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水热法合成六方相NaYF4:Tb3+/Ce3+或Bi3+体系,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以及荧光分光光度计对所合成样品的物相结构以及荧光性能进行表征。在紫外光激发下,Ce3+能有效吸收紫外光并传递给Tb3+离子,Tb3+离子的绿色发光得到增强,Bi3+离子对Tb3+离子的荧光性能也有一定的敏化作用。水热合成NaYF4:Tb3+/Ce3+或Bi3+体系中Ce3+和Bi3+对Tb3+离子的荧光性能具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2.
Tb~(3+)、Gd~(3+)对硅酸盐发光玻璃发光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Nb3 + 激活的硅酸盐发光玻璃进行了研究 ,讨论了Tb3+ 和Gd3 + 对玻璃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Tb3+ 激活的硅酸盐玻璃在紫外线和X 射线的激发下 ,产生蓝色荧光和较强的绿色荧光 ;随着Tb3+ 离子浓度的增加 ,Tb3 + 离子5D3 能级的能量向5D4 能级转移 ,绿色荧光得到增强 ;Gd3 + 离子通过无辐射能量共振方式对Tb3+ 离子的发光起到了敏化作用 ,加入Gd3+ 进一步提高了Tb3+ 激活硅酸盐玻璃的发光强度  相似文献   

3.
稀土离子具有独特的光、电性能使其一直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在光电材料、荧光探针、生物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新型吡啶衍生物有机配体,2-(2-萘甲酰乙酰基)-6-吡啶甲酸(L),并制备和表征其Tb(III)、Eu(III)配合物,得知配体L与Tb(III)、Eu(III)离子配合形成配合物的结构式为Tb(L)3·2H2O和Eu(L)3·2H2O。荧光光谱显示配体L是一个性能优良的敏化稀土离子发光配体。  相似文献   

4.
通过高温固相法制备了Sr2B5O9Cl:XEu2+:(0.05-X)Eu3+:YTb3+荧光体,讨论了煅烧温度及掺杂稀土离子Eu3+和Tb3+的浓度对荧光体的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Eu3+和Tb3+的最佳掺入量分别为5%和9%,最佳制备温度是900℃,稀土离子Eu2+、Eu3+和Tb3+掺杂的硼酸锶具有良好的发光性能。  相似文献   

5.
宣亚文  杨志广  武文  陈飒 《应用化工》2015,(1):69-71,75
通过高温固相法制备了Sr2B5O9Cl:XEu2+:(0.05-X)Eu3+:YTb3+荧光体,讨论了煅烧温度及掺杂稀土离子Eu3+和Tb3+的浓度对荧光体的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Eu3+和Tb3+的最佳掺入量分别为5%和9%,最佳制备温度是900℃,稀土离子Eu2+、Eu3+和Tb3+掺杂的硼酸锶具有良好的发光性能。  相似文献   

6.
铽-樟脑酸-α,α'联吡啶配合物的合成及荧光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稀土铽-α,α'联吡啶三元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为Tb2(CA)3(dipy)2(CA:樟脑酸根,dipy:α,α'联吡啶),另外,又合成了不同比例铽、钇异核混配三元配合物.在室温下测定了配合物的荧光激发光谱,最佳波长为313 nm,即在313.0 nm光的激发下,测定了四种稀土配合物的发射光谱,发射光谱图显示了Tb3 离子的特征光谱,产生四条谱线,分别是5D4-7F6(490.0 nm)5D4-7F5(544.0 nm),5D4-7F4(584.0 nm),5D4-7F3(620.0nm),最强峰为544 nm处Tb3 离子绿色荧光发射峰.对四种配合物荧光发射峰强度变化的研究表明,钇的掺入并没有降低铽离子的荧光强度,说明不发光稀土离子钇对铽离子的荧光发射有敏化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红外光源在国防安全、食品安全、光谱分析等军事或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有着重要的应用.近年来,稀土离子掺杂硫系玻璃和光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稀土离子溶解度、降低稀土离子局域声子能量和敏化离子共掺等方面.在玻璃和光纤中获得了Dy3+、Pr3+、Dy3+、Tb3+、Sm3+等稀土离子的中红外荧光,这种宽带中红外荧光在传感领域得...  相似文献   

8.
《广东化工》2021,48(8)
我们以四苯乙烯为荧光团,通过McMurry反应、Duff反应和胺醛缩合设计合成一种阳离子的荧光探针,该荧光探针可以在水与二甲亚砜体积比为2︰5的混合溶液中对铝离子做到特异性识别。在不加入离子和加入其它阳离子的情况下,荧光探针的荧光强度很低,而加入铝离子后,荧光强度大幅增强。而且,在其它阳离子对荧光探针对铝离子的荧光响应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氟离子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世玲  彭孝军 《化工学报》2016,67(1):191-201
氟离子是电负性最强、离子半径最小的阴离子,是一个强路易斯碱,在化学、生物学、医学和军事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适量的氟化物摄入人体可以预防龋齿、治疗骨质疏松症,但是过量的摄入会导致氟斑牙、氟骨症、尿石症以及癌症等疾病,因此氟离子的识别与检测具有重要意义。化学荧光探针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方便快捷、成本低廉等优点,近年来化学研究者设计合成了大量的氟离子荧光探针。根据识别机理不同,氟离子荧光探针主要划分为3种:氢键型、路易斯酸受体型、氢键和路易斯酸混合型。综述了近年来不同类型的氟离子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总结了氢键型和路易斯酸型氟离子荧光探针的优缺点,对未来氟离子荧光探针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根据罗丹明母体结构的闭环(无荧光)与开环(强荧光)的相互转化的机理,设计并合成了2个用于检测铜离子的新型Schiff-base缩合的罗丹明荧光探针RH-2和RH-3。在生理环境下(20 mmol/L PBS缓冲溶液,p H值7.4),当加入Mg2+,Ca2+,Ag+,Cd2+,Co2+,Fe2+,Fe3+,Mn2+,Ni2+,Pb2+,Zn2+,Cr3+,Hg2+和Al3+等金属离子后,探针荧光强度迅速增强,而只有加入铜离子后荧光增强比较小,证明探针对铜离子具有很好的选择性。这种高选择性的荧光探针对于研究生理活动、环境中Cu(II)离子的存在和含量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