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朱焕来  陈岩  王卫学 《地质科学》2022,(4):1324-1335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源外斜坡区油气分布规律,在源外斜坡区断砂配置运聚机制及有利分布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砂体连通分布区和砂体所在地层顶面砂体输导油气汇聚区,确定油气成藏期砂体输导油气分布区;通过断裂填充物泥质含量与断裂侧向封闭所需的最小填充物泥质含量的相对大小,确定油气成藏期河道砂体上倾方向断裂侧向封闭部位,二者叠合建立了一套源外斜坡区有利于油气运聚的断砂配置分布区预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有利于油气运聚的扣村断裂与沙一下亚段砂体配置分布区的预测中。结果表明:有利于油气运聚的扣村断裂与沙一下亚段砂体配置分布区主要分布在其东部,有利于西北歧南次凹沙三段源岩生成油气在扣村断裂附近沙一下亚段内聚集成藏,与目前扣村断裂附近沙一下亚段已发现油气主要分布在其东部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预测源外斜坡区有利于油气运聚的断砂配置分布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油源断裂附近油气分布规律,在受油源断裂控制的不同层位油气运聚空间及分布部位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油源断裂在下部储层内输导油气有利部位,确定下部盖层油气运聚空间分布部位;通过油源断裂在下部储层内输导油气有利部位和下部区域性泥岩盖层渗漏部位,确定中部盖层油气运聚空间分布部位;通过油源断裂在下部储层内输导油气有利部位、下部和中部区域性泥岩盖层渗漏部位,确定上部盖层油气运聚空间分布部位;三者组合建立了一套受油源断裂控制的不同层位油气运聚空间分布部位的预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受港东断裂控制的不同层位油气运聚空间分布部位的预测。结果表明:除西南部端部外,其余部位皆为受港东断裂控制的沙三段源岩—沙一中亚段盖层油气运聚空间分布部位;受港东断裂控制的沙三段源岩—东二段盖层和沙三段源岩—明化镇组盖层油气运聚空间分布部位均在其中部,前者分布范围略大于后者。这些分布部位分别有利于下伏沙三段源岩生成的油气在港东断裂附近的沙一中亚段、东二段和明化镇组区域性泥岩盖层之下的储层中运聚成藏。该预测方法的预测结果与目前港东断裂附近沙一中亚段、东二段和明化镇组区域性泥岩盖层之下储层中已发现油气...  相似文献   

3.
付广  韩旭  梁木桂 《地质论评》2021,67(1):67020001-67020001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油源断裂附近油气成藏规律,在油源断裂输导和遮挡配置油气运聚机制及有利部位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确定油源断裂伴生裂缝发育部位和储集油气砂体分布区,确定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有利部位;通过确定油源断裂侧向封油气部位和储集砂体分布区,确定油源断裂遮挡油气有利部位,二者结合建立了一套油源断裂输导和遮挡配置油气成藏有利部位的预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板桥断裂在始新统沙河街组一段下亚段(沙一下亚段)内输导和遮挡配置油气成藏有利部位的预测中,结果表明:板桥断裂在沙一下亚段内输导和遮挡配置油气成藏有利部位主要分布在其东北中部,少量分布在西南东部,有利于下伏始新统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源岩生成油气在沙一下亚段内运聚成藏,与目前板桥断裂附近沙一下亚段内已发现油气主要分布在其东北中部,少量分布在西南东部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预测油源断裂输导和遮挡配置油气成藏有利部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付广  韩旭  梁木桂 《地质论评》2021,67(2):411-418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油源断裂附近油气成藏规律,在油源断裂输导和遮挡配置油气运聚机制及有利部位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确定油源断裂伴生裂缝发育部位和储集油气砂体分布区,确定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有利部位;通过确定油源断裂侧向封油气部位和储集砂体分布区,确定油源断裂遮挡油气有利部位,二者结合建立了一套油源断裂输导和遮挡配置油气成藏有利部位的预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板桥断裂在始新统沙河街组一段下亚段(沙一下亚段)内输导和遮挡配置油气成藏有利部位的预测中,结果表明:板桥断裂在沙一下亚段内输导和遮挡配置油气成藏有利部位主要分布在其东北中部,少量分布在西南东部,有利于下伏始新统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源岩生成油气在沙一下亚段内运聚成藏,与目前板桥断裂附近沙一下亚段内已发现油气主要分布在其东北中部,少量分布在西南东部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预测油源断裂输导和遮挡配置油气成藏有利部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生储盖组合中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源断裂油气富集有利部位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确定油源断裂输导油气的有利部位、砂体相对发育部位和伴生微幅度鼻状构造发育部位,将三者叠合建立了一套预测油源断裂油气富集有利部位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廊固凹陷大柳泉地区旧州断裂6条分支断裂油气富集有利部位的预测中。结果表明:旧州断裂6条分支断裂发育4处油气富集有利部位,其中F_1和F_2断裂各发育2处油气富集有利部位, F_3、F_4、F_5、F_6断裂不发育油气富集有利部位, F_1和F_2断裂发育的4处油气富集有利部位有利于油气在沙三段中下亚段大规模聚集成藏,与目前旧州断裂附近沙三段中下亚段已发现油气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含油气盆地源外斜坡区断裂附近油气分布规律,先统计研究区已知井点砂体地层砂地比值,将最小比值作为能储集油气砂体的所需最小值,圈闭出能储油砂体分布区;再通过计算得到砂体地层顶面古构造脊分布,将二者叠合部位确定为沿砂体侧向运移向断裂输送油气路径;然后计算圈出断裂侧向封闭部位,将其与能储集油气砂体分布区叠合,该叠合部位即可判定为断砂配置圈闭油气部位。笔者建立了预测源外斜坡区断裂附近油气聚集有利部位的方法,既将输送油气路径和断砂配置圈闭油气耦合部位预测为油气聚集有利部位。将该方法应用于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源外歧南斜坡区赵北断裂附近沙一段下部油气聚集有利部位预测中。预测结果显示,源外歧南斜坡区赵北断裂附近沙一段下部油源聚集有利部位主要有2处,均分布在赵北断裂西部,与目前赵北断裂附近沙一段下部已发现油气主要分布在西部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预测源外斜坡区赵北断裂附近油气聚集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油源断裂附近油气分布规律,在不同时期油源断裂输导油气通道及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确定油源断裂伴生裂缝可能发育部位和地层脆性发育部位,识别其活动期输导油气通道。通过断裂填充物泥质含量和填充物输导油气所需的最小泥质含量,识别其停止活动后输导油气通道,二者结合建立了一套油源断裂输导油气通道演化形式的研究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馅廊固凹陷大柳泉地区旧州断裂在沙三中-下亚段内输导油气通道演化形式的研究中,结果表明:旧州断裂在沙三中-下亚段内共发育4种输导通道演化形式,其中一直输导通道演化形式仅分布在F;断裂东部局部和F;断裂的东部端部;先输导后不输导通道演化形式主要分布在F;断裂西部、F;断裂中西部及东部和F;断裂处;先不输导后输导通道演化形式主要分布在除东部局部的F;断裂、F;断裂的中东部;一直不输导通道演化形式主要分布在F;断裂中部、F;断裂和F;断裂交界处及F;断裂东部。一直输导和先输导后不输导通道演化形式分布处或附近应是沙三中-下亚段油气成藏的有利部位,与目前旧州断裂附近沙三中-下亚段已发现油气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研究油源断裂输导油气通道演化形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付广  丁云浩 《地质论评》2024,70(3):2024030009-2024030009
为了搞清含油气盆地断盖配置组合下中上部油气纵向分布规律,在断盖配置封闭组合特征及其下油气运聚纵向分布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油源断裂输导油气部位和油源断裂与上中下区域性泥岩盖层配置封闭和不封闭部位叠合,建立了一套断盖配置组合下中上部油气运聚纵向分布的刻画方法,并利用其刻画了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港东断裂与沙一中亚段、东二段和明化镇组区域性泥岩盖层配置组合沙一下亚段、东三段和馆陶组油气运聚纵向分布,结果表明:港东断裂与沙一中亚段、东二段和明化镇组区域性泥岩盖层配置组合沙一下亚段油气运移纵向分布主要在其东部和西部,港东断裂与沙一中亚段、东二段和明化镇组区域性泥岩盖层配置组合东三段和馆陶组油气运聚纵向分布主要在其中部。港东断裂与沙一中亚段、东二段和明化镇组配置组合沙一下亚段油气运聚纵向分布相对发育,有利于油气运聚成藏,港东断裂与沙一中亚段、东二段和明化镇组配置组合东三段和馆陶组油气运聚纵向分布相对不发育,不利于油气运聚成藏,与目前港东断裂处沙一下亚段、东三段和馆陶组内已发现油气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刻画断盖配置组合下中上部油气运聚纵向分布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王浩然  宿碧霖  付广 《地质论评》2023,69(1):2023010020-2023010020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生储盖组合中油源断裂附近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源断裂内油气运移优势通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确定油源断裂凸面脊和断裂填充物油气运移分布区,二者耦合建立了一套识别油源断裂内油气运移优势通道的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廊固凹陷大柳泉地区沙三中亚段F3油源断裂内油气运移优势通道的识别中,结果表明:F3油源断裂内可识别出5条油气运移优势通道,其中4条油气运移优势通道分布在断裂南部,1条油气运移优势通道分布在断裂北部,与目前F3油源断裂附近沙三中亚段已发现油气分布在中南部和北部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识别油源断裂内油气运移优势通道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王浩然  宿碧霖  付广 《地质论评》2023,69(4):1329-1336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生储盖组合中油源断裂附近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源断裂内油气运移优势通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确定油源断裂凸面脊和断裂填充物油气运移分布区,二者耦合建立了一套识别油源断裂内油气运移优势通道的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廊固凹陷大柳泉地区沙三中亚段F3油源断裂内油气运移优势通道的识别中,结果表明:F3油源断裂内可识别出5条油气运移优势通道,其中4条油气运移优势通道分布在断裂南部,1条油气运移优势通道分布在断裂北部,与目前F3油源断裂附近沙三中亚段已发现油气分布在中南部和北部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识别油源断裂内油气运移优势通道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油气成藏期油源断裂不同部位古活动速率相对大小分布,确定其油气输导的优势通道。并基于优势输导通道的断裂古活动速率、古倾角、目的层古埋深和源岩古剩余地层压力等指标,建立了一套油源断裂在油气成藏期优势通道输导能力的综合评判方法。以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廊固凹陷为靶区,对大柳泉区块旧州油源断裂带在成藏期沙三中下亚段内的优势通道进行了厘定和油气输导能力综合评判。评判结果表明:旧州油源断裂6条分支断裂油气成藏期——沙二段沉积时期发育了10个优势通道,其油气输导能力以F1和F2分支断裂的6个优势通道输导油气能力相对较强,有利于油气运移,F3、F4、F5和F6分支断裂发育4个优势通道,其输导油气能力相对较弱,不利于油气运移。此评判结果与目前旧州断裂带附近沙三中下亚段内的油气分布现状相吻合,表明用此方法进行油源断裂成藏期优势通道的输导能力综合评判是可行性的。  相似文献   

12.
杨宝林  叶加仁  王子嵩  薛海琴 《地球科学》2014,39(10):1407-1420
为深入研究辽东湾断陷油气成藏机理, 利用地震、钻井、地化、试油等资料, 在分析油气成藏条件与特征的基础上, 总结划分了辽东湾断陷的典型油气成藏模式, 并对比分析了不同成藏模式的主控因素.研究成果表明: 辽东湾断陷具有优越的油气成藏条件, 发育沙三段、沙一段和东三段3套烃源岩系和上、中、下3套储盖组合及多类型输导介质, 已发现的油气藏类型以构造型为主; 油气纵向上以东二段、潜山和沙一二段最为富集, 横向上主要分布在断裂带附近.辽东湾断陷的油气成藏模式可划分为单向单源单一潜山型、单向单一古储型、复合古储型、单向深源复合新储型和自生自储自盖型5大类15个亚类.潜山型油气藏主要分布在辽西低凸起北段和中段, 成藏主控因素为流体动力和潜山物性; 单一古储型油气藏主要分布在辽西、辽中凹陷的洼陷带和陡坡带, 成藏主要受断层控制, 烃源岩成熟度控制了油气性质; 复合古储型油气藏主要分布在辽西低凸起中北段和辽中凹陷南洼缓坡带, 成藏主控因素主要为流体动力和输导通道; 新储型油气藏主要分布在辽东湾南部大断层附近, 油气富集主要受盖层和新近系断裂活动的共同控制; 自生自储自盖油气藏主要分布在生烃洼陷烃源岩内部, 主要受储层物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乌尔逊凹陷南二段油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及有利区预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乌尔逊凹陷南二段油气成藏各种条件与油气藏的叠合研究证明,鸟尔逊凹陷南二段油气成藏与分布的主控因素主要有盖源时空匹配关系、储层岩性、断层和圈闭.盖源时空匹配关系控制着油气聚集数量和空间分布;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是油气储集的有利岩性;断裂活动时期与源岩大量排烃期的匹配关系控制着油气聚集数量,较好的断层垂向封闭性有利于油气聚集,断裂活动和封闭控制着不同类型圈闭的形成.反向高断块和断背斜有利于油气运聚成藏.在此基础上得到乌尔逊凹陷南二段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有利勘探区主要分布在苏仁诺尔构造带和黄旗庙构造带南部;较有利区主要分布在铜钵庙构造带、乌东斜坡带、乌西断裂带、乌中构造带和巴彦塔拉构造带的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南堡凹陷南堡1号馆三段火山岩盖层上下油气分布规律,在馆三段火山岩盖层及其内油气渗漏断裂发育及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馆三段火山岩盖层断接厚度与其封油气所需最小断接厚度相对大小的比较和对油气渗漏断裂凸面脊的确定,预测了南堡1号构造馆三段断盖配置油气渗漏部位;并结合油气分布,对断盖配置油气渗漏部位对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堡1号构造馆三段断盖配置发育10处油气渗漏部位,其中:F2及分支断裂油气渗漏部位最发育,有3处油气渗漏部位;其次是F1、F6断裂,有2处油气渗漏部位;F3、F4、F5和F7断裂仅各发育1处油气渗漏部位。这些油气渗漏部位及附近有利于下伏东一段油气在上覆馆三段之上聚集成藏,应是造成南堡1-1断鼻、南堡1-3断块和南堡1-5断鼻北部油区油气既可以分布在下伏东一段又可分布在馆三段之上,而南堡1-5断鼻南部油气仅分布在下伏东一段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贝尔凹陷油成藏要素空间匹配关系及对油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广  牟敦山 《沉积学报》2012,30(6):1149-1155
通过贝尔凹陷油成藏要素--南屯组源岩、裂缝及断层圈闭和源断裂的空间匹配关系研究得到,贝尔凹陷裂缝和断层圈闭与南屯组源岩在空间上有4种接触关系,第一种是布达特群裂缝圈闭位于南屯组源岩侧上方,由T5-T1源断裂连接;第二种是南屯组断层圈闭位于南屯组源岩内,由T23-T1源断裂连接;第三种是南屯组断层圈闭位于南屯组源岩外侧,由T23-T1断裂沟通的砂体连接;第四种是大磨拐河组二段断层圈闭位于南屯组源岩之上,由T23-T1断裂连接。贝尔凹陷3个成藏要素空间匹配关系对油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南屯组源岩分布控制着油藏分布;②油藏均沿源断裂分布;③圈闭距南屯组源岩距离越近越有利于油藏形成。  相似文献   

16.
根据尚家油田尚9-4圈闭油气空间分布特征、油气成藏时期与断裂活动时期匹配关系,及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对比结果证实,尚家油田葡萄花油层原油不是尚家油田扶余、杨大城子油层原油通过断裂垂向运移注入的结果。钻井资料分析证实,尚家油田葡萄花油层的砂体虽然厚度小,但分布范围大,尚家油田葡萄花油层的原油是三肇凹陷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通过断裂沟通的砂体侧向运移至该区而成藏的。控制尚家油田葡萄花油层原油侧向运移聚集成藏的关键因素是断裂与砂体的组合形式:同向断层与砂体组合有利于油气进行长距离侧向运移;反向断层与砂体组合不利于油气的侧向运移,但利于形成断层遮挡圈闭,使油能够聚集起来。流体势场的空间分布同时控制着尚家油田葡萄花油层原油侧向运移及聚集的部位。  相似文献   

17.
简单斜坡油气富集规律——以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北段为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斜坡是断陷和凹陷型盆地的重要构造单元,按其断裂发育程度和沉积厚度分为复杂斜坡和简单斜坡。松辽盆地西部斜坡为断裂不发育、平缓的简单斜坡,简单斜坡油气成藏有特殊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简单斜坡的原油主要来自临近的凹陷,油气沿砂体以优势路径方式侧向运移,油气呈“线状”分布;二是简单斜坡大规模构造圈闭不发育,圈闭类型以地层、岩性和构造-岩性圈闭为主,其分布受构造带控制,超覆带发育岩性上倾尖灭圈闭,受规模较大的断层控制形成的鼻状构造带上发育断层遮挡和构造-岩性圈闭,不受断层控制的鼻状构造带主要发育构造-岩性圈闭。三是简单斜坡普遍受大气水的淋滤作用,由于游离氧的进入使原油遭受氧化降解作用而稠化,造成简单斜坡稠油分布普遍。这种成藏的特殊性决定了油气富集规律:只有位于油气运移路径上的圈闭才有成藏的可能。简单斜坡油气勘探方向是,在油气运移路径上寻找低幅度构造背景下的岩性油气藏(小规模)、规模较大断层附近寻找断层遮挡油气藏(中等规模)和地层超覆带上寻找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大规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