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了解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医务人员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后1月血清特异性抗体产生情况,并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既往感染者疫苗免疫后特异性抗体比较,分析加强免疫针效果。方法 以接种新冠灭活疫苗第三剂(加强免疫针)的医院医务人员为试验组,以接种两剂新冠灭活疫苗的新冠肺炎既往感染者为对照组。使用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对试验组加强免疫后1月、对照组免疫后24~78 d(中位时间58 d)血清SARS-CoV-2 IgG抗体及总抗体,比较对照组疫苗免疫前后抗体变化以及两组免疫后抗体的差异。结果 试验组加强免疫后SARS-CoV-2 IgG阳性率为94.5%(86/91),均值(6.92±3.40)COI、总抗体均值(460.64±265.98)COI。男、女性IgG阳性率、IgG量、总抗体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0岁组IgG阳性率及总抗体量均低于22~<30岁组(F=3.269,P<0.05);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对照组疫苗免疫后SARS-CoV-2 IgG抗体及总抗体显著高于免疫前(P<0.001)。试验组加强免疫后1月和对照组疫苗免疫后SARS-CoV-2总抗体分别为(460.64±265.98) 和(595.40±294.36)COI,试验组加强免疫后1月比对照组疫苗免疫后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接种新冠灭活疫苗加强免疫针后体内抗体将快速达到高峰,虽然效果可能会受到年龄的影响,但仍普遍有效。新冠肺炎既往感染者免疫接种后的保护力可能强于非感染者加强免疫接种后。符合加强免疫接种条件的非感染者以及免疫接种条件的新冠肺炎康复者,都该及时接种以减少感染或再次感染SARS-CoV-2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接种新冠灭活疫苗对SARS-CoV-2 Delta与Alpha变异株感染者的临床表现和血清学反应,为评价疫苗接种对控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21年5月1日—9月30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确诊SARS-CoV-2感染者341例,依据病毒株和依据新冠疫苗接种史分为Delta变异株组、Alpha变异株组和接种组、未接种组。对比Delta和Alpha变异株组及接种组和未接种组的临床表现和血清学反应。结果 Delta变异株组253例(接种组103例和未接种组150例),Alpha变异株组88例(接种组21例和未接种组67例)。Delta变异株组无症状感染者比例低于Alpha。 Delta变异株组新冠疫苗接种率和疫苗突破性感染率分别为40.7%(103/253)和22.9%(58/253),均高于Alpha变异株组的23.9%(21/88)和8.0%(7/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09,9.484,P<0.01)。Delta变异株组咳嗽、发热比例和病毒峰值载量高于Alpha变异株组(P均<0.001),病毒持续时间长于Alpha变异株组(P<0.001),SAA、CRP及IFN水平高于Alpha变异株组(P均<0.05),CD4+T细胞计数低于Alpha变异株组(P<0.05),IgG及IgM水平低于Alpha变异株组(P均<0.001)。两种变异株接种组普通型COVID-19比例低于未接种组(P均<0.01),病毒峰值载量低于未接种组(P均<0.01),病毒持续时间短于未接种组(P均<0.01),SAA、CRP、IL-6水平低于未接种组(P均<0.05),CD4+T细胞水平高于未接种组(P均<0.05),IgG及IgM水平高于未接种组(P均<0.05)。结论 Delta变异株可引起更高的病毒载量和更严重病程,与疫苗突破性感染相关。新冠灭活疫苗可能通过体液和细胞免疫机制,降低病毒载量、缩短病程和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减少重症和死亡。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接种不同种类新冠疫苗后发生突破性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中该类患者诊疗提供借鉴。方法 以2021年6月1日—2021年11月1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诊治的接种不同种类新冠疫苗后发生突破性感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接种疫苗的种类,分为核酸(mRNA)疫苗组、腺病毒载体(Ad)疫苗组和灭活(Vero细胞)疫苗组,通过比较三组患者的人口学特点、临床表现、血检结果、新冠抗体、肺部影像学、治疗方案及病情预后等,总结接种不同种类新冠疫苗后感染新冠病毒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共有mRNA疫苗组46例、Ad疫苗组28例和Vero疫苗组225例患者纳入分析,所有患者均完成全程2剂疫苗接种(除接种强生疫苗为1剂),三组疫苗患者末次疫苗接种至发生突破性感染的时间间隔分别为(44.60±18.29)、(50.83±17.49)及(68.35±38.43)d,Vero疫苗组患者第二针疫苗接种至发生突破性感染的时间间隔最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白细胞、淋巴细胞、肝肾功能、心肌酶学、D-2聚体、氧合指标、炎症指标和入院时IgG抗体滴度等指标以及肺部影像学改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病程1周及2周时IgG抗体滴度以灭活疫苗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平均核酸转阴时间分别为(11.15±7.70)、(10.87±6.85)和(13.71±9.36)d,Vero疫苗组核酸转阴时间最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接种不同种类新冠疫苗的COVID-19患者,以中年男性为主,临床分型以无症状感染者居多,而确诊型患者中常见有咳嗽咳痰、咽喉不适、鼻塞流涕等临床症状,肺部影像学可见单发或多灶性的位于胸膜下或血管束周围的磨玻璃渗出和(或)实变影病灶及纤维条索影等,氧疗及中医中药等常规治疗方案仍持之有效。接种mRNA及腺病毒载体疫苗后发生突破性感染的患者,比接种灭活疫苗的突破性感染患者,在病程早期产生更高滴度的IgG抗体,但不论接种何种疫苗,患者均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IgM及IgG特异性抗体与新型冠状病毒核酸RT-PCR检测在住院期间的变化趋势。方法 将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SARS-CoV-2感染住院患者根据是否接种疫苗分为疫苗组、无疫苗组。无疫苗组又分为重型、普通型及轻型和无症状组。监测所有患者住院0~<8 d、8~<15 d、15~<22 d、22~<29 d、29~<36 d及≥36 d的核酸检测结果和化学发光法测定的IgM和IgG抗体阳性率及S/CO值的动态变化趋势,比较不同组间的统计学差异。结果 疫苗组和无疫苗组,住院8~<15 d和≥36 d ,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5.6%(15/27)和68.5%(50/73)、0(0/27)和49.0%(36/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048,20.805,P<0.05)。住院0~<8 d和8~<15 d,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6.3%(26/27)和45.2%(33/73)、100.0%(27/27)和78.1%(57/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268,7.576,P<0.05)。住院8~<15 d、15~<22 d、22~<29 d、29~<36 d。RNA阳性率分别为29.6%(8/27)和76.7%(56/73)、14.8%(4/27)和65.8%(48/73)、7.4%(2/27)和42.5%(31/73)、7.4%(2/27)和26.0%(19/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8.964,20.490,10.957,4.119,P<0.05)。在住院不同时期,疫苗组IgG抗体S/CO值均高于无疫苗组(P<0.05),而IgM抗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患者的IgM抗体和IgG抗体在住院22~<29 d和29~<36 d的S/CO值均显著高于普通型、轻型及无症状组(F=17.694,15.116,4.037,4.115,均P<0.05)。结论 重型患者IgM和IgG抗体水平在康复过程中免疫防御的激活更大。在接种疫苗的情况下,IgM抗体在SARS-CoV-2感染后仍能很好地反应机体抵抗病毒的整个病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补体系统是否受新冠疫苗接种的影响,同时探讨补体与新冠肺炎患者住院时间的关系,为临床诊疗和新冠患者的管理提供借鉴。方法 选取2021年11月1日—11月30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近半年内是否进行过疫苗接种,分为近半年无接种史组和近半年有接种史组,检测C3、C4、IgG、IgM、IgA、新冠病毒抗体IgG与IgM、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绝对值计数,记录所有患者的住院天数,再根据患者住院天数14 d作为界限,分为≤14 d组和>14 d组,比较两组上述免疫相关指标。结果 近半年内有接种第一针疫苗的患者C3浓度为(0.86±0.157) g/L,第一针已超半年者为(0.96±0.172) g/L,近半年内有疫苗接种史的患者C3浓度更低(P<0.05),但C4、IgG、IgM、IgA、新冠病毒抗体IgG与IgM、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绝对值计数等指标,两组未见显著性差异;住院≤14 d的患者,C3和C4浓度均比住院>14 d的患者更低,但新冠病毒抗体IgG与IgM、淋巴细胞绝对值均更高(P均<0.05)。结论 半年内启动的疫苗接种可使人体的免疫功能和补体系统更早期对病毒进行识别,更有利于清除病毒,但该效应在半年后减弱;结合入院时C3、C4、新冠抗体IgG水平与淋巴细胞绝对计数等指标可以综合预测新冠肺炎患者的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长春长生疫苗事件后,深圳居民的预防接种知信行情况,探究其影响因素。方法 设计调查问卷并通过网络平台发放和收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有效问卷394份,69.8%的调查对象获取疫苗相关资讯的途径不超过3种,最常见的信息来源为微信、微博、医生和政府信息发布平台;在单因素分析中,疫苗相关知识的得分与调查对象的学历(P<0.01)、生育情况(P<0.01)、职业(P<0.01)、收入情况(P<0.01)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学历(P<0.01)、生育情况(P<0.01)、职业(P=0.023)以及是否主动了解疫苗接种知识(P<0.01)是影响疫苗相关知识得分高低的重要因素;仅有41.1%的调查对象表示了解本次疫苗事件,63.2%的调查对象理解疫苗事件中“效价不足”的含义,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调查者对疫苗事件做出理性判断的因素包括:职业(P=0.034)、疫苗相关知识的得分(P<0.001)、对本次疫苗事件的了解程度(P<0.01)。结论 疫苗事件影响调查者对疫苗接种的态度和行为,相关部门应在疫苗事件发生时加强多渠道的信息通报,引导群众理性思考,在日常的健康教育中应结合教育对象的身份背景开展有针对的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病毒核酸转阴时间及影响患者病毒核酸转阴的因素。方法 收集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2020年2月6日—3月9日收治的确诊为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治疗及转归等临床资料,统计核酸转阴时间,分析影响核酸转阴的危险因素。结果 收集COVID-19确诊病例104例,男性56例,女性48例,年龄12~86岁,平均(49.9±15.5)岁,从出现临床症状时间点计算,出现临床症状—就医平均间隔时间为5.5 d。,核酸转阴所需时间(19.8±7.7) d,其中32例(30.8%)<14 d转阴,72例(69.2%)≥14 d转阴,其中14例(13.5%)于 ≥28 d转阴。单因素分析显示核酸≥14 d转阴组从出现临床症状—就医的时间间隔(6.7±4.4) d长于<14 d转阴组(2.6±1.8)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合并肺部细菌感染(25例,34.7%)、肺部病灶超过三个及以上肺叶(36例,50.0%)、重型患者占比24例(33.3%)及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占比均高于<14 d转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出现症状到就医的时间间隔及肺部病变累及三个及以上肺叶占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 感染者就医及时性、合并肺部细菌感染、肺部病灶范围广泛、临床分型及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是影响病毒核酸转阴的危险因素,尤其是就医及时性及肺部病灶范围是影响核酸转阴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HIV感染者从确诊到接受抗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间隔的影响因素,探讨不同间隔对短期治疗后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海口市2017—2021年接受ART的HIV感染者的病案信息,将感染者从确诊到接受ART的间隔分为≤30 d、≤30~60 d、>60~365 d和>365 d 4组,比较不同组间ART 1个月后血常规和肝肾功能的差异。结果 在302例病例中,男性91.7%,确诊60 d内进行ART者为71.8%;确诊时6.8%的人合并乙肝,3.6%的人感染过肺结核。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各组仅在性别和确诊时间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的基线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和总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是>30~60 d组含量低于其他组。治疗1个月后,各组血常规的各项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肝肾功能方面,各组白蛋白含量均有增加,分别是0.02 U/L、1.91 U/L、 3.67 U/L和2.62 U/L,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性别和确诊时间是影响确诊到ART间隔的因素,时间间隔对白蛋白含量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上海市黄浦区家居环境和公共场所环境中新冠病毒检出情况,描述新冠病毒对相关环境的污染特征,为建立和实施新冠病毒的环境消毒及健康宣教等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新冠病毒的环境污染数据为上海市黄浦区2月1日—3月31日针对199例新冠病毒阳性感染者轨迹所至的环境采样RT-PCR检测结果。基于分类汇总的环境样本新冠病毒污染阳性率的比较应用Pearson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 上海市黄浦区2月1日—3月31日199例新冠病毒感染者相关家居环境的新冠病毒污染阳性率为6.47%(234/3 618),公共场所为1.22%(47/3 8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908,P<0.01)。居住条件较差的旧式里弄房环境污染阳性率为8.31%(96/1 155),居住条件较好的公寓及花园洋房的环境污染阳性率为3.59%(22/6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5,P<0.05)。家居环境中排水相关类物品病毒污染阳性率为13.30%(58/436),厨卫工具相关类为3.10%(17/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84,P<0.01);公共场所中娱乐器具相关类物品病毒污染阳性率为13.33%(2/15),厨卫工具相关类为0.62%(4/6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2,P<0.01)。结论 有关部门应加强新冠病毒感染者相关环境的消毒和通风及设施清洗,加强新冠病毒感染者相关污水环境中的新冠病毒赋存情况评价,新冠病毒防控措施的健康宣教应当向居住条件差的居民人群倾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成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确诊患者与无症状感染者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水平与其新冠病毒核酸转阴时间的关系。方法 动态纳入2021年2月—2021年11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收治的无症状感染者与COVID-19确诊患者。收集研究对象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资料,连续监测其住院期间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情况,记录核酸转阴时间。采用t检验或者秩和检验、χ2检验或者Fisher确切概率法分别考察各组变量的分布特征及不同变量间的联系,将不同BMI分组间分布存在差异(P<0.05)的变量纳入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 本次研究共纳入253名研究对象,年龄18~63岁,年龄的M(P25,P75)为37.00(30.00,47.00)岁,男女比例为4.16∶1。研究对象的BMI为(23.97±3.33)kg/m2,50.59%(128/253)的研究对象超重或肥胖,超重者占78.13%(100/128)。所有研究对象的新冠病毒核酸转阴时间在1~71 d,M(P25,P75)为7.0(2.0,18.0) d (P<0.001),其中消瘦或体重正常者、超重或肥胖者新冠病毒核酸转阴时间的M(P25,P75)分别为5.00(2.00,19.00) d、8.00(2.00,17.75) d。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结果显示,BMI水平可能与核酸转阴时间无关(HR=1.090,95%CI:0.843~1.410,P=0.510)。结论 成年无症状感染者与COVID-19确诊患者中,以中青年男性为主,超重或肥胖现象较为普遍。尚且不能认为超重或肥胖是新冠病毒核酸转阴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特点,分析患者发生重症的预警因素。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020年3月六安市人民医院69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普通组(60例)和重症组(9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Logistic回归分析COVID-19重症患者的影响因素。结果 老年、患有基础性疾病及发热持续时间>5 d,是发生重症的危险因素(P<0.05),但发热程度在普通组与重症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普通组比较,重症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阴转时间长(P<0.05),出现畏寒、乏力、纳差、全身酸痛等毒血症状比例较高(P<0.05);实验室检查显示,重症组除淋巴细胞、血小板低于普通组(P<0.05);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肌酸激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LDH)、血糖等指标方面,重症组显著高于普通组(P<0.05);若患者出现ESR≥50 mm/H,CRP≥100 mg/L,提示更容易重症化。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发热持续时间、LDH升高是导致疾病由轻症发展为重症的危险因素。结论 COVID-19患者在早期病情评估时,临床医生需密切监测重症预警因素,尽早识别可能发生重症的病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肺炎1号方”中药颗粒剂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收集确诊住院的非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氧疗、抗病毒、抗炎、化痰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肺炎1号方”颗粒。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实验室指标及总住院时间。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为(16.44±8.2)分和(17.56±8.3)分、(4.20±4.3)分和(7.81±5.2)分,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的有效率构成比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患者淋巴细胞计数(LYM)上升、D-二聚体(D-Dimer)下降、血乳酸脱氢酶(LDH)下降,LYM和D-Dimer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DH仅在治疗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可上调血LYM(P<0.05)及减轻血LDH的上升幅度(P<0.05),同时缩短住院天数(P<0.05)。 结论 “肺炎1号方”颗粒能改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中医证候和实验室指标,缩短住院病程,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疫情)之前与新冠疫情期间南宁市输入性疟疾疫情的差异,对输入性疟疾疫情作出预判,为今后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8—2021年南宁市疟疾病例数据并将数据分为两组,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的数据划为新冠疫情前的常规时期组,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的数据划分为新冠疫情期间的新冠时期组,采用统计软件对两组病例的基本情况、境外活动情况、感染虫种类别、诊疗情况等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病例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2, P<0.05);两组病例在境外居留地区类型的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的虫种类别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冠时期组的卵形疟原虫占比高于常规时期组、恶性疟原虫占比低于常规时期组;两组病例的性别占比、现住址类别占比、因外出淘金患疟占比、轻中重病情程度占比、住院占比、规范治疗占比、全程服药占比、治愈占比、住院天数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南宁市输入性疟疾疫情在新冠疫情期间大幅下降,恶性疟原虫感染的比例下降,需警惕随着新冠疫情控制进展入境人员增加引起的输入性疟疾疫情暴发。  相似文献   

14.
李沙  张猛  朱雄 《中国热带医学》2020,20(8):760-763
目的 回顾分析21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疑似病例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CT影像学、血常规和核酸检测结果,为COVID-19防治提供参考资料。 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4日—3月5日三亚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1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临床和实验室及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检测结果资料,分析疑似病例在不同性别和年龄的分布情况。 结果 21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中,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24例,SARS-CoV-2核酸阳性率为11.2%。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确诊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的变化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和排除的疑似病例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例确诊病例中,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23例(占95.8%),呼吸道症状以发热和咳嗽为主。CT影像学表现为肺内可见不同程度的磨玻璃样密度影或双侧浸润等。 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的确诊,在综合考虑其流行病学史和相应临床表现的基础上,仍需依靠病原学核酸检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1例海南高龄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BA.5.1.3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诊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22年8月15日海口定点医院收治的1例高龄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株BA.5.1.3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经过。结果 患者女性,107岁,因“发热、咳嗽1 d”入院。其2位家属感染新冠病毒。患者病初出现发热,伴咳嗽、咳痰,咳少许白色粘痰,伴咽痛、肌肉酸痛、乏力。咽拭子核酸检测阳性,为Omicron变异株BA.5.1.3感染。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轻型,给予抗病毒、中药调理、抗凝、调节电解质紊乱及对症等治疗9 d,患者临床症状缓解,2次核酸检测阴性后治愈出院。1周后随访患者恢复情况良好。结论 Omicron变异株BA.5.1.3感染的新冠肺炎的传染性强,给予抗病毒、中药调理等综合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对于高龄患者,要注意维持各器官功能和内环境稳定,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肺部超声评分(LUS)动态改变对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呼吸支持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 对在ICU住院治疗的29例重症COVID-19患者实施LUS,收集同期临床资料,根据起始呼吸治疗结局分为成功组和失败组,分析LUS和临床特征及LUS动态改变对呼吸支持策略的预测价值。结果 29例重症COVID-19患者,男性23例(79.31%),年龄(60.9±12.44)岁,病程(11.00±4.06)d,氧合指数(184.55±61.98)mmHg,LUS(18.34±4.51)分。共行118次LUS,含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63次,无创正压通气(NPPV)6次,有创正压通气(IPPV)22次,俯卧位通气(PPV)5次,体外膜氧合(ECMO)22次。其中HFNC组LUS明显低于其他呼吸治疗组,ECMO组LUS显著高于IPPV组(P<0.05)。23例无创呼吸治疗成功14例,失败9例,成功组LUS由(18.14±4.44)分下降至(15.07±3.9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败组LUS由(18.44±3.64)分上升至(21.56±3.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LUS无统计学差异(P>0.05)。以LUS≥20.5分预测IPPV的灵敏度为77.6%、特异度为73.9%,LUS≥23.5分预测PPV或ECMO的敏感度为85.2%、特异度为83.5%。结论 LUS动态改变趋势是预测呼吸治疗能否成功的有效指标,可为重症COVID-19患者呼吸支持介入时机和手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康复患者与健康人群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者血清抗体水平差异。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0年10月四川省治愈出院并于四川省人民医院随访的COVID-19康复者12例作为康复组,43例接种2剂新冠疫苗满6个月的健康人群作为免疫组,51例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第三针)28~35 d的健康人群作为加强组,3组人群定量检测免疫指标、SARS-CoV-2特异性IgG抗体和中和抗体。结果康复组与免疫组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均为100%,康复者特异性IgG抗体均值为43.44 AU/mL,明显高于免疫组特异性IgG抗体均值25.02 AU/mL(t=-3.077,P<0.05);康复组、免疫组、加强组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3.33%、32.56%、100.00%,中和抗体均值分别为29.03、4.63、32.03 AU/mL,康复组出院8~14个月后体内平均中和抗体水平是免疫组的6.3倍,加强组平均中和抗体水平是免疫组6.9倍。加强组中男性中和抗体均值为61.68 AU/mL,明显高于女性中和抗体均值26.13 AU/mL(P<0.05),而BMI分组、年龄分组在各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免疫功能方面,康复组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值为415.00 cells/μL,明显低于免疫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值590.00 cells/μL(P<0.05),而免疫球蛋白A、G、M及补体3、补体4在康复组及免疫组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VID-19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可产生IgG抗体和中和抗体,且高于接种2剂新冠疫苗者;新冠疫苗加强针能诱发更高的抗体水平,且男性中和抗体水平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糖代谢情况。方法 回顾性统计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于2020年1月17日—2月25日收治的123例疑似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确诊COVID-19组(确诊组)和排除COVID-19组(排除组),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将确诊患者分为轻型组、普通型组、重型组和危重型组。收集患者入院后血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确诊组73例血糖升高27例(36.99%),排除组50例血糖升高9例(18.00%)。确诊组73例仅1例有糖尿病史且平常血糖控制正常。与排除组相比,确诊组血糖水平升高(P<0.05)。重型组血糖升高较轻型组和普通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患者死亡。结论 COVID-19患者血糖水平明显升高,新型冠状病毒可影响感染者的糖代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