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田间持水量测定成果合理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持水量是土壤排除重力水后的最大土壤含水量,是对作物有效的最高土壤水含量,也是进行土壤墒情评价的重要依据。由于田间持水量测定方法、测定条件等的不同,导致测定结果也不尽相同,为此对田间持水量测定成果进行合理性分析非常必要。从测定方法、测定条件、土壤质地、退水过程、墒情评价等方面,阐述了墒情站点的田间持水量测定成果合理性分析过程,为土壤田间持水量测定、成果分析验证、墒情评价、旱情分析等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孙瑞  刘田田 《江苏水利》2016,(10):56-58
介绍了徐州市田间持水量测定方法,通过对测定成果进行分析,得出该地区田间持水量与土壤质地、土层深度、渗透及退水能力密切相关,其实验数据可应用于徐州市计算土壤灌溉量,确定墒情和旱情评价指标等。  相似文献   

3.
姜波  张薇 《吉林水利》2012,(8):21-24
田间持水量是表征田间土壤保持水分能力的指标,是计算土壤灌溉量的重要指标,也是确定墒情和旱情评价指标的重要参数。文章通过三种不同实验方法对吉林省中西部地区五种土壤质地、三层土深的田间持水量进行实验研究,其结果表明,该区田间持水量与土壤质地、土层深度、渗透及退水能力密切相关,其实验数据可应用于该区计算土壤灌溉量,确定墒情和旱情评价指标等。  相似文献   

4.
土壤墒情是旱情监测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反映旱情的一个重要的直接指标。根据陕西省墒情监测站规划建设情况调查及调整方案,通过分析评价全省土壤墒情监测工作现状,分别从站网布设和监测管理应用两个方面,提出水文局墒情站升级改造、发墒情监测部门内部工作管理及信息对外发布软件功能的建议。确保土壤墒情监测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文中分析了目前在农业旱情实时评价中关于利用土壤墒情界定旱情等级时存在的问题,提出用农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的研究成果分析土壤墒情现状、确定旱情严重程度的初步探索意见。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土壤墒情监测工作的时效性,吉林省建立了固定自动墒情站和旱情应急监测站,但是采用土壤水分采集仪进行旱情监测尚处于初级阶段,文中根据多年墒情监测工作经验、有关文献成果,结合抗旱工作实际需求,对自动土壤水分采集仪监测与标定应用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对以后的土壤墒情监测开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利用环刀法对潍坊市的20处人工墒情监测站、三层土深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田间持水量与土壤特征、土层深度等具有密切关系,实验数据可作为潍坊市确定墒情和旱情评价的参数指标。  相似文献   

8.
不同土壤质地田间持水量实验成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应用不同田间持水量实验方法,测定不同土壤质地的田间持水量,实验证明,田间持水量与土壤质地、渗透性能及退水能力密切相关。应用这三种实验方法均可准确测得田间持水量,为确定土壤灌溉量、土壤墒情和旱情评价指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墒情是旱情监测的重要指标,墒情监测水平是一个地区旱情监测自动化、信息化的重要标志。通过在东营建设自动测墒系统的总结,为下一步自动测墒系统在全省的推广提供了有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2013年开封地区降水量偏少,旱情发展严峻。及时掌握监测的土壤墒情信息,对抗旱减灾、农业灌溉、政府职能部门领导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文章叙述了土壤墒情的概念、测墒方法及其优缺点、土壤墒情的观测时间、墒情要素及旱情标准,并对2013年开封旱情做了分析,探讨了逐步完善的测墒改进措施,展望了未来土壤墒情的监测趋势。  相似文献   

11.
干旱预报模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旱模拟模型密切结合农业干旱特点,通过把降水、土含变化、作物需水、地下水变化等多种因素联系起来,对干旱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模拟计算,从而得到一系列包括缺水的时间过程、量及变化等多项指标来反映作物缺水情况.并通过综合分析来确定干旱的年、季和作物关键生长期的旱情指标及相应的旱情等级,提供干旱信息,为干旱的规划、监测和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根据水文循环要素、多年实测土壤含水量资料,对本地区的旱情状况进行系统评价,确定旱涝标准。并根据实时监测数据,结合各地的土壤质地、干土层厚度、农作物长势,对本地区旱涝状况进行实时评价,判别旱涝程度。通过电视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各县市区实时的土壤墒情信息,以水文科技服务支持本地农业生产建设。  相似文献   

13.
干旱是黑龙港地区最严重的农业气象灾害,评估冬小麦各生育阶段的干旱风险可为合理制定灌溉制度、采取相应的防旱抗旱措施提供依据。基于验证后的APSIM模型所模拟的1961年-2005年31个点的土壤含水量动态,计算得到了冬小麦各生育期的土壤相对湿度干旱指数,分析了农民方案和优化方案的该地区的农业干旱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干旱频率发生较高的时期农民方案中是播种-越冬期和返青-拔节期,分别为48.89%和27.60%;基于"吴桥模式"的优化方案是越冬-返青期、返青-拔节期和灌浆-收获期,干旱发生的频率为51.61%、39.78%和62.22%。易发生干旱的地方多位于邢台、衡水南部和邯郸北部。在冬小麦各生育阶段,干旱指数年际变化显示出两种方案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尽管总体说来优化方案发生干旱的风险要高于农民方案的,但基于"吴桥模式"的优化方案充分发挥了根系带的土体水库功能,减少了灌溉水,能够高效利用土壤水,如果全区31个点在1961年-2005年间,均按照优化方案灌溉,相比农民方案总共可节水61 785mm,表明"吴桥模式"可在黑龙港地区推广,它在一定程度上可规避干旱风险,同时能达到节水、稳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土壤干旱的研究已经基于有限站点实测数据扩展到了大尺度多源遥感监测。本文在介绍了陆面过程参数的最新研究进展基础上,概括了土壤水分的多时空动态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多种土壤干旱指标的计算方法和应用情况,评述了土壤干旱遥感监测方面的国内外进展,对今后土壤干旱的重要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不同土壤干旱监测指标的适用性与地面水文、土壤、大气和植被情况高度关联,土壤干旱指标的选择需严谨且适宜地区情况。今后不同深度、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下的土壤干旱遥感监测研究还需更细致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基于VIC模型的滦河流域综合干旱指数的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干旱频发已成为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由于干旱形成机理复杂,影响因素众多,目前尚无公认普遍适用的干旱指数,因此寻找并构建适用于研究区的综合干旱指数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本文以滦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选取1960-1979年为研究期,通过对降水距平百分数、相对湿润度和由VIC模型的中间变量-土壤含水量计算得到的土壤相对湿度指数进行主成分分析,构建了适用于该流域的综合干旱指数,对研究期的旱情进行了评价,并与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帕默尔指数(PDSI)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验证其适用性。结果表明:基于VIC模型的综合干旱指数能较好地评价滦河流域历史旱情。该研究在提升海河流域干旱监测和评价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用价值,也为其它流域的干旱评价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水稻的干旱指标与干旱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作物的干旱机理和水稻节水栽培模式变化的角度,提出并论证了以土壤墒情作为水稻干旱指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建立了稻田的水分平衡方程与土壤水分消退模型,确定了研究区域以土壤墒情作为水稻干旱指标的指标取值和对应的干旱等级划分;同时,提出了以断水天数为指标的水稻干旱预报新方法。应用表明,该方法适合于安徽江淮丘陵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作物生长习性。  相似文献   

17.
亳州市在干旱灾害致灾调查数据成果审核中,通过对县区上报的确定性数据采用数据核对审核,非确定性数据采用典型调查法、类比法和综合检查分析法审核修正,提高了上报数据的质量,并结合调查年份干旱时段的降雨量时空分布、土壤墒情监测数据成果进一步分析旱灾调查成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相关单位和部门开展干旱危险性分析与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旱地农业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9%,对国民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旱地农业没有灌溉条件,必须在提高降水利用率上做文章。旱地农业高效用水技术主要包括:适水种植、选育抗旱节水高产品种、搞好农田基本建设、耕作保墒、化学调控节水和抗旱灌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