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拉锚式双排桩作为一种新型的深基坑支护结构,具有施工方便、侧向刚度大、稳定性较好等优点。针对南京某基坑工程的拉锚式双排桩支护结构,建立考虑尺寸效应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土体材料采用Mohr-Coulomb弹塑性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研究这类基坑的变形和土压力分布特征,并对拉锚式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后排桩长度、后排桩间距、连梁刚度、内坑土体加固等因素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前排桩的侧向位移与常见多道支撑支护结构的变形规律相同,但后排桩的侧向变形类似于悬臂梁变形,最大侧移位于桩顶。二者性状不同,后排桩水平位移明显小于前排桩说明后排桩对前排桩具有一定的拉锚作用,且后排桩长度和土体加固的强度对桩的变形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深基坑带撑双排桩支护结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针对实际基坑工程的带撑双排桩支护结构,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土体采用D-P弹塑性本构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研究这类基坑的变形和土压力分布规律,并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最后分析后排桩长度、后排桩间距、前后排桩的排距、联系梁刚度、支撑刚度等因素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带撑双排桩支护结构中后排桩位移明显小于前排桩,且前后排桩的排距和支撑刚度对此类支护结构性状的影响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3.
结合软土深基坑工程实例,深入地了解桩间土体加固对双排桩支护结构变形性状的影响。采用双排型钢桩进行基坑支护时,前、后排型钢桩间土的加固可较好地保证前、后排型钢桩共同受力,且加固效果随前、后排桩间距的加大而增大,对型钢桩变形的控制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桩间土加固削弱了型钢桩与连梁的连接刚度对型钢桩变形的影响,可更好地保证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天津某深基坑工程施工监测及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天津铜锣湾广场深基坑工程开挖实例。通过对深基坑开挖过程中的支护结构内力、坑周土体水平位移等的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分析,讨论了基坑开挖过程中支护结构受力的特点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得到基坑周边土体水平位移的变化规律,为考虑施工因素的深基坑开挖及支护结构设计提供了依据。分析表明:土方开挖对基坑周围土体的影响范围约为两倍的开挖深度;开挖过程中土体及围护桩最大位移位置基本上都处于基坑开挖面附近;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应该尽量减小无支撑暴露的时间,加快底板浇注,防止因土体流变而产生过大的位移;对于环梁支撑体系,如果支撑布置不规则,会造成受力不均,容易产生较大的弯矩值,会对环梁支护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深基坑支护结构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程设计计算中,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目前一般通过设置接触面单元来模拟支护结构与土之间的相互作用。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接触面参数的取值问题给模拟计算结果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目前其取值仍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利用Goodman接触面单元模拟了双排桩支护结构与周围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改变Goodman接触面单元的初始法向刚度及初始切向刚度,分析了其变化对双排桩支护结构水平位移、桩顶竖直位移及周围土体沉降及坑底隆起量的影响,对双排桩支护基坑数值分析时接触面初始刚度系数的选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应用岩土工程有限元软件MIDAS/GTS,采用Hardening-soil土体本构关系模型结合长沙中青广场深基坑工程实例,模拟H型双排桩基坑支护全过程,分析了水平位移的变化特征和剪力弯矩的受力特点,并针对单排桩支护设计进行了方案比选,证明了在控制水平位移和变形方面H型双排桩相比于单排桩锚支护结构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7.
肖志林 《建筑安全》2021,36(12):43-46
考虑土体与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联合作用对施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某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为背景,通过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混凝土立柱与围护结构组合支护下的三维数值模型,模拟开挖不同阶段下基坑围护结构及周边土体沉降变形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基坑开挖施工会导致围护桩及周边土体产生变形,混凝土立柱能使围护桩的侧向变形降低11.42%;同时使土体沉降量减小及最大沉降位置远离基坑;基坑周边土体沉降影响范围约为支护结构深度4倍.采用混凝土立柱与围护结构组合支护形式能有效地控制变形及保障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8.
双排桩支护体系的受力机理、计算模型等尚不是非常明确,现有规范中的关键参数的选取对双排桩计算影响较大,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以北京西北五环外某基坑支护工程为例,基于理正深基坑支护软件,探讨了双排桩冠梁水平侧向刚度对支护体系变形的影响,并提出了考虑连梁作用的双排桩冠梁水平侧向刚度的建议计算方法,最终根据工程监测数据的反分析,给出了双排桩冠梁水平侧向刚度的建议取值范围。合理考虑后排桩和土体之间的摩阻力产生的力矩对双排桩抗倾覆的有利作用,提出了双排桩抗倾覆优化计算公式。本文的双排桩水平侧向刚度的合理取值和双排桩抗倾覆的优化计算为双排桩的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根据某一水闸基坑开挖工程,在排桩桩体内埋设测斜仪、钢筋应力计对非等长双排桩基坑支护结构变形特性进行了现场观测,采用规范法讨论了后排桩不同嵌固对前、后排桩的变形、内力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等长双排桩桩顶位移、桩身剪力、弯矩与传统等长双排桩基坑支护结构规律一致;增大后排桩的嵌固深度,前、后排桩的桩顶位移均减小;前排桩桩身剪力、弯矩减小,后排桩增大,但当嵌固深度超过桩长3/4时,前、后排桩的桩顶水平位移、桩身剪力、弯矩减小或增大趋势均不明显;研究成果为双排桩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优化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0.
双排桩支护技术在深基坑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ANSYS有限元程序对双排桩支护体系进行有限元分析.对青岛市某工程基坑支护工程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详细的计算分析.采用有限元法进行双排桩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不仅能有效地分析双排桩土压力分配问题,还能够准确模拟基坑开挖的施工过程;而且能够获得基坑周边桩、土体应力场、变形场等更为丰富的信息,为双排桩设计、施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昆明草海片区某软土区域深基坑工程实例,介绍了双排桩在软土深基坑支护结构中的应用。通过采用双排桩支护,解决了本工程在周边用地条件受限情况下的基坑支护问题,同时通过此次双排桩在软土地区的应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基坑水平位移和深层位移的实际监测表明,该支护形式具有较大的刚度、较好的变形适应性和稳定性,在软土地区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后,该支护形式能够实现既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低温建筑技术》2016,(7):103-106
某超高层建筑深基坑采用桩锚支护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对深层土体水平位移、边坡顶部竖向位移、锚索内力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桩锚支护体系能够有效控制基坑水平位移,第一道锚索在控制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对桩锚支护方案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基坑开挖方式、深度及工程地质状况的不同,出现了很多特殊形式的深基坑支护结构。在土岩二元结构地层条件下,双排吊脚桩桩锚支护方式的设计与施工经验很少。针对这种支护方式的设计与施工,以青岛市凯悦深基坑为例,对其进行变形及安全稳定性分析,利用Plaxis有限元软件模拟基坑开挖过程,并结合现场监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双排吊脚桩桩锚支护体系具有较大刚度,能够有效控制基坑变形及桩体位移,基坑位移主要发生在土体深度范围内。研究可以为此类支护结构设计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广州某紧邻箱形隧道的深基坑工程为背景,结合其地质条件及其支护结构设计及基坑施工特点,采用有限元方法,模拟并分析了深基坑施工过程及其对双排桩支护结构与箱形隧道结构变形的影响,结合实测数据论证了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可行性,并对双排桩桩长及被动区土体加固的影响进行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5.
阴福 《福建建材》2021,(3):11-14,17
针对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变形与控制,采用有限元软件Plaxis 3D对深基坑的开挖施工进行了数值模拟。以桩身水平位移和桩身弯矩为指标,研究了双排桩桩长和双排桩排距对支护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前排桩桩长的增大,前后排桩桩身位移均先减小,随后缓慢增大,并且前排桩的桩身位移大于后排桩的位移;随着后排桩桩长的增大,前后排桩桩身位移均减小直至趋于稳定,因此增大后排桩桩长能有效控制双排桩变形,但随着桩长的增大,这种控制效果越来越小;双排桩排距对双排桩的支护效果有显著的影响,双排桩前后排桩的水平位移随着排距的增大逐渐减小,并且后排桩的减小幅度更大。  相似文献   

16.
《低温建筑技术》2016,(8):97-100
采用有限元软件,基于Mohr-Coulomb模型,对某商业中心双排桩-锚杆支护结构深基坑的开挖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得到了各个工序下排桩内力、位移和基坑周围土体沉降以及坑底的隆起。研究结果表明:前排桩的内力值较大;开挖完成时,在桩身中部附近产生最大水平位移;基坑外超载对基坑支护影响很大,在基坑支护设计中应该重点考虑。研究为基坑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扩建交通中心工程第三合同段基坑"盖挖逆作法"的施工过程,通过对深基坑开挖过程中的支护结构内力、坑周土体水平及竖向位移等的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分析,讨论了基坑开挖过程中支护结构受力的特点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得到基坑周边土体水平位移的变化规律。分析表明,土方开挖对基坑周围土体的影响范围约为两倍的开挖深度;开挖过程中土体及围护桩最大位移位置基本上都处于基坑开挖面附近;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应该尽量减小无支撑暴露的时间,加快底板浇筑,防止因土体流变而产生过大的位移。  相似文献   

18.
软土地区深基坑挖直是岩土工程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为确保基坑施工安全,对深基坑施工变形监测是信息化施工的重要内容。以宁波某深基坑工程为例,根据确定的监测方案及取得的数据,对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深层水平位移、周边土体水平位移和沉降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由监测结果可知,该基坑工程支护结构的基坑变形控制设计方案合理。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地下空间需求也越来越大,导致建筑基坑工程朝着更深,更大的方向发展。由于双排桩自身具有侧向刚度大、悬臂能力强等优点,使得双排桩支护结构在处理基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针对不同双排桩桩背土体等效内摩擦角、基坑开挖深度,提出了确定双排桩设计参数中排距和桩间距取值的简化公式;同时,通过理正深基坑7.0版与Midas/GTS有限元分析两种方式验证此双排桩支护设计取值方法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为类似的双排桩支护结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王建鸿 《山西建筑》2009,35(21):93-94
介绍了双排桩基坑支护结构是20世纪90年代新发展的一种基坑支护技术,具有侧向刚度大,水平位移小和不需要加内支撑等特点,施工方便,减少投资,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采用平面应变有限元软件Plaxis对空间门架式结构的双排桩支护体系进行了稳定性分析,探讨了前后排桩排距对结构变形和受力的影响,从而优化双排桩的基坑支护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