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胆总管探查术后一般2周左右拔除T型管,但拔管后偶有胆瘘发生,造成胆汁性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甚至危及生命。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 040例开腹胆总管探查T型管引流术病例,以探讨胆总管术后拔管时间,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自1908年Kehr发明了T管引流方法后,长久以来,胆总管切开取石置入T管引流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标准手术方式。胆道术后置管引流的初衷是减少胆瘘发生,提供胆道造影通道,移除残留结石等。但是拔除T管具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胆  相似文献   

3.
正肝内胆管结石属难治性胆道疾病~([1])。目前对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仍以外科手术为主,包括开腹及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肝部分切除、胆肠吻合及肝移植等。胆肠吻合术作为肝内胆管结石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在肝胆外科治疗中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仍有部分患者术后因吻合口狭窄、反复胆道感染等因素导致结石复发,Uchiyama等~([2])报道胆肠  相似文献   

4.
纤维胆道镜下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分析。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手术治疗的胆囊结石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98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组和胆总管探查T型管引流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一般情况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随访结果。一期缝合组的腹腔引流量低于T型管引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缝合组的术后补液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禁食时间、术后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T型管引流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缝合组术后发生胆瘘2例,切口感染2例;T型管引流组术后发热1例,胆瘘2例,切口感染3例,胆道出血1例。一期缝合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例,6.98%)与T型管引流组(7例,12.7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发生肝外胆管狭窄、结石复发、胰腺炎等并发症。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治疗肝外胆管结石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均较高,且术后恢复更快、住院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5.
T管拔除后胆漏的预防和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胆道探查术拔除T管后胆漏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回顾性总结34例T管拔除后胆漏患者,其中27例为初次开腹胆道探查术后,4例为再次胆道探查术后,3例为腹腔镜下胆道探查术后。拔除T管时间平均为术后5(3~6)周。结果27例经原瘘道置导尿管或穿刺置管引流治愈,6例再次开腹手术重置T管治愈,1例再次手术结扎胆总管侧残余瘘道治愈。结论对营养不良患者或腹腔镜下胆道探查患者,应适当推迟拔T管的时间;充分引流,抗感染和加强营养支持可有效治疗胆漏;对腹膜炎体征无法局限者,应尽早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行胆道J型管支架放置术治疗老年人胆总管结石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4例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70岁)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胆道镜探查取石后,通过导丝将J型管的远端置入十二指肠,原位缝合胆总管切口。结果 14例患者均获得手术成功,手术时间(170.0±44.5)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8.7±2.6)d。术后有2例患者出现血清淀粉酶及肝功能暂时性升高,均无并发胆瘘、胆管出血、肝内外胆管残余结石,内支架管无堵塞、提前脱管、导管退入胆管及导管滞留等现象。术后支架全部随粪便排出,排出的平均时间为术后(16.3±4.7)d,自动脱管前后患者无不适。术后随访1~24个月,复查超声均无胆总管结石复发及狭窄。结论老年人结石性胆总管梗阻腹腔镜胆道一期缝合自行脱落J型管置入治疗是有效的胆管引流方法,该法既安全有效又减少了术中放置T型管引流及引起奥狄氏括约肌功能障碍的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27 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切开行胆总管取石26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对26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施行胆囊切除并经胆囊管切开、扩张,置入纤维胆道镜行胆总管探查并用网篮套取结石。 患者均于术后约1周痊愈出院。无胆瘘、黄疸及胆管内残留结石等并发症。17例随访6~8个月,无结石残留或复者。提示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切开行胆总管取石手术简单、易掌握,是安全、有效的胆管结石取出方法,特别是对于继发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可减少T型管引流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拔T管后致胆汁性腹膜炎35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胆道探查术后均放置T管引流,术后2周左右拔除T管已列入诊疗常规。但拔除T管后发生胆漏也偶有发生,严重时导致弥漫性胆汁性腹膜炎,如处理不当则后果严重。我院自1992年6月至2003年5月,共施行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2286例,拔除T管后发生胆漏35例,占1.539/6,与文献报道的发生率相近。我们通过对4例典型胆漏病例的分析,对其发生的原因、诊断、治疗及预防予以讨论,以便吸取教训,提高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9.
拔除T管所致胆漏的治疗和预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自 1990年 1月至 1999年 6月 ,我院进行胆总管切开探查 T型管引流术治疗胆道疾病共 50 6例 ,拔除T型管发生胆漏 6例 ,发生率 1.2 %。本组 6例胆漏均采用保守治疗 ,获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6例中男性 2例 ,女性 4例 ,年龄 35~ 74岁 ,平均 54.7岁。术前诊断 :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并胆道感染 5例 ,胆管末端癌并胆道感染 1例。前者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型管引流术 ,后者行胆总管探查、胆囊空肠吻合、T型管引流术。术后两周在常规夹闭 T型管后造影 ,前者的 5例均显示胆总管下端通畅 ,另 1例显示胆囊空肠吻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胆道手术后并发胆漏的诊治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 2011-01—2016-01共收治12例胆道手术后并发胆漏的患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LC术后胆漏及3例胆总管切开取石T引流术后胆漏患者,经保持腹腔引流管通畅、营养支持及预防感染等治疗,2~3周治愈;1例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患者因非计划拔管和3例LC胆总管侧壁损伤患者,因并发胆汁性腹膜炎,再次给予开腹探查放置T管引流,术后3周拔除T管愈合。结论对于胆道手术后并发胆漏的患者尽早确诊,并采用合理的治疗方法,能有效提高术后胆漏的治疗效果。扎实的解剖学基础,熟练的手术技能、规范进行手术操作和通畅的引流是预防发生胆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T管引流并发症1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管引流是胆道外科常用的引流方法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 ,常遇到因T管修剪、放置或拔管时间不当而造成的并发症。近 10年我院处理 11例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共 11例 ,男 4例 ,女 7例 ;年龄 30~ 83岁 ,平均 5 8岁。均为胆道结石或梗阻化脓性胆管炎行胆道探查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术。合并肝硬化 3例 ,糖尿病 2例 ,贫血与低蛋白血症 4例。拔管后形成胆瘘 8例 (其中 1例为误拔 ) ,拔管前胆道出血 1例 ,术后腹胀致T管脱出 1例 ,T管弯曲压迫造成窦道十二指肠瘘 1例。2 治疗方法与结果4例胆瘘胆汁性腹膜炎重新手术放置T管引流6~ 8周拔管后…  相似文献   

12.
关于胆总管T管引流的几点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总管切开探查后安置T管引流,其目的有利于胆汁引流,加速胆总管下段水肿消退,有利于胆道残余泥沙结石的排出,促进胆道炎症的控制,从而避免了胆总管切口的哆开和胆汁性腹膜炎的发生。但若未妥善安置和处理,也会出现许多并发症。现结合我们的临床实践就此问题提出几点意见。1.T管的安置:胆总管切口应在十二指肠上缘0.5~1cm以上处,不宜过高,以免T管上臂堵塞一侧肝管引流不畅,亦不宜过低,以防T管“压入”十二指肠而致胆内瘘。应选择新的弹性良好的T管,以防拔  相似文献   

13.
胆总管探查术中放置T管是一种引流感染的胆汁,减轻胆道压力,防止胆汁渗漏和胆管狭窄,也利于取净胆管内残余结石的常用方法.但T管拔除后胆汁性腹膜炎时有发生,国外发病率为0.8%,国内发病率为0.97%~5.6%[1],若治疗不当,可致患者死亡.2000年6月-2012年6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拔除T管后发生胆汁性腹膜炎患者6例,现报道如下,并就其原因与管控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侧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方法。方法对32例左半肝萎缩或硬化的双侧肝内胆管结石,切除左半肝,经断面左肝管用胆道镜取右肝胆管结石后,行单纯T型管引流13例,胆总管空肠吻合3例,肝管整形后胆肠吻合8例,肝部分切除5例,单纯右肝管扩张整形3例。比较术后5年内结石复发情况。结果病人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5年内有10例结石复发,其中包括行单纯T型管引流3例,胆总管空肠吻合2例,肝管整形后胆肠吻合4例,单纯右肝管扩张整形1例。结论经肝断面左肝管行胆道镜取石方便,有利于明确和处理右肝内病变。病变部分肝切除效果最好,单纯T型管引流与胆管单纯扩张整形效果次之,胆肠吻合术后最容易结石复发,切除病变部分肝组织是最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再次胆道探查术治疗胆管结石的方法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为31例复发性胆管结石患者施行腹腔镜胆道探查取石术的临床资料。结果:31例中2例因腹腔粘连致密,胆道周围组织充血水肿严重而中转开腹。29例完成腹腔镜手术,其中1例因胆总管结石大,1例胆总管下端结石嵌顿,1例肝内胆管结石较多,胆道镜和取石钳取石困难,剑突下切口延长至3~4 cm,直视下用取石钳联合胆道镜取石。行胆总管一期缝合5例,24例行胆总管T管引流术。手术时间平均170 min。术后均无腹腔出血和肠漏等并发症发生。3例出现少量胆漏,未出现腹膜炎和腹内感染征象,腹腔引流管分别于术后第6,9,10天拔除。2例剑突下切口感染均是切口延长者,通过局部换药愈合。胆总管一期缝合5例,术后5~7 d出院。24例行胆总管T管引流的患者中,10例于术后7 d带T管出院,14例于术后14 d夹闭T管后带管出院。术中19例结石取净,10例胆道残余结石患者于术后2个月经胆道镜取出。结论:腹腔镜再次胆道探查术安全,患者创伤小,康复快。胆管炎症严重及肝内外结石较多、胆总管下端结石嵌顿者需慎重选择腹腔镜手术。  相似文献   

16.
“T”型管胆道造影是胆道术后常用的检查技术,其目的是了解胆道有无残余结石、胆管是否狭窄及胆总管下端通畅与否等情况,为拔除“T”型管提供直接依据。作者自2004年9月以来,对胆道术后“T”型管胆道造影的方法进行了改进,经临床应用12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处理肝外胆管结石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2008年至2009年运用腹腔镜技术处理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12个病例资料。结果术前明确诊断10例,可疑合并有胆总管结石2例,均采用腹腔镜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胆道镜探查+T管引流术。12例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85~150min,术中出血量30~100ml,术后第2天进流质,无胆漏、出血及T管引流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时间4.5d,术后1个月T管造影无残留结石,再夹管3d后拔除T管。结论腹腔镜技术处理肝外胆道结石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患者舒适度高等优点,且该技术安全可靠,配合胆道镜更能避免结石残留。  相似文献   

18.
胆道 T 管引流术后早期常因蛔虫、结石、血块等堵塞 T 管腔发生胆汁外溢,可引起严重的胆汁性腹膜炎。以往一般处理无效时要再次手术引流,这样会给病人造成二次手术的痛苦。我院近一年来有2例因胆道手术后早期 T 管堵塞发生胆汁外溢,均经胆总管前方 T 管负压引流而治愈。现报告如下。例1.男,67岁。因胆道蛔虫继发胆道感染于1985年行胆总管切开取蛔虫并 T 管引流术。术后第5天,大量胆汁从 T 管周围的引流口溢出。经检查后发现T 管被蛔虫堵塞,当即抽出二条活蛔虫,此后,胆  相似文献   

19.
唐钟灵  贾继虎 《腹部外科》1998,11(5):230-230
报告12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切除胆囊后应用胆道气囊导管经胆囊管胆总管取石方法。此法操作简单,不易引起胆道损伤及后期狭窄,配合术中胆道造影,疗效确切。术后不置T型管引流,缩短住院时间和免除带T型管的痛苦或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前,胆道疾病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因而胆总管探查、T型管引流术也相应增多,T型管引流护理不当常引起严重并发症。现将我院1966~1986年330例T型管外引流患者的临床护理和并发症作以下阐述。临床资料本组男70例,女260例,男女之比为1:3.5;病种:胆管结石178例,胰头癌18例,胆道残余结石28例,胆道蛔虫11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69例,缩窄性乏特氏乳头炎14例,胆道损伤12例。上管后由于护理不当发生意外者69例,占20.91%,如患者意识不清突然翻身,拔除T型管4例;各种原因引起T型管引流不畅65例;其中卧位不当致T型管扭曲或压迫23例,玻璃接头或接管太细造成堵塞34例,由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