水库调水调沙,整治河道,在沿河滩区放淤以及调长江水入黄河冲沙等多种防洪减淤措施,可以使黄河下游河道在今后100年或更长时间内相对稳定,设想人工改道的办法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1.
李满洲 《人民黄河》2001,23(5):40-42
通过对黄河水流系统泥沙输移载体能量环境的分析研究,提出“以治沙为中心,从调整和优化泥沙侵蚀、堆积和输移的载体水能分布入手”的基本思路,以及“上游分水改道,分能减沙;中游限(断)能拦沙,减少下泄和下游引水增能,冲耖 减淤”的系统治共同战略构想,并就其合理性与可行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认为;利用水能的相机增减,实施上、中、下游输沙载体的优化调配,辅以必要的生物水保措施,是能够创建黄河下游动态冲淤平衡局面的。  相似文献   

12.
黄河高含沙洪水"揭河底"冲刷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江恩惠  曹永涛  张清 《人民黄河》2004,26(7):6-7,11
对目前黄河高含沙洪水“揭河底”冲刷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分析,认为:在目前黄河水量显著减少、河道淤积萎缩日趋严重的形势下,开展高含沙洪水“揭河底”冲刷机理研究,不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还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和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该课题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其成果对丰富河流泥沙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加深对高含沙洪水特殊造床机理的认识,完善黄河等多泥沙河流的综合治理方略和防洪工程的安全措施等具有重大意义。要使本项研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必须采用实测资料分析、模型试验、理论分析和力学分析计算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分析发生“揭河底”冲刷河段的来水来沙情况及“揭河底”冲刷过程中有关水文泥沙资料,建立清晰的“揭河底”过程的物理图形,并借助实体模型开展高含沙洪水“揭河底”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渭河和黄河下游河道冲淤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渭河下游和黄河下游河道冲淤特性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回顾,利用渭河下游和黄河下游实测资料对从非平衡输沙理论推导出的冲淤临界流量与含沙量关系进行了验证和对比。以此为基础,对河床冲淤特性做出了新的解释,即“相对大水冲刷、相对小水淤积”。按照来水来沙指标流量与含沙量的对比关系,将河床冲淤分成相对大水冲刷区、相对小水淤积区2个大区,或分为清水冲刷区(绝对大水冲刷区)、相对大水冲刷区、相对大小水冲淤临界区、相对小水淤积区、绝对小水淤积区5个小区。  相似文献   

14.
古人对黄河泥沙及其运动的观察和认识由来已久,并形成了初步的泥沙理论,在内容上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黄河水流含沙量、泥沙淤积规律、泥沙冲刷规律、束水攻沙理论,以及泥沙冲淤与河道变化的关系等。此外,历史上治理黄河泥沙的实践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本文从五个方面对比进行了分析,即:泥沙清浚、束水攻沙的实践、王景治河与贾鲁治河中的治沙问题、河口治理、泥沙利用。  相似文献   

15.
黄河小北干流和渭河揭河底冲刷现象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河1964~1977年六次揭河底冲刷洪水来源,除1970年8月一次洪水来源为府谷吴堡区间的孤山川、窟野河、秃尾河、佳芦河粗沙区暴雨洪水外,其它五次均为吴堡龙门区间的暴雨洪水。渭河1964~1992年七次揭河底冲刷洪水均为泾河的高含沙量洪水,主要来自马连河、蒲河和红河。黄河、渭河的揭河底冲刷的共同点是高含沙量大洪水,长河段的自上而下的沿程主河槽冲刷。黄河小北干流主河槽宽浅,单宽输沙率小,冲刷河段短,均未超过潼关;渭河主河槽窄,单宽输沙率大,冲刷河段长,1966年、1977年均发展到潼关和与溯源冲刷交会,导致潼关1000m3/s水位降低1.0~2.3m。  相似文献   

16.
黄河泥沙对CODMn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国华 《人民黄河》2000,22(3):17-18
针对黄河多泥沙河段含沙量大,泥沙对河流CODMn浓度影响大的突出特点,运用模拟实验方法,探讨了泥沙对CODMn浓度的影响,揭示了浑水、清水中CODMn浓度与含沙量之间的关系。即:黄河原状水中CODMn值随着含沙量的增大呈显著上升趋势;去除泥沙后清水的CODMn浓度测定值随其原含沙量的增大呈微上升趋势;黄河原状水即使不加酸保存,泥沙对CODMn测值也有一定影响,但其影响程度要比加酸样品显得微弱。最后  相似文献   

17.
2003年黄河调水调沙试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廖义伟  赵咸榕 《人民黄河》2003,25(11):25-26
2003年的黄河调水调沙试验开始于9月6日9时,至9月18日18时30分结束,历时12.4天。通过以小浪底水库为主的四库联合调水调沙,有效地利用小浪底一花园口区间的清水,与小浪底水库下泄的高含沙水流进行水沙“对接”。在试验过程中,采取了陆浑水库适时调控、故县水库控泄运用,尽量拉长、稳定小花问的流量过程,以利于小浪底水库配沙;以小浪底水库的实时水沙调控,稳定花园口站水沙过程的调度方式。通过前期实测资料分析、数学模型计算和实体模型试验,紧紧围绕这次调水调沙试验的主要目标,控制花园口流量2400m3/s、含沙量30kg/m3。这次调水调沙试验使下游主河槽过流能力得到进一步恢复,下游河道总冲刷量0.456亿t,全河段大都发生了冲刷,从而为今后实施水库多目标调度、兼顾各方面效益积累了新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小浪底水库运用初期,改变了下游来水来沙条件,游荡性河段将普遍遭受冲刷,尽管河床下切可以促进河道稳定,但还不能摆脱横河、斜河等畸形河势的威胁,近期黄科院开展的游荡性河道挖河固堤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在游荡性河段只要挖河方案可行,可以达到规顺河势的目的,小浪底水库运用初期下泄清水为游荡性河道局部河段采用挖河方式规顺河势创造了条件,因此这期间游荡性河道整治应与挖河固堤相结合,在局部河段实施挖河疏浚,以促进游荡性河段河道的稳定。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双岸整治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检验游荡性河道双岸整治方案的可行性,选择了黄河下游花园口-夹河滩河段开展了动床模型试验,分析了该河段双岸整治工程在大、中、小水期间的控导性能以及对排洪能力、河道输沙能力的影响。试验表明:双岸整治工程在小浪底水库泥沙多年调节运用的条件下,初期(下泄清水期)起到了护滩的作用,阻止了河槽的展宽,使冲刷向纵深方向发展,河势得到了有效控制;在水库利用洪水排沙期,河道具有很强的输沙能力,在以洪水排沙输沙为主、清水冲刷与少量小水挟沙的共同作用下,能维持输沙的基本平衡。  相似文献   

20.
黄河水质COD监测与评价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研究原状水样COD值与含沙量的关系,推导出水样COD值与泥沙有机质含量间的转换关系式。经实验验证,原水样的COD值与其中悬浮泥沙的有机质含量定量相关,在一定条件下,泥沙COD值与有机质含量可以通过关系式互相换算。在此基础上对黄河原状水样评价结果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得出“水相未受污染时,评价结果不能合理反映水质客观情况;水相受污染时,评价结果难以区分污染影响”的结论。另外,还对黄河COD澄清水监测与评价方案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认为黄河水质COD监测与评价采用原状水和澄清水同时进行的方案为最优,建议在水中含沙量不大于200mg/L时监测评价原状水,大于200mg/L时监测评价原状水和澄清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