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温肾健脾调枢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ic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5例IBS-D患者随机进行分组,对照组(n=52)给予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治疗,观察组(n=53)给予基于“脑肠同调”的温肾健脾调枢法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肠道菌群、蛋白酶激活受体-2(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2,PAR-2)及蛋白酶激活受体-4(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4,PAR-4)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大肠杆菌、肠球菌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AR-2、PAR-4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腹痛、腰膝酸软、食欲不振、晨起泄泻等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温肾健脾调枢法治疗IBS-D能够降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调节肠道菌群和PAR-2、PAR-4表达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低聚半乳糖(GOS)对早产大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 早产新生大鼠分为GOS组和对照组,GOS组每天滴管喂养GOS 4 g/kg,共14 d.于喂养GOS后7d和14 d,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并称质量,同时取大鼠直肠末端粪便,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及肠球菌培养并行菌落计数.结果 GOS组与对照组在给药期间均正常生长,精神状态等未见异常.与对照组比较,GOS组体质量增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GOS 7 d时,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及肠球菌与同时间点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GOS 14 d后,大鼠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较对照组明显增加,而肠杆菌、肠球菌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聚半乳糖可促进早产鼠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增长,抑制肠杆菌及肠球菌生长,从而调节肠道菌群平衡.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王氏保赤丸对小鼠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数量的影响,从肠道菌群变化方面研究长期用王氏保赤丸是否引起小鼠肠道菌群失调,为合理使用该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实验小鼠分为王氏保赤丸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以王氏保赤丸147、49、17mg/(kg.d)灌胃14天;设正常对照组和抗生素致菌群失调对照组,分别予生理盐水灌胃、盐酸林可霉素灌胃14天。取盲肠内容物培养后分离双歧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鉴定并计数。结果:各组大肠杆菌数量无差异。抗生素组肠球菌数量增加、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减少;王氏保赤丸高、中、低剂组3种菌群计数无明显变化,与抗生素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长期服用王氏保赤丸不会引起抗生素样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4.
大肠癌患者与正常人肠道菌群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大肠癌患者与正常人的肠道菌群不同点,为大肠癌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大肠癌(包括结、直肠癌)患者镜检取材、病理证实患者30例,正常对照组人群30例,所选病例为正常人群、大肠癌患者手术前未做肠道准备,晨起排便.稀释性平板菌落计数法+快速细菌鉴定法:取材,定量,稀释,37℃分别做厌氧、需氧培养,涂片镜检,然后分别对各菌株进行鉴定并按平板活菌菌落计数法计数.结果正常对照组与实验组比较结果:大肠癌患者组大肠杆菌、粪肠球菌计数显著增加;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类杆菌(弯曲杆菌)计数显著减少.结论大肠癌患者存在大肠杆菌、粪肠球菌数量增加;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类杆菌(弯曲杆菌)数量减少.加强对大肠癌患者肠道菌群数量改变(失调)的研究,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可能对大肠癌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胡尧舜  高广川  李小容  向豪  冯琴 《西部医学》2021,33(11):1687-1690
目的 分析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肠道菌群与血清干扰素-γ(IFN-γ)和白介素-4(IL-4)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6例MPP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程分为急性期组46例和恢复期组60例,并选取同期于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儿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肠道菌群数量(双歧杆菌、真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消化球菌)和血清IFN-γ、IL-4水平,并分析双歧杆菌、真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消化球菌数量和血清IFN-γ、IL-4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期组和恢复期组双歧杆菌、真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消化球菌数量低于对照组,急性期组双歧杆菌、真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消化球菌数量低于恢复期组(P<0.05);急性期组和恢复期组血清IFN-γ、IL-4水平高于对照组,急性期组血清IFN-γ、IL-4水平高于恢复期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 双歧杆菌、真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消化球菌数量与血清IFN-γ、IL-4水平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 MPP患儿肠道菌群数量较少,血清IFN-γ、IL-4水平较高,且血清IFN-γ、IL-4水平随肠道菌群数量减少而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调神益智针法结合定志益聪方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智能状态、认知功能以及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血管性痴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除基础治疗外,观察组患者接受调神益智针法联合口服定志益聪方,对照组患者口服盐酸多奈哌齐片.60 d为1个疗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Blessed行为量表(BB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阿尔茨海默病评定量表认知部分(ADAS-Cog)评分的变化,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以及特定肠道菌群数量变化.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4.38%、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MMSE、BI评分增加,BBS、ADAS-Cog评分及证候积分降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消化球菌、酵母菌、拟杆菌菌群数量增多,肠球菌、大肠杆菌、小梭菌菌群数量减少(P<0.05或P<0.01).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MMSE、BI评分增加,BBS、ADAS-Cog评分及证候积分降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消化球菌、酵母菌、拟杆菌菌群数量增多,肠球菌、大肠杆菌、小梭菌菌群数量减少(P<0.05或P<0.01).结论 调神益智针法联合定志益聪方可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智能状态、认知功能、社会行为能力、日常生活功能及中医证候,而且能有效地纠正肠道菌群失调,维持肠道微生态的稳定,其疗效优于常规西药治疗.为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抗生素诱发的小鼠肠道菌群失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大剂量青霉素连续给药,观察小鼠肠道4种菌群数量的变化。结果显示连续7d大剂量青霉素注射后,肠道内大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显著上升,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则受到抑制,造成了肠道菌群失调。补充外源性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对纠正这种菌群失调有作用,提示在长期应用抗菌素时及时补充外源性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对保持肠道菌群平衡可有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γ刀放疗后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选取经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病理学确诊的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并拟行γ刀放疗患者40例为观察组,健康志愿者20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观察组及正常对照组粪便中大肠杆菌、肠球菌属、双歧杆菌属及乳酸杆菌属细菌数量,并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γ刀放疗前及放疗后1周时粪便中4种目标菌群细菌数量无明显变化(P>0.05);γ刀放疗1个月后,粪便中大肠杆菌及肠球菌属细菌数量仍无显著变化(P>0.05),但双歧杆菌属及乳酸杆菌属细菌数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使用γ刀放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1个月不会引起大肠杆菌及肠球菌属细菌数量的改变,但可导致双歧杆菌属及乳酸杆菌属细菌数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健脾止泻方治疗老年肠道菌群失调相关性腹泻的效果及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将本院接诊的101例肠道菌群失调相关性腹泻患者以掷币法进行分组.对照组50例单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观察组51例采用健脾止泻方联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肠道微生态水平.结果:观察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止泻方联合双歧杆菌乳酸杆菌三联活菌片能显著提高肠道内有益菌群数量,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有效缓解症状,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结直肠腺瘤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以及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美常安)对结直肠腺瘤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结直肠腺瘤患者,以2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正常组),采集粪便标本,测定肠道菌群,观察不同组患者肠道菌群构成变化。将60例结直肠腺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结肠镜术后未予特殊处理;观察组30例,结肠镜治疗后给予美常安口服(2粒/次,3次/d,4周为1个疗程),共1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粪便中肠道菌群变化及结直肠腺瘤复发情况。结果:结直肠腺瘤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与正常组相比,结直肠腺瘤患者粪便中的粪肠球菌、双歧杆菌及乳杆菌数量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杆菌及拟杆菌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和对照组对比,美常安治疗后患者粪便中的乳杆菌数量上调,而大肠杆菌数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歧杆菌数目较对照组有所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拟杆菌数量在美常安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结肠镜治疗12个月后复查电子结肠镜,对照组和观察组的结直肠腺瘤复发率分别为23.3%和1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356,P=0.047)。结论:结直肠腺瘤患者存在肠道菌群改变,微生态制剂可降低结直肠腺瘤患者腺瘤复发率,微生态制剂在结直肠腺瘤的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瑞  屈耀宁 《海南医学》2023,(13):1829-1832
目的 探讨自拟健脾益肾方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效果及对肠道菌群和消化系统微炎症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7月至2022年6月郑州颐和医院收治的100例CR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肾衰宁胶囊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自拟健脾益肾方治疗。6周为一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治疗前后的肠道菌群(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压氧菌菌落数)、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压氧菌菌落数均升高,且观察组患者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厌氧菌菌落数分别为(9.85±1.09) Log10CFU/g、(9.92±1.04) Log10CFU/g、(13.75±2.14) Log10CFU/g,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1±1.24) Log10CFU/g、(8.27...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抗生素、术前肠道准备及术后饮食对直肠癌病人围手术期肠道菌群变化的影响。方法将40例直肠癌病人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Ⅰ组)、非肠道准备组(Ⅱ组)、非肠道准备+术后非禁饮食组(Ⅲ组)、非肠道准备+术后非禁饮食组+术后抗生素限制组(Ⅳ组),围手术期分别采用相应的措施处理,收集病人手术前后粪便标本,接种于大肠杆菌、类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消化链球菌6种选择性培养基平板上进行培养,按平板活菌计数法计数细菌数量,比较各组手术前后肠道菌群变化。结果各组病人术后肠道菌群较术前均发生明显变化,细菌总数显著减少(t=14.784,P<0.05),大肠杆菌计数显著增加(t=21.727,P<0.05),而双歧杆菌、消化链球菌、乳酸杆菌、类杆菌、肠球菌则明显减少(t=13.894~95.802,P<0.05),且杆球比显著紊乱(t=20.963,P<0.05)。Ⅲ组术后各种细菌水平均低于Ⅳ组(F=9.487~483.350,P<0.05),杆球比高于Ⅳ组(F=483.350,P<0.05)。与Ⅱ组比较,Ⅰ组术后类杆菌、消化链球菌水平下降(F=42.307~169.877,P<0.05),杆球比下降(F=483.350,P<0.05)。与Ⅲ组比较,Ⅱ组术后类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及细菌总数明显降低(F=9.487~169.877,P<0.05),杆球比下降(F=483.350,P<0.05)。结论应用抗生素、肠道准备及术后禁饮食不同程度地影响直肠癌病人围手术期肠道菌群,容易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术后早期进食对肠道微生态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动物模型和预防肠道菌群失调的模型,探讨微生态调节剂不同的使用方法对肠道菌群失调的作用.方法 ①预防菌群失调:建立小鼠肠道菌群失调预防组和对照组模型;②调节菌群失调:建立小鼠肠道菌群失调模型后,再分为自然恢复组和调节组.以上各组分别在给受试物后无菌采取粪便,观察各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结果 ①预防菌群失调:在菌群失调下同时给予微生态调节剂,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小鼠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数量明显增加;②调节菌群失调:菌群失调后,给予微生态调节剂,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在小鼠肠道内的数量与自然恢复组相比较明显增加.结论 微生态调节剂产生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增殖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作用.停用抗生素后肠道菌群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6):16-18
目的探讨晚期胃肠道肿瘤患者肠道菌群紊乱及益生菌干预作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50例晚期胃肠道肿瘤患者作为研究组,分别在益生菌干预前后检测粪便中大肠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酵母菌、葡萄球菌、消化链球菌数量,并与同期30例健康对照组作比较。结果益生菌干预前研究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酵母菌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大肠杆菌、葡萄球菌、肠球菌及消化链球菌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经益生菌干预后研究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酵母菌数量明显较干预前增加(P0.05),大肠杆菌、葡萄球菌、肠球菌及消化链球菌数量明显较干预前减少(P0.05)。临床总有效率为92.0%。结论晚期胃肠道肿瘤患者伴有明显的肠道菌群紊乱,经益生菌干预能够有效纠正道菌群紊乱。  相似文献   

15.
补充双歧三联活菌对大肠癌术后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术前补充双歧三联活菌对大肠癌术后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60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术前口服双歧三联活菌。术前及术后分别留取粪便作肠道菌群分析、血细菌培养、血浆内毒素含量检测,观察术后感染并发症。结果对照组术前粪便中双歧杆菌/大肠杆菌的计数比值(B/E)倒置,术后大肠杆菌计数明显增加(P<0.05),双歧杆菌计数则明显减少(P<0.05),B/E较术前倒置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术前粪便中B/E>10,术后大肠杆菌计数无明显增加(P>0.05),双歧杆菌计数则明显减少(P<0.05),B/E下降(P<0.05),但仍大于1。两组真菌计数变化不明显(P>0.05)。对照组术后血浆内毒素含量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治疗组术后无明显增加(P>0.05)。所有病例术前血细菌培养均为阴性。治疗组术后血细菌培养阳性率和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3%和10.0%,对照组分别为20.0%和33.3%,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补充双歧三联活菌能改善大肠癌患者术前出现的肠道菌群失调,有助于术后重建肠道菌群平衡,减少术后感染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术前补充双歧三联活菌对大肠癌术后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60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术前口服双歧三联活菌.术前及术后分别留取粪便作肠道菌群分析、血细菌培养、血浆内毒素含量检测,观察术后感染并发症.结果 对照组术前粪便中双歧杆菌/大肠杆菌的计数比值(B/E)倒置,术后大肠杆菌计数明显增加(P<0.05),双歧杆菌计数则明显减少(P<0.05),B/E较术前倒置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术前粪便中B/E>10,术后大肠杆菌计数无明显增加(P>0.05),双歧杆菌计数则明显减少(P<0.05),B/E下降(P<0.05).但仍大于1.两组真菌计数变化不明显(P>0.05).对照组术后血浆内毒素含量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治疗组术后无明显增加(P>0.05).所有病例术前血细菌培养均为阴性.治疗组术后血细菌培养阳性率和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3%和10.0%,对照组分别为20.0%和33.3%,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补充双歧三联活菌能改善大肠癌患者术前出现的肠道菌群失调,有助于术后重建肠道菌群平衡,减少术后感染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溃疡性结肠炎肠道微生态改变, 并观察双歧杆菌制剂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收治的60例活动期溃疡性肠炎患者(A组)、60例缓解期溃疡性肠炎患者(B组)及60例同期体检健康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比较3组新鲜粪便中菌群变化情况。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A组、B组分为A1亚组(30例)、A2亚组(30例)、B1亚组(30例)和B2亚组(30例)。给予A1亚组和B1亚组患者口服双歧杆菌活菌胶囊, 给予A2亚组和B2亚组患者口服柳氮磺吡啶。比较4组患者临床疗效、组织学疗效及肠道菌群改变情况。结果 A组和B组大肠杆菌属、肠球菌属菌群数均显著大于对照组, 拟杆菌属、梭菌属、乳酸杆菌属和双歧杆菌属菌群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B组比较, A组大肠杆菌属菌群数显著增加, 拟杆菌属、梭菌属、乳酸杆菌属和双歧杆菌属菌群数显著减少(P<0.05)。A1组临床总有效率和组织学总有效率分别显著高于A2组, B1组临床总有效率和组织学总有效率分别显著高于B2组(P<0.05)。各组治疗后大肠杆菌属和肠球菌属菌群数显著低于治疗前, 但拟杆菌属、梭菌属、乳酸杆菌属和双歧杆菌属菌群数显著高于治疗前;A1组和B1组患者治疗后大肠杆菌属和肠球菌属菌群数分别显著低于A2组和B2组, 拟杆菌属、梭菌属、乳酸杆菌属和双歧杆菌属菌群数分别显著高于A2组和B2组(P<0.05)。结论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内条件致病菌增加, 有益菌减少。双歧杆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 能够有效改善肠道微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四神汤加味对危重患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肠道菌群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期间于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医院重症医学科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ea,ADD)的85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万古霉素或甲硝唑、金双歧片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四神汤加味治疗,均连续治疗7 d。比较两组患者免疫功能(CD3~+、CD4~+、CD8~+和NK,CD4~+/CD8~+),肠道菌群(大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含量,球/杆菌比例),中医证候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大肠杆菌和肠球菌含量降低,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含量、球/杆均升高(P 0.05),且治疗后治疗组大肠杆菌和肠球菌含量低于对照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含量高于对照组,球/杆比例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3~+、CD4~+、NK与CD4~+/CD8~+均升高,CD8~+减少(P 0.05),且治疗后治疗组患者CD3~+、CD4~+、NK与CD4~+/CD8~+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 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73%(29/4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64%(39/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2,P 0.05)。结论采用四神汤加味治疗ICU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疗效显著,能够提高患者免疫功能,调节肠道菌群,改善临床症状,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活动期、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 UC)患者肠黏膜标本中梭菌属、肠球菌属、乳酸杆菌属、双歧杆菌属及拟杆菌属、大肠杆菌属这6种菌群含量,探讨肠道膜菌群改变在UC发病中的可能作用及意义。方法收集35例UC患者(活动期组20例、缓解期组15例)及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乙状结肠黏膜活检组织,提取标本细菌DNA,根据细菌的16SrD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不同细菌的数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活动期组的肠黏膜标本中大肠杆菌含量增加,双歧杆菌属、拟杆菌属、乳酸杆菌属、梭菌属含量减少(P<0.05),但肠球菌属含量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比较,缓解期组拟杆菌属及双歧杆菌属减少(P<0.05),大肠杆菌属、乳酸杆菌属、梭菌属、肠球菌属含量无明显变化。活动期组患者双歧杆菌/大肠杆菌(B/E)值<1,较对照组降低,而缓解期组与对照组B/E值均>1,且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UC患者结肠黏膜存在明显的菌群变化,以活动期UC更明显,提示肠道菌群改变与UC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17):2353-2356
目的:探讨红藤灌肠液保留灌肠联合口服药物对UC患者免疫炎症反应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收集在本院接受治疗的UC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口服药物治疗,观察组接受红藤灌肠液保留灌肠联合口服药物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对比两组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炎症反应指标及病变黏膜组织中肠道菌群水平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炎症反应指标及病变黏膜组织中肠道菌群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观察组血清中IgA、IgG、IgM、IL-4的含量以及病变黏膜组织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ESR、CRP、IL-6、TNF-α的水平以及病变黏膜组织中大肠杆菌的水平低于对照组。结论:UC患者接受红藤灌肠液保留灌肠联合口服药物治疗可有效优化患者的免疫炎症状态、均衡肠道菌群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