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慢性便秘(CC)的病因多样化,不同年龄段CC的病因特点可能存在差异。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CC患者的病因特点。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CC患者369例,分为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采集患者资料,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CC发病相关因素,分析各组CC患者病因特点。结果:功能性CC病因中,中年组、老年组低纤维素饮食、进食量减少、滥用泻剂的比例较青年组显著增加(P0.05),饮食不规律、长时间抑制便意、排便不专注、工作/生活压力大的比例较青年组显著减少(P0.05)。器质性CC病因中,中年组、老年组结直肠息肉/肿瘤、伴随疾病、长期服用药物的比例较青年组显著增加(P0.05)。中年组、老年组女性发生焦虑和抑郁的比例较青年组显著增加(P0.05),三组男性患者发生焦虑和抑郁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CC患者需注意饮食习惯、排便习惯、生活/工作压力,中老年CC患者需注意结直肠息肉或肿瘤以及可引起CC的伴随疾病、药物性因素等,中老年女性CC患者需注意焦虑和抑郁等精神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血压与年龄及并存疾病的关系. 方法 对我院2005年5月至2009年5月住院的6426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年龄分为青年组(18~44岁)312例、中年组(45~59岁)1529例、老年组(60~79岁)3847例及高龄组(80~99岁)738例,分析高血压患者占同年龄组住院患者的比例及并存疾病情况. 结果 6426例高血压患者中,男3438例(53.5%),女2988例(46.5%);年龄18~99岁,平均(66.3±12.1)岁,其中青年组312例(4.8%),中年组1529例(23.8%),老年组3847例(59.9%),高龄组738例(11.5%);同期18岁以上住院患者共25 504例,其中青年组11 208例,中年组5389例,老年组7596例,高龄组1311例.高血压患者占同年龄组住院患者的比例依次为2.78%、28.37%、50.65%及56.3%;青、中年组高血压患者比例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而老年组及高龄组男、女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426例高血压患者并存糖尿病2069例(32.2%),高脂血症1508例(23.5%),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105例(1.6%),冠心病1061例(16.5%),心功能不全904例(14.1%),脑卒中2353例(36.6%),肾功能不全678例(10.6%). 结论 高血压患病率随增龄而增加.高血压尤其是老年高血压其相关危险因素有群集现象,糖尿病、高脂血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相关疾病既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同时又加重了高血压对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的损害,而引起严重的心脑血管事件.因此,高血压治疗除积极降压达标外,应加强综合治疗以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组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院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合肥医院就诊的270例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患者资料。根据年龄分为三组:青年组(≤44岁,n=59)、中年组(45~65岁,n=148)及老年组(≥66岁,n=63)。分析不同年龄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案,并比较不同年龄组患者的院内预后。结果青年组及老年组中男性患者比例较中年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青年组AAD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比例低,马凡综合征比例高,A型夹层比率高;患者入院平均心率较中老年组快,三酰甘油水平、肠系膜缺血并发症比例较中老年组高。无论A型或B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治疗方式上,青、中年组主要手术治疗,老年组主要内科保守治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青年、中年、老年组术后出现并发症、术后死亡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型AAD患者院内死亡率在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型AAD患者院内死亡率青年组明显低于中、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AAD患者以高血压和马凡综合征为主要易感因素,Stanford A型多见,并发症比例高,治疗以手术为主。对于不同Stanford分型的AAD患者,无论年龄,手术均可改善患者院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结肠息肉的大小、生长方式及病理分型等生物学特性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6年6月北京航天总医院收治的1 080例结肠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3组:20~40岁(青年组)、41~60岁(中年组)和60岁(老年组)。对3组患者均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对各组结肠息肉的大小、生长方式及病理分型与年龄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与探讨。结果 1 080例患者中青年组68例(6.30%),中年组498例(46.11%),老年组514例(47.59%)。各组结肠息肉均以0.5 cm为主,0.5~1.0cm次之,2.0cm较少见;各组结肠息肉大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结肠息肉生长方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以亚蒂息肉为主(55.88%),有蒂息肉次之(27.94%),无蒂息肉少见(16.18%);中年组与老年组以无蒂息肉为主(55.42%和61.09%),亚蒂息肉次之(27.91%和25.68%),有蒂息肉较少见(16.67%和13.23%)。3组均以腺瘤性息肉为主;但各组结肠息肉病理分型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腺瘤性息肉的比例呈显著上升趋势,炎性与增生性息肉比例逐渐下降,癌性息肉各组均较少见。结论年龄是结肠息肉生物学特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在青年组以亚蒂息肉为主,中年组和老年组以无蒂息肉为主。各年龄组均以腺瘤性息肉为主,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腺瘤性息肉所占比例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青年和中年有症状脑动脉粥样硬化(symptomatic cerebral artery atherosclerosis,sCAA)患者危险因素和致卒中机制的差异.方法 连续纳入因sCAA所致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缺血发作住院的青年(18~44岁)和中年(45 ~ 55岁)患者.根据弥散加权成像所示急性脑梗死灶的分布模式判定sCAA的致卒中机制,包括动脉-动脉栓塞(artery-artery embolism,AAE)、闭塞旁支动脉(local branch occlusion,LBO)和血流动力学障碍(hemodynamic impairment,HI).单发卒中机制定义为只存在上述1种机制,多发卒中机制定义为存在上述≥2种机制.结果 共纳入186例患者,男性138例;青年组82例,平均年龄(40.11 ±4.94)岁;中年组104例,平均年龄(51.26±2.97)岁.青年组男性患者比例显著高于中年组(81.71%对68.27%;P=0.043);而中年组高血压(70.19%对47.56%;P =0.002)和糖尿病(38.46%对20.73%;P=0.011)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青年组.青年组sCAA累及大脑中动脉更多见(64.63%对48.08%;P=0.002);而中年组累及基底动脉更常见(12.50%对3.66%;P=0.037).单个/多个卒中机制在2组患者中均较常见(青年组49/30,中年组57/42;P=0.645).在多个卒中机制中,青年组AAE+ LBO+ HI更多见(16.46%对6.06%;P=0.030),而中年组AAE+ HI更为多见(21.21%对3.80%;P =0.001).结论 青年sCAA患者的危险因素和致卒中机制与中年患者存在明显差异,提示青年sCAA具有其独特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其防治策略可能有别于中年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进展期结直肠腺瘤(ACA)及高危腺瘤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日间手术中心经内镜下治疗的结直肠腺瘤患者4573例(10653枚腺瘤),根据腺瘤直径大小、是否有绒毛结构形成或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分为进展期腺瘤组(1205例患者,1619枚腺瘤)、非进展期腺瘤组(336...  相似文献   

7.
60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通过对60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的分析,研究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特点,探索其发病机制。方法:收录本院自2007年至2009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1例,其中青年组123例(年龄≤45岁);中年组255例,年龄(45~65)岁,平均年龄(40.8±4.3)岁;老年组223例,年龄>65岁,这些患者均为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术)治疗者。通过病例对照关联分析进行统计。结果: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平均年龄分别为(40.8±4.3)岁,(53.7±6.6)岁及(68.3±4.5)岁;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青年组患者单支病变为主,犯罪血管以前降支病变占主要部分,与中年组、老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资料方面,与中年组、老年组相比,青年组在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方面患病率更低。青年女性患者平均年龄(40.9±3.5)岁,青年男性患者平均年龄(40.6±4.1)岁,在吸烟史方面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青年女性患者与青年组患者犯罪血管分布趋势大致相同,以前降支病变为主,所有女性患者均有长时间烟草暴露史。结论:中、老年患者以多支病变为主,多为长期病变急性加重,青年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受累主要累及前降支,病变相对单一。被动吸烟在青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得到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青年、中年、老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18例的病例资料,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分析其发病诱因、首发症状、住院治疗的时间、个人因素、实验室检查以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青年组、中年组发病诱因明显,发病与个人因素有关,老年组发病无明显诱因;青年组、中年组首发症状多为典型心绞痛,老年组发作时呈不典型心绞痛;青年组、中年组住院治疗时间较老年组短;老年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青年组、中年组.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在男性患者中随着年龄的增加其病情逐步加重、复杂、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9.
4303例不同年龄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早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效果及组间差异.方法采集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 303例临床资料.按年龄分为青年组(≤45岁)、中年组(46~60岁)、低龄老年组(61~74岁)和高龄老年组(≥75岁),对各组患者术前、术中因素,术后死亡率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青、中年组患者高血压史、合并轻度二尖瓣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比例、术前血清肌酐、大隐静脉与前降支吻合比例、呼吸机辅助时间、ICU停留时间低于老年组患者,而体外循环及全动脉化桥比例高于老年组患者.青、中年组患者术后死亡率(0.35%和1.52%)明显低于低龄(2.62%)和高龄老年组患者(5.45%).高龄老年组患者术后心房颤动(8.18%)和低心排综合征发生率(3.18%)最高.结论 大隐静脉与前降支吻合、年龄及体外循环是影响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全动脉化桥比例、合并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比例及术前血清肌酐与死亡率有一定关系.术后肾功能不全可能与术前糖尿病史和术前血清肌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背景:结直肠腺瘤为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糖尿病可增加结直肠癌发生风险。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结直肠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进展期腺瘤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初次行全结肠镜检查者,227例2型糖尿病结直肠腺瘤患者、553例2型糖尿病无息肉患者和与2型糖尿病腺瘤组1∶1匹配[匹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和吸烟史]的227例非糖尿病结直肠腺瘤患者纳入研究。总结2型糖尿病结直肠腺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进展期腺瘤的危险因素。结果:与2型糖尿病无息肉组相比,2型糖尿病腺瘤组年龄更大,男性、吸烟者和有胆囊结石/胆囊切除史者比例更高(P均0.05)。与非糖尿病腺瘤组相比,2型糖尿病腺瘤组多发腺瘤和进展期腺瘤比例更高(16.7%对10.1%,21.6%对14.1%,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1.299,95%CI:1.041~1.831,P=0.008)、年龄(OR=1.129,95%CI:1.001~1.421,P=0.025)、BMI(OR=1.118,95%CI:1.022~1.715,P=0.038)和2型糖尿病(OR=1.408,95%CI:1.141~1.721,P=0.010)是进展期腺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有更高的结直肠多发腺瘤和进展期腺瘤检出率,男性、年龄、BMI和2型糖尿病与进展期腺瘤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年龄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临床特点,为针对不同年龄组UAP患者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17例UAP患者根据年龄分为3组:青年组(20~44岁)24例,中年组(45~59岁)60例,老年组(60岁以上)133例。以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分析比较三组的临床特点。结果:三组患者的发病诱因有显著差异(P<0.01),青年组以劳累(94.6%)为最多,老年组以情绪激动(52.4%)为最多,中年组居中;伴发病也有显著差异(P<0.05),伴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的以老年组最多(81.2%,77.4%,66.9%),青年组最少(25.0%,12.5%,16.7%)。冠脉造影阳性率老年组(65.6%),中年组(62.2%)均显著高于青年组(27.3%),P<0.05。随访36个月发现: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患者病情控制不再复发的比率分别为66.7%、35.0%、13.5%,三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χ2=9.67,P<0.01),且比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心力衰竭(0、1.54%、10.5%),脑卒中(0、3.1%、16.5%)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而明显上升(依次为P<0.05,<0.01)。结论:应针对不同年龄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特点,采取相应护理对策,防治心绞痛,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直径≥20 mm的结直肠侧向发育肿瘤(LST)并发出血、穿孔的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16年1月~2019年12月病变直径≥20 mm且行ESD治疗的结直肠LST患者172例,根据术后是否并发出血或穿孔,将172例患者分别分为出血组(9例)和非出血组(163例)、穿孔组(14例)和非穿孔组(158例)。对入组患者并发出血、穿孔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出血发生率为5.23%,穿孔发生率为8.14%,手术时间≥120 min是ESD治疗直径≥20 mm结直肠LST并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0.205,95%CI 0.051~0.822,P=0.025),高龄(OR=0.945,95%CI 0.897~0.996,P=0.035)及病灶纤维化(OR=0.105,95%CI 0.027~0.405,P=0.001)是ESD治疗直径≥20 mm结直肠LST发生穿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ESD治疗直径≥20 mm的结直肠LST过程中,手术时间≥120 min为术后并发出血的危险因素,高龄及病灶纤维化会增加穿孔发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的临床特点,为青年AMI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2月期间我院AMI患者资料,分为青年组(≤40岁)和老年组(≥60岁),其中青年组107例,老年组163例,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冠脉造影资料和术后早期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青年组患者男性、大量吸烟、冠心病家族史、肥胖、酗酒和典型心绞痛症状的比例显著高于老年组(P0.05),老年组患者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比例显著高于青年组患者(P0.05),而两组患者高脂血症和高尿酸血症的比例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青年组和老年组患者主要犯罪血管都是前降支(62.6%vs 51.5%,P0.05),青年组患者单支血管病变的比例显著高于老年组患者(72.9%vs 15.3%,P0.001),而老年组患者三支血管病变的比例显著高于青年组患者(49.7%vs 9.3%,P0.001),两组患者住院期间MACCE事件的发生率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青年AMI患者中以男性居多,危险因素主要以大量吸烟、冠心病家族史、酗酒和肥胖为主,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典型的心绞痛症状,以单支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全基因组甲基化芯片筛选结直肠腺瘤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标志物.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及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进展期结直肠腺瘤患者9例(腺瘤组),另选择经肠镜排除炎症性肠疾病、癌前病变及癌的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腺瘤组于内镜下切除结直肠腺瘤标本(直径≥2 cm),...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结直肠腺瘤发生和复发的危险因素,以期优化筛查及随访方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接受结肠镜检查且病理结果示结直肠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入组623例患者。根据基线结肠镜检查报告及腺瘤的病理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高危腺瘤组和非高危腺瘤组,比较2组的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和复发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直肠高危腺瘤发生及结直肠腺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总计纳入1 125枚结直肠腺瘤,其中进展期结直肠腺瘤430枚,非进展期结直肠腺瘤695枚,两者在分布位置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腺瘤组(277例)和非高危腺瘤组(346例)均以男性较为多见,2组在性别、饮酒史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P=0.13)。与非高危腺瘤组比较,高危腺瘤组中有吸烟史患者的占比较高、平均年龄较高、复发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是结直肠高危腺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史、高危腺瘤是结直肠腺瘤复发的独...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年龄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非靶病变快速进展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9月间接受连续两次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且发现冠状动脉非靶病变的冠心病患者1 255例。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45岁,n=94)、中年组(45岁≤年龄65岁,n=847)和老年组(≥65岁,n=314)三组。记录所有患者冠状动脉非靶病变的特征和定量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并进行前后对比,评价三组患者冠状动脉非靶病变快速进展的情况。非靶病变快速进展的定义为冠状动脉造影随访时中度狭窄病变的直径狭窄率进展10%以上或轻度狭窄病变的直径狭窄率进展30%以上或病变进展至完全闭塞。如患者有2处及以上冠状动脉非靶病变,其中任一非靶病变出现快速进展,即认为该患者存在快速进展。结果:所有患者均在2年内完成两次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平均间隔时间14.8个月。与老年组比较,青年组和中年组男性和吸烟者比例更高,而老年组合并糖尿病、外周血管疾病及既往介入治疗的比例较青年组和中年组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病变水平,青年组中病变快速进展的比例显著高于中年组和老年组[20.7%(24/116)vs. 15.6%(175/1 124)vs. 12.1%(52/430),P=0.048]。在患者水平,青年组中有病变快速进展者的比例也高于中年组和老年组[25.5%(24/94) vs. 19.4%(164/847) vs. 16.2%(51/314),P=0.121]。三组患者在非靶病变血运重建、非靶病变相关心肌梗死及全部心肌梗死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HR=0.984,95%CI:0.970~0.997,P=0.019)、高血压(HR=0.747,95%CI:0.570~0.981,P=0.036)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HR=1.422,95%CI:1.003~2.016,P=0.048)为非靶病变快速进展的独立影响因素,且老年组患者出现病变快速进展的风险显著低于青年组患者(HR=0.593,95%CI:0.354~0.993,P=0.047)。结论:年轻冠心病患者出现冠状动脉非靶病变快速进展的风险更高,应严格控制危险因素,警惕病变快速进展所引起的不良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南充地区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脑出血病因构成。方法纳入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南充地区3所医院住院的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1124例,男性680例,女性444例,男女比例为1.551,年龄18~92(62±20)岁。按年龄分为青年组(年龄45岁)107例、中年组(45~59岁)307例和老年组(年龄≥60岁)710例。收集患者住院期间相关临床资料,比较不同年龄组患者脑出血部位和病因构成差异。结果所有脑出血患者出血部位于基底节区出血64.59%、脑叶出血19.75%、脑干出血3.74%、小脑出血6.58%、多部位出血3.47%、脑室出血1.87%。与青年组比较,中年组和老年组患者基底节区出血比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7.75%和65.21%vs 51.40%,P=0.009)。所有脑出血患者的病因构成为高血压71.62%、不明原因20.91%、血管结构病变3.74%、系统性/其他疾病1.96%、淀粉样血管病1.60%、药物使用0.18%。与青年组比较,中年组和老年组患者高血压比例明显升高(72.64%和75.21%vs 44.86%),血管结构病变(3.58%和1.55%vs 18.69%)、系统性/其他疾病(0.98%和1.83%vs 5.61%)和不明原因(21.17%和19.30%vs 30.84%)比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不同年龄段的脑出血患者病因构成有所不同;中老年脑出血病因主要为高血压,青年脑出血病因主要为高血压、不明原因及血管结构病变;高血压的防控应该从青年开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分布特点及可能的病因。方法回顾性纳入217例发病≤2周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青年组(18~45岁,106例)及中年组(46~55岁,111例)。比较青年组与中年组脑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分布情况,并对伴有脑动脉狭窄患者的危险因素及病因进行分析。结果 (1)青年组脑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69.8%(74/106),中年组为78.4%(87/1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青年组与中年组脑动脉狭窄在颅、内外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以颅内动脉狭窄为主[分别为75.7%(56/74)和62.1%(54/87)]。青年组前循环狭窄发生率为71.6%(53/74),高于中年组的41.4%(36/87);中年组前、后循环均有狭窄的发生率为20.7%(18/87),高于青年组的8.1%(6/74),P均0.05。青年组单纯大脑中动脉狭窄发生率为58.9%(33/56),高于中年组的27.8%(15/54),P0.05;中年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狭窄发生率为27.8%(15/54),高于青年组的12.5%(7/56),P0.05。(3)中年组脑动脉狭窄患者中,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饮酒者所占的比例高于青年组,P0.01或P0.05。中年组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率高于青年组[93.1%(81/87)对比64.9%(48/74),P0.01],青年组不明原因的血管狭窄比例高于中年组[23.0%(17/74)对比2.3%(2/87),P0.01]。非动脉粥样硬化病因中,青年组动脉夹层、烟雾病及血管炎发病率更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青、中年卒中患者脑动脉狭窄发生率相近;青年卒中脑动脉狭窄以前循环为主,单纯大脑中动脉狭窄发生率高;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较少,而不明原因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结直肠腺瘤临床、内镜及病理组织学特点,总结结直肠腺瘤发生上皮内瘤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014-01/2016-04以电子结肠镜检出并经病理证实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657例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存在上皮内瘤变分为上皮内瘤变组和非上皮内瘤变组,组间采用χ~2检验,腺瘤发生上皮内瘤变及其恶变程度的相关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结直肠腺瘤多发生于左半结肠,上皮内瘤变总发生率为22.68%,年龄、息肉直径、蒂的长度、病理类型是腺瘤上皮内瘤变的危险因素,可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logit P=-4.384+0.796X2(年龄)+0.324X3(息肉直径)+1.296X4(蒂部形态)+0.944X7(病理类型).性别、年龄、息肉大小是腺瘤高级别内瘤变的危险因素,可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logit P=-2.939+1.036X1(性别)+0.853X2(年龄)+1.023X3(息肉直径).低级别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均显著高于无上皮内瘤变组(P0.05).高级别上皮瘤变组在低密度脂蛋白、尿酸(uric acid,URIC)均显著高于无上皮内瘤变组(P0.05).而三组之间高密度脂蛋白、癌胚抗原无明显差异.结论年龄40岁、直径1 cm、有蒂及绒毛管状腺瘤更易发生上皮内瘤变,男性、息肉直径、年龄是结直肠腺瘤发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危险因素.结直肠腺瘤发生上皮内瘤变可能与血脂、URIC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0.
右肺中叶不张899例病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右肺中叶不张的病因分布规律和发展趋势。方法对中南大学湘雅医院1978年3月至2007年5月899例影像学显示为右肺中叶不张的患者进行支气管镜检查,按时间段、年龄、吸烟状况等分组比较其检查结果。结果1993年2月至2007年5月,右肺中叶不张老年患者比例明显增高。病因组成中非特异性炎症占76.6%,肿瘤12.9%,结核8.2%。其中病因为炎症时,青年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年组和老年组(P<0.05),不吸烟患者组比例明显高于中度吸烟组和重度吸烟组(P<0.05);病因为肿瘤时,老年组发生率明显高于青年组(P<0.05),重度吸烟患者比例明显高于不吸烟患者组(P<0.05);病因为结核时,1993年以来的近15年间,青年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年组和老年组(P<0.05)。结论经支气管镜检查发现右肺中叶不张的常见病因首先是非特异性炎症,其次是肿瘤和结核,对于年龄>40岁和吸烟指数>400年支的患者应高度警惕罹患癌症的可能,及时行支气管镜检查。青年患者则应注意有患结核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