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乐伎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领域的一个普遍现象,在唐代更成了一个颇具规模且引人瞩目的社会群体。从乐伎促进了唐代乐舞诗的繁荣和乐伎促进了唐诗的传播和保存两个方面论述乐伎对唐代诗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乐伎在唐代是一个颇具规模且引人瞩目的社会群体。唐代诗人大多创作有与乐伎有关的诗。唐代诗人笔下的乐伎形象分为作为被同情者出现的形象,笃情守义、追求自由者的形象和作为抒情载体出现的乐伎形象。  相似文献   

3.
长治市观音堂遗址,是山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观音堂存有大批明代文物,并且存有悬塑伎乐图像,本文主要对观音堂的悬塑伎乐进行了分析整理,对伎乐图像进行了分类、分层归纳,希望对研究明代的民间音乐以及道家的音乐提供一些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舞蹈艺术和舞蹈文化的发展史上,汉代舞蹈为后世舞蹈的艺术风格、审美传统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从汉代伎乐舞蹈的经济文化背景、乐舞伎的渊源流变、伎乐舞蹈的高度综合性特征,以及它们在南阳汉画像砖上的表现等方面探讨了汉代伎乐舞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刚中有柔、柔中有刚,阴阳协调的美感和高度综合性、技巧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文章主要考述了王家乐户的迁徙史、家族兴替、执业伎乐的处境和概况,以及在承继传统伎乐中的情况和贡献等,由王家透视了上党地区乐户在清乾隆以后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6.
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为“妇人”,后来成为靠歌舞来立身的女子的代称。作为一种重要的音乐文化现象.伎乐渗透到了唐代社会的各个阶层和领域,宫廷有宫伎,军营有营伎,官府有宫伎,私家有家伎,店铺有商伎。  相似文献   

7.
唐朝盛世,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在这一强盛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唐代歌舞音乐艺术的发展达到了顶峰。乐伎作为音乐文化的表演载体,为唐代歌舞音乐艺术的传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在活跃于社会的各个文化空间,负载着多种历史信息,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唐诗则是唐代的重要文学体裁之一,在唐朝空前繁荣,诗中不乏描写唐朝乐伎的内容。本文从音乐学的角度去研究这些诗词中描写唐代乐伎的部分,探究唐代乐伎的歌舞生活。  相似文献   

8.
散乐与百戏是中国古代伎艺发展史上的两大系统。秦汉时期的散乐与百戏是"并行"发展的伎艺类型,"合流"之后的百戏只是作为散乐伎艺之一种而存在,明清时期的散乐"解体"与百戏"独立"构成了散乐百戏史上的新动向。纵观二者的发展历程,它们呈现出分→合→分的历史关系:"并行"期[秦汉、魏晋]→"合流"期[隋唐、宋元]→"解体—独立"期[明清]。  相似文献   

9.
前言在敦煌壁画中,大量留存着我国古代音乐、舞蹈的图像。这些图像具体的表现,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乐伎,在各种场合、情节之中,表现了各种音乐舞蹈的内容。各种乐伎,出现于壁画的各个角落,别开生面地展现了一幅幅古代乐舞活动的场景。  相似文献   

10.
出土于河南南阳的汉画像石中的伎乐图是国内仅见的以丝竹管弦乐为主的伎乐演奏图,因此,对其进行更深入的考证与研究,对于了解汉代社会音乐化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汉画像“伎乐”图记录了汉代社会音乐化生活的某些重要方面,从中反映出汉代音乐化创造性、多元性和普及性的特征,也证明了任何一种化艺术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任国君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5):23+76-23,76
从演唱、演奏能力和音乐表现力入手,探讨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声乐、器乐课教学的方法,使音乐技巧课教学更为规范、科学。  相似文献   

12.
音乐作品德性修养价值的理论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作品是艺术门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蕴涵着丰富的德育价值。本文将音乐作品纳入德育工作范畴,通过对音乐作品内容的社会宣传价值、音乐欣赏过程的审美陶冶价值、音乐本质中所蕴含的自我教育价值的探讨,对音乐作品的德性修养价值在理论上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The focus of the study is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musical abilities of 11-year-old children on the island of Martinique and in Slovenia, and finding out to what extent their development of musical abilities is influenced by musical and cultural family background, music school attendance, choral singing and playing orchestral instruments. Our analyses show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sampl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n the comparison of the dependent variables (melodic, rhythmic and harmonic musical ear). Irrespective of the country, the tests showed that a strong musical and cultural family background, music school, choral singing and playing an orchestral instrument further the development of melodic, rhythmic and harmonic musical ear. The study led to some discoveries which will be used to improve music teaching in Slovenia, as the 11-year-olds on the island of Martinique show much better results. The research also indicated important sample differences that will result in a more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musical abilities.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赵元任、刘半农先生所创作的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入手,分析探讨了歌曲中鲜明的音乐形象和新颖的音乐风格。它既借鉴了欧洲近代音乐的创作手法,又保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音乐特色。歌曲表达了旅居海外的作者对祖国的深切怀念和爱国情思  相似文献   

15.
言、音、意三者语脉相连,有言必有音,有音必有意.音声质实而义蕴,言语循理而音深,意兴境浑而言醇,言意之间音的中介作用不容忽视.自然文化强调音声的本义,诗乐文化使声音人化为乐音.诗言意义明确,乐音含义模糊,人文之言音总是在诱人之蕴藉中互推互进.当言音自觉到自己的声韵调时,音韵中孕育出情韵,言意中突现出意象,音声与神韵换位,由前者对言意之中介转换为后者对意境之中介,人文由此开出新生面.  相似文献   

16.
民歌《龙舟竞渡》是施光南作曲、任志萍作词的一首音乐作品.通过对该歌曲及其钢琴伴奏音乐元素的分析,可以全面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主题思想、题材、内容、歌词大意、体裁形式、曲式结构、旋律、主题材料的布局、伴奏和声、伴奏织体音型手法的特点与运用、演唱效果速写、声乐教学演唱提示、钢琴伴奏弹奏提示、演唱与伴奏合作的提示等方面的内容,加深了解民歌的艺术特点,深刻理解该民歌所达到的塑造音乐形象和表现音乐内涵的完美契合.  相似文献   

17.
从创作背景、曲式结构与创作特点三个方面,对波兰“钢琴诗人”肖邦创作的二十一首圆舞曲中的《升C小调圆舞曲》(Op.64-2)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从中可以体会肖邦创作中的浪漫主义时代风格。  相似文献   

18.
我们每个人开始唱歌或说话的早晚及以后的发展速度都不尽相同,它主要取决于与孩子最亲近的人跟孩子说话和唱歌的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的音乐环境是影响儿童音乐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这种影响在各种子能力上存在差异:那种较多的由遗传因素所决定的能力,家庭音乐环境的作用较小;那种较多的受后天影响的能力,家庭音乐环境的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19.
立足于现象学的研究方法,以钢琴伴奏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为研究对象,从“双主体”再创作的特殊行为出发,探讨伴奏中意识活动如何参与音乐作品的意向性构造,旨在体现一种将“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引入元理论和用元理论赋予具体二度创作环节全新解读的双重尝试.  相似文献   

20.
《诗经》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第一部音乐著作。从“音乐学”角度入手,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研究方法,对《诗经》的音乐结构特点及其成因进行初步的探索,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诗经》句式以四言齐言为基本句式,兼有从二言至九言不等的长短句,主要是由《诗经》音乐的物质性因素、长短句与齐言的协调配合因素以及抒情性因素所决定的;《诗经》以三段体为主要格式,其形成与《诗经》本身的音乐性有紧密的关系;《诗经》的曲式可重新归纳为同一曲调反复、主附结构、主副歌体、联缀体四大类十种曲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