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腔起搏器更换三腔起搏对长期右心室心尖起搏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功能影响。方法选取97例植入双腔起搏器后出现心力衰竭的患者,统计分析三腔起搏器植入前及植入术后1、3和6个月,术后1年、2年的心功能参数、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QRS间期及血清脑钠肽(BNP)各指标的变化。结果更换三腔起搏器后1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NYHA心功能分级及QRS波宽度显著优于植入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VEF、左心房面积(LA),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QRS波宽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更换三腔起搏器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及2年的LVEF较植入前明显提高,而LVEDD、LADD、LVEDV、LVESV、LVSD均较植入前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出院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时NYHA心功能分级、QRS波宽度、6 min步行实验距离及血清BNP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腔起搏器更换为三腔起搏器有助于改善右心室心尖起搏后发生心衰的老年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4例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临床应用分析,探讨ICD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的治疗作用。方法:经静脉和埋藏式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结果:4例均植入成功,其中2例植入单腔ICD,1例在原单腔起搏器基础上植入单腔ICD,1例在原双腔起搏器基础上植入ICD。参数设定符合要求,经随访3—32个月,无植入并发症,4例患者术后都接受了成功的ICD治疗,1例术后7个月因肝硬化死亡。结论:ICD是治疗致命性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成功避免心源性猝死的发生。加强随访及时调整参数更能准确识别和治疗快速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患者经腋静脉行双腔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的护理体会。方法对我科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33例患者安装双腔永久性起搏器术前、术后护理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3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起搏器植入手术,且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对经腋静脉行双腔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进行术前、中、后有效护理,能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对于保证手术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结论有效的护理技术对行双腔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前、中、后,减少并发症,保证手术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医院感染的临床表现、处理及转归研究,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3年12月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老年患者32例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感染发生率、临床表现、术后并发症、感染病原菌等,处理方法为双腔起搏者电极分别固定于患者的右室心尖部与右心耳,单腔起搏电极固定于患者右室心尖部。结果在医院接受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589例中发生医院感染32例,感染率为5.43%,其中,单腔起搏器植入患者8例占25.00%,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24例占75.00%;感染部位主要为肺部、泌尿系统、切口及囊袋,分别占65.63%、18.75%、9.73%及6.25%;32例感染患者送检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35株,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48.57%、31.43%、2.86%;32例患者中5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15.62%。结论老年性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医院感染患者必须做好预防措施,应采取积极有效地抗菌药物全身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84例安装永久起搏器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发生并发症共33例,发生率为11.6%,其中囊袋血肿10例、电极脱位10例、起搏器综合征5例、感知+起搏障碍2例、囊袋破溃2例、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脑梗死2例。结论加深对起搏器常见并发症的了解、重视术前预防、术中规范熟练操作、加强术后随访,早期发现并积极处理各种并发症,可显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房心室双螺旋主动电极在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86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分为A、B组各43例。A组给予心房心室双螺旋主动电极植入治疗,B组给予心房被动加心室主动单螺旋电极植入治疗。比较两组的电极植入情况、手术指标、术后指标。结果两组的心室、心房电极一次成功植入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2例在缝合固定心房电极时出现脱落,需要重新植入。两组患者的X线暴露时间、总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术后卧床时间显著短于B组(P<0.05)。两组的术后随访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房心室双螺旋主动电极应用于双腔起搏器植入术中,心室、心房电极脱位率低,并且不增加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还能缩短患者术后卧床时间。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植入起搏器患者经颈内静脉行血液透析置管的可行性,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6年10月北京积水潭医院4例、文献复习8例植入起搏器患者经颈内静脉行血液透析置管的置管方法及并发症。结果显示,12例中合并导管感染需要去除导管和起搏器的6例(50.00%),中心静脉狭窄2例(16.67%),起搏器电极脱位1例(8.33%),其他病例无上述合并症。通过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术后适当操作,植入起搏器患者经颈内静脉行血液透析置管并短期应用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曹文美 《工企医刊》2008,21(5):62-63
人工心脏起搏术是用人造的脉冲电流刺激心脏,带动心脏搏动的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治疗缓慢的心律失常。也可用于治疗快速的心律失常。我科自2001年6月~2007年12月共对58例心律失常患者实施了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其中单腔37例,双腔20例,ICD起搏器1例,均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67岁。因“起搏器植入术后18年,起搏器皮囊肿胀一年余”于2008年11月16日入院。患者于1990年因“冠心病、心房纤颤伴长间隙”在本院行Medronic-SR303VVI心脏左室单腔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治疗。手术顺利,术后恢复好,无囊袋积血等近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植入永久起搏器是治疗缓慢心律失常的唯一有效治疗方法,随着起搏器工程技术的发展,起搏器的功能日趋复杂化、生理化和自动化,目前的双腔起搏器具有比较完善的诊断功能,所以起搏器术后的程控显的尤为重要,2008年1~11月,我院共植入双腔起搏器26例,本分析结合患者的临床情况对双腔起搏器的程控特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老年患者术后起搏器囊袋感染风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7年4月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老年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289例。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统计老年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囊袋感染的细菌学培养及鉴定,Logistic回归分析囊袋感染风险因素。结果 289例老年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术后起搏器囊袋感染27例,感染率9.34%;术后6个月感染率4.50%,高于术后1个月感染率1.38%(P<0.05);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具有2型糖尿病史、手术时间、手术次数、导管室环境、囊袋大小、囊袋血肿、切口脂肪液化、贫血、白蛋白、操作人员手卫生是老年患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起搏器囊袋感染高风险因素,术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是老年患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起搏器囊袋感染保护性因素。结论老年患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起搏器囊袋感染风险因素多样,且存在地区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84例安装永久起搏器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发生并发症共33例,发生率为11.6%,其中囊袋血肿10例、电极脱位10例、起搏器综合征5例、感知+起搏障碍2例、囊袋破溃2例、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脑梗死2例。结论 加深对起搏器常见并发症的了解、重视术前预防、术中规范熟练操作、加强术后随访,早期发现并积极处理各种并发症,可显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老年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心脏埋藏式起搏器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植入心脏埋藏式起搏器且年龄≥70岁的122例老年患者(老年组)术后进行长期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症状、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检查,必要时行胸部X线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等,并与同期植入心脏埋藏式起搏器的109例非老年患者(非老年组)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分别随访(8.22±6.01)、(7.74±5.82)年,随访率均为100%.老年组囊袋相关并发症和心房颤动的发生率较非老年组高(4.10%与0比较,21.31%与10.09%比较,P<0.05).老年组死亡原因主要为心力衰竭,而非老年组主要为脑血管病和尿毒症.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均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心脏埋藏式起搏器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并能提高患者远期生活质量;临床上应该根据老年患者生理特性及心律失常类型,合理选择起搏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不同模式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生活质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应用健康状况自评量表(SF-36)评价不同模式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方法 应用SF-36量表,对植入2种不同模式永久心脏起搏器122例患者术前、术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121例患者手术成功,1例死亡.121例患者术后原有基础心脏病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缓解.植入术治疗前后SF-36量表评分比较,躯体外疼痛项外,各维度评价得分均术后优于术前.单腔起搏器植入术前与术后各维度评分分别为:生理功能(PF):54.1±20.5,66.8±19.4(P<0.01);生理职能(RP):26.4±11.6,68.8±31.6(P<0.01);躯体疼痛(BP):94.3±17.7,96.8±19.7(P<0.01);总体健康(GH):26.5±15.4,50.3±23.5(P<0.01);精力(VT):46.2±10.9,56.7±15.5(P<0.01);社会功能(SF):35.4±11.8,52.9±17.6(P<0.01);情感职能(RE):22.5±14.4,66.1±19.8(P<0.01);精神健康(MH):46.3±9.6,58.3±13.8(P<0.01);健康变化(HT);40.1±12.5,56.7±19.2(P<0.01).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前与术后各维度评分分别为:生理功能(PE):60.3±14.2,75.4±13.1(P<0.01);生理职能(RP):25.0±11.3,71.9±27.2(P<0.01);躯体疼痛(BP):95.3±17.7,97.8±19.7(P>0.05);总体健康(GH):97.8±19.7,58.1±15.9(P<0.01);精力(VT):48.2±15.7,63.8±13.4(P<0.01);社会功能(sF):38.3±12.7,60.6±15.4(P<0.01);情感职能(RE):17.1±8.3,61.9±30.1(P<0.01);精神健康(MH):48.6±8.3,64.5±11.5(P<0.01);健康变化(HT):42.7±9.1,64.4±16.9(P<0.05),双腔起搏器治疗效果优于单腔起搏器.结论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治疗缓慢型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可从生理功能、心理社会功能等方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生理性起搏模式以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儿童永久心脏起搏的病因分布及不同起搏方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永久性心脏起搏的病因和起搏方式的差异.方法:25例患儿分为两组,A组11例心内膜起搏,其中心脏术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7例,先天性CAVB(CCAVB)2例,窦房结功能不全和病毒性心肌炎(VMC)各1例;B组14例心外膜起搏,心脏术后12例,CCAVB 2例.结果:心脏术后CAVB 19例(76%),CCAVB4例,窦房结功能不全和VMC各1例.起搏器相关并发症:A组无;B组5例,其中4例更换为心内膜起搏.结论:心脏术后CAVB是小儿永久性心脏起搏中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原因.在安置永久心脏起搏方面以心内膜起搏为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起搏电极的植入途径及永久起搏器的类型。方法选择1987年至1999年安置的80例永久起搏器患者。结果经颈外静脉植入电极6例,手术时间(256±75)min,经头静脉植入电极48例,手术时间(247±65)min,P>0.05;经锁骨下静脉途径植入电极26例,手术时间(118±35)min,P均<0.01。其中,AAI型3例(4%),DDD型5例(6%),VVI型72例(90%)。结论经锁骨下静脉植入起搏电极方法简单、组织损伤小、手术时间短,优于其他途径;VVI型起搏器在我国仍然是主要使用的起搏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安装起搏器的护理措施及出院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平均年龄70岁的高龄患者安装永久起搏器术前术后所采取的护理措施。结果本组48例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的老年患者,无1例死亡,手术成功率100%。48例患者中共有4例患者出现尿潴留的并发症,1例患者出现囊袋血肿,其他患者均没有出现并发症。结论对行起搏器安置术的高龄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能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随着生活水平及近年来心脏起搏器技术的迅速发展,起搏器植入治疗器质性心律失常在临床应用日益推广,自从应用以来已挽救无数生命,但作为有创手段,在其植入术中、术后仍存在一些并发症。其中以老年患者起搏器术后并发症尤为更多[1]。  相似文献   

19.
693例永久起搏器置入相关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术相关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方法对2006年9月-2008年4月,接受永久起搏器置入的693例患者,包括在医院接受永久起搏器置入、更换,及在外院置入起搏器后出现并发症转来入该院进一步处置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置入起搏器的患者平均年龄(63.1±13.6)岁,57.0%的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以高血压最多,占56.3%;置入起搏器的病因以病窦综合症最多,占67.8%,置入的双腔起搏器占53.7%;41例并发症分为9种,以起搏器术后感染发生最多,占41.5%。结论提高起搏器并发症识别能力,术前认真准备,术中规范操作,术后严格管理,方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龄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感染预防与控制。方法对146例>80岁的高龄永久起搏器患者,采取术前1d至术后5d使用抗菌药物、术中使用电刀止血、庆大霉素冲洗囊袋、术中严格无菌操作、为高龄患者制定的个性化护理、术后及时换药等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结果 146例高龄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无1例出现感染并发症。结论对高龄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实行围手术期的感染预防,可以达到控制术后感染发生的目的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