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难治性癫痫的致痫灶定位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150例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术前均行冠矢状位轴位MRI检查、视频脑电图(VEEG)检查,其中20例行脑PET—CT显像;在皮质脑电图(EcoG)监测下切除致痫灶,包括局部癫痫灶切除59例,前颞叶及颞叶加杏仁核、海马切除50例,选择性杏仁核、海马切除3例,额叶病灶切除28例,额叶加颞叶病灶切除7例,大脑半球切除3例。术前MRI、VEEG和PET—CT定侧定位准确率分别为70.6%、83.5%、94.4%。术后随访1.5a,疗效I级(Engel分级)57例、Ⅱ级52例、Ⅲ级33例、Ⅳ级8例。结论综合应用MRI、脑电图以及核素检查可更准确地定位致痫灶,在EcoG监测下行致痫灶切除手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治疗颞叶癫痫的疗效。方法术前对73例颞叶癫痫患者行长程视频脑电图和MRI明确病灶,44例行颞叶部分切除+海马杏仁核部分切除术,7例行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22例行病变切除+周围皮层电灼术。记录术后2周内疾病发作情况及术后2周时脑电图情况;术后1a行疗效评定。结果术后2周内临床发作3例,均为小发作,术后2周时脑电图均未见棘波、棘—慢波、棘—尖波等痫样放电。术后1a疗效满意49例,显著改善15例,良好9例。结论手术治疗颞叶癫痫的效果良好;术前长程视频脑电图检测和头颅MRI检查是颞叶癫痫致痫灶定位可靠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颞叶癫痫不同术前定位方法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难治性颞叶癫痫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统计头皮脑电图、视频脑电监测、皮层电极、深部电极、头颅CT、MR1、PET七种检查定位方法的阳性结果,计算出准确定位率,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T、头皮脑电图的定位能力明显低于视频脑电监测、皮层电极、深部电极监测及MRI、PET检查,后五种评估方法的定位能力无显著差异。结论 上述术前定位方法单一应用不具有特异性.颞叶癫痫灶的准确定位需综合应用各种定位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难治性癫痫三级脑电监测及显微手术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0例难治性癫痫患者进行常规头皮脑电图(EEG)和动态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结合CT、MRI、ECT影像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估,确定致痫灶;术中皮层脑电图(ECoG)及深部电极脑电图(DEEG)监测癫痫放电区域,麻醉唤醒后,皮层及深部电刺激验证,对孤立性癫痫病灶行显微手术切除,对多灶性或双侧独立的癫痫灶行胼胝体切开术,对位于皮质功能区癫痫灶行软脑膜下横切(MST)。结果30例难治性癫痫患者术后Engel分级:Ⅰ级19例,Ⅱ级10例,Ⅲ级1例,元Ⅳ级病例。所有患者术后无永久性神经功能缺失,无语言记忆功能障碍。结论VEEG+MRI+ECT+ECoG或DEEG组合评估,对难治性癫痫致痫灶定位准确,显微手术后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5.
魏洪涛  贺建勋 《山东医药》2014,(23):16-19,I0002
目的:观察128导长程视频脑电图系统在耐药性癫痫术前致痫灶定位、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术后疗效评价中的作用。方法耐药性癫痫22例患者,采用光电128导癫痫定位系统EEG9200 K脑电图机行头皮脑电图监测,并与PET及头颅核磁检查结果进行比对。结果①9例患者头皮脑电图、头颅核磁、PET检查结果致痫灶吻合,分别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36个月。3个月后9例患者均再次进行头皮脑电图监测,未发现癫痫发作。且随访中未见癫痫发作。②13例患者根据发作类型,经头皮脑电图、头颅核磁、PET检查后,致痫灶无法准确定位,行颅内电极及深部电极置入术,应用128导脑电图机行颅内电极脑电图长程监测,同时对功能区进行定位,选择了相应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术后随访3~32个月。术后3~6个月13例患者再次进行头皮脑电图监测,未见癫痫发作。11例随访中未见癫痫发作,2例术后6个月出现癫痫发作,加大抗癫痫药物剂量后未见癫痫发作。结论头皮脑电图、头颅核磁、PET检查结果致痫灶吻合可定位的应积极行手术治疗,无法定位致痫灶的患者应用128导脑电图机行颅内电极脑电图长程监测可明确致癫灶,部分可进行功能区定位,选择相应的手术方法,效果良好。颅内电极脑电图可作为致痫灶定位及手术方式选择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6.
Zhang N  Qiao H  Wang YJ  Sun B  Feng YG  Shu N 《中华内科杂志》2007,46(5):370-372
目的比较脑磁图与头皮视频脑电图(VEEG)对癫痫灶定位的应用前景。方法对69例癫痫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前均通过VEEG、脑磁图检查,进行两者在定侧、定叶诊断的对比研究。手术在VEEG及脑深部脑电图监测下进行,手术治疗结果以Engel疗效分级评价。结果69例患者中MEG定位局限于单个叶的为62例,VEEG仅为30例。脑磁图比术前VEEG检查有定侧意义,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250,P=0.000)。36例术前VEEG表现为双侧或者全导癫痫波的颞叶癫痫患者,其中有34例脑磁图表现为单侧癫痫波,具有定侧诊断的意义。结论综合比较脑磁图比VEEG对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的定位准确性高。脑磁图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高,可以有助于区分致痫灶和镜灶。  相似文献   

7.
前颞叶内侧切除术治疗颞叶内侧型癫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颞叶内侧切除术治疗颞叶内侧型癫痫的治疗效果。方法21例顽固性颞叶癫痫患者,采用无框架神经导航辅助,经颞中回行前颞叶内侧切除术,切除前颞叶、杏仁核及海马。采用分级量表进行针对癫痫发作控制效果的评价。结果21例术后随访6~29个月,神经功能均改善,无严重手术并发症。16例(76%)癫痫发作完全消失(EngelⅠ级),3例(16%)癫痫发作极少(EngelⅡ级),2例(8%)癫痫发作减少(EngelⅢ级)。结论前颞叶内侧切除术是治疗颞叶癫痫的有效方法。神经导航辅助下手术彻底切除杏仁核及海马,避免了语言区和视放射的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CT对阿尔茨海默病(AD)和额颞叶痴呆(FTD)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断为AD 20例和FTD 10例的~(18)F-FDG PET/CT脑代谢显像资料,采用脑代谢影像进行视觉分析,测量相应部位的标准摄取值(standard up take value,SUV),以小脑为参考脑区,以放射性摄取减低脑区的SUV与小脑SUV的比值(SUVr)表示。采用NeuroQ脑分析软件进行定量分析其代谢模式特点。结果 20例AD患者视觉分析显示,16例(80.0%)伴有双侧顶叶代谢减低,8例(40.0%)伴有双侧颞叶代谢减低,5例(25.0%)伴有单侧额叶代谢减低,2例(10.0%)伴有单侧颞叶代谢减低;定量分析显示,全部患者(100.0%)均伴有双侧顶叶代谢减低,18例(90.0%)伴有后扣带回代谢减低,17例(85.0%)伴有双侧颞叶代谢减低,7例(35.0%)伴有单侧额叶代谢减低。10例FTD患者视觉分析显示,8例(80.0%)患者伴有颞叶代谢减低,6例(60.0%)患者伴有额叶代谢减低,3例(30.0%)伴有双侧顶叶代谢减低;定量分析显示,10例患者(100.0%)均伴有额叶代谢减低,8例(80.0%)伴有颞叶代谢减低,4例(40.0%)伴有双侧顶叶代谢减低,4例(40.0%)伴有基底节代谢减低,3例(30.0%)伴有后扣带回代谢减低。AD患者和FTD患者额叶、顶叶和颞叶SUV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8±0.13 vs 0.75±0.09,0.78±0.14 vs 1.06±0.05,0.81±0.14 vs 0.95±0.12,P<0.01)。结论 ~(18)F-FDG PET/CT脑显像显示的AD和FTD患者不同的代谢减低模式,有助于临床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脑梗死继发癫痫发作60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梗死继发癫痫发作患者脑电图(EEG)或视频脑电图改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对60例确诊为脑梗死继发癫痫发作患者的EEG或视频脑电图及临床表现、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进行分析。结果脑梗死继发癫痫发作,早期发作占76.7%,发作类型以强直-阵挛发作为主;迟发性发作占23.3%,发作类型以部分发作为主。早期发作脑电图主要表现为普遍慢活动基础上局限性慢活动明显及痫样放电;迟发性发作脑电图主要表现为痫样放电。脑梗死继发癫痫发作与病灶部位密切相关。结论脑电图或视频脑电图在脑梗死继发癫痫发作的诊断及癫痫灶定位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8F-FDG PET脑显像像素统计参数图(SPM)法在颞叶内侧癫痫术前定位中的价值。方法对17例颞叶内侧癫痫患者行脑18F—FDG PET检查,对其所有PET图像进行感兴趣区(ROI)法及SPM分析法比较。SPM分析法所用健康对照组选自同期于本中心健康查体者20例。结果ROI法对癫痫灶准确定侧率为70.6%,准确定位率为29.4%;SPM法分别为70.6%、47.1%。二者准确定位率比较,P〈0.05。SPM法发现双侧颞叶代谢异常9例(52.9%),伴额、顶叶皮层代谢异常者12例(70.6%)。结论18F-FDG PET脑显像SPM法是一种简便、客观、有效的颞叶癫痫灶定位方法,且有助于发现脑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表现为癫痫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至2005年间25例表现为癫痫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根据病灶位置及脑电图表现分为,运动区组9例,非运动区组16例。术中采用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确定致痫灶与病灶进行显微外科切除。对其中12例病灶在深部的患者采用神经导航定位。结果:25例患者海绵状血管瘤均完全切除,无一例造成新的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随访10个月~4.5年,运动区组9例,EngelⅠ级6例(IA5例,IB1例);EngelⅡB级2例,其中1例术后半年内无发作,1例在药物控制下偶有癫痫发作;EngelⅢ级1例。非运动区组16例,均无发作,Engel IA13例,IB 3例。结论:能否完全切除病灶和痫灶是影响运动区表现为癫痫的海绵状血管瘤术后癫痫发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长程视频脑电监测(VEEG)结合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在儿童癫痫诊治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26例儿童癫痫病人的长程VEEG和MRI检查结果,并对检测阳性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VEEG正常64例(28.3%),异常162例(71.7%);头颅MRI正常84例(37.1%),异常123例(54.4%),缺失19例(8.5%)。VEEG或MRI异常186例(82.3%)。结论长程VEEG对儿童癫痫具有较高的阳性诊断率,是当今癫痫诊断、治疗必要的检查手段。头颅MRI是癫痫病因诊断的重要检查手段。长程VEEG和头颅MRI结合在儿童癫痫诊治中起到了互补作用,可提高癫痫患儿的诊断阳性率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过度运动性发作常见于额叶癫痫,总结我中心病例,探讨颞叶癫痫表现为过度运动性发作时的临床决策。方法回顾2007~2009年进行手术治疗的颞叶癫痫患者,对所有患者的术前评估资料包括病史、MRI、头皮视频脑电图、PET和颅内脑电记录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Luders的描述对过度运动性发作进行识别。结果 102例患者中有2例表现为典型的过度运动性发作,尽管症状学提示额叶起源,但是头皮脑电图均提示颞叶为发作起始区,1例进行颅内电极监测,另1例因为MRI的阳性发现而直接进行手术切除。2例患者进行了前颞叶切除术,术后2 a以上无发作。结论过度运动性发作发作偶尔可见于颞叶癫痫,如果其头皮EEG结果与影像学检查一致,则手术治疗效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8氟脱氟葡萄糖(18F-FDG)PET/CT显像在老年多发性骨髓瘤骨病变及累及范围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骨髓穿刺或病理活检证实并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的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18F-FDG PET/CT检查中,阴性1例,检出多发性阳性病灶17例,阳性率94.44%,标准化摄取值(SUV)为(2.76±0.84),共检出286处病灶,其中表现为18F-FDG摄取增高的PET有219处(76.57%),同机CT检出252处(88.11%)穿凿样溶骨性改变、虫蛀状、颗粒状病灶。CT和PET同时检出192处(67.13%)病灶,PET检出而同机CT未检出33处(11.54%);同机CT检出而PET未检出73处(25.52%)。结论 18F-FDG PET/CT在诊断多发性骨髓瘤和评估病变累及范围有较高价值,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分型、治疗和评估疗效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盆核磁共振成像(MRI)在诊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骨髓侵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8-03-2019-09于我院确诊的DLBCL患者85例,所有患者均完成骨髓穿刺活检、骨盆MRI及~(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18)F-FDG PET/CT)检查,比较不同检查方法对骨髓侵犯检出率。以骨髓穿刺活检结果为金标准,采用ROC曲线分析骨盆MRI对DLBCL骨髓侵犯的诊断效能,并分析骨盆MRI、~(18)F-FDG PET/CT骨髓侵犯病灶分布的影像学特征。结果:85例DLBCL患者中,骨髓穿刺活检、~(18)F-FDG PET/CT、骨盆MRI的骨髓侵犯检出率分别为11.8%(10/85)、25.9%(22/85)、24.7%(21/85),骨盆MRI的检出率高于骨髓穿刺活检(χ~2=0.477,P=0.029);骨盆MRI与~(18)F-FDG PET/CT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1,P=0.860)。~(18)F-FDG PET/CT诊断骨髓侵犯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0%,96.8%,94.1%,90.9%和95.2%。骨盆MRI诊断骨髓侵犯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6%,96.8%,92.9%,90.5%和93.8%。~(18)F-FDG PET/CT的曲线下面积为0.919(0.839~0.967),骨盆MRI的曲线下面积为0.897(0.812~0.952),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39,P=0.660)。~(18)F-FDG PET/CT显示骨髓侵犯病灶多呈多灶性分布,其中95.5%(21/22)分布于骨盆。骨盆MRI骨髓异常信号影与~(18)F-FDG PET/CT骨髓FDG摄取增高影分布的部位大致相同。结论:骨盆MRI和~(18)F-FDG PET/CT对DLBCL骨髓侵犯均有较高的诊断效能,骨盆MRI对DLBCL骨髓侵犯的检出率较骨髓穿刺活检高,而与~(18)F-FDG PET/CT的检出率相当,可作为检测骨髓侵犯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颞叶癫痫手术适应证与术式选择。方法根据发作类型和表现、发作间期EEG及头颅MRI扫描,选择顽固性颞叶癫痫综合征23例进行手术治疗,其中单侧海马硬化16例。行前颞叶切除术7例,经颞中回侧脑室入路与经侧裂侧脑室入路选择性杏仁核海马切除术分别4、5例;蛛网膜囊肿2例仅行囊肿壁切除术;颞中回后部胶质瘤1例先行病灶切除术,术后因癫痫仍发作于术后第5天再次行前颞叶切除术;颞叶内侧肿瘤4例行肿瘤切除术加前颞叶切除术。术后随访3~22月。结果16例海马硬化中,2例术后1周内分别出现1次和2次强直阵挛发作.服卡马西平后未再发作,3例术后6~8个月的随访期内共发作1、3、3次,余11例未发作。蛛网膜囊肿者术后发作次数减少90%,颞叶肿瘤除1例术后第6天出现强直阵挛发作1次外未出现发作。结论在筛选颞叶癫痫手术适应证时,应注意癫痫发作形式和MRI表现,根椐病因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老年癫痫手术治疗患者头颅影像学、脑电图等与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老年癫痫患者156例在手术前进行头颅影像学、脑电图资料检查,跟踪随访2年,分析其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24 h视频脑电图(VEEG)检查结果显示局灶性棘(尖)慢波、尖波、棘波的患者预后显著优于双侧广泛性痫样波(χ2=7.81,P<0.05);MRI检查结果显示局灶性结构性异常患者预后显著优于海马萎缩和颞叶软化灶(χ2=9.17,P<0.05);不同手术部位预后有显著性差异(χ2=8.23,P<0.05);不同组织病理学特征预后有显著性差异(χ2=11.21,P<0.05),组织病理学无异常预后显著优于其他类型(P<0.05)。结论局灶性棘(尖)慢波、尖波、棘波、局灶性结构性异常、组织病理学无异常的老年癫痫手术治疗预后较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头皮视频脑电图(s EEG)联合皮层脑电图(ECo G)对难治性癫痫的诊治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该院收治的拟行手术治疗的60例难治性癫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者术前行s EEG和MRI检查,试验组术中行ECo G监测,术后随访1.5~2.5年,手术前后进行生活质量评定量表(QOLIE-31)评分,记录患者影像检查结果、手术疗效、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s EEG定位结果与MRI检测一般者占88.33%,与PET-CT检查一致为71.43%,与ECo G定位范围一致为73.33%;术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且试验组社会功能、认知功能、担心发作及总体健康水平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癫痫控制有效率为86.67%,高于对照组63.33%(P<0.05);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低于对照组的40.00%(P<0.05)。结论 s EEG联合ECo G用于难治性癫痫可提高手术切除致痫灶的精确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Sturge-Weber综合征继发药物难治性癫痫的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9月至2018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Sturge-Weber综合征继发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4例(男3例,女1例)。术前均行MRI、CT及视频脑电图检查,评估患者颅内病变范围;术中应用皮质脑电图监测确定异常放电范围,手术方式包括大脑半球切除、多脑叶皮质切除或局灶性皮质切除联合皮质电凝热灼;肢体功能采用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肌力评级进行评定(0~Ⅴ级);术后定期复查头部MRI、CT及视频脑电图,随访采用Engel分级评估癫痫控制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分析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手术方式和治疗效果。结果4例Sturge-Weber综合征患者均有颜面部血管瘤,术前均有药物难治性癫痫,伴有不同程度的偏瘫、言语障碍及认知功能减退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截至末次随访时间为12~55个月,Engel分级Ⅰ级3例,Ⅳ级1例。术后无出血、感染、梗阻性脑积水等手术并发症,2例术后出现受累侧肢体肌力下降1级,1例术后受累侧肢体肌力增加1级,1例术后肢体功能无明显变化。结论结合文献回顾,外科手术是治疗Sturge-Weber综合征继发药物难治性癫痫安全、有效的方法。根据患者的年龄、神经功能和病变程度,选择合适的术式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药物诱发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rCBF)在药物难治性癫痫定位中的作用。方法对入选的77例药物难治性癫痫病人分别行常规脑电图(EEG)、视频脑电图(VEEG)、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及药物诱发SPECT显像,所有77例病人最终全部接受手术治疗,术中行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与EEG、VEEG、CT和MRI、药物诱发SPECT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EEG、CT、MRI检出癫痫的阳性率分别为37.7%、48.3%和54.2%,与药物诱发SPECT的癫痫检出率90.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EG的癫痫检出率为83.1%,与药物诱发SPEC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中ECoG比较,药物诱发SPECT对癫痫灶定侧率为90.9%,定位率为71.4%。结论药物诱发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在药物难治性癫痫灶的定位诊断上与ECoG相比较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