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宇 《医学综述》2014,(23):4410-4412
目的探讨综合疗法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中老年重症脑卒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在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确诊为中老年重症脑卒中患者150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试验组采用综合疗法联合神经节苷脂法,对照组采用综合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参数-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超氧化物岐化酶(SOD)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并分析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日常生活活动量(ADL)等临床指标。结果试验组经治疗后的血清中NSE、ODS的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13.96±1.18)μg/L vs(25.16±0.45)μg/L,(8.39±0.63)μmol/L vs(14.71±0.66)μmol/L,P<0.05];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显著低于对照组[(3.68±1.05)m Pa·s vs(5.67±1.34)m Pa·s,(6.95±0.72)m Pa·s vs(9.73±0.86)m Pa·s,P<0.05],红细胞沉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6.2±1.1)mm/h vs(17.9±1.2)mm/h,P<0.05];N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12.2±2.1)分vs(23.5±1.8)分,P<0.05];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5.5±1.2)分vs(57.4±1.4)分,P<0.05]。结论综合疗法联合神经节苷脂能够改善病变的血管,修复受损的神经系统,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联合丹鳖胶囊在子宫肌瘤患者中应用对血液流变学和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8年1月期间因子宫肌瘤需住院治疗患者160例,按入院顺序分为2组,每组80例,设置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予以米非司酮联合丹鳖胶囊治疗,对照组仅予以米非司酮治疗,比较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和性激素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前FSH(血清促卵泡素)、LH(黄体生成素)、P(孕激素)、E2(雌二醇)和PRL(泌乳素)水平持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SH、LH、P、E2和PRL水平分别为(10.36±1.42)μg/L、(9.89±1.57)U/L、(5.57±0.93)nmol/L、(150.20±19.37)pmol/L、(18.69±8.83)ng/m L,低于对照组和本组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全血粘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和血小板聚集率水平与对照组持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全血粘度高切水平、全血黏度低切水平、血浆黏度和血小板聚集率(4.19±1.23)m Pa·s、(9.17±1.22)m Pa·s、(1.32±0.19)m Pa·s和(2.07±0.19)%均低于对照组和本组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非司酮联合丹鳖胶囊治疗子宫肌瘤临床效果较好,可改善血液循环,降低性激素水平,推荐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血栓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北京市通州区潞河医院住院的156例脑血栓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79例)和研究组(7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9%,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87.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比黏度低切、全血比黏度高切、血浆比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降低于对照组[(4.15±0.21)m Pa·s比(5.45±0.46)m Pa·s,(4.02±0.24)m Pa·s比(5.23±0.43)m Pa·s,(1.35±0.12)比(1.93±0.16),(46.66±12.94)%比(55.67±12.95)%,P<0.05],且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血栓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明显改善血液黏稠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巴曲酶治疗时间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于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就诊的脑梗死患者40例,将其按照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入院即采用巴曲酶干预治疗,将0.25~0.5 U巴曲酶混合在10 m L的0.9%Na Cl注射液中注射,而后每日肌内注射1 U巴曲酶,维持治疗4周。对照组先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将30 mg依达拉奉完全溶解在适量0.9%Na Cl注射液中静脉滴注,30 min内滴完,每日2次,1周后再应用巴曲酶治疗,巴曲酶用法与观察组一致。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细胞比容、血浆黏度低于对照组[(0.032±0.009)g/L比(0.005±0.001)g/L,(3.89±0.40)m Pa·s比(6.02±0.35)m Pa·s,(15.31±4.49)m Pa·s比(18.93±4.26)m Pa·s,(37.02±4.62)%比(46.31±6.23)%,(1.35±0.16)m Pa·s比(2.27±0.29)m Pa·s](P<0.05或P<0.01)。结论早期应用巴曲酶干预治疗能保护脑梗死患者的脑部屏障,帮助恢复神经元功能,提升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杨欢 《医学综述》2016,(5):1029-1031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联合疏血通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液流变学及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奥扎格雷治疗,奥扎格雷40~80 mg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 m L中,每日2次,24 h连续静脉滴注;观察组采用奥扎格雷联合疏血通治疗,疏血通注射液6 m L加于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 L中,每日1次,缓慢静脉滴注,奥扎格雷治疗方法同对照组。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3.6%%(44/47)比76.6%(3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4.12±0.21)m Pa·s比(4.52±0.29)m Pa·s,(5.45±0.29)m Pa·s比(7.32±1.31)m Pa·s,(1.19±0.15)m Pa·s比(1.61±0.35)m Pa·s,(2.17±0.11)g/L比(3.19±0.29)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3.8±2.3)分比(18.6±3.1)分],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78±8比6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奥扎格雷联合疏血通有利于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降低脑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芪参益气滴丸对冠心病患者血液黏度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曲美他嗪口服治疗,每次20 mg,每日3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芪参益气滴丸治疗,每次0.5 g,每日3次。两组均以6周为1个疗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血液黏稠度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7.6%(41/42)比78.6%(33/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浆比黏度、全血黏度低切值、全血黏度高切值低于对照组[(1.1±0.28)m Pa·s比(1.52±0.31)m Pa·s,(7.02±1.22)m Pa·s比(7.92±1.15)m Pa·s,(4.02±0.82)m Pa·s比(4.72±0.39)m P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内皮素低于对照组[(78±5)%比(98±5)%,(50±8)ng/L比(67±7)ng/L],一氧化氮高于对照组[(57±4)μmol/L比(44±5)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芪参益气滴丸能有效提高冠心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改善冠心病患者血液黏稠度及血管内皮功能,有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周婷  李青叶  侯敏 《医学综述》2016,(5):1000-1002,1005
目的研究尤瑞克林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缺损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武汉市东西湖区人民医院收治的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采取奥扎格雷钠治疗,静脉滴注80 mg,每日2次;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尤瑞克林,在剂量为100 m L的0.9%Na Cl注射液中将0.15肽核酸(PNA)尤瑞克林相混合,并进行静脉滴注,在0.5 h内完成滴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半个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梗死体积、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梗死体积显著低于对照组[(10.2±2.9)分比(15.0±3.0)分,(4.52±0.24)cm3比(5.52±0.36)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1.67%(33/36)比63.89%(23/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指标均低于对照组[(2.46±0.32)g/L比(4.13±1.01)g/L,(1.32±0.21)m Pa·s比(1.67±0.35)m Pa·s,(7.25±0.98)m Pa·s比(10.03±1.05)m Pa·s,(3.21±0.53)m Pa·s比(4.67±0.85)m P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尤瑞克林并辅助奥扎格雷钠进行治疗,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与血液流变学可得到明显改善,临床疗效较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患者均给予抗凝、调脂、营养神经以及支持等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养血清脑颗粒,1袋/次,3次/d,连续治疗4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认知功能障碍、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同时检测患者凝血因子Ⅰ、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94.0%(47/50)比80.0%(40/50),P<0.05]。治疗前两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NIHSS评分、BI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7.4±0.8)分比(10.5±1.0)分,(75.3±5.8)分比(64.5±4.2)分,P<0.01];观察组凝血因子Ⅰ水平、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3.8±0.4)g/L比(4.0±0.3)g/L,(6.12±0.62)m Pa·s比(7.82±0.73)m Pa·s,(1.32±0.35)m Pa·s比(2.13±0.40)m Pa·s,P<0.01]。结论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患者血黏度,保护缺血神经组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活血益气方联合肝素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疗效观察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98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按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9例。对照组予以肝素治疗,研究组基于对照组加以活血益气方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血液流变学、下肢周径差及安全性。结果 :研究组DVT发生率为8.16%,低于对照组22.45%(P0.05)。研究组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小腿周径差、大腿周径差[(44.30±5.50)%、(3.12±0.34)g/L、(1.26±0.15)m Pa·s、(17.12±2.06)m Pa·s、(4.12±0.52)m Pa·s、(30.11±3.72)%、(0.79±0.10)cm、(1.27±0.15)cm]低于对照组[(51.29±6.33)%、(3.75±0.51)g/L、(1.54±0.18)m Pa·s、(19.26±2.31)m Pa·s、(5.07±0.65)m Pa·s、(36.24±4.51)%、(1.37±0.17)cm、(2.29±0.28)cm],差异显著(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活血益气方联合肝素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疗效优于单用肝素者,能够有效调节血液流变学状态,防止DVT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小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血液指标的影响。方法以医院10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取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口服,qn;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取小剂量阿托伐他汀20 mg口服,qn,观察治疗前后、血脂血流变学、血小板参数变化,随访1年了解疾病死亡率和脑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TC、TG、HDL-C分别为(4.36±1.85)mmol/L、(1.36±0.87)mmol/L、(1.46±0.71)m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全血比黏度、全血低切血浆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积压、纤维蛋白原分别为(4.20±0.85)m Pa·s、(9.96±2.11)m Pa·s、(1.63±0.41)m Pa·s、(38.85±4.29)%、(3.86±0.72)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脑梗死,可降低血液粘稠度和血脂水平,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血塞通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重庆北碚中医院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静脉滴注血塞通注射液,每次注射200~400 m L,每日注射1次,1周为1疗程,连续注射2周。观察组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每日1次,每次20 mg,1周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2周。观察患者治疗后血脂指标以及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和病情复发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观察组TC、TG、LDL-C显著低于对照组[(4.32±0.98)mmol/L比(5.87±0.78)mmol/L,(2.65±0.31)mmol/L比(3.23±0.98)mmol/L,(2.45±0.99)mmol/L比(2.89±1.07)mmol/L],HDL-C显著高于对照组[(2.42±0.29)mmol/L比(2.09±0.45)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以及血浆黏度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观察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以及血浆黏度显著低于对照组[(4.98±1.09)mPa·s比(5.61±1.42)mPa·s,(8.72±2.65)mPa·s比(11.32±3.18)mPa·s、(1.32±0.21)mPa·s比(1.48±0.29)mP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3.33%(42/45)比77.78%(3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2.22%(1/45)比13.33%(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他汀联合血塞通注射液对治疗脑梗死患者取得的临床疗效显著,明显降低患者的血脂,对改善脑梗死疾病有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6年4月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比较2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F)、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血浆黏度水平、FIB、D-D和CRP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0.00%vs.66.67%,x^2=4.812,P=0.028);观察组PT、APT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4.79±0.91)s vs.(12.49±1.31)s、(34.33±4.37)vs.(30.09-I-5.61)s,t=7.898、3.266,P=0.000、0.002],全血黏度低切、高切水平低于对照组[(5.18±1.03)mPa·s vs.(6.28±1.15)mPa·s、(2.73±0.81)mPa·s vs.(3.97±0.94)mPa·s,t=3.903、5.474,P=0.000、0.000],血浆黏度水平低于对照组[(0.96±0.22)mPa·s vs.(1.56±0.36)mPa·s,t=7.789,P=0.000],FIB水平低于对照组[(2.11±0.59)g/L vs.(2.72±0.48)g/L,t=4.393,P=0.000],D-D水平低于对照组[(0.32±0.10)mg/L vs.(0.45±0.12)mg/L,t=4.558,P:0.000],CRP水平低于对照组[(3.51±2.91)mg/ml vs.(5.88±1.51)mg/ml,t=3.960,P=0.000];2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13.33%vs.16.67%,x^2=0.131,P=0.718)。结论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患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疗效显著,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PDCA循环管理联合早期规范化抗血小板、抗凝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9月到2015年4月共收集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对照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组,各80例。对照组仅采用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则采用PDCA循环管理联合早期规范化抗血小板、抗凝治疗方案,并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神经功能缺损评定量表、运动功能评估量表观察患者症状改善情况,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容积(MPV)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等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情况,统计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LT、MPV、PDW分别改善至(244.05±42.05)×10~9/L、(12.25±1.28)fl、(14.58±1.16)%,全血比黏度、全血低切血浆黏度、血浆黏度等指标分别改善至(4.21±0.83)m Pa·s、(9.95±2.10)m Pa·s、(1.62±0.40)m Pa·s,ADL、Fugl-Meyer及NIHSS量表评分改善至(56.36±2.69)分、(49.98±3.36)分、(7.24±1.06)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中,采用PDCA循环管理联合早期规范化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方案,可改善患者脑功能,改善血流变学指标及血小板参数治疗,提升患者运动、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脂联素、内脂素的影响.方法 对新诊断的49例T2DM患者(T2DM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病例对照及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的方法,比较2组治疗前及T2DM组经吡格列酮治疗12周后空腹血清脂联素、内脂素的水平.结果 T2DM组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脂联素水平下降[(6.4±1.1)mg·L-1 vs (12.3±2.8)mg·L-1,P<0.01],内脂素水平升高[(36.2±10.6)μg·L-1 vs (13.5±9.2)μg·L-1,P<0.01];治疗后T2DM组与治疗前比较,脂联素明显升高[(9.1±1.4)mg·L-1 vs (6.4±1.1)mg·L-1,P<0.05],而内脂素无明显变化[(34.5 ±11.4)μg·L-1 vs (36.2±10.6)μg·L-1,fquP>0.05].结论 吡格列酮治疗可改善T2DM所导致的脂联素水平改变,而对内脂素水平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聚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商洛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2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拜阿司匹林治疗,每次100 mg,每日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氯吡格雷,每次75 mg,每日1次。两组均持续用药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抗血小板聚集效果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8%(60/62)比83.9%(52/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1±9)%比(30±13)%],而血小板聚焦时间长于对照组[(288±85)s比(228±7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1.32±0.14)m Pa·s比(1.82±0.30)m Pa·s,(8.02±0.98)m Pa·s比(12.85±1.02)m Pa·s、(0.12±0.03)g/L比(0.20±0.02)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5.4±1.0)mg/L比(8.5±2.1)mg/L,(6.2±2.1)μg/L比(9.5±3.2)μg/L,65±11)ng/L比(86±9)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能有效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减轻机体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魏酸哌嗪联合厄贝沙坦对糖尿病肾病(DN)疗效及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普仁医院收治的200例DN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联合治疗组(100例)和厄贝沙坦组(10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降血糖及饮食治疗,厄贝沙坦组在此基础上口服厄贝沙坦片每次0.15 g,每日3次,连续治疗12周;联合治疗组在厄贝沙坦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魏酸哌嗪片每次0.15 g,每日3次,治疗1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_(1c))、血肌酐、24 h尿蛋白、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水平,并计算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0%(94/100),高于厄贝沙坦组的81.0%(81/100)(P<0.05),联合治疗组的疗效也优于厄贝沙坦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PG、2 h PG、HbA_(1c)、血肌酐、24 h尿蛋白、UAER、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还原黏度、血小板聚集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含量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其中联合治疗组血肌酐、24 h尿蛋白、UAER、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小板聚集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显著低于厄贝沙坦组[(70.5±4.4)mmol/L比(78.4±5.1)mmol/L、(0.35±0.02)g比(0.41±0.04)g、(64.4±4.5)μg/min比(73.4±3.8)μg/min、(7.5±1.5)m Pa·s比(8.6±1.6)m Pa·s、(5.0±0.4)m Pa·s比(5.6±0.6)m Pa·s、(6.8±1.3)m Pa·s比(7.9±1.5)m Pa·s、(41.6±7.4)%比(53.8±6.3)%、(1.70±0.18)m Pa·s比(1.81±0.21)m Pa·s、(2.8±0.4)g/L比(3.2±0.4)g/L](P<0.01)。联合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5/100),厄贝沙坦组为4.0%(4/1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6,P=0.733)。结论阿魏酸哌嗪联合厄贝沙坦能够显著提高DN的疗效、保护肾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肾微循环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联合羟苯磺酸钙对慢性肾衰竭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慢性肾衰竭患者106例,依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3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研究组联合应用前列地尔及羟苯磺酸钙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体征及症状发生情况、相关肾功能指标[血尿素氮(BUN)、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及24 h尿蛋白]、相关血液黏度指标[血浆黏度(PV)、全血黏度低切和高切],并比较两组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临床体征及症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BUN水平及24 h尿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Ccr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PV、全血黏度低切及高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前列地尔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慢性肾衰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并显著改善患者的肾功能指标,降低相关血液黏度指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与羟苯磺酸钙联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效果. 方法:73例慢性肾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5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38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前列地尔与羟苯磺酸钙联合治疗,观察2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参数(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脂各项指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及肾功能各项指标(血肌酐、血清尿素氮、血尿酸、肌酐清除率、24小时尿蛋白定量) ,并注意观察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与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显著降低,与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 另外,血肌酐、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尿酸、血清尿素氮明显下降,肌酐清除率显著上升,与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2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采用前列地尔与羟苯磺酸钙联合治疗慢性肾衰竭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丁苯酞和吡拉西坦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丙二醛、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脂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菏泽市牡丹人民医院收治的血管性痴呆患者68例,按照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患者口服丁苯酞软胶囊,2粒/次,3次/d;对照组口服吡拉西坦片,2片/次,3次/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个月血清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水平、过氧化脂质(LPO)、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沉降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血液流变学指标、临床痴呆程度量表(CDR)、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变化,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丙二醛、LPO水平低于对照组[(3.02±0.47)mmol/L比(4.53±0.79)mmol/L、(4.24±0.37)μmol/L比(6.32±0.58)μmol/L],SO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07.88±14.32)U/L比(95.32±11.32)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沉降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血液流变学指标低于对照组[(3.21±0.14)g/L比(3.96±0.32)g/L、(11.35±1.34)mm/1 h比(19.03±2.43)mm/1 h、(8.98±0.53)m Pa·s比(10.76±0.93)m Pa·s、(4.21±0.68)m Pa·s比(5.33±0.92)m Pa·s,P<0.01]。观察组患者的CDR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0.86±0.14)分比(1.57±0.27)分,ADL、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86.35±12.54)分比(47.56±5.78)分、(25.7±4.9)分比(18.0±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5.29%(29/34)比58.82%(20/34),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59%(7/34)比17.65%(6/34),P>0.05]。结论丁苯酞能明显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丙二醛、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有利于患者痴呆症状、精神状况的改善,属于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七叶皂苷钠片在突发性耳聋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突发性耳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采取地塞米松耳后注射的为对照组,采取地塞米松联合七叶皂苷钠片治疗的为观察组.比较2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不同频率听力阈值、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91%)高于对照组(7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250 Hz、500 Hz、1000 Hz听力阈值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250 Hz[(26.64±7.21)vs(32.01±7.89)dB]、500 Hz[(33.17±5.80)vs(40.26±6.07)dB]、1000 Hz[(29.83±5.33)vs(35.60±6.87)dB)]听力阈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及血浆黏度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全血高切黏度[(3.63±1.11)vs(4.56±1.28)mPa·s-1]、低切黏度[(6.15±1.98)vs(8.71±2.13)mPa·s-1]及血浆黏度[(1.05±0.08)vs(1.33±0.15)mPa·s-1]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2组均未发生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常规干预基础上采用七叶皂苷钠片治疗突发性耳聋,可有效改善患者听力阈值,调节血液流变学状态,提高疾病整体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