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中医体质学研究的逻辑思想浅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京宏  龚海洋 《中医药学刊》2005,23(2):316-316,335
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它与疾病和健康密切相关,体质分类是体质医学中的重要理论内容。历代医家对体质从现象分类到本质分类,逐步对中医体质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通过分析体质分类方法,对中医体质理论中的逻辑思想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2.
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琦 《中医药学刊》2002,20(2):137-137,140
从四个方面对中医体质学进行展望:即中医体质学的基础研究,体质学说将促进心身医学的发展,发展中医体质学优势,带动临床学科发展及体质预防和康复学,认为体质学说研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可逐步从中医体质生理,病理,药理,诊断,治疗,养生等方面建立学科分支,从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开展研究,使之进行新的研究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3.
现代研究证明,人类基因多态性在阐明人体对疾病毒物的易感性与耐受性、疾病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以及对药物治疗的反应性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探讨朝医太少阴阳体质与基因的相关性,将基因研究引入朝医体质研究,必将把朝医体质研究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着重在朝医太少阴阳体质的形成、体质治疗学以及体质量表等方面论述太少阴阳体质与基因的相关性,为太少阴阳体质与基因的相关性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韩国主要运气体质论,即先、后天体质论,手指针运气体质论和太阳运气体质论,4种运气体质论各有异同,运气体质论研究中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决定体质的关键时期、运气因素和运气对体质形成的作用机制等,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促进中医运气体质学的发展将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体质人类学以人种体质特征的研究为主,对人外显的体征形态进行活体观察、测量、统计、分析以及研究一门学科。《黄帝内经》从体质人类学出发,融合整体观理论,以阴阳五行学说等为理论基础,将体质人类学诸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从年龄、体型、地域、寿夭、勇怯、疾病倾向性、疾病治疗、疾病发展变化预后等不同的视角对体质进行了分型研究,成功实现了从体质人类学到中医体质学的跨越,从而最早奠定了中医体质理论的基础,成为中医体质理论形成的源头。  相似文献   

6.
中医体质研究与基因组学及蛋白组学的相关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钱会南 《中医杂志》2003,44(3):167-169
从基因组学及蛋白组学发展的启示,中医体质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中医体质研究与基因组学及蛋白组学的相关思考,中医体质研究展望等方面,探讨了中医体质研究与基因组学及蛋白组学的相关联系,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诸多相通之处。提出借鉴基因组学及蛋白组学研究成果,利用其相关理论、技术和方法,尝试从新的视觉系统,深化对体质特性及体质与疾病发生发展、预防及个体化诊疗的认识,对推动中医体质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内经》对体质特征及分类的阐述内容丰富,涉及阴阳五行学说气血虚实、形体外貌厦脏腑、形神相关状况、天人合一,以及对体质差异认识的目标所向临床实践,初步形成了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给中医体质分类方法的建构以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背部刮痧对不同中医体质人群体质转化的影响,以期为刮痧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9—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处于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在校本科生24例,脱落2例。对22例大学生进行6次背部刮痧,观察刮痧前和每次刮痧后体质评分的改变,以及每次刮痧后痧象的变化情况。结果:刮痧后,22例患者平和质10例,基本平和质8例,有1种偏颇体质2例,有3种偏颇体质1例,有4种偏颇体质1例。刮痧后与刮痧前比较,平和质评分有所升高,偏颇体质评分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背部刮痧可以改变偏颇体质,促进偏颇体质向平和质转化,改善亚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学生群体健康状况和体质偏颇程度不容乐观,其健康和体质管理问题急待解决,需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从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现状入手,运用体质健康管理的原理与技术,结合学院型社区健康中心“六位一体”的功能,构建以中医体质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社区健康服务信息系统为平台的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模式,其关键模块包括基于体质辨识的健康资料收集并建立健康档案、进行体质健康辨识和疾病风险评估、基于体质学方法进行健康危险干预和健康促进、监测与反馈体质健康状态,并对疾病、亚健康、健康状态的大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与体质调理方案。该体质健康管理模式可为推进和优化大学生健康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人群中的个体,其体质存在很大差异,体质因素与六淫致病存在一定的关系。本文通过探讨六淫、体质的相关问题以及体质对六淫致病的影响,旨在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认为中医体质与健康状态密切相关,体质类型决定对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所产生疾病类型的倾向性。研究表明湿热体质现患率居偏颇体质的第二位,并且与痤疮、湿疹、便秘、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压病和高脂血症等疾病密切相关。因此了解湿热体质的危险因素,对于亚健康状态和疾病的防治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中医体质学理论研究,结合中医古籍和现代研究等文献,探讨湿热体质与生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发现饮食结构、运动锻炼和睡眠时间等是影响湿热体质的主要因素。因此,通过体质的判定来指导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纠正不良生活方式以调理湿热体质的偏颇状态,有利于亚健康状态和相关疾病的防治,促进人体健康。  相似文献   

12.
体质类型及其与辨证论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质类型及其与辨证论治的关系赵健伟(沈阳市大东区中医院,110042)在我国最早的医书《内经》中就有划分体质类型的记载,并指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近年来亦有学者对体质学说进行了研究,如匡调元氏从研究体质病理学的角度,将体质类型...  相似文献   

13.
李琼玉 《四川中医》2013,(11):31-32
胃痛发病与体质关系密切,中医体质学说对胃痛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体质调控是减少胃痛发病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亚健康体质的形成以及概念,讨论分析先天、后天、年龄、情志、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对亚健康体质形成所起的作用,并指出体质调节对亚健康调治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钱会南 《中医药学刊》2006,24(7):1201-1202
从《内经》开创中国医学史体质分类研究之先河,阐述体质形成诸因素,详察体质与发病之关系,注重体质在诊治预防中的独特作用几方面,探讨分析《内经》体质理论特色,认为对当今中医体质研究仍具指导意义和启迪。  相似文献   

16.
1061例小儿体系调查及体质分型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苏树蓉  钟柏松 《中医杂志》1996,37(10):613-616
根据中医对小儿体质特点的认识,从阴阳消长结合五脏,通过小儿形色,功能及心理的日常特征,将小儿体质分为均衡质与不均衡质两大类。而在不均衡质中又发为肺脾质Ⅰ,Ⅱ型;脾肾质Ⅰ,Ⅱ型四种体质类型,并以此对1061例小儿进行体质调查。  相似文献   

17.
肥胖人痰湿型体质变异的分布及其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提出体质存在变异并通过对247例肥胖人痰湿型体质调研材料的统计学处理发现肥胖人痰湿型体质变异的分布为尖峭峰的对称分布,从一个侧面验证了肥胖人痰湿型体质作为冠心病易患性的特征,并确立了肥胖人痰湿型体质的变异在一定范围内与冠心病的患病率呈直线正相关关系(r=0.931,P<0.01),为估计肥胖痰湿体质之人罹患冠心病的风险提供了明确的指标,也为研究病理性体质易患疾病的发病风险提供了思路,并开辟了利用中医体质学说进行 本预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体质与肥胖关系密切,重视体质是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一种临床诊疗思路。通过系统梳理2005年以来基于体质理论指导的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相关文献,发现痰湿质、气虚质是肥胖的常见体质,基于体质理论指导的针灸减肥效果优于单纯辨证论治,综合疗法是临床治疗的趋势。当前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缺乏准确的肥胖指标、病例的完整性不够、对辨体与辨证把握不到位等。建议今后可深入研究体质理论,开拓思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论体质与亚健康状态的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理军  张登本 《中医药学刊》2004,22(11):2006-2007
体质与健康和疾病关系密切,由于生、老、病、死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从健康到疾病的发生必然有一个伴随着体质变化而出现的非病非健康的中间状态,即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产生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病理性体质,其预防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从健康到亚健康的预防,预防的关键是防止病理性体质的形成,社会心理干预、行为干预和改善生存环境是控制体质变异,预防亚健康的必要措施。二是从亚健康到疾病的预防,预防的关键是改善病理性体质,根据体质类型对亚健康状态进行分型调理,体现了中医预防学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20.
试析张仲景对体质的分类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中据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文,归纳出平人体质、肥瘦体质、诸家体质、病后体质4类,从中体现了以下分类意义:其一,仲景以“家”论体质,说明“家”代表着一个群体的体质,并与病症类型倾向性有着联系。其二,仲景体质分类可从脉症、治法、方药测知。其三,仲景研究体质的意义是为临床辩症论治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