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内忧外患”的近代社会现实以及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儒家文化中的中心地位的逐渐丧失使得近代悲剧意识有了不同于古代悲剧意识的新特点,即强烈的忧患意识、深切的痛苦体验、积极的抗争精神。这种悲剧意识在推进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论元杂剧的悲剧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同中国古代其他悲剧作品相比较,尽管元杂剧的戏剧手法比较幼稚,但无疑,元杂剧的悲剧精神却是非常突出的。因为无论从元杂剧作家的悲剧意识、元杂剧的悲剧冲突和悲剧情节、元杂剧的悲剧形象以及悲剧的审美特征等几个方面来看,都是具有悲剧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悲剧与反悲剧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悲剧没有发展为巍峨的艺术殿堂,根源在于传统精神文化中存在着一种强大的反悲剧意识;儒、道、佛及天命观等共同铸造了这种意识,不断冲淡着悲剧意识.中国古代悲剧诞生于悲剧意识与反悲剧意识的交接面,是这两种意识由对立走向调和统一所形成的文化内隐模式的外显形态,因而既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又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晋城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古代神话传说。晋城古代神话传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基本面貌,表明了晋城古代文明的发达程度。研究和挖掘晋城古代神话传说,对研究中国古代神话也具有重要意义。充分挖掘、研究和利用晋城古代神话传说文化,可以增强晋城人民的文化自信,丰富晋城文化的传统内涵,更好地讲好晋城故事,服务全域旅游,彰显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做好游晋城读历史这篇大文章。  相似文献   

5.
希腊神话中,有不少表现英雄徒劳的故事,这些以徒劳为主题的神话传说是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初民们无法征服大自然时心态的必然折射,同时也反映出希腊人追求卓越、无限超越以及追求个体自由的民族精神。徒劳行动中的行为与抗争构成了希腊神话悲剧精神的核心,成为西方悲剧意识的源头。  相似文献   

6.
章认为我国古代怀乡诗具有生命意识、悲剧意识和家园意识等化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怀乡诗具有认识人生社会功能、生命情感教育功能、审美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中国古代诗词历经时间的洗礼,至今仍然散发出夺目的光华,其内中浓郁的悲剧意识的底蕴绝对是一个重要的因由。本文以唐宋以前的中国古代诗词为案例,认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悲剧意识主要有“姻缘之苦”、“别离之愁”和“亡国之恨”三种样态。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曾评价史学巨著《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气势磅礴、内容宏深、思想前卫、人物丰富,它开启了我国纪传体史学,是我国古代的历史丰碑.同时,它又具有浓厚的悲剧情调和沉郁的悲剧意识,字里行间渗透着悲剧气氛,悲剧艺术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悲剧意识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其受儒道释思想的影响而独具特色:儒家既定的人生框架束缚下的伦理道德悲剧,道家虚无人生价值映照下的生命悲剧,佛家的无边苦海包围中的生存悲剧。儒道释三家思想使得悲剧意识深深扎根在中国文人士大夫心中,并创作出一系列具有悲剧色彩的作品。同时,儒道释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中国的悲剧精神,造成中国古代很多悲剧的"大团圆"结局。  相似文献   

10.
先民在中国古代严酷的自然环境中,“注定”遭遇灾难、曲折、失败和痛苦,同时他们为生存而进行挣扎、拼搏、奋斗,使中国神话具有浓烈的悲剧意识。多样的神话悲剧积淀在民族群体意识的深层,转变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对中国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字,甲骨文记载了上古祖先在强大自然前的崇拜。这种自然崇拜反映了上古祖先心中对那种客观不存在的力量的幻想,这就是我们后代所谓的"神"。这些自然崇拜的过程也成为中国神话传说的源头。  相似文献   

12.
巴蜀古代神话传说,是巴蜀先民们最早的口头创作,显示了巴蜀人的文化特征。它们以文化积淀的方式一代一代传递下来,不仅给诗仙李白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且以它们朴实的道德观、价值观和独特的审美角度,唤起李白无限的暇思,构筑起李白瑰丽的浪漫诗境。  相似文献   

13.
黄帝部族由西向东进入中原,定都有熊(河南新郑),在这一带留下了丰富的神话与传说,同时也有相关的地理神话,对河南黄帝神话与传说的研究有助于考察神话与传说的关系,同时也能反证上古史实。  相似文献   

14.
神话的仙话化是中国古典神话的一个独特现象。神话和仙话在流传演变中,与原始道教的杂糅现象非常广泛和普遍。中国神话传说与中国道教文化关系密不可分,它是后世道教极其重要的思想来源,并构成了道教以神仙信仰为核心的教义。  相似文献   

15.
神话传说可以说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中国五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通过研究中国远古时期神话传说所隐含的管理学寓意,可以探寻"中国式"管理思想的由来。  相似文献   

16.
河南神话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多化因子的融合;多神话与传说的并存;原生神话超强的生命力与再生力;地域性与超地域性;神话与传说的相互生成;神话演变过程中的非逻辑性与超时代性。研究河南神话的意义在于:神话对古史的反证作用;弥补中国神话之缺;通过神话异发掘新的神话;窥视中国古典神话流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推行仁爱思想,以史官和儒、道两家为代表的先秦学者们开始了对远古神话传说的大力改造:以虚构远古历史宣扬以德治国、安民利民的仁政理想,以重塑神话人物树立天下为公、爱民如子的仁君典范,以善恶之争彰显天命无常、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理念。于是上古神话传说的内容被重新编写,神话人物被重新塑造,神话阵营被重新划分,中国古代的原始神话在这里发生了巨变。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出时代文化的需要,同时也清晰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先秦两汉时期仁爱精神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神之源:中国原始时代社会观念的萌生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的观念的出现,应当是早期人类开始形成了自己的主体观念,将人与自然初步区分开来以后的事情。《国语》所说的人神“杂糅”,与法国文化人类学家布留尔所说的人与自然的“互渗”,都是对于原始时代一定发展阶段的社会观念的概括。“杂糅”“互渗”是混沌初开、鸿蒙初判以后,才能够呈现出来的社会精神面貌。这种观念是上古时代神话的渊薮和古史传说的源头之一。人们脱离原始思维状态,具备“人”的自主意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原始宗教观念和神灵世界的相继出现,为人走向神坛和英雄时代的降临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9.
徐旭生对考古学研究的理论贡献有三:一是“上古三大集团”理论;二是在古代国家形成的问题上,古代中国经历了氏族社会的解体——夏王国的建立——秦汉大帝国的形成;三是任何民族历史开始的时候都是传说和神话杂糅在一起的,掺杂神的传说同纯粹的神话有分别,可在传说中找出历史的核心。徐旭生考古学研究渊源除了深厚的国学功底及对古史研究的热情外,到西方留学经历使其接触到了西方先进的人类学理论和实践活动以及国内学者蒙文通、傅斯年对古代民族的划分理论都对其产生了重大影响。其理论对疑古学派的观点进行了有力反驳,推动了苏秉琦“区系类型说”的提出,为我们开创了一条通过研究神话传说来进行考古研究的新途径,推动了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在漫长的远古时代和数手年文学史中,石头一直作为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的一个载体,其根源起于图腾崇拜,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众多神话传说及其在文学领域的积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