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免疫抑制介导外周血免疫T细胞亚群水平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机制及疗效。方法将再障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2组再障患者均接受常规检查和密切护理,给予试验组常规联合免疫抑制疗法(IST),对照组仅用常规疗法。治疗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组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结果试验组基本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无效或进展患者所占的比例及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试验组CD3^+、CD8^+亚群明显低于对照组,CD4^+亚群明显高于对照组,CD4^+/CD8^+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再障患者存在CD4^+/CD8^+比值失调,其发病与免疫异常相关,免疫抑制联合传统方法治疗再障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BMSCs)动员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联合BMSCs动员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间格拉斯哥评分(GC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临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伤后治疗14d、28d的GC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并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为显著(P〈0.05),而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并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外周血CD34+CD133+占外周血单核细胞比率治疗3w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联合自体BMSCs动员可安全有效的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神经损伤修复,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3.
杨长平  赵红丽 《中国药师》2010,13(7):1019-1021
目的:探讨干扰素a-2b联合阿昔洛韦滴眼液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患者血浆T细胞亚群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对34例HSK患者(治疗组)患者予以0.1%阿昔洛韦滴眼液局部滴患眼,每天6次;并予以重组人干扰素α-2b 10万U球结膜下注射,隔天1次,每次1 ml,共8次;同时予以干扰素100万Uim,qod,共8次.观察治疗前后检测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并进行临床疗效的评定及不良反应观察.另选择3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外周血CD4+明显减少,CD8+明显增加,CD4+/CD8+比值明显下降(P<0.05或P<0.01).治疗后患者外周血CD4+明显增加,CD8+明显减少,CD4+/CD8+比值明显增加,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或<0.01).结论:干扰素α-2b联合阿昔洛韦滴眼液治疗HSK的疗效确切,无严重不良反应.作用机制与通过调节T细胞亚群紊乱,改善T细胞的功能,提高细胞免疫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4.
欧雁方 《安徽医药》2015,(7):1387-1390
目的:探讨英夫利西单抗对活动期炎症性肠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以2010年6月—2014年5月该院收治的活动期炎症性肠病患者2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疾病种类分为溃疡性结肠炎组(UC 组)和克罗恩病组(CD 组),选取同期23例正常者作为健康组,观察药物疗效及治疗前后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炎性反应,对比治疗有效组与无效组的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结果UC 组15例,临床缓解5例(33.33%),好转3例(20.00%),无效7例(46.67%),总有效率为53.33%;CD 组8例,临床缓解1例(12.50%),好转5例(62.50%),无效2例(25.00%),总有效率为75.00%。治疗前后 UC 组的 CD3+、CD4+、CD4+/CD8+、NK 均低于健康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有所升高,且 CD3+、CD4+与健康组的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CD 组患者的 CD3+、CD4+、CD8+、CD4+/CD8+、NK 与健康组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患者 CD3+、CD4+、CD4+/CD8+、NK 明显升高,且 CD3+、CD4+、CD8+、NK 与健康组的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有效组与无效组患者的 CD4+无明显差异,治疗有效组患者的 CD3+、CD4+/CD8+、NK 较无效组更高,CD8+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后炎症性肠病患者的 CD8+水平降低, CD3+、CD4+、CD4+/CD8+、NK 均有所升高,接近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CD34^+细胞骨髓单个核细胞比例,了解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与造血干细胞、祖细胞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1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CD34^+细胞表达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再生障碍性贫血组21例患者CD34^+细胞比例为(0.196±0.164)%,对照组10例患者CD34^+细胞比例为(1.129±0.5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CD34^+细胞表达明显减少,支持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干细胞内在缺陷的发病学说。此检测有助于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田柳 《中国药业》2014,(23):15-17
目的观察英夫利西单抗(IFX)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影响。方法将医院收治并接受IFX治疗的23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观察组,以同时期23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于入组第0,2,6周分别接受IFX静脉滴注治疗,剂量为5 mg/kg,第14周维持治疗1次。治疗前后采用Mayo评分、简化CD活动指数(CDAI)评分及内镜下CD严重度指数(CDEIS)评分对观察组治疗疗效进行评估。采集观察组治疗前1 d、治疗14周后及对照组患者空腹静脉血样本,检测总T淋巴细胞、总B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及NK细胞的比例。结果观察组治疗后Mayo评分、CDAI评分及CDEI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IFX治疗前,观察组中16例临床治疗有效患者外周血总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及NK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其余7例治疗无效组患者(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及NK细胞比例均明显增高(P〈0.05),总B淋巴细胞比例未见明显改变(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T淋巴细胞、总B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及CD8+T淋巴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NK细胞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与UC的发病明显相关,IFX治疗UC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张灵鹏 《中国药业》2010,19(3):15-16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对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IgE水平及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作为治疗组,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12周,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检测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IgE水平及EOS计数的变化,并记录患者症状积分的变化和不良反应。另选择3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外周血CD4^+明显减少,CD8^+明显增加,CD4^+/CD8^+比值下降,外周血IgE和EOS计数明显增加;治疗后外周血CD4^+明显增加,CD8^+明显减少,CD4^+/CD8^+比值增加,外周血IgE和EOS计数明显减少。治疗组治疗后,症状积分由治疗前的(7.26±2.45)分下降至(1.87±0.95)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2例嗜睡,3例头晕、头痛。结论慢性荨麻疹多与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有关.存在外周血T细胞亚群紊乱。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确切,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调节外周血T细胞亚群紊乱,提高细胞免疫反应,同时降低血浆IgE水平,抑制EOS聚集,减少炎性反应介质释放。从而减轻慢性荨麻疹症状。  相似文献   

8.
干扰素-α2b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亦明 《海峡药学》2011,23(4):120-122
目的探讨干扰素α-2b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RAU)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方法选择口腔科确诊RAU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予以干扰素α-2b 100万U肌肉注射,每周2次,连用12周。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比率)的检测,并进行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评定。并以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成年人30名作为对照者。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外周血CD3+、CD4+明显减少,CD8+明显增加,CD4+/CD8+比值明显下降(P〈0.05或P〈0.01)。经干扰素α-2b治疗12周后,患者外周血CD3+、CD4+明显增加,CD8+明显减少,CD4+/CD8+比值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且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达95.0%,治疗期间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干扰素a-2b治疗RAU的临床疗效确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通过调节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胰腺癌患者伽玛刀治疗前后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观察20例胰腺癌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变化,并与20例健康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伽玛刀治疗前后外周血CD4+,CD8+,CD4+/CD8+,CD4+CD25+变化。结果胰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及CD4+、CD8+值低于对照组(P〈0.01),伽玛刀治疗前后胰腺癌患者CD4+、CD8+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伽玛刀治疗前后CD4+/CD8+、CD4+CD25+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腺癌患者存在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抗肿瘤免疫反应差,伽玛刀治疗使患者CD4+、CD8+T淋巴细胞进一步减少,提示伽玛刀治疗中应辅以免疫调节剂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免疫抑制治疗的疗效及对免疫T细胞亚群和血清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所有患者给予基础治疗和密切护理,试验组联合免疫抑制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半年后评价2组临床疗效,并检测患者免疫T细胞亚群和血清因子水平影响变化。结果试验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CD3^+、CD4^+细胞数、CD4^+/CD8^+比值和sFas水平较对照组高, CD8^+细胞数及IL-2、TNF-α、INF-γ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抑制治疗疗效显著,促使患者免疫T细胞亚群和血清因子趋向于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评价骨化三醇冲击和常规治疗终末期肾脏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2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终末期肾脏病继发性SHPT患者(甲状旁腺素iPTH 500~1000 pg/ml)随机分为冲击治疗(冲击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每组14例.冲击组给予骨化三醇胶丸2~ 4μg/次,每周2次;对照组给予骨化三醇胶丸0.25μg/d维持治疗.所有患者均在透析后给予骨化三醇胶丸治疗,疗程12周,观察两组前后症状改善情况及iPTH、Ca2+、P3-、AKP的变化情况和骨化三醇的不良反应.结果 冲击治疗组皮肤瘙痒、骨痛、皮乏无力等症状明显好转,血iPTH治疗前(756.5±198.2)pg/ml、治疗后(415.2.± 158.8) pg/ml; p3-治疗前(2.12±0.32)mmol/L、治疗后(1.12±0.38) mmol/L; AKP治疗(141.2± 39.1)U/L、治疗后(108.5±31.6) U/L.三项指标明显下降.血Ca2+治疗前(1.88±0.15) mmol/L、治疗后(2.42±0.22)mmol/L,提示血Ca2+升高,但无高钙血症及严重的不良反应.上述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常规治疗对照组症状改善不明显,血iPTH、P3-、AKP、Ca2+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化三醇冲击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终末期肾脏病SHPT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的常规治疗,安全性和患者的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Ⅰ)、(Ⅱ)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全文期刊数据库中2001年1月至2014年5月报道,关键词为“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Ⅰ)、(Ⅱ)”和“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文献21篇,病例23例。其中,涉及脂溶性维生素2个品种,分别是脂溶性维生素(Ⅰ)和脂溶性维生素(Ⅱ);50岁以上患者构成比最大,占47.82%,发生不良反应的男女性别比为1:1.09;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致过敏性休克最常见,有16例。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多在用药后1~15min内,占56.52%;不良反应累及皮肤、呼吸、循环、神经、消化等多个系统。结论脂溶性维生素以过敏反应居多(特别是过敏性休克),不良反应与性别无关,与年龄、过敏史、用药时间有关。故在临床使用时,一定要用前询问过敏史,在遵照说明书使用的前提下,注意观察用药的不良反应,尤其是用药15分钟内的不良反应,发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理,确保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齐佩能(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静脉注射治疗尿道感染住院患者的有效性和耐受性。方法研究中共有334名患有急性尿路感染,并需要住院的患者入组,每个患者给予齐佩能1g(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静脉注射,每6~8h1次,共7d,评价其临床结果(治愈或改善)和耐受性。结果有328(99.39%)例患者治愈或改善,并显示了极好的耐受性,只有28例患者出现不良事件。其中最常见的是腹泻,有7例,而且大多数不良事件都很轻微。结论齐佩能1g(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静脉推注20~30min、每6~8h1次,连续5d对治疗尿道感染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替吉奥同期化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3月我院放疗科收治的50例不宜或不愿手术的局部晚期食管癌老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替吉奥同期化放疗,n=25)和对照组(单纯放疗,n=25)。两组均采用全程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治疗组在放疗开始同时口服替吉奥胶囊(一日80 mg/m2),一日2次,14 d为1个疗程,休息1周后再按原方案重复第2个周期,直至放疗结束,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并给予相应的护理。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近期总有效率分别为82.6%和62.5%;1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63.6%和43.5%;1年生存率分别为68.2%和39.1%,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放射性食管炎和放射性肺炎等,经精心护理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单纯放疗相比,替吉奥同期化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老年患者近期疗效明显提高,结合精心护理可改善相关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褪黑素联合化疗对晚期食管癌患者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40例初治晚期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期收治的初治晚期食道癌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褪黑素联合化疗的方式进行治疗,对照组仅进行化疗,不使用褪黑素.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Karnofsky行为状况评分、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指标.结果 观察组完全缓解10例,占25.00%,部分缓解17例,占42.50%,总有效率为67.5%;对照组完全缓解9例,占22.50%,部分缓解17例,占42.50%,总有效率为6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Karnofsky行为状况评分改善15例,占37.50%,稳定21例,占52.50%,恶化4例,占10.0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D3+和CD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D++/CD8+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褪黑素联合化疗对晚期食管癌患者临床疗效影响不大,但是能够提高免疫力及降低不良反应,在肿瘤辅助治疗中具有增强疗效、降低毒性等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FOLFOX7与FOLFOX6两种化疗方案治疗胃癌的效果。方法:将80例胃癌患者随机分成FOL-FOX6治疗组和FOLFOX7治疗组,每组各40例,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FOLFOX6治疗组中CR6例,PR14例,SD14例,PD6例,总有效率为50.0%(20/40);临床获益率为87.5%(35/40),主要表现为骨髓毒性等不良反应。FOLFOX7治疗组中CR9例,PR16例,SD14例,PD1例,总有效率为62.5%(25/40);临床获益率97.5%(39/40);主要表现为骨髓毒性等不良反应。结论:FOLFOX7比FOLFOX6化疗方案的毒性反应小,有效率高,剂量合理,耐受性更好等特点,现多采用FOLFOX7治疗胃癌,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CHD)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临床确诊的住院和门诊T2DM患者185例,分为T2DM非合并CHD组(单纯T2DM组,109例)和T2DM合并CHD组(T2DM+CHD组,76例),检测血脂、血清Hp-IgG抗体、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 185例T2DM患者中,91例(49.19%) Hp-IgG抗体(+)显著高于对照组(30.00%)(P<0.01),T2DM+CHD组(64.47%)显著高于单纯T2DM组(38.53%) (P< 0.01);Hp感染组合并CHD者(53.85%)显著高于Hp非感染组(28.72%)(P<0.01).T2DM合并CHD与Hp感染具有显著相关性(r=0.195,t=2.690,P<0.01).Hp感染组血清TG、TC、LDL-C、HCY和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Hp非感染组(P<0.01),血清HDL-C水平显著低于Hp非感染组(P<0.01).结论 T2DM合并CHD与Hp感染具有相关性,可能通过影响血脂代谢、炎性反应及HCY水平促进CHD发生发展,清除或预防Hp感染可能是防治T2DM合并CHD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温脾补肾法联合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对HIV/AIDS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30例HIV/AIDS患者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组)14例,西医治疗组(对照组)16例.对照组采用HAART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以温脾补肾法为组方原则的中药艾可清优化处方治疗,共治疗6个月.监测全部患者治疗前、后的卡洛夫斯基积分、临床症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计数及CD4+/CD8+比值、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等,并综合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①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的临床受益率分别100.0%和8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治疗组卡洛夫斯基积分、体重有所改善(P<0.05),在改善中医临床症状乏力、纳呆及总积分方面也优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后治疗组CD4+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分别为(264.97±52.94)个/mm^3和(6.94±0.97)×109/L,优于对照组的(238.73±50.13)个/mm^3和(5.57±1.29)×10^9/L (P<0.05);④两组在治疗期间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温脾补肾法联合HAART治疗HIV/AIDS患者可明显地改善临床症状,并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对于实现本病的功能性治愈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的死亡受体5(deathreceptor5,DR5)mRNA的表达,探讨DR5诱导的凋亡在诱导再障造血干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12例再障(再障组)、11例再障治疗后达缓解(缓解组)、12名健康人(对照组)骨髓单个核细胞DR5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①再障组、缓解组、对照组DR5mRNA均有表达。②再障组DR5mRNA的表达高于缓解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缓解组与对照组间DR5mRN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R5mRNA在再障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表达增高,提示DR5介导的细胞凋亡可能在再障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伊立替康单药二线治疗进展期结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50例,给予伊立替康90mg/mz,静脉滴注,第1、8天,每21天重复。2个疗程后评价治疗效果。化疗前常规止吐。结果本组50例患者,无完全缓解(CR)患者,其中,部分缓解(PR)12例(24%),稳定(SD)26例(52%),进展(PD)12例(24%),总有效(CR+PR)率为24%,疾病控制(CR+PR+SD)率为76%。均未出现药物所致死亡及严重不良事件,其中血液学毒性为骨髓抑制I+Ⅱ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29例(58%),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7例(14%);非血液学毒性为I+Ⅱ度迟发性腹泻18例(36%),Ⅲ+Ⅳ度迟发性腹泻3例(6%),I+Ⅱ度恶心呕吐29例(58%),Ⅲ+IV度恶心呕吐4例(8%)。结论伊立替康单药二线治疗进展期结直肠癌,效果显著.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