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石淙  万腊根 《重庆医学》2013,(30):3700-3702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占所有白血病的15%~20%,90%以上患者存在特征性的Ph染色体(费城染色体)及bcr/abl融合基因。Ph染色体由位于9q34的abl原癌基因断裂并易位到22q11的断裂点集簇区(bcr)形成,并融合形成bcr/abl融合基因[1]。CML治疗重点在于慢性期获得分子水平的缓解。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  相似文献   

2.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为克隆性造血千细胞疾病,主要累及粒细胞系,其细胞遗传学基础是9号染色体和22号染色体之间的平衡易位后衍生出Ph染色体,并成为bcr/abl融合基因形成的结构基础,95%以上患者Ph染色体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儿童发病率较低,仅占同期白血病患者的2%~3%[1],婴儿CML更为少见,而近年国内对儿童尤其是婴儿的慢性髓系肿瘤的诊断名称缺乏规范化.本文报告1例婴儿CML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以期提高对儿童/婴儿慢性髓系肿瘤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医学特别是DNA重组技术的发展,基因治疗的研究已成为国际上的重要课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是染色体易位引起原癌基因被激活致癌的范例,Ph染色体及基因的改变较为恒定,且阳性率高达96%以上,因此以慢粒为对象是基因治疗研究的方向。其中反义技术特别受到关注。1 bcr/abl融合基因的结构及其发病原理ph染色体被认为是慢粒多能干细胞的克隆标志,是由于9号和22号染色体易位t(9:22)(q34;q")所产生。导致9号染色体长臂34区(9q34)部分abl原癌基因5端易位于22号染色体长臂11区(22q")bcr基因3端,形成bcr/abl融合基因。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以血小板显著增多为首发表现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点。方法应用细胞涂片观察形态学;RT-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常规染色体检测细胞遗传学变化。结果血小板显著增多为首发表现的CML是一组具有独特临床和生物学特点的疾病,表达bcr/abl融合基因,可进一步向CML加速期、急变期演变,应早期进行积极干预。结论对血小板显著增多的患者应及时进行Ph染色体及bcr/abl融合基因表达水平的检测,及早鉴别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及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5.
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的细胞遗传学特征是具有Ph染色体,即t(9;22)(q34;q11),其结果在分子水平上形成bcr/abl融合基因。根据Ph染色体的检测结果,结合外周血象、骨髓象及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使CML区分为三型,即典型(Ph^ /bcr/abl^ 或Ph^-/bcr/abl^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GL)、非典型(Ph^-/bcr/abl^-)慢性粒细胞白血病(α—CML)和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并且使早期CGL得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的细胞遗传学特征是具有Ph染色体,即t(9;22)(q34;q11),其结果在分子水平上形成bcr/abl融合基因,90%患者在慢粒慢性期具有Ph染色体,极少数病人同时伴有附加异常[1].妊娠合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其染色体核型具有Ph染色体外还伴有附加异常,并且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积分明显增高者,实属少见,我们遇到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Ph1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检测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28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和2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骨髓细胞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采用RT-PCR法分析bcr/abl融合基因.结果 28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Ph1染色体阳性者25例(89.3%),bcr/abl阳性者26例(92.9%),Ph1和bcr/abl均阳性25例(89.3%),Ph1阴性、bcr/abl阳性1例(3.6%),Ph1和bcr/abl均阴性2例(7.1%).2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Ph1和bcr/abl均阴性.结论 Ph1染色体、bcr/abl融合基因的检测有助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中的诊断、疗效及预后观察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FQ -PCR)技术,对8例复治CML患者和作为对照组的2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或外周血进行bcr/abl融合基因检测;同时比较患者的血象、骨髓象等相关实验室指标.结果 CML中7例慢性期(CP)和1例急变期(BC)患者,均不同程度地表达了bcr/abl融合基因,而对照组该融合基因的表达为阴性.结论 bcr/abl基因是CML发病的分子基础,定量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对于CML的诊断、临床分型、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格列卫治疗Ph染色体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后骨髓Ph染色体及bcr/abl融合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 采用R显带和半定量RT-PCR分别检测11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服用格列卫前后骨髓标本中Ph 染色体和bcr/abl基因的表达.结果 用药后9例慢性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7例分别在用药3~24个月后染色体检查为Ph染色体阴性,1例用药1个月后其Ph染色体仍为阳性,后失访;1例用药2个月后 Ph染色体阳性率为30%;1例急变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用药6个月后其Ph染色体阳性率为70%;1例加速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用药12个月后Ph染色体阳性率为60%.服用格列卫的CML病人Ph染色体转阴后仍能检测到bcr/abl基因的表达,但其表达水平较用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t=3.77、5.13,P<0.01),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bcr/abl基因表达逐渐降低.结论 格列卫能有效治疗Ph染色体阳性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并且对其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使用bcr/abl双色ES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situ hybridization,FISH)应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bcr/abl融合基因检测的意义.方法:使用荧光原位杂交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6年2月本院收治的1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之骨髓细胞进行检测分析.结果:12例CML均检出bcr/abl基因的存在,其中2例伴ASS基因缺失.结论:使用bcr/abl双色ES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能为bcr/abl融合基因的检测提供准确直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患者骨髓或外周血,提取单核细胞的总RNA,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观察其ber/abl基因的表达。结果:9例CML患者中,8例ber/abl基因阳性,占88.9%。结论:bcr/abl基因检测可以用来辅助CML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2.
白血病bcr/abl mRNA的荧光定量RT-PCR检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①目的探讨bcr/abl基因表达水平与白血病诊断、预后的关系及在微小残留病检测中的意义.②方法荧光定量RT-PCR法(FQ-RT-PCR)测定34例不同类型及处于不同疾病阶段的白血病病人bcr/abl基因的表达.③结果对照组bcr/abl基因表达均为阴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病人bcr/abl基因表达阳性率为89.5%(17/19),经治疗达临床缓解者8例,bcr/abl基因表达均值为(2.43±0.67)×105基因拷贝/L;初诊CML未经治疗及治疗无效并发生急变或死亡者bcr/abl基因表达均值为(2.60±0.90)×107基因拷贝/L,两者有极显著性差异(t=3.43,P<0.01).随访4例CML,2例治疗缓解,bcr/abl转录减少,无阴转;持续增高2例中,1例急变,1例死亡.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病人bcr/abl表达阳性率为11.8%(2/15),均复发,1例死亡,bcr/abl基因转录复发前表达明显增高.④结论 FQ-RT-PCR实验方法灵敏、快速、特异性好、结果准确;bcr/abl基因表达水平的定量观察及动态监测,有助于白血病的临床诊断与分型,以及推测微小残留白血病的存在状况和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体系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bcr/abl融合基因的临床价值。方法 Trizol试剂提取细胞RNA,用特异引物RT-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并作灵敏度实验。结果本研究灵敏度可达104的稀释水平,46例CML患者bcr/abl融合基因的阳性率为91.3%,其中b3a2有27例,b2a2有15例。结论 RT-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检测弥补了细胞形态学诊断的不足,并为CML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4.
Du JW  Zhu P  Tian D  Dong ZR  Yang SL  Li SB  Tang YH  Liu H  Cen XN  Zhang Y  Zhu Q  Zhu YL  Yang Y  Wang DX  Wang Z  Cui H  Ma YG  Chen WM  Liu FQ  Ma J  Wang JW  Shen T  Da WM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9):1305-1309
目的比较高、低剂量干扰素(IFN)α2b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的效果。方法建立检测融合基因bcr abl的荧光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Q PCR)方法,观察治疗后融合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选择30例临床初诊的CML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先服用羟基脲控制外周血白细胞达20×109/L以下,然后分别给予IFNα2b300万IU隔日皮下注射(3MIU组)和500万IU每周6次(5MIU组)皮下注射,治疗3~6个月,每月抽取骨髓标本,检测融合基因bcr abl的表达情况。结果RQ PCR的灵敏度达50拷贝bcr abl;分别取1×103拷贝/μl和1×107拷贝/μlbcr abl质粒,以及1例CML患者的cDNA同时作8管平行扩增bcr abl融合基因,批内变异系数分别为2.35%、1.48%和1.17%,不同批次之间以K562细胞cDNA作重复性分析,批间变异系数为5.13%;CML初诊患者bcr abl/GAPDH水平介于0.010~5.799,中位值为0.098;治疗3个月后3MIU组和5MIU组患者骨髓bcr abl水平平均下降19%和2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8),但是3MIU组副作用相对较小。结论RQ PCR监测融合基因bcr abl表达可以有效观察CML患者使用IFN的治疗效果;不同CML患者白血病细胞的bcr abl表达水平有较大差异;隔日3MIUIFN皮下注射治疗即可有效抑制CML白血病细胞的增殖,且副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ES型bcr/abl探针(双色单融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在检测bcr/abl融合基因中的价值。方法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ML)初诊或复诊患者30例(骨髓标本43份),行普通染色体核型分析和ES型bcr/abl探针荧光原位杂交分析。结果 43份骨髓标本,6份未做骨髓培养,6份培养失败,在其余31份培养成功的标本中,找到Ph1染色体9份,另有1份标本多次检查都发现存在21p+染色体异常;43份骨髓都经FISH检测,13份标本发现bcr/abl融合基因。结论 ES型bcr/abl探针对CML初诊病例的bcr/abl融合基因有较高的检出率;对复发病例,不仅能辅助诊断CML,而且在监测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灶、判断疾病的进展上均有较高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16.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Ph1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Ph1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检测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选择95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和2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骨髓细胞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采用RT-PCR法分析bcr/abl融合基因。 结果:95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Ph1染色体阳性者83例(87.4%),bcr/abl阳性阳性者90例(94.7%),Ph1和bcr/abl均阳性83例(94.7%),Ph1阴性、bcr/abl阳性7例(7.4%),Ph1和bcr/abl均阴性5例(5.3%)。2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Ph1和bcr/abl均阴性。 结论:Ph1染色体、bcr/abl融合基因的检测有助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最有效治疗手段为骨髓移植(BMT)。但异体BMT供髓者缺乏,且有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危险。自体BMT常因骨髓净化不彻底导致复发。所以探讨CML细胞生物学行为改变的原因,是探索CML病因进而力争治愈CML的关键。   1 bcr/abl表达产物及功能   90%以上CML患者骨髓全部造血细胞内出现Ph1染色体,由位于9号染色体q34.11的c-abl基因与位于22号染色体q11.21的c-sis基因相互易位,形成t(9;22)(q34.11;q11.21)所致。22号染色体上断裂点集中在约5 800 bp的区域内,称M-bcr。CML中bcr/abl融合方式有2种:bcr第3及第2外显子分别与abl第2外显子融合成b3a2及b2a2型,二者差75 bp,均表达210 000的蛋白,即p210bcr/abl (p210)。此外还有bla2型(p185),主要见于ALL。  相似文献   

18.
1.癌基因C-abl与bcr基因重组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关系哈尔滨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所研究了12例Ph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和2例Ph阴性CML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特点。染色体原位杂交证实,全部Ph阳性CML和1例Ph阴性CML的癌基因C-abl都从9号染色体上的断裂点集中区 (bcr)。还发现2例具有双Ph染色体的CML病人,其双Ph染色体上均有Cahl癌基因的易位,这导致重复的8.5kb C-ahl/bcr嵌合mRNA的转录,并由此翻译成更多的末端带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异常C-ahl蛋白,这是CML病人急变的重要原因之一。还分析了12例CML病人的bcr基因重组,它们的断裂点局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Ph染色体阳性her/abl融合基因阴性的原因。方法对6例CML患者同时进行骨髓常规、外周血检查,染色体核型分析及bcr/abl融合基因RT—PCR检测。结果6例标本骨髓象血象均符合CML慢性期,PIl染色体阳性,bcr/abl融合基因阴性。结论Ph染色体阳性bcr/abl融合基因阴性的结果原因复杂,除实验因素如RNA总量不足或降解,RNA酶的存在或逆转录合成eDNA量的不足外,还可能存在未知因素或少见类型的ber/abl融合基因。  相似文献   

20.
Meng FY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6):1082-1084
95%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表达bcr/abl融合基因,STI571(格列卫、伊马替尼)能够有效阻断bcr/abl融合基因蛋白质的磷酸化过程,使之酪氨酸激酶样作用失活而促进白血病细胞凋亡从而实现治疗目的。2001年5月美国FDA批准STI571用于干扰素-α(IFN-α)耐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CML-AP)和急变期(CML-BP)患者的挽救性治疗,至2003年底全世界已治疗6万多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