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6 毫秒
1.
唐勇  李健  王凯  时月霞 《现代保健》2009,(17):39-40
目的观察心脑联通胶囊及颈椎手法矫正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拍摄颈椎张口及正侧位x线片,画线测量各椎体之间的形态学变化,在相应手法矫治的基础上,运用心脑联通胶囊10d。结果本组95例颈性眩晕患者中,寰枢关节几乎同时存在着侧移或旋转错位。经上法治疗,有89例(94%)症状立即消失或显著改善。结论寰枢关节错位是导致颈性眩晕的主要原因,手法矫正配合心脑联通药物冶疗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寰枢关节退行性变的16层螺旋CT表现以及寰枢关节退行性变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21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颅脑、鼻窦或鼻咽部16层螺旋CT(MSCT)扫描。其中颅脑检查123例、鼻窦检查47例、鼻咽部检查40例。将结果与临床表现进行对比及统计学处理。结果 CT显示寰枢关节退性行变114例。寰枢关节的退变程度与临床枕颈区疼痛症状的出现密切相关(P<0.05)。当年龄大于40岁以后,寰枢关节退行性变的发病率和临床枕颈区疼痛症状均有显著性升高(P<0.05)。结论寰枢关节退行性变随年龄的增大发病率逐步升高;寰枢关节退行性变与枕颈区疼痛有明显的相关性;寰枢关节退行性变不一定都引起枕颈区疼痛。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并探究治疗寰枢椎错位颈性眩晕采用中医推拿方式的临床治疗成效.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接收的54例寰枢椎错位颈性眩晕患者为探究对象,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牵引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中医推拿治疗方式,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成效进行观察与研究.结果: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成效为77.78%,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成效为96.30%,两组数据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使其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结论:对寰枢椎错位颈性眩晕患者实施中医推拿治疗方式,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临床治疗成效明显,具有一定安全性,值得大力度推广采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寰椎后桥的临床意义,以提高对寰椎后桥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科进行颈椎X线检查后诊断为寰椎后桥患者,并分析其成因及临床症状。结果:在89例诊断为寰椎后桥患者中,X线片表现为单纯性寰椎后桥8例,伴椎闻盘病变8侧;伴有颈椎骨质增生81例。临床症状表现上仅有头颈部不适者21例,发作性眩晕或上肢无力麻木者68例:结论:寰椎后桥可以作为颈性眩晕的病因之一,应引起影像科医生和临床医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我们自2009年开始颈性失眠相关临床研究后发现,颈性失眠的发作、症状轻重与寰枕枢关节错位、颈椎失稳、颈椎间盘突出等颈椎病的一些致病因素关系密切。自2009年12月至2011年10月,我们对于56例合并寰枕枢关节错位的颈性失眠患者运用上颈椎微调手法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对寰椎椎动脉沟环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因常规颈椎正侧位X线检查发现的寰椎椎动脉沟环患者48例,进行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后,进行容积重建和多平面重建,多方位显示寰椎结构形态及寰枢关节间隙,并探讨其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结果 48例寰椎椎动脉沟环患者中,右侧完整环型24例,孔径(6.59±0.50)mm,左侧完整环型36例,孔径(6.19±0.49)mm,右侧不完整环型24例,左侧不完整环型12例.30例诊断为寰椎椎动脉沟环综合征,均有寰枢关节不稳及不同程度头颈转动性眩晕症状.结论 64层螺旋CT能清晰显示寰椎后弓桥的解剖结构和测量寰椎椎动脉沟环的孔径,结合对枕颈失稳的判断,对寰椎椎动脉沟环综合征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提旋复位法结合头颈部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和治疗机制.方法 将106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提旋复位结合头颈部推拿组)和对照组(药物+颈椎牵引组),观察治疗前后疗效比较、X线片和经颅彩色多普勒的检查变化.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提旋复位法结合头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具有安全、快速、有效纠正环枢关节紊乱的作用,能显著增大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舒缩功能,加强血管顺应性,减少脑血管阻力,促进血流速度,从而能快速改善颈性眩晕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8.
颈性眩晕是由于椎间盘、椎体、椎间小关节退行性病变、颈部损伤等原因造成椎动脉受到压迫或刺激后产生椎动脉供血不足而引起的眩晕综合征,临床多见。笔者自2005-2011年间采用针刺疗法治疗此病62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王志红 《现代保健》2009,(12):132-134
目前认为,颈椎间盘退行性变继发其他椎间关节退变,累及颈髓、神经根、颈部的交感神经、椎动脉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为颈椎病。颈性眩晕指目眩与头晕的总称。眩晕的分类方法很多,所谓的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颈椎病等原因所致的基底系统供血障碍而引起的疾病。有资料表明,VBI性眩晕是临床最常见的眩晕疾病,约占中年后眩晕的60%以上,也是诱发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临床上对此病缺乏特效疗法,近年来对VBI性眩晕的治疗临床报道较多,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石军  张国新 《工企医刊》2003,16(4):63-63
颈性眩晕为临床常见眩晕类型之一,是由颈椎病或颈部软组织病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作者采用针药并治颈性眩晕24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4例,女10例;年龄31岁~65岁,平均年龄54岁。病程1年以上13例。所有病例经彩色多普勒检查均示椎一基底动脉缺血。X光片示颈椎骨质增生15例,颈椎生理弯曲变直5例,反张4例,伴有高血压22例。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半夏白术天麻汤在颈性眩晕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9月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10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评分、眩晕残障程度[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和疼痛程度[视觉模拟法(VAS)评分]、椎-基底动脉血流收缩期流速峰值差异。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后,两组眩晕症状、DHI、VAS评分均降低(均P0.05),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收缩期流速峰值均升高(均P0.05),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可减轻颈性眩晕患者疼痛,增加其躯体舒适度并其缓解临床症状,有利于椎-基底动脉血流加快,对颈性眩晕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枕颌布兜牵引辅颈领固定治疗寰枢椎半脱位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临床上牵引加颈领固定制动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治疗效果。方法对56例不同原因引起的寰枢椎半脱位患者采用枕颌布兜牵引加颈领固定,采用持续卧式颈椎牵引,牵引重量从扣5kg开始,复位后改用2-3kg维持一周余。然后用颈领固定&#168;周后疗效评定。结果枕颌布兜牵引辅颈领固定治愈率55%,总有效率94.64%,半年后复发仅7例。结论枕颌布兜牵引加颈领固定治疗不同原因引起的寰枢椎半脱住可获得较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颈性眩晕诊治的临床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颈性眩晕患者实施临床路径,探讨颈性眩晕临床路径的应用价值。方法将颈性眩晕9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9例。分别比较患者眩晕症状的严重程度、治疗的有效率、治愈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病人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年龄、眩晕症状严重程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出院时两组眩晕症状严重程度、有效率、治愈率、住院天数、治疗费用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颈性眩晕诊治的临床路径能明显缓解患者眩晕症状、能提高患者的治愈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比观察热敏灸与养血清脑颗粒分别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评价热敏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有效性。方法将43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2)和对照组(n=22),治疗组采用热敏灸条温和灸体表"热敏化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养血清脑颗粒药物治疗,疗程均为10天,对比观察两组临床治愈率。结果热敏灸治疗组治愈10例,显效7例,好转5例,无效0例,养血清脑颗粒组治愈3例,显效4例,好转4例,无效1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敏灸治疗颈性眩晕方法简单、疗效显著、总有效率高,操作简单,疗效明显,被患者广泛接受,可作为颈性眩晕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5.
颈性眩晕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云光 《职业与健康》2006,22(21):1872-1873
颈性眩晕是神经内科门诊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笔者搜集了我院神经内科门诊1999~2005年10月诊断的颈性眩晕56例,现分析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56例颈性眩晕均来自神经内科门诊。其中男36例,女20例,年龄21~69岁。56例中工人11例,干部26例,农民9例,学生3例,其他职业7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17例,糖尿病史者11例,颈椎病史者23例,头伤史3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者2例。1.2方法对患者进行X线和CT检查;血脂检验;颈椎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并进行临床症状观察。2结果2·1各种检测结果56例颈性眩晕病者49例做X线颈椎4位或6位片检查,7例做CT检查…  相似文献   

16.
颈性眩晕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内科疾病之一,临床治疗方法较多,笔者就近年我院治疗的颈性眩晕作了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84例颈性眩晕患者均为我院自2000年1月~2005年8月收治的病人,符合《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并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随  相似文献   

17.
许衍兰  李娟 《工企医刊》2006,19(6):56-57
颈性眩晕由颈部软组织病变或颈椎骨质病变而引起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临床资料90例病人中,男性32例,女性58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76岁,发病时间最短一星期,最长10年,临床表现:头痛、头晕、颈肩痛或颈枕痛、恶心、呕吐、不敢睁眼,走路不稳,眩晕猝倒,持物落  相似文献   

18.
正颈性眩晕是由颈椎及其相关软组织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压迫、刺激椎动脉或颈交感神经引起椎-基底动脉痉挛,使脑供血不足,出现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一系列症状。在高原地区,由于特殊的气候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使高原人群中颈性眩晕较内地发病率更高,且更年轻化、表现复杂多样化,治疗效果也差。为了增强高原人群体质,防治颈性眩晕的发生,本研究根据临床资料并结合高原实际情况,总结、推  相似文献   

19.
颈肩肌肉病损致眩晕的经颅多普勒表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作者对 63例非颈椎病颈肩部肌肉疼痛致眩晕患者进行了经颅多普勒 (TCD)检查 ,并以解剖、病理、生理为基础分析椎动脉 (VA)颈段血流动力学改变 ,及此改变在TCD上的表现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对照组 :32例 ,男 18例 ,女 14例 ,平均年龄 2 5岁 ( 18~ 2 6岁 )。选择临床上无头晕、头痛、视物模糊等发作史 ,无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及心血管疾病者。眩晕组 :从 4 65例颈肩部肌肉疼痛发作性眩晕患者中严格筛选 63例 ,其中男 37例 ,女 2 6例 ,平均年龄 2 6岁 ( 2 1~ 35岁 ) ;颈椎X线平片证实无颈椎病者 63例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针推配合中药熏蒸治疗颈性眩晕性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110例颈性眩晕患者并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各55例。常规组给予针推治疗,治疗组给予针推配合中药熏蒸治疗,1个疗程后分析两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的眩晕评分差异显著(P0.05);2组均没有不良反应症状。结论:针推配合中药熏蒸治疗颈性眩晕性颈椎病,能够充分活血,减缓眩晕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