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背景:脊柱融合术被广泛使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经过大量的临床观察,融合后仍然存有腰部活动受限、脊柱动力学改变、邻近节段加速退变等一系列继发腰椎不稳以及椎管狭窄等症状的出现。目的:综述非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97-01/2009-12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相关文章,检索词为"lumbarspinalfusion,destabilization,non-rigidfixation",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共检索到文献84篇。结果与结论:腰椎融合术仍是目前治疗腰椎不稳的标准方法,但腰椎融合率与临床满意率并不呈正比,而且腰椎融合有导致相邻节段加速退变的潜在可能。尽管目前还没有评价固定椎体间活动范围的量化标准,但理想的动态固定应能保证正常的脊柱稳定性,并且最大限度地恢复节段间的活动度。近年来,国内外已进行了大量非融合固定技术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非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是一种更符合生理需要的手术方法,可以减少一系列传统融合技术所带来的不良并发症的发生。这种方法将在新的分阶段式外科策略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从而避免退变椎间节段的最终融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前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研究前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例,记录其VAS(visual analogue scale)、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隙矢状面Cobb角、腰椎前凸角、椎间融合情况、并发症等。 结果 患者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的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改善;术后手术节段椎间隙前高度增加3.6 mm(P<0.05);术后手术节段椎间孔高度、矢状面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均有改善;所有患者椎间植骨融合良好。2名患者发生融合器下沉。 结论 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前路腰椎融合术应用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较好,创伤小,术中出血少,围手术期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背景:腰椎退行性疾病是一种中老年患者的常见疾病,传统腰椎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时间长。近年来,脊柱内镜技术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作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新型治疗手段,由于具有创伤小、恢复时间短、术后疼痛少、出血量少等优点,在具有适应证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中值得推广。目的:文章回顾了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的发生发展、优势、局限及发展趋势等。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和万方数据库中2010-2022年出版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endoscopic lumbar fusion,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minimally invasive spine”;中文检索词为“内镜下腰椎融合术、腰椎退行性疾病、脊柱微创”。排除重复、质量较差及不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1)腰椎退行性疾病是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椎体滑脱等疾病的病理基础,是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主要病因。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是一种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新型微创技...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前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研究前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例,记录其VAS(visual analogue scale)、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隙矢状面Cobb角、腰椎前凸角、椎间融合情况、并发症等。 结果 患者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的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改善;术后手术节段椎间隙前高度增加3.6 mm(P<0.05);术后手术节段椎间孔高度、矢状面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均有改善;所有患者椎间植骨融合良好。2名患者发生融合器下沉。 结论 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前路腰椎融合术应用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较好,创伤小,术中出血少,围手术期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前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前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例,记录其VAS(visual analogue scale)、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隙矢状面Cobb角、腰椎前凸角、椎间融合情况、并发症等。结果患者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的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改善;术后手术节段椎间隙前高度增加3.6 mm(P0.05);术后手术节段椎间孔高度、矢状面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均有改善;所有患者椎间植骨融合良好。2名患者发生融合器下沉。结论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前路腰椎融合术应用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较好,创伤小,术中出血少,围手术期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背景:腰椎融合作为退行性疾病治疗的重要有效手段广泛用于临床已近百年,但是长期的临床随访表明,腰椎融合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包括腰部柔韧性减退、供骨区并发症、融合节段运动丧失,以及载荷转移导致相邻节段退变加剧等。近十几年来,脊柱动态固定的理论广泛传播,多种不同的非融合手术越来越普遍地被应用于处理腰椎退行性疾病。目的:综述非融合手术在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应用,阐述应用方面的观点与经验。方法:检索中国知网和Pub Med数据库,检索词分别为"腰椎、非融合、植骨融合、动态固定、相邻节段退变"和"lumbar,non-fusion,bone fusion,dynamic stabilization,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检索时间:2007年至2016年,语言分别设定为中文和英文。搜集关于非融合技术应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临床经验与观点。结果与结论:由2名研究员独立对文献进行筛选,最终纳入30篇文献。总结了3大类非融合技术:髓核置换、全椎间盘置换及腰椎后路动态稳定系统,这些新技术体现的理念是提供脊柱稳定性同时保留一定的灵活性,消除能导致相邻节段退变加速的异常应力。这些方法可作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阶梯化治疗,减少对患病节段的融合;同时,需严格掌握其手术适应证、准确鉴别下腰痛和腰椎不稳的致痛原因、选择最适合的非融合装置进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7.
背景:椎间盘摘除椎弓根内固定融合是修复腰椎退变疾病的金标准,但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可引出来其他并发症,如邻近节段的退行性变或加剧已存在的脊柱退行性变等问题。针对腰椎融合固定的问题,近年来腰椎弹性固定成为一个热点。目的:探讨腰椎椎弓根动态内固定修复腰椎管狭窄症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采用腰椎动态内固定系统共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2例。L3,4节段5例;L4,5节段20例;L5S1节段20例;L3,4,L4,5双节段6例;L4,5,L5S1双节段8例,L3,4,5 S1三节段患者3例。男34例,女28例;年龄32-72岁,平均50.8岁。根据使用不同内固定系统分为3组,使用通用动态腰椎固定系统17例,K-Rod后路动态稳定系统28例,Dynesys系统17例。随访24-48个月,评价指标包括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影像学分析及疗效优良率。结果与结论: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各组患者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获得显著改善(P0.01)。治疗前、末次随访时置入节段及邻近节段高度无明显变化。治疗后各组疗效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腰椎动态内固定系统是修复腰椎管狭窄症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方法,3种弹性固定虽然存在结构的不同,但是早期治疗效果上无明显区别,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传统开放性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与微创通道(LUXOR)辅助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的疗效。 方法 选择采用LUXOR通道辅助MIS-TLIF手术治疗的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病变患者34例,回顾性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和术前及随访时的腰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DI)和影像学检查资料,并与同期行传统开放PLIF手术的30例患者进行比较。 结果 2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诊断、病变节段、术前腰背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IS-TLIF组手术时间长于PLIF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及术后3,6月时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明显低于PLIF组(P<0.01)。术后随访影像学显示,所有患者手术节段均在术后半年内获得良好的节段融合。 结论 与传统PLIF手术比较,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具有出血少、术后恢复快、腰背疼痛轻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腰椎融合术是临床上常见的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术式,可采取的手术入路较多,其中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TLIF)是目前在临床上广泛运用的手术方式。近几年,随着脊柱微创技术的革新,经皮内镜下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PE-TLIF)因其组织损伤小及患者恢复快等优势而逐渐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对PE-TLIF的手术方法、临床优势、临床进展与现状及Kambin棱镜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脊柱融合是通过手术方法,使两个或几个有病变的脊椎(或丧失稳定性的脊柱节段)在生理状态下融为一体,融合的上下两端为正常活动节段,从而使脊柱能正常发挥功能。1911年Hibbs和Albee首先报道应用后路融合术治疗脊柱结核等疾病,获得满意的疗效。1929年Hibbs和Swift将脊柱融合术用于治疗脊柱退行性变,扩大了脊柱融合术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1.
背景:腰椎退变性疾病是脊柱外科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的:通过对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椎管减压椎间植入物置入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进行分析,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文献和理论研究信息。 方法:检索腰椎退变性疾病内固定治疗的相关研究文献,对椎管减压植入物置入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研究文献进行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综合分析。 结果与结论: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各种病因之间相互影响,常同时存在,临床工作中严格按照手术适应证进行植入物置入内固定减压、植入物置入固定融合术的应用均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背景:腰椎退变性疾病是脊柱外科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升高。 目的:通过对腰椎退变性疾病不同分期植入物内固定腰椎融合治疗及功能训练后脊柱稳定性分析,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指导。 方法:①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将52例Ⅰ度、Ⅱ度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对照组给予传统训练,训练组给予核心稳定性训练,疗程24周。分别在治疗后6,12,24周进行数字疼痛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疗效评定。②通过数据库文献检索方法评估腰椎融合及植入物内固定修复退变性腰椎滑脱后的脊柱稳定性。 结果与结论:①治疗24周后,训练组的数字疼痛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或P < 0.01)。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腰椎滑脱患者疼痛的缓解和恢复机体活动能力有显著效果。核心稳定性训练对退变性腰椎滑脱所致的慢性腰痛及功能改善优于传统的功能训练。②椎弓根固定并后外侧融合与后侧椎体间融合都可有效治疗Ⅱ度以内腰椎滑脱,后侧椎体间融合能更好的维持滑脱矫形及结构的稳定,后外侧融合后期易出现矫正丢失及内固定失败等问题,但临床疗效不受明显影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3.
背景:腰椎滑脱症的治疗目的是重建脊柱序列和椎体稳定性,解除神经压迫,达到永久腰椎融合的作用。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症患者腰椎融合及植入物内固定后椎体稳定性的恢复。 方法:腰椎滑脱症最常采用Wiltse分型将其分为发育不良性、峡部裂性、退变性、创伤性以及病理性,将腰椎侧位X射线片的上位椎体相对于下位椎体的滑移程度分为5级,根据腰椎滑脱症患者的分型和分级以及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 结果与结论:坚强融合内固定,植入物与椎体间是刚性连接,常用来稳定脊柱、矫正畸形,骨融合率较高,减少了假关节形成。动态融合内固定是用弹性材质或微动装置分散坚强内固定负荷传导,减少应力遮挡效应及邻近节段的应力集中。动态非融合内固定能改变脊柱运动节段的负荷传递方式,阻止脊柱运动,预防邻近节段退变,使失稳的腰椎达到其正常状态的活动特性,实现动态重建腰椎序列。峡部关节缺损部位直接修复植骨,适用于青壮年有症状不伴有退行性椎间盘疾病的滑脱患者。腰椎滑脱症选择哪种材料植骨和植骨部位以及哪种入路方法融合和植入物内固定可以得到理想的融合内固定效果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目前尚未达成统一。  相似文献   

14.
背景:腰椎退行性疾病为骨科常见病之一,是否行手术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的方法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很大争议。 目的:分析腰椎退变性侧弯植入物置入内固定治疗的疗效,对患者的症状、腰椎退变节段以及影像学等相关病情进展性的评估,系统回顾相关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文献。 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2年8月在解放军第306医院骨科治疗的腰椎退变性侧弯患者共61例,男30例,女31例;年龄范围在42-78岁,平均年龄59.02岁。其中行腰椎后路减压植入物置入内固定植骨融合患者32例;后路动力系统腰椎置入内固定患者29例。术后随访时间为6-29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6个月。采用目测类比评分、ODI评分、JOA评分系统进行术前、术后以及随访评估。并检索腰椎退变性侧弯植入物置入内固定治疗的相关研究文献,对文献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 结果与结论:患者的性别和年龄与文献报道中的退变性侧弯发病率、年龄范围相符合。目测类比评分、ODI评分、JOA评分显示术后1个月和3个月评分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术后1年随访时目测类比评分、ODI评分、JOA评分结果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腰椎后路减压植入物置入内固定适应范围广泛,临床应用时间较长,方法熟悉程度较高,但远期发现顺应性较差,相邻节段退变程度较重,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动力内固定系统既能够保证内固定的稳定,也使内固定特性得到较好的发挥,远期随访显示患者对动态固定的顺应性好,达到治疗目的,又保留了患者腰椎的活动。  相似文献   

15.
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标准术式,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加速受到广泛关注。术前已存在的邻近节段退变已被大部分学者认为是术后ASD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是近十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术前已存在的邻近节段退变对术后ASD影响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希望利于脊柱外科医生全面评估术前邻近节段退变,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进而减缓术后AS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背景:椎间孔镜脊柱微创技术是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最小的方法,可在局麻下进行,它不需要切除小关节,也不会破坏椎板,对脊柱的稳定性破坏最小。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TESSYS技术治疗腰椎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改变引发腰腿痛的短期疗效。 方法:纳入后路腰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出现退行性改变发展到需二次手术的患者31例,其中男23例,女8例,年龄 45-81岁,术后时间为1.1-5.7年,L3-4单节段3例,L4-5单节段15例,L5S1单节段8例,多节段5例。均选择经皮椎间孔镜下TESSYS 技术治疗,治疗随访6个月,观察目测类比评分及腰椎功能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变化。 结果与结论:患者术中即感觉腰腿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术后即可下地行走活动,术后恢复比较满意,治疗后即刻、治疗后1,3,6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均低于治疗前,治疗后即刻、治疗后1,3,6个月的腰椎功能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表明经皮椎间孔镜下TESSYS 技术治疗后路腰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退行性改变具有安全性高、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并发症少、恢复快及患者易接受等优点。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斜前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联合后路皮质骨轨迹(CBT)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接受OLIF手术治疗的32例患者的疗效。患者采用斜前方入路腰椎间盘切除减压术、OLIF术联合后路CBT螺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椎间隙恢复高度、椎间融合时间等,下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 结果 32例患者中,单节段患者25例,两节段5例,腰椎退行性变术后邻椎病2例。所有患者获得1~2年(平均1年)的随访。患者椎间隙恢复高度、腰椎前度角度、侧弯纠正角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融合时间为(3.2±1.3)月,腰腿痛VAS评分由术前平均(6.5±2.8)分下降至(2.5±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指数由术前(48.7±19.7)%下降至(15.2±9.6)%,手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斜前方入路腰椎椎间盘切除减压术、OLIF术联合后路CBT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创伤小、并发症少,对骨质疏松患者和邻椎病患者手术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背景:随着脊柱内固定和脊柱融合技术的发展,脊柱融合已成为腰椎退行性滑脱症毫无争议的“金标准”。同时,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问题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目的:观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置入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手术节段稳定性及其对相邻节段的影响,并与单纯椎管加压进行对比。 方法:选择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骨科收治的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38例,排除失访3例,余35例中采用椎弓根固定后外侧融合21例,单纯椎管减压14例。单纯椎管加压组用咬骨钳咬除黄韧带和椎板解除神经根后方的压迫,用骨凿凿除向前滑脱的椎体后缘与下位相邻椎体后缘形成的相对性突起;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组按Wein-stein 法定位椎弓根钉进针,拧入椎弓根螺钉,根据受压情况进行椎板减压。按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综合评价临床疗效,观察过伸、过屈位时的水平位移及角移位,采用UCLA系统来评价邻近节段退变情况。 结果与结论:35例患者随访时间1年。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单纯椎管加压组(P < 0.05)。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对腰椎稳定性影响不大,邻近节段退变置入前和置入后1年无明显变化。单纯椎管加压对腰椎稳定性影响显著,同时治疗前和治疗后1年邻近节段退变无明显变化。提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置入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疗效满意,对腰椎稳定性影响小,并且置入后早期对椎间盘的邻近节段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At present, the internal fixation and fusion surgical treatment of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 tends to diversify, but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within a single bilater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is still common in clinical practice; the two ways after treatment can achieve satisfactory clinical efficacy, but which way has advantages is still controversial.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unilateral and bilater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and single segment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in the repair of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 by a meta-analysis system.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 search strategy, we searched MEDLINE, PubMed, EMBASE, CBMdisc, CNKI, VIP and WanFang Dat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concerned unilateral and bilater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and single segment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 By two reviewers, in strict accordance with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criteria, literatures were screened, data were extracted, and the methodology quality of included trials was critically assessed. RevMan5.1 software was used for meta-analysis. RESULTS AND CONCLUSION: Six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involving 507 patients were included. The results of meta-analysis showed that fixed unilateral and bilateral pedicle screw between single lumbar fusion and 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detected in surgical time [WMD=-40.29, 95% CI (-43.79, -36.79)],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WMD= -74.13, 95% CI (-86.13, -62.13)],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WMD=-1.04, 95% CI (-1.30, -0.79)], final follow-up Visual Analogue Scale score [WMD=0.33, 95% CI (0.24, 0.42)], final follow-up Oswestry dysfunction index [WMD=-1.07, 95% CI (-1.57, -0.56)]; unilateral side was better than bilateral side (P < 0.000 1).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omplication rate [RR=0.54, 95% CI (0.25, 1.17)] and fusion rate [RR=0.53, 95% CI (0.22, 1.28)] (P=0.12 and P=0.16).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unilateral and bilater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and single lumbar f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 has achieved satisfactory results. Unilater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can reduce operation tim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and length of stay. Visual Analogue Scale score and Oswestry dysfunction index improved significantly in a short period after treatment.      相似文献   

20.
背景:经椎板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脊柱疾患是一种独特的固定方法,可用于退变性腰椎的融合。 目的:比较采用微创经腰椎间孔椎体融合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及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与常规开放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下腰痛疾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纳入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于武警广东总队医院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轻度不稳患者49例,均采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内固定治疗。其中24例采用微创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术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及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25例采用常规开放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比较两种固定方法的临床疗效。 结果与结论:两种固定方法术后椎体融合率、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及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改善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可见对无严重不稳的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相当,均能有效提高椎间融合率,使小关节稳定,解除临床症状,门诊随访满意。但采用微创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术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及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液量明显减少(P < 0.05),说明该方法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