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规划师》2017,(11)
人居环境品质是当前国际城市研究的热点。在中国,随着城市社会建设的持续推进,如何提升住区层面的人居环境品质成为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命题。文章以保障房住区为例,从建成环境和居民主观感受两个维度对住区层面的人居环境品质进行了探索,发现居民对建成环境总体上可以接受,而其主观感受虽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但总体不佳。故文章从规划政策的完善和规划过程的优化方面提出了规划策略,认为优化保障房住区的选址、鼓励居民全过程参与规划决策、实现规划供给与居民需求的平衡是进一步提升保障房住区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城市开发》2004,(7):73-74
第一章住区人居环境规划建设 一、城市住区环境长期的作用深刻影响着居民的生理、心理、观念和行为,对人的生活质量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应满足下列条件:住区居民适当住房的保证;健康和安全的保障;人与城市住区环境的和谐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住区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等五大方面.加强城市人居环境规划建设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城市保障房住区建设及其居住环境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关注保障房建设的核心议题,即保障房住区及其居住环境建设,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评述。国外的保障房住区建设已有丰富的历史经验,相关研究因而较为深入,对保障房住区居住环境存在的问题有比较清晰的理解,并已经展开了保障房住区居住环境改善的理论和方法论的探讨;相比而言,国内保障房住区建设的时间较短,居住环境的研究较为薄弱,少量研究一方面主要是对国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简单借鉴,另一方面,研究缺乏深入的调查和实证分析,对保障房住区居住环境目前存在的客观问题、居民的主观感受、住房保障性人群的真实需求,以及两者之间的不匹配等问题尚缺乏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对于最佳人居环境的具体描述,在联合国两次人居大会和中国21世纪议程中已经提及,主要内容为:居民所需适当住房的保证;居民健康和安全的保障:人与城市环境、住区环境的和谐发展城市住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住区基础设施和住区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5.
第一章 住区人居环境规划建设一、城市住区环境长期的作用深刻影响着居民的生理、心理、观念和行为,对人的生活质量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应满足下列条件:住区居民适当住房的保证;健康和安全的保障;人与城市住区环境的和谐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住区资源的  相似文献   

6.
文章选取昆明呈贡区幸福小区作为研究对象,从使用者角度出发,以居民为参与主体,对住区环境进行居民满意度实证评价。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层次分析法,构建包含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社会环境和科学技术环境3个层面共14个具体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居民满意度进行综合评价;然后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分析住区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提出建设优化建议,以推动相类的住区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7.
住区作为城市基本单元,良好的规划建设在改善人居环境和引导居民的健康生活习惯上具有基石作用,为深入解析住区外部空间环境对居民的健康影响,促进公众健康,追踪梳理了国内外相关主题文献,辨析了住区空间对居民健康影响的要素系统和影响路径,归纳了用地与设施、空间形态、交通与街道、绿色空间四类空间要素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发现相关健康影响并非仅是简单的正负线性相关,还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多因素影响特征和阈值非线性相关性,进而探讨了相关研究的结论与方法在住区规划建设过程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香港公屋的建设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为中低收入居民提供保障性住房。目前,香港已经兴建超过120万住宅单位,为超过300万的香港居民提供住所。文章以香港公屋住区外部空间为研究对象,根据香港公屋发展的四个阶段,就公屋大厦的基本类型、公屋住区的空间形式和设施配套等三方面分析香港公屋住区外部空间的特征演变,最后对外部空间特征及其设计策略进行总结,为内地保障房住区设计提供设计参照。  相似文献   

9.
伴随两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外保障性住房建设经历了大规模建设、缓慢建设和再建设阶段,最终形成多元主体供给、阶层混合、均衡分布、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整体协调发展的社区。相较而言,我国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规模大,根据政策要求和制度变化可分为保障房建设起步、保障房建设缺位、保障房建设回归和加大保障房建设4个阶段。研究结合国内外城市保障性住房及其住区建设演替特征的比较,包括住房供给目标、供给主体、住房类型、保障对象和住区居住环境建设等,总结国外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和值得借鉴的经验,对比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和发展趋势,指导我国保障性住房及其住区规划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谭广文 《风景园林》2011,(4):153-154
当下,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升,健康的人居环境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不懈追求的第一目标,良好的住区环境往往成为其居民誓死捍卫的重要事物。为此,也就出现了广州番禺等地一些住区居民群体,为使其住区远离城市垃圾焚烧场可能产生的污染源。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城市内部人居环境评价及对居住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城市人居环境涉及居住群体、自然和社会环境、小区物业管理、以及建筑物质量和价格等各个方面。近年来关于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在对北京市城市内部居民居住环境满意度问卷调查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构建北京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人居环境评价模型,对北京市城市内部人居环境进行了单项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北京市居住建设的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12.
从健康住宅的角度,介绍上海市松江区锦桂苑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希望人们认识到人居环境的健康问题的研究,应该成为我们住宅建设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3.
When the Zimbabwean government embarked on the countrywide destruction of unconventional urban housing settlements code-named “Operation Murambatsvina”, it received international condemnation for displacing people and destroying livelihoods. While the operation negatively affected the residents, it also had some positive effects, given that most of the settlements that had sprouted up in cities did not have proper physical infrastructure. However, their destruction did not put a stop to spontaneous housing, as the displaced people relocated to peripheral locations, perpetuating some unconventional settlements already in existence and erecting new ones. The failure of states to cope with massive demand for low-income housing simply means that unconventional housing will not disappear 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 Unfortunately, these areas lack proper physical infrastructure, which is the most important health component of human settlements. The most realistic means of dealing with these health concerns is to ensure that the settlements are equipped with proper physical infrastructure. This paper critically evaluates physical infrastructure provision in unconventional housing settlements in Harare, Zimbabwe. The argument is that developing countries need to accept unconventional housing as part of their housing options for the poor. The authors conclude that the only way to provide proper and healthy housing for the urban poor is to streamline government policies in order to address the critical issues that affect human settlements.  相似文献   

14.
唐裔 《中外建筑》2013,(12):84-87
伴随着我国现阶段经济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居住环境有了显著提高,但简单地强调住宅单体面积、通风、采光等物质指标,甚至以面积来评定小康住宅的标准,而对人文的关怀及心理情感伤的需求却放在极其次要的位置上,忽视了邻里之间交往的重要性,从而使得“家”与“园”的概念被剥离开来,造成居民对自己居住环境的认同感、领域感和归属感的缺失。本文探讨了要引发居民参与的社区营造模式应始于何处,建筑师应当如何通过设计手段引导和启发居民参与社区营造,利用这种居民参与的方式允许使用者对居住环境和使用功能进行改造和调整.进行再设计使居民成为居住环境的主体,为社区营造做出自己的贡献。居住者将个人的生活特征在参与中融人到居住环境中去,形成特殊的社区文化,居民对居住空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深化。在这种模式中,设计师的任务便是在设计时为居民的参与活动留出空间。留出空间并不等同于简单的设计上的鼙白,相反,应如何利用设计手段,在有限的开放空间及半开放空间里融人人文及自然语言,引导和启发居民参与公共活动,从而达到居民共同参与社区营造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郭谦  杜宏武 《新建筑》2006,(6):68-72
住区休憩环境是住区建设的重要组威部分。随着房地产近年来的发展,珠三角地区住区休憩环境不断趋于成熟,在公共休憩空间的营造、园林特色、建筑景观、会所等方面都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同时其存在的几方面问题,如大盘问题、“豪华孤岛”现象、“贝尔高林”化、节能问题等均值得关注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准确把握保障对象的住房保障意愿是科学制定住房保障规划的基础。基于13667份广州市2019年政策性住房需求调查数据,对公共服务领域新市民的住房保障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其住房保障意愿受性别、单位系统、月收入、婚姻、居住人员构成、居住地点、住房满意度七大因素影响。建议以“以需定供”为政策导向,综合考虑不同类型的公共服务领域新市民的住房保障需求特征与偏好,分层次改善和解决其住房困难,实现住房保障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匹配。  相似文献   

17.
以桂林龙脊地区为研究对象,探讨西南山地民族地区传统人居环境适应的营造智慧。结果表明:1)该区域聚落选址坐北朝南、山环水抱,呈现"森林-村寨-梯田-河流"四素同构的垂直景观结构;2)梯田开垦耕作、景观维护及水利灌溉过程充分适应地形和气候条件,并与传统农耕技术完美融合;3)壮族干栏建筑与路网体系巧妙地呼应了山地环境,体现出因地取材(木、石、竹)的营景智慧。桂林龙脊"人与天调"的人居营造智慧对于当今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具有较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Social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have long understood housing as a social determinant of mental health. However, most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the formal housing sector and the conceptualisation of housing is limited to the housing per se. This study aims to bridge the gap by investigating the mental health impact of housing disadvantages concerning the migrant population in China, who are largely excluded from the formal housing sector. Drawing from recent writings on stress as the intermediary agent between modern city life and mental illness, the stud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using and neighbourhood conditions, perceived stress and mental health status. Using a large-scale survey conducted in twelve Chinese cities in 2009, this research found that informal housing tenants have the highest level of perceived stress and worst mental health status compared to dormitory tenants and formal housing residents. Poor housing conditions a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perceived stress but not with mental health, while the neighbourhood social environment significantly predicts both perceived stress and mental health. The paper concludes by calling for more ethnographic research on migrants' resilience and stress-coping strategies and more attention in urban planning and housing policy to address the vulnerability and adversity of migrant settlements.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城市建设转型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是重要组成部分,而海绵城市建设能夠有效推动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转型。建成区的城市水系统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从如何对城市建成区进行相关的海绵城市建设着手,针对建成区主要的发展问题,从大尺度的海绵格局和小尺度的低影响开发措施进行海绵化改造,制定相关策略,以期为类似项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收入房价比指标反映城镇居民的住宅支付能力,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可以购买多少平方米的住宅,是一个时期指标,也是一个地域指标,由统计年鉴中已有的"城镇居民当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商品住宅每平方米均价"两个统计指标相除得到。收入房价比指标不受住宅构成和住宅标准的影响,克服了房价收入比指标理论上的系统误差,还能够反映个人福利的大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