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从新疆哈密瓜分离到的烟草坏死病毒及其理化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自然感病的哈密瓜上分离到的烟草坏死病毒(TNV),其寄主范围较广,在藜科、苋科、豆科和茄科一些植物上呈局部坏死反应,并在葫芦科一些植物上呈局部坏死斑和系统花叶症状。病毒的热灭活点为90~95℃,稀释限点10-5~10-6,体外保毒期在10天以上。病毒颗粒呈六角形,直径约25毫微米。提纯病毒的紫外吸收,最高260毫微米,最低为245毫微米;沉降常数为94s。从病毒提取的核酸的紫外吸收,最高为260毫微米,最低234毫微米;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核酸分子量为1.4×106;病毒蛋白的分子量为2.75×104。经血清学试验,该病毒与烟草花叶病毒的A型和D型的抗血清发生沉淀反应,而与黄瓜坏死病毒的抗血清无沉淀反应。  相似文献   

2.
我国蘑菇病毒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北京、上海、福建收集生长正常与异常的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的子实体及菌丝进行病毒提取及电镜观察。在感病蘑菇子实体中找到多种病毒颗粒。球形病毒颗粒直径32~34毫微米较常见,直径25及70毫微米颗粒偶尔可见。两种棒状颗粒,一种是20×130毫微米,中心有一条宽的槽;另一种是19×350毫微米,中心有槽,外形与烟草花叶病毒相似,荷兰有过报告。还有长为110~160毫微米的棍棒状颗粒,一端圆形膨大直径35~50毫微米,和一种具有尾状物的颗粒。这两种颗粒和Lesemann,Albouy在超薄切片与提取液中发现的严重的蘑菇病害相关的棍棒状,多态性病毒形态相似。  相似文献   

3.
我国草莓斑驳病毒研究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作者采集6省13市病样73株。经鉴定带SMoV的67株,占样本的91.78%。采取指示植物小叶嫁接法及蚜虫分离和传播病毒试验,并辅以病毒提纯,人工摩擦接种草本植物,病毒粒子电镜及超薄切片观察等手段加以确证。在辽宁省田间获得一种草莓中瘤钉毛蚜(Chaetosiphon sp.)以及棉蚜和桃蚜均传播本病毒,传播率依次为70%,40%及33%(最高率),系半持久性传播。病毒提纯制荆最大吸收值在260nm处,最小吸收值在240nm处。A260/280=1.21。电镜观测病毒粒子为球形,直径28~30nm,病叶超薄切片观察,在细胞质里有晶状球形颗粒,直径约25nm,排列整齐。以分离物(M-3)提纯制剂为抗原所制备的抗血清与有关病样呈阳性反应。试验证实了国内SMoV的发生和分布。  相似文献   

4.
 从河南省10个地市采集的小麦病根样品中分离得到82株病原分离株, 通过形态特征观察、回接致病性测定、以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所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其中47个菌株菌丝分支处都形成典型的“∧”状;子囊壳埋生或半埋生, 子囊棍棒状, 子囊孢子线形, 稍弯曲, 无色, 具有5~10个分隔, 大小为68~94 μm×2~4 μm;对82个分离株rDNA-ITS区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 BLAST序列比对结果表明, 47株菌株与小麦全蚀病菌的ITS序列同源性达97%~99%, 据此确定47株菌株为小麦全蚀病菌。应用小麦全蚀病菌4个变种的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都得到禾顶囊壳小麦变种(870 bp)的特异性片段, 鉴定47株菌株均为禾顶囊壳小麦变种 (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  相似文献   

5.
采用“酶-SDS-酚”法提取的菜粉蝶(Pieris rapae)颗粒体病毒京农801株(PrGV-JN801)DNA,A260/A280=1.85,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呈现一条带。三种限制性内切酶消化PrGV-JN 801 DNA,其结果分别为:Hind Ⅱ,12个片段;EcoR Ⅰ,15个片段;Bam HI,12个片段。三种酶切所得限制性片段累加分子量的平均值75.04×10~6道尔顿为PrGV-JN 801DNA的分子量。  相似文献   

6.
 一些真菌病毒严重影响寄主生长、产孢量、致病力。本研究对来源于湖北梨轮纹病菌携带真菌病毒情况进行分析,旨在挖掘具有生防潜能的真菌病毒资源。随机采集湖北省梨树发病枝干,分离、鉴定获得13个梨轮纹病菌株,其生长速率、致病性存在差异。提取dsRNA检测,发现12个菌株均携带不同大小的dsRNA片段。观察其dsRNA带型,HBWH-14 dsRNA含有1~7 kb 9条带,其他菌株携带的dsRNA条带位置均位于HBWH-14所含dsRNA带型中的某1条或多条对应的条带位置。RT-PCR检测发现部分菌株携带产黄青霉病毒BdCV1、双分体病毒BdPV1、单分体病毒BdTV1以及未分类的BdRV1。本研究未发现梨轮纹菌株所含病毒种类与致病力存在直接的相关性。HBWH-14原生质体脱毒获得后代100%携带的dsRNAs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7.
新疆小麦线条花叶病毒(WSMV)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新疆五家渠分离到一株病毒,鉴定为小麦线条花叶病毒WSMV,致死温度55~60℃,体外存活期3~7天,稀释限点500~1000倍。病毒颗粒长度700×18毫微米,在感病的小麦叶细胞质中观察到风轮状包含体。其病原由螨(Aceria tulipae)传播,人工接种可侵染大麦(Hordeum vulgare L.)小麦、(Triticum acestivum L.)、黑麦(Secale Cereale L.)、燕麦(Avenae sativa L.)、高粱(Sorghum valgare L.)、黍(Panicum miliaceum L.)、苋色藜(Chenopodium amaranitcolor Cost et Reyn)表现系统花叶病状,可通过介体感染玉米。
该病毒与玉米矮花叶病毒,大麦条纹花叶病毒,马铃薯Y病毒的血清反应为阴性。该病毒在我区的发生量约占小麦上总病毒数量的80%以上。  相似文献   

8.
莴苣花叶病毒病的研究Ⅰ。病原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山东济南和泰安两市郊区大面积受害的莴苣(Lactuca sativa L.var.asparagina L.)上分离到一株病毒。莴苣上症状为系统花叶,畸型和褐色斑点。人工接种,在昆诺阿藜和苋色藜上产生局部枯斑和系统症状,千日红上呈不规则斑块,不侵染普通烟、心叶烟、曼陀罗、豇豆、菜豆和黄瓜。传毒试验证明经汁液和蚜虫传播,种子带毒。病毒稀释限点5×10-1~5×10-2;失活温度55~60℃;体外保毒期(22~23℃)24小时,经有机溶剂澄清,聚乙二醇沉淀和差速离心可部分提纯。病毒粒子线状,长约750毫微米;病组织超薄切片可见风轮状内含体。试管沉淀法初步测定与马铃薯Y病毒血清呈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9.
引起哈密瓜坏死的两种病毒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哈密瓜早熟品种上分离到两种引起坏死症状的病毒,称为哈密瓜坏死病毒(HmNV)和哈密瓜叶脉坏死病毒(HmVNV),两者都能系统感染哈密瓜,影响植株滞长,但坏死的症状不同。HmNV可侵染葫芦科、豆科和茄科的14个品种,但是不侵染普通烟、苋色藜和千日红。T.D.P.75~85℃,D.E.P.10-5~10-6,L.I.V.7天。提纯的HmNV含有两种球形粒子,直径约为24毫微米和16毫微米,沉降常数为114S和73S。A280/A280比值为1.82,A260/A235比值为1.57。在琼脂糖双扩散试验中与烟草坏死病毒的抗血清发生沉淀反应,与甜瓜坏死斑病毒(MNSV)、黄瓜花叶病毒(CMV)和南瓜花叶病毒(SqMV)的抗血清无沉淀反应。根据这些性质,HmNV应是烟草坏死病毒的一个株系或是烟草坏死病毒组的一个成员。  相似文献   

10.
大麦条纹花叶病毒(BSMV)在新疆的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疆五家渠奇台黑芒小麦上分离到大麦条纹花叶病毒,致死温度60~65℃;体外存活期9~14天;稀释限点1:3000倍。人工接种可侵染禾本科植物,对接过种的非禾本科植物如灰藜、苋色藜、菠菜、甜菜、普通烟、心叶烟、枯斑三生烟、萹豆等不表现病状。用聚乙二醇沉淀和聚乙二醇沉淀、差速离心提取病毒,注入家兔体内,可形成相应的抗体,效价为1:128,1:1024,病毒颗粒为短棒状115~129×20毫微米。
初步观察,病株上的麦种带毒率与种子的饱满程度、品种、感病阶段有一定的相关性。病株上的花粉与健株母本杂交的种子不带毒。  相似文献   

11.
 在1985年4月蚕豆病毒病的调查中,先后在四川、湖北、江苏和浙江4省的秋播蚕豆试验区内都发现一种由种子带毒的蚕豆染色病毒(BBSV)。所有病株都发生在由叙利亚国际旱地农业研究中心供种的试验区内,约10-40%的小区或品系发病,株发病率在0-18%之间。病害是随种子传入我国的。
病株为系统感染,病株叶片上的症状可以是轻花叶、斑驳、褪色斑或畸形,有的小叶正常而无明显病变。病毒粒体为等径球状体,直径28毫微米。病毒样本能与英g国染色病毒的抗血清发生沉淀反应,但与真花叶病毒的抗血清不发生反应。在病株上未发现能传毒的象甲,也无象甲的为害状,病毒病尚未扩散。在试验区以外的农田里未发现有蚕豆染色病毒存在。  相似文献   

12.
水稻瘤矮病—广东湛江新发生的一种水稻病毒病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广东新发生的水稻瘤矮病于1981~1982年在广东湛江地区的信宜、高州和化州县发生流行。室内用叶蝉接种2叶龄的稻苗,在10~11月广州温室温度约为土9~23℃下,潜育期为13~28天,主要症状为病苗矮缩,叶片浓绿色,叶背及叶鞘上长有若干个淡黄绿色近圆形小瘤(0.1~1.2毫米直径)。病毒粒子球状,直径约60毫微米。昆虫介体为电光叶蝉(Recilia dorsalis Motsch.)和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ticeps Uhler.)。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和白背飞虱(Sa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不能传病。二点黑尾叶蝉(N.virescence Distant.)和大斑黑尾叶蝉(N.apicalis Motsch)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决定。电光叶蝉的最短获毒饲育期少于24小时。潜育期在平均室温22~23℃下为13~24天。保毒虫能终生传毒。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初步认为本病与泰国和马来西亚报道的水稻瘤矮病相同。  相似文献   

13.
 从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中检测发现一种dsRNA (double-stranded RNA)病毒,暂命名为Bipolaris maydis victorivirus 2 (BmV2)。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病毒粒子为二十面体球状,直径为40 nm左右、无包膜;病毒基因组为单条dsRNA核酸分子,长度为5 222 bp,其基因组结构与其他维多利亚病毒相似,包含两个开放阅读框(ORFs)。序列BLASTx分析发现,BmV2的基因组核酸序列与Coniothyrium minitans RNA virus Illinois isolate (CmRV-IL)具有较高的同源性(78.15%),后者CmRV-IL是单分体病毒科(Totiviridae)维多利亚病毒属(Victorivirus)的暂定种,两者的外壳蛋白(CP)和RNA依赖性RNA聚合酶(RdRp)的氨基酸序列之间的同源性分别为88.02%和89.87%,说明BmV2、CmRV-IL是同一种病毒的不同分离物。基于BmV2和选择的单分体病毒的RdRp氨基酸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BmV2与单分体病毒科维多利亚病毒属中的病毒形成了一个单系进化支。  相似文献   

14.
 真菌病毒在真菌中广泛存在,一些真菌病毒可以影响病原真菌营养生长、产孢和色素形成等性状。本文研究了真菌病毒在水稻稻瘟菌中的多样性以及其对寄主生物学性状的影响。采用单孢分离的方法从发病水稻叶片上分离获得了120个稻瘟菌菌株,其中约52%携带dsRNA片段。菌株QSP5被2个基因组为dsRNA的病毒即产黄青霉病毒1-C(Magnaporthe oryzae chrysovirus 1-C, MoCV1-C)和稻瘟菌病毒3(M. oryzae virus 3, MoV3)所侵染。对菌株QSP5进行单个的分生孢子纯化,获得了仅携带MoV3的菌株QSP5-9。菌株QSP5与QSP5-9的产孢量、菌丝形态以及菌落形态存在明显差异,经研究推测MoCV1-C与菌株QSP5 的产孢能力衰退、菌丝生长和产色素异常相关。同时对MoV3的稳定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从稻瘟菌菌株QSP5获得了100个单孢分离物,通过对随机挑选的40个单孢分离物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这些分离物100%携带MoV3,只有部分单孢分离物携带MoCV1-C。另外,从稻瘟菌菌株QSP5-9获得了94个单孢分离物,对随机挑选的45个单孢分离物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这些分离物中均含有与菌株QSP5-9大小相同的dsRNA片段。根据以上结果推定MoV3在稻瘟菌菌株QSP5和QSP5-9及其无性后代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北京玉米和高粱上的玉米矮花叶病毒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北京郊区玉米和高粱上的三个汁传病毒分离物鉴定为玉米矮花叶病毒株系B (MDMV),它可被桃蚜(Myzus persicoe)由玉米传至玉米,这三个分离物不侵染约翰逊草(Sorghum halepense(L) pers)。稀释终点是10-2-10-3;致死温度是50-55℃;体外保毒期是1-2天。MDMV的颗拉长度是735±15毫微米,在染病高粱叶的细胞质中观察到凤轮状内含体。狗尾草(Setaria viridis(L) Beauv),马唐(Digitavia Sanguinalis(L) Scop),蟋蟀草(Eleusine indica(L) Gaertn),矛叶荩草(Arthraxan Lancelatus(Roxb) Hochst)是北京地区MDMV的天然寄主。该病毒也侵染大油芒(Spodiopogon Sibiricus Trin)。  相似文献   

16.
京郊大蒜病毒病的研究及其鳞茎中病毒的脱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京郊大蒜病毒病发生普遍,主要症状为条纹花叶、矮化和叶片扭曲畸形。病体细胞中含大量线状病毒粒体和风轮状内含物。线状病毒粒体长度范围为250-1875nm,以长度550-800nm粒体居多。其中长700-800nm的粒体被鉴定为大蒜花叶病毒(GMV),回接脱毒大蒜叶片产生条纹花叶症状。血清学鉴定表明GMV与洋葱黄矮病毒(OYDV)有近缘关系。长度500-600nm的粒体可能为大蒜潜隐病毒(GLV),回接脱毒大蒜不产生花叶症状。下述两种病毒为京郊大蒜的主要病毒。此外,个别标样含烟草花叶病毒,但不是大蒜的主要病毒。对800nm以下线状病毒粒体归属尚待研究。
应用营养茎尖、生殖茎尖和根尖分生组织培养技术,可以脱去上述主要病毒,获得脱毒大蒜。  相似文献   

17.
<正>在植物病毒中,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是最大的正链RNA病毒属,是已确定的植物病毒属中成员最多的一个。Potyvirus基因组长10 000nt左右,3'末端有多聚腺苷酸尾,编码一个大的多聚蛋白,可被剪切为10个功能蛋白。病毒粒体长700~900 nm,直径11~13 nm,经蚜虫以非持久方式传播,可侵染超过500种植物,包括茄科、苋科、  相似文献   

18.
一个马铃薯Y病毒山东分离物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具有典型花叶症状的马铃薯叶片中分离到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本文称PVY-SD-TA分离物),扩繁后,提纯病毒,电镜下可观察到700~900 nm×11 nm的病毒粒体,病组织超薄切片观察可见风轮状的内含体结构,寄主反应特性研究表明其能侵染2科13种植物。SDS-PAGE电泳检测病毒编码的外壳蛋白亚基的分子量为33 kDa。以PVY-SD-TA基因组RNA为模板,应用RT-PCR方法和特异引物合成了外壳蛋白基因。对cDNA全序列分析表明,PVY-SD-TA CP基因核苷酸序列与N株系的同源性为96%,与GenBank中登录序列号为AJ390306的O株系分离物的同源性最高,为99%;与国内不同学者报道的PVY中国流行株的同源性分别为96%,97%和98%。通过以上生物学特性和分子水平的研究将PVY-SD-TA鉴定为普通株系(PVYO株系)。  相似文献   

19.
 从北京郊区患有类似花叶病害的菜豆株上分离到一种线条状病毒(长约700至750nm)并于1983至1986年间加以研究。在温室内接种可以侵染菜豆、蚕豆、豌豆、大豆、决明、苋色藜及昆诺藜而不能侵染被接种的任何茄科植物.同标准的菜豆普遍花叶病毒(BCMV)相比,它不侵染茄科植物例如黄花烟(Nicotiana rustica)和矮牵牛(Petunia hybrida)在菜豆叶上也不产生坏死枯斑.此外它能侵染蚕豆、大豆、豌豆及决明而BCMV则不能.BCMV能侵染豇豆而这一分离物则不能.此分离物的物理性状为:钝化温度=56-580℃(十分钟),硫释限点=10-3至10-4,180℃下存治期为3天,A260/280=1.12.菜豆受侵叶组织易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内含体包括一种片层叠合体.在电镜下超薄切片中可以看到风轮状体.极易用汁液摩接及用桃蚜(Myzus persic(接种.此病毒的衣壳蛋白亚基的分子量经测定为32,000道尔顿.此病毒与下列病毒即菜豆普通花叶病毒,菜豆黄色花叶病毒,黑眼豇豆花叶病毒,豌豆种传花叶病毒,三叶草黄脉病毒,莴苣花叶病毒及甜菜花叶病毒的抗血清均无反应.由于它在菜豆的"一窝猴"品种的叶片上产生沿脉黄色小点,因此认为这是一种新的独立的病毒,称之为菜豆和性黄色花叶病毒.  相似文献   

20.
 采用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 dsRNA)技术和非序列依赖PCR扩增(sequence-independent amplification,SIA)方法对感病地黄进行分子鉴定,并测定油菜花叶病毒(Youcai mosaic virus,YoMV)山西地黄分离物(YoMV-SX)的基因组全序列。序列测定及分析发现侵染地黄的病毒为油菜花叶病毒(Youcai mosaic virus,YoMV)。获得YoMV-SX(GenBank登录号JX422022)全长为6 304 nt,5′UTR长度为68 nt,3′UTR长度为236 nt,含有4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全序列核苷酸一致性分析显示YoMV-SX与Tobamovirus亚组Ⅲ中分离物的一致性为90.7%~96.0%,与同属亚组Ⅰ和Ⅱ的一致性仅为50.2%~63.3%。全序列系统进化分析表明,YoMV-SX与YoMV-Wh形成一个独立分支,亲缘关系最近。这是YoMV侵染地黄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