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前路痛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腰骶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1月至2007年9月手术治疗腰骶椎结核15例,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及前路病灶清除、植骨术,术前术后常规抗痨治疗,并定期随访,复查血沉,摄X线片.[结果]随访6个月至3年,平均21个月,结核病灶区无复发、植骨块融合、内固定无松动.无其他并发症,无复发.植骨融合时间4~8个月.[结论]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及前路病灶清除、植骨是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的手术策略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0年3月期间接受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58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对10例胸椎,11例胸腰段椎及5例腰椎结核患者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9例胸腰段椎、9例腰椎、14例腰骶椎结核患者行一期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术.术后配合规范地抗痨治疗,观察术后及随访期间患者结核治愈情况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手术患者结核中毒症状明显缓解,98.3%(57/58)患者植骨融合满意(Bridwell标准骨性愈合),治愈率为98.3%(57/58).[结论]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安全有效;术前术后的正规抗结核药物治疗营养支持治疗是脊椎结核手术治疗成功的保障;手术方式和病灶清除的范围应根据病情综合判断后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对24例胸腰段、腰椎结核病患者,采用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融合钉板或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其中16例合并脊髓损伤,按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3例,D级9例,E级2例。结果 24例患者手术均顺利,无大血管损伤,伤口全部愈合,无窦道形成。有2例患者术中有胸膜损伤,经术中一期排气缝合,术后未出现气胸。22例患者均随访12~36个月,平均16个月,2例失访。所有患者腰背痛及结核中毒症状消失,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位置良好,无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植骨获得骨性融合。术后侧凸及后凸畸形得到矫正,Cobb角平均4.6°,平均矫正16.7°。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1例,D级3例,E级11例。红细胞沉降率及肝功能在正常范围,恢复正常活动及从事轻工作。结论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融合钉板或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可彻底清除病灶,重建和维持脊柱稳定性,骨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节段脊柱结核治疗的手术策略及内固定适应证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期间接受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33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颈椎、胸椎和胸腰椎及8例腰椎结核患者接受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11例下腰椎和腰骶椎结核患者接受后路椎弓根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术。观察术后和随访期间结核中毒症状和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植骨融合情况及治愈率。结果术后结核中毒症状明显缓解,神经功能明显改善,25个月时97.0%(32/33)植骨融合,治愈率97.0%。结论脊柱结核手术治疗中,内固定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手术策略的制定和内固定选择应根据病变节段、脓肿大小、范围等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椎弓根系统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术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术前确诊为脊柱结核患者21例,且术前常规三联药物抗结核(HRE方案)治疗2~4周,术中局部给予链霉素治疗,术后均经病理证实;所有患者均随访26个月,观察患者的后凸Cobb角、血沉(ESR)及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情况,结合植骨融合、Frankel分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21例患者脊柱结核均获治愈,术后一年血沉(ESR)及C-反应蛋白(CRP)异常者均恢复正常,也均植骨融合;术后15例患者Frankel分级为E级,结核无复发、内固定无松动及断裂,未发生内植入物的感染.术后脊柱后凸Cobb角1°~25°,平均(15±4)°.[结论]后路减压椎弓根系统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术可有效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恢复和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前、后入路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对治疗胸椎结核的效果,探讨后路经椎弓根入路病灶清除椎弓根钉内固定钛网植骨融合术治疗的优势。方法随机抽取接受前路手术与后路病灶清除联合钛网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的胸椎结核患者50例,按照手术适应证选择手术术式,分为前路手术组(前路组)和后路手术组(后路组),每组25例。后路组应用后路经椎弓根入路病灶清除椎弓根钉内固定钛网植骨融合术,前路组应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矫形内固定术。观察两组患者出血量、手术时间,后凸畸形矫正情况,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1后路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前路组,Cobb'角平均矫正值明显高于前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为E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患者治疗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后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前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经椎弓根入路病灶清除椎弓根钉内固定钛网植骨融合术具有病灶清除彻底,创伤小,畸形矫正、植骨融合满意等优点,是修复胸椎脊柱结核的有效方案,较前路手术有其优势。  相似文献   

7.
背景:对于大于40°的脊柱结核畸形、脊髓或马尾、神经根受压及不稳定者行开放手术指征是明确的,经后路行切开病灶清除,植骨,矫形融合内固定是理想的治疗方法。目的:分析后路脊椎双平面截骨矫形、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伴严重后凸畸形的临床结果及其生物力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1/2010-01接受一期后路脊椎双侧截骨矫形、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伴严重脊柱后凸畸形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与结论:9例均安全渡过围手术期,获随访12(8~16)个月,未见结核复发,均骨性融合,末次随访Cobb角及疼痛目测类比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植骨融合时间8.5(5~14)个月。说明后路脊椎双平面截骨矫形、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伴严重后凸畸形配合正确的抗痨治疗,可取得优良的临床疗效及生物力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胸腔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高龄胸椎及胸腰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胸腔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椎及胸腰段脊柱结核高龄(>60岁)患者35例,术后以正规抗痨化疗.[结果]经12~36个月的随访,35例患者切口均正常愈合,植骨部分融合6~12个月,到末次随访时均已融合,脊柱后凸畸形得到明显改善,病变无复发,无钛网移位及内固定松动发生.[结论]胸腔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高龄胸椎及胸腰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良好,植骨融合率好,固定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根治脊柱结核和一期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的方法与内固定的选择。方法:36例脊柱结核患者均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术,除腰骶椎选择后路内固定外,其余均在病灶区直接内固定。35例行椎间植骨融合。结果:平均随访18个月,全部患者均治愈,植骨全部融合,后凸畸形矫正率为55%。结论:彻底的病灶清除联合一期内固定是提高脊柱结核疗效和后凸矫治的很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根治脊柱结核和一期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的方法与内固定的选择。方法:36例脊柱结核患者均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术,除腰骶椎选择后路内固定外,其余均在病灶区直接内固定。35例行椎间植骨融合。结果:平均随访18个月,全部患者均治愈,植骨全部融合,后凸畸形矫正率为55%。结论:彻底的病灶清除联合一期内固定是提高脊柱结核疗效和后凸矫治的很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介绍人/动物混合牙基质材料(骨生长材料BGM)对长骨缺损移植修复的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长骨骨缺损在有效的内固定后,将“混合牙基质材料”置于骨缺损处及周围,并用邻近的骨膜与另一侧近骨膜的肌膜缝合固定,对骨不连者清除断端硬化骨,开槽打通两端骨髓腔,再植入“混合牙基质材料”.结果本组44例病例中,24例显效,18例有效,2例无效(均有严重伤口感染),有效率95.4%.结论人/动物混合牙基质材料(BGM)具有骨生成、骨传导、诱导产生新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成都中医药大学市场采购的教学用骨髓片质量。方法通过集体阅片分析该校2015-2016年市场采购的骨髓片制作质量和血细胞形态特点的典型性,判断其是否符合血细胞形态学实验教学要求。结果在2年内购买的960张骨髓涂片中,因涂片制作、染色质量问题整体淘汰率为49.7%,因血细胞群体形态特点的典型性不符合实验教学要求的淘汰率为16.0%。结论实验教学用骨髓片,其制作和形态诊断与临床不同,要求涂片染色制作良好,细胞群体形态特点更加典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结核感染T细胞免疫斑点试验(T-SPOT. TB)和结核菌素试验在骨关节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医院采用手术或保守治疗的骨关节结核患者94例,以及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骨外科收治的手术治疗的骨关节病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结核菌素试验与T-SPOT. TB,对比2种方法的诊断效用。结果结核菌素试验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符合率分别为46.81%、98.00%、97.78%、49.49%、64.58%,TSPOT. TB则为93.62%、100.00%、100.00%、89.29%、95.83%,结核菌素试验敏感性、阴性预测值、符合率低于T-SPOT. TB及2种方法联合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SPOT.TB出现6例漏诊,均为早期脊柱结核病,表现为空洞形成,未见脊柱神经缺损。结核菌素试验出现1例误诊,50例漏诊,漏诊者主要病情相对较轻,伴风湿关节病等免疫疾病的患者。结论 TSPOT. TB是诊断骨关节结核病的理想方法,但存在干扰因素,需合理应用,结核菌素试验操作简单,尽管敏感性不足,但在结核病筛查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预防骨髓移植病人发生感染 ,提高移植成功率。 [方法 ]针对白血病病人骨髓移植的不同阶段 ,采取一系列的消毒隔离措施 ,对层流病房进行全环境保护。 [结果 ] 2 0例移植病人均未发生感染 ,并获移植成功。 [结论 ]加强消毒隔离 ,预防感染 ,是骨髓移植护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活性煅烧骨(TBC)复合骨水泥(BC)修复骨缺损后的血管化及结构变化。方法将活性TBC和BC复合后植入兔尺骨缺损部位,不同时间行印度墨汁动脉血管灌注及材料断面扫描电镜观察,观察血管生成情况及结构变化。结果墨汁灌注2周时见TBC周围血管形成密集,并向材料中长入,4、8和12周时新生血管逐渐增多,并深入材料中央。电镜观察4周时TBC周围及内部孔隙被胶原纤维束充填,部分胶原矿化。8~12周新生骨组织附于TBC颗粒及BC表面,原孔隙接近消失,TBC颗粒少量降解。结论活性TBC复合BC具有骨诱导作用,新生血管及新生骨组织生成良好,是理想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6.
背景:单纯石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难以实现良好复位和固定,近年来以牵引式夹板治疗的效果较好. 目的:运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对比分析牵引式夹板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时橡皮筋拉伸及应力松弛与效果的关系. 方法:236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实行牵引式夹板治疗,对照组实行单纯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后定期拍摄 X 射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腕关节功能采用Dienst 评估标准进行评定.采用 Instron 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3367对牵引的橡皮筋进行橡皮筋拉伸和应力松弛实验,测试橡皮筋的最大应力. 结果与结论:按意向性处理分析,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患者随访均超过5个月,最长随访13个月.Dienst功能评估:治疗组优68例,良42例,优良率93.2%,对照组优良率52.6%,治疗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证实采用牵引式夹板治疗桡骨远端粉骨折,操作简单方便,临床疗效可靠.橡皮筋拉伸和应力松弛实验结果显示,橡皮筋的最大应力为46.97 N,最终应力保持在20.60 N,能够达到桡骨远端粉骨折复位治疗的牵引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背景:国内外关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病危险因素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查阅国内外文献未见有一致公认的调查问卷,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调查问卷可以用于临床上大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为进一步临床研究及治疗提供相关基础。目的:制定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调查问卷用于患病危险因素的分析,并对调查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方法: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制定统一的调查问卷,从一般情况、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体格检查及X射线检查7个方面搜集整理共20个条目,初步建立调查问卷的条目框架,并运用相应的统计学方法对调查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结果与结论:制定的调查问卷共包含7个纬度,经过专家咨询、筛选修改后调整17个条目,本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显示总的Cronbach’s系数为0.974,内容效度分析显示问卷的测量的题目能够代表所测内容,内容效度较高。说明实验研究所设计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调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适于临床上大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8.
背景:膝内、外翻畸形改变了膝关节的形态,除影响膝关节的功能外,还可能改变相邻关节髋关节的生物力学行为,也就是髋臼与股骨头之间的力学传导. 目的:评价不同程度膝内、外翻畸形对髋臼负重顶区的生物力学影响. 方法:取成年男性鲜尸体下肢标本3个,剔除附着的肌肉组织,保留骨膜、韧带及关节囊,通过胫骨高位截骨模拟不同程度的膝内外翻畸形.标本分为中立位组、膝内翻10°组、膝内翻20°组、膝外翻10°组和膝外翻20°组.实验中骨盆的位置选择单足站立中立位.标本通过生物力学试验机加载至50 kg,采用压敏片技术测量髋臼顶负重区的负重面积、平均应力及峰值应力. 结果与结论:髋臼顶区中立位时股胫关节面负重面积为(6.33±0.12) cm2,平均应力(3.62±0.33) MPa,峰值应力为(4.58±0.20) MPa.当膝内、外翻达10°时,髋臼顶区负重面积减少,平均应力及峰值应力有明显的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当膝内、外翻达20°时髋臼负重面积显著减少,平均应力峰值及应力显著增加,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0.01).结果提示:随膝内、外翻畸形程度的不同,髋臼负重顶区的负重面积、峰值应力及平均应力也发生变化,当膝内、外翻达20°时,负重面积显著减少,平均应力峰值及应力显著增加,这可能是膝内外翻畸形造成髋骨关节炎的病因之一.因此临床上应重视对膝骨关节炎内、外翻畸形患者的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正常和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SANFH)大鼠骨组织中的分布特点,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大剂量冲击造模方法,造成SD大鼠SANFH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光镜下观察CGRP在正常及SANFH大鼠股骨头骨组织中的分布特点.[结果]①CGRP在正常SD大鼠股骨头骨组织中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增殖期及成熟软骨细胞、骨髓腔内造血细胞和神经纤维呈阳性表达,而生长板、骨小梁、骨细胞、骨髓腔内脂肪细胞和静止期软骨细胞CGRP染色呈阴性表达;②模型组在股骨头生长板软骨细胞内和坏死组织中纤维肉芽修复组织的切片中亦可见CGRP呈阳性表达.[结论]①CGRP在大鼠股骨头组织中广泛分布;②CGRP在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组织中的分布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术中和术后放疗对骨巨细胞瘤的疗效。方法:采取手术切除结合术中和术后放疗治疗14例骨巨细胞瘤患者,平均随访24.2个月,其结果与采用单纯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将采取的骨巨细胞瘤的细胞株进行实验室的培养后通过放疗后检验该方法对该细胞株的杀伤作用。结果:采用该方法对患者伤口的愈合,症状改善及功能的恢复方面结果与传统的单纯手术的方法相似,而在术后复发、转移和恶变方面有着更为明显的疗效。结论:手术切除病灶结合术中和术后放疗治疗骨巨细胞瘤有着较为理想的疗效,是一种值得相信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