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脉压、脉压指数与血压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06例高血压病患者按血压水平分为高血压病1、2、3级组,并将62例健康体检者设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脉压、脉压指数。通过高血压病患者间及与正常人群的对比,获得不同分组高血压病患者脉压、脉压指数与血压之间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病组脉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脉压指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高血压病2级组和3级组脉压明显高于1级组(P<0.01),高血压病2级组脉压指数明显高于1级组和3级组(P<0.01)。结论脉压、脉压指数与血压关系密切,其中,脉压表现出随血压水平升高而持续升高的趋势;脉压、脉压指数作为临床评价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的指标,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人脉压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120例患者检测其血压、心率、空腹血糖(FBS)、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尿酸(UA)。根据脉压将所有患者分为脉压<60mmHg和脉压≥60mmHg两组,比较两组BMI、FBS、TC、TG、HDL-C、LDL-C、UA。结果 BMI、FBS、TC、TG、LDL-C、UA指标脉压≥60mmHg一组普遍比脉压<60mmHg一组升高。结论脉压高能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促进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高血压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及脉压(PP)和脉压指数(PPI)的关系.方法 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6例及健康对照者35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空腹血清脂联素浓度,同时测定各组的血脂、血糖、血压、脉压、脉压指数等指标,并分析血清脂联素与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5.36±2.04)μg/ml vs(6.83±2.24)μg/ml,P<0.01],原发性高血压组血清脂联素水平与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和脉压指数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相关分析显示脉压指数是影响脂联素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脂联素水平下降并与血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脉压和脉压指数高的患者,其血清脂联素浓度相对偏低.  相似文献   

4.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择1999年10月~2002年12月本院内科住院及门诊治疗的高血压病患者80例.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34~81岁,平均(54.0948.96)岁,心率49~102次/min.均符合1999年2月世界卫生组织<高血压指南>建议的高血压病诊断标准,并除外症状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其中高脉压组49例,年龄(56.5±8.87)岁;低脉压组31例,年龄(47.9±5.93)岁.脉压即根据动态血压监测所计算的平均值,高脉压组为平均脉压>40 mmHg,低脉压组为平均脉压≤40 mmHg.两组均排除其他影响脉压的疾病(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动静脉瘘、动脉导管未闭、重度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Paget病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脉压(PP)与冠心病的关系,为临床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52例冠心病患者和65例非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组脉压的差异。结果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脉压、收缩压、舒张压均存在差异(P<0.05)。结论血压与冠心病有密切关系,脉压增加,发生冠心病的概率也增加,临床需通过综合干预措施控制血压以做好冠心病的预防。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PP)与尿微量白蛋白(mAlb)的相关性。方法 18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低脉压组(83例)和高脉压组(106例),测定两组尿微量白蛋白数据,比较差异。结果高脉压组尿微量白蛋白明显高于低脉压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脉压与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青少年脉压和脉压/平均动脉压比率的轨迹现象。方法采用纵向研究的方法,选取16~18岁高中一年级学生男332例,女425例,测定血压,并随访3年观察血压变化,分析比较收缩压、舒张压、脉压、脉压/平均动脉压比率的相关性及其性别差异。结果收缩压、舒张压相关系数分别为0.631、0.938,相关性比较强;脉压、脉压/平均动脉压比率的相关系数为0.182、0.200,相关性比较弱。男性的收缩压、舒张压相关系数分别为0.637、0.945,女性的收缩压、舒张压相关系数分别为0.553、0.916,都有统计学意义。男性的脉压相关系数为0.262,统计学意义;女性的脉压相关系数为0.073,无统计学意义。男性脉压/平均动脉压比率相关性系数为0.301,女性为0.121,都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6~18岁青少年收缩压、舒张压相关性比较强,脉压、脉压/平均动脉压比率相关性比较弱,男性相关性强于女性。脉压、脉压/平均动脉压比率相关性比较弱,男性相关性强于女性。脉压、脉压/平均动脉压比率轨迹在16~18岁青少年中已经存在。在描述动脉硬化轨迹现象方面脉压/平均动脉压比率优于脉压。  相似文献   

8.
血压参数脉压对院内心血管病死率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血压参数脉压对心血管病死率的相关作用。方法 :住院患者 14 4例入选 ,其中因心血管病死亡 2 4例 (病死组 ) ,选择连续病例 12 0例 (对照组 ) ,使用双变量相关分析判断年龄、糖尿病、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脉压与心血管病死率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间方差分析 :年龄、脉压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 ,提示脉压增高可能是死亡的危险因素。其余参数差异没有显著性 (P>0 .0 5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死亡与年龄、脉压显著相关 ,而脉压有随着年龄增大而增大的相关趋势。结论 :与其他血压测值比较 ,脉压与心血管病死率呈明显相关性 ,更好地预测心血管病的死亡  相似文献   

9.
祖雪芹 《安徽医药》2012,(9):1299-1300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脉压指数(ABP·PPI)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冠心病发生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12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检测24 h动态血压(APBM),测定动态脉压指数,以脉压指数(PPI)≤0.40、PPI≥0.41分组,两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冠心病发病率与PPI明显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态脉压指数与老年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且随着动态脉压指数的升高,冠心病发生率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0.
脉压指数对评估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脉压指数(PPI)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意义。方法老年高血压患者108例根据颈动脉、下肢动脉、肾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分为动脉正常组及动脉斑块组,根据初诊高血压病或药物治疗前的血压资料分别计算脉压(PP)及PPI,进行分析。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并动脉斑块组脉压值为69.83±17.52mmHg(1mmHg=0.133kPa),脉压指数0.48±0.07;与动脉正常组脉压值50.81±10.96mmHg及脉压指数0.40±0.04相比,脉压(P<0.05)及脉压指数(P<0.01)增高显著,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PI是一个反映血管硬化的良好指标。其克服了以PP评价血管硬化的相对性,在反映血管顺应性中比PP更敏感,更合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肾损害的关系。方法对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按动态脉压分为脉压(PP)40~60mm Hg组(PP1组)60例、脉压(PP)>60mm Hg组(PP2组)60例,并测定2组患者的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微量白蛋白(mAlb)及血尿素氮(BUN)、肌酐(Cr)。比较2组24h动态血压参数及血、尿β2-MG、尿mAlb、血BUN、Cr。结果PP2组上述肾功能指标较PP1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损害随着脉压的增大而加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态脉压与靶器官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血肌酐的相关性。方法将150例高血压患者根据动态脉压不同分组:Ⅰ组,动态脉压≤60mm Hg;Ⅱ组,动态脉压60~80mm Hg;Ⅲ组,动态脉压>80mm Hg;对所有入选者行颈动脉超声、心脏超声和血肌酐测定。结果 3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IMT、LVMI和血肌酐随动态脉压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结论脉压是IMT、左心室肥厚等靶器官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有资料表明心肌梗塞后心功能不全者,脉压(PP)越大,死亡率越高[1]。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脉压增大是预测心血管事件独立危险因子[1,2]。但脉压增大是否会引起心律失常情况增加,国内外这方面的报道较少见。本文对180例无心室肥厚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以探讨脉压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脉压和脉压指数与老年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脉压和脉压指数与老年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182例脑梗死患者、78例脑出血患者、健康查体者168例,按脉压〈40mmHg、40~60mmHg、61~80mmHg、〉80mmHg和脉压指数各分为4组,脑出血和脑梗死组之间及三组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脉压和脉压指数与老年脑血管疾病有相关。结论:脉压和脉压指数与老年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脉压概念较易被老年人接受,脉压指数相对较稳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创主动脉脉压(PP)与肌酐清除率(Ccr)的关系.方法:将入选的36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PP分为2组,PP≤60 mm Hg(1 mm Hg=0.133 kPa)180例(A组),PP>60 mm Hg 185例(B组),在冠状动脉造影术中测量主动脉血压.测定患者的体质量、空腹血糖、血脂、血尿素氮、尿酸和肌酐等指标,通过Cockcroft-Gault方程计算Ccr,对主动脉脉压与Ccr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1)A组年龄(60.29±9.13)岁,收缩压(122.37±16.69)mm Hg,脉压(47.17+10.75)mm Hg,B组年龄(61.62±9.17)岁,收缩压(157.05±20.12)mmHg,脉压(82.47±15.27)mmHg,以上几个指标B组均高于A组(P<0.05或P<0.01),而B组Ccr为(81.34±30.33)mL/min,低于A组的(98.38±30.82)mL/min,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2.199,P<0.01).(2)去除术中收缩压的影响,脉压与肌酐清除率的偏相关系数为-0.234(P<0.001),年龄与肌酐清除率的偏相关系数为-0.676(P<0.001),年龄与脉压的偏相关系数为0.237(P<0.001).去除收缩压和年龄因素的影响,脉压与肌酐清除率的偏相关系数为-0.104(P=0.045).结论:利用有创主动脉脉压测定预测患者的肾功能损害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与脉压(PP)及脉压指数(PPI)的关系。方法将122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颈动脉超声分为正常组和颈动脉斑块组,采用无创动态血压分别测定24h、白天及夜间平均PP、PPI。结果颈动脉斑块组PP及PPI均较颈动脉正常组增高(P<0.05)。两组内昼夜PP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及PPI增大是致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监测PP及PPI为早期发现和积极干预动脉硬化提供简便、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普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脉压和动脉弹性的影响。方法:选择54例正在规律服用降压药物治疗并且脉压≥60mmHg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7例,治疗组在原降压药物的基础上加服普伐他汀(20mg/d),对照组则继续服用原降压药物不变,在治疗前及治疗16周以后分别检测患者的血压、大动脉和小动脉弹性指数(C1和C2)。结果:普伐他汀组治疗后的收缩压(SBP)、脉压(PP)和C2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C1则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普伐他汀能明显改善高血压患者的小动脉弹性,从而起到降低脉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脉压 ,即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正常成年人在休息状态下脉压介于 30毫米汞柱~ 4 0毫米汞柱之间 ,小于 30毫米汞柱或大于 4 0毫米汞柱均属不正常。脉压异常者心血管意外的发生率要较脉压正常者高得多。脉压增大与下列疾病有关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由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舒张期的血液可由主动脉倒流回心脏 ,造成舒张压明显降低 ,脉压增大。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 ,由于代谢增快 ,血液呈高动力循环状态 ,脉压增大。主动脉粥样硬化或大动脉钙化 :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减弱 ,在心脏舒张期 ,促使血流继续向前流动的力量减小 ,使脉压增大。维生素 B1 …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云南彝族高血压患者脉压指数与甲状腺激素有无相关性。方法 113例彝族高血压患者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甲状腺激素水平,计算脉压指数。结果云南彝族高血压患者与当地正常彝族甲状腺激素水平无统计学差异。脉压指数与年龄(r=-0.353,P=0.000)、空腹血糖(r=-0.158,P=0.000)呈负相关,与甲状腺激素T3呈正相关(r=0.158,P=0.009)。结论云南彝族高血压患者脉压指数与甲状腺激素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是引起左心室肥厚(LVH)的主要原因,但脉压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却少见报道。本文对1999年12月至2001年10月27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超声心动图和动态血压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LVH与脉压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