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分析2015—2020年常州市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效果,为制订巩固血吸虫病消除成果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20年常州市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报表及相关部门血吸虫病综合治理资料,分析血吸虫病病情、螺情变化,评估综合治理措施实施效果。结果 2015—2020年,常州市累计开展血吸虫病血检查病112 061人·次,各年血检阳性率为0.15% ~ 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88.11,P < 0.05);粪检查病13 435人·次,未发现粪检阳性者;累计开展家畜查病5 840头·次,结果均为阴性,各年度家畜圈养率均为100%。累计查出有螺面积38.40 hm2,其中新发有螺环境8.97 hm2;累计解剖钉螺2 344只,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累计开展药物灭螺385.71 hm2,环改灭螺200.39 hm2,各年有螺环境活螺平均密度均低于0.1只/0.1 m2。2020年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100%。2015—2020年累计有374.06万人·次接受血吸虫病健康教育。结论 常州市已进入血吸虫病消除后监测巩固新阶段,但血吸虫病流行因素仍然存在;今后应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以巩固血吸虫病消除成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四川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变化,为山丘型流行区制定消除阶段的血吸虫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15—2019年,在四川省设立63个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开展人群和家畜血吸虫病病情、野粪污染、钉螺分布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5—2019年,四川省63个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开展本地人群血清学筛查94 119人·次,血检阳性率为1.28%~3.11%,血检阳性者以50岁以上居民和农民为主;累计开展流动人群血清学筛查66 915人·次,血检阳性率为1.10%~1.59%;均未发现病原学检查阳性者。5年累计调查各类家畜6 126头·次,均未发现粪检阳性病畜。5年累计检测各类野粪205份,未发现血吸虫阳性。2015—2019年累计开展钉螺调查8 484.08 hm2,查出有螺面积724.80 hm2,其中新发现有螺面积2.43 hm2、复现有螺面积63.00 hm2;逐年平均有螺框出现率为6.87%~19.63%,平均活螺密度为0.18~0.62只/0.1 m2,5年间均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结论 四川省血吸虫病流行水平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但钉螺分布环境有所增加,血吸虫病疫情发生反复的风险仍然存在。今后仍应继续加强血吸虫病监测体系建设,以期尽早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为进一步完善敏感可靠的血吸虫病监测体系提供参考。方法   2015—2019 年江苏省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 年版)》的要求开展血吸虫病监测工作,对历年的病情和螺情进行描述性及空间聚集性分析。结果 2015—2019 年江苏省本地人群平均血检阳性率为1. 55%,流动人群平均血检阳性率0. 51%;2016 年本地人群血检阳性率相较2015 年增长46. 45%,其余年份均呈现下降趋势;每年本地人群的血检阳性率均高于流动人群(χ 2 = 42. 74、120. 51、74. 50、73. 67 和60. 64,P 均<0. 01),未查到粪检阳性患者。年均查出有螺面积229. 60 hm2,其中新发面积1. 75 hm2,复现面积57. 22 hm2,钉螺密度0. 013 0 只/0. 1m2,未查到感染性钉螺。钉螺面积和钉螺密度有所升高,历年钉螺聚集区主要在宁镇扬(南京、镇江、扬州)一带。结论 近年来江苏省采取的血防策略显著推动了全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达标进程,今后需继续健全监测体系,防止血吸虫病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2008–2018年江山市血吸虫病疫情,为制定下阶段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8–2018年江山市查灭螺、查病和环境改造资料,分析螺情、病情变化,评估综合治理效果。结果 2008–2018年江山市累计开展血吸虫病查病61 220人·次,血检总阳性率为0.56%(343/61 220),粪检均为阴性;耕牛查病4 231头,其中血检阳性12头,阳性率0.28%(12/4 231),粪检均为阴性;查出螺点422个,有螺面积46.915 hm2,解剖钉螺31 686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反复灭螺面积达3 625.492 hm2,进行环境改造11处,改造有螺面积17.880 hm2,改造历史钉螺孳生环境204.380 hm2。结论 江山市实施以环境改造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措施后,血吸虫病疫情稳定,但仍然存在钉螺输入和血吸虫病再流行风险,需继续加强螺情和病情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掌握绵阳市血吸虫病疫情动态和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 年版)》的要求,在6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各选择1个疫情较重的村作为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分别开展人群及家畜病情和螺情调查。结果 本地人群的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为2.12%,流动人口血检阳性率为1.71%,家畜感染率为0。6个监测点查出有螺面积9.344 8 hm2,活螺平均密度为0.25只/0.1 m2,有螺框出现率为7.07%,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 绵阳市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人畜感染率低、螺情稳定,但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仍存在,应加强控制措施,防止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岳阳市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2016—2020 年疫情监测结果,为完善全市血吸虫病防治措施和制定血吸虫病消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 版)》要求,在岳阳市设立12 个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对本地人群、流动人群和家畜等血吸虫感染情况和螺情开展系统监测和分析。结果 2016—2020 年,岳阳市12 个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开展本地人群和流动人群血吸虫病血清学筛查28 980 人·次和12 316 人·次,血检阳性率均逐年下降,分别为3. 62%、3. 36%、2. 43%、1. 64%、0. 97%和3. 60%、1. 90%、1. 41%、0. 96%、0. 49%;2016 年粪检发现本地人群感染病例12 例,流动人群感染病例1 例;5 年累计监测家畜2 598 头·次,未发现感染性家畜;累计进行钉螺调查7 441. 09 hm2,2019 年活螺平均密度降至最低,未查获感染性钉螺;采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累计检测混合钉螺样本554 份,2017 年检出阳性混合样本3 份。结论 岳阳市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全市钉螺面积较大,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依然存在。今后应继续加大查治病、健康教育和钉螺控制等综合防治措施力度,完善血吸虫病监测体系,推进消除血吸虫病进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016—2020年湖北省孝感市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数据,为掌握血吸虫病流行趋势、科学评价防治效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6—2020年在孝感市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16个监测点开展人畜血吸虫感染、螺情及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6—2020年,孝感市无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发生。5年在16个监测点累计查出血检阳性660例,血检阳性率由2016年的2.08%下降到2020年的0.97%,男性血检阳性率高于女性、60~岁年龄组血检阳性率高于其他年龄组;未检出粪检阳性病例和阳性家畜。活螺平均密度为0.05~0.06只/0.1 m2,有螺框出现率由2016年的2.99%上升到2020年的3.92%,但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结论 2016—2020年孝感市血吸虫病疫情显著下降;今后需继续健全敏感有效的血吸虫病监测体系,重点加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及流动人口管理。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分析2015—2019年镇江市国家监测点血吸虫病监测结果,为巩固血吸虫病防治成果、及时处置风险因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2019年在镇江市设立7个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要求,对本地居民和流动人群、牛羊等家畜血吸虫感染情况以及钉螺孳生环境等进行系统监测,对5年血吸虫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5—2019年,镇江市7个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开展本地人群和流动人群血吸虫病血清学筛查15 848人·次和7 779人·次,血检阳性率分别为0.95%~1.75% 和0.14%~0.91%,均未发现病原学阳性者;筛查牛、羊、猪等各类家畜1 885头·次,均未发现粪检血吸虫阳性家畜。累计调查各类钉螺孳生及可疑钉螺孳生环境3 333.79 hm2,查出有螺面积108.71 hm2,其中钉螺复现面积50.97 hm2;5年活螺密度为0.007~0.125只/0.1 m2,呈逐年增高趋势(χ2 = 2 732.626,P < 0.01),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结论 镇江市血吸虫病疫情已维持在较低水平,防治成果较为巩固。但钉螺分布仍较广,血吸虫病传播危险因素依然存在。今后要加强钉螺控制等综合措施,及时发现和处置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推进消除血吸虫病进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目的 了解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西溪湿地) 血吸虫病疫情动态和流行现状。方法 方法 根据 《浙江省血吸虫病 监测点监测方案》 要求, 2012-2014年对西溪湿地螺情、 周边常住居民、 流动人口感染状况等进行监测。结果 结果 2012- 2014年西溪湿地公园累计查螺12.31 hm2 , 监测外来植物75 379株, 植被4 965 m2 , 均未发现钉螺。常住居民血检阳性率 为0.71% (5/706), 流动人员血检阳性率为1.36% (25/1 834), 2014年发现1例输入性慢性血吸虫病病例。2013年开展流 动人口感染状况和血防知信行专题调查, 共调查3 006人, 血检阳性率为0.63% (19/3 006); 流行区组和非流行区组各调 查1 503人, 其血检阳性率分别为1.00% (15/1 503) 和0.27% (4/1 50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6.41, P < 0.05); 血检阳性 者粪检均为阴性; 流动人口对 《血吸虫病防治条例》 及钉螺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均较低。外来钉螺室内模拟存活试验显示, 观察3个月和6个月时钉螺存活率分别为58.33%和1.25%。结论 结论 西溪湿地适宜钉螺孳生繁殖, 当地流动人口中的输入 性血吸虫病病例对该地疫情构成了严重威胁。今后应加强钉螺、 流动人口监测及健康教育等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浙江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为制定新监测方案、巩固消除成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5—2019年,浙江省在血吸虫病历史流行区设立54~55个国家监测点、在6个地区设立风险监测点,开展血吸虫病病情、钉螺分布、野粪等疫情和风险因素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5—2019年,浙江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开展本地人群血清学筛查34 530人·次,血检阳性率为0.29%~0.68%,未发现病原学检查阳性者;累计开展流动人群血清学筛查62 086人·次,血检阳性率为0.32%~0.56%,共发现血吸虫感染者27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其中3例为埃及血吸虫病病例、1例为急性日本血吸虫病病例),流动人群血吸虫校正感染率为0.01%~0.07%;累计筛查家畜829头,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家畜;在固定监测点累计发现有螺面积10.55 h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在风险监测点累计发现有螺面积2.89 h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累计检查各类野粪305份,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结论  浙江省血吸虫病消除成果巩固,但残存钉螺、输入性病例等血吸虫病重新传播流行的风险因素仍未彻底消除。今后仍须进一步加强螺情和输入性传染源的监测和防控力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2004—2020年江西省鄱阳县血吸虫病疫情动态变化,为制定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04—2020年江西省鄱阳县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资料及2005—2020年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数据,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分析。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对鄱阳县血吸虫病流行趋势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20年鄱阳县人群血吸虫病血清学与病原学检查阳性率分别从24.39%(24 976/102 397)和4.53%(259/5 721)下降至5.37%(2 421/45 100)[年度变化百分比(APC) =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 = -8.64%]和0(0/3 963)(APC = AAPC = -32.07%),变化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1)。2013—2020年鄱阳县耕牛血吸虫病血清学检测阳性率从1.21%(294/24 332)下降至0.58%(35/5 999),变化趋势有1个趋势变化连接点(AAPC = -8.20%,P > 0.05)。2004—2020年鄱阳县未曾新查出有螺乡与有螺村,查出有螺面积占查螺总面积比例有3个趋势变化连接点(AAPC = -2.30%,P > 0.01)。2005—2020年,鄱阳县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本地居民血检阳性率及校正感染率分别从60.82%(742/1 220)和10.16%(124/1 220)降至5.73%(70/1 221)和0,血检阳性率(APC = AAPC = 17.47%,P < 0.01)与校正感染率(APC = AAPC = -44.92%,P < 0.01)变化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仅2005、2007年在本地家畜中分别查出10头和2头血吸虫感染牛,感染率分别为10.00%(10/100)和13.33%(2/15);仅于2008—2009年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未发现血吸虫核酸阳性混合钉螺样本。结论 2004—2020年鄱阳县血吸虫病疫情下降趋势显著,但巩固防治成果及消除血吸虫病仍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报了2020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并对全国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工作数据和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监测数据进行了汇总和分析。截至2020年底,全国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中,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继续巩固血吸虫病消除成果,四川、江苏省维持传播阻断标准,云南、湖北、安徽、江西、湖南等5个省维持传播控制标准。全国共有450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28 376个流行村,流行村总人口7 137.04万人;全国450个流行县(市、区)中,337个(74.89%)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98个(21.78%)达到传播阻断标准、15个(3.33%)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020年,全国尚存晚期血吸虫病患者29 517例。2020年,全国共开展询检查病11 117 655人,阳性1 798 580人;开展血检查病5 263 082人,阳性83 179人;开展病原学检查273 712人,阳性3人,其中急性血吸虫病病例1例。2020年,全国共有19 733个流行村开展了钉螺分布调查,7 309个村查出钉螺,占调查总数的37.04%,新查出 15个有螺村;共查螺736 984.13 hm2,查出有螺面积206 125.22 hm2,其中新发现有螺面积1 174.67 hm2,感染性钉螺面积1.96 hm2。2020年,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现有存栏耕牛544 424头,血检查病147 887头,阳性326头;开展粪检查病130 673头,未发现粪检阳性耕牛。2020年,全国共治疗血吸虫病患者19 214例,扩大化疗964 103人·次;扩大化疗耕牛266 280头·次;开展药物灭螺总面积136 141.92 hm2,实际药物灭螺71 980.22 hm2,环境改造灭螺1 464.03 hm2。2020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中,居民和耕牛平均血吸虫感染率均为0,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疫情数据分析显示,全国血吸虫病呈低度流行水平,全国如期实现《“十三五”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目标,但局部地区疫情有所反弹,仍需开展血吸虫病精准防控、强化血吸虫病疫情及风险监测,在巩固血吸虫病防治成果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消除进程。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报了2021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并对全国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工作数据和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监测数据进行了汇总和分析。截至2021年底,全国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中,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继续巩固血吸虫病消除成果,四川、江苏省维持传播阻断标准,云南、湖北、安徽、江西、湖南等5个省维持传播控制标准。全国共有451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27 571个流行村,流行村总人口7 325.06万人;451个流行县(市、区)中,339个(75.17%)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100个(22.17%)达到传播阻断标准、12个(2.66%)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021年,全国尚存晚期血吸虫病患者29 037例。2021年,全国共开展血吸虫病血检查病4 405 056人,阳性72 937人;开展粪检查病220 629人,阳性3人。全国共有19 291个流行村开展了钉螺分布调查,7 026个村查出钉螺,占调查总数的36.42%,新查出12个有螺村;累计查螺686 574.46 hm2,查出有螺面积191 159.91 hm2,其中新发现有螺面积1 063.08 hm2,复现钉螺面积5 113.87 hm2。血吸虫病流行区现有存栏耕牛525 878头,累计血检查病115 437头,阳性231头;开展粪检查病128 719头,未发现粪检阳性耕牛。全国共治疗血吸虫病患者19 927例,扩大化疗729 113人·次,扩大化疗耕牛256 913头·次;累计开展药物灭螺总面积117 372.74 hm2,实际药物灭螺65 640.5 hm2,环境改造灭螺1 244.25 hm2。2021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中,居民和耕牛平均血吸虫感染率均为0,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疫情数据分析显示,2021年全国血吸虫病呈低度流行水平,但达标进程减缓、钉螺面积略有反弹;需加强钉螺扩散与控制研究,强化血吸虫病监测预警,防止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扬中市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为完善当地血吸虫病防治对策和巩固防治成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要求,于2015-2018年对扬中市指南村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进行螺情、人畜血吸虫病病情、野粪等监测。结果 2015-2018年,扬中市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有螺面积和活螺平均密度分别由8.10 hm2、0.27只/0.1 m2降至2.72 hm2和0.07只/0.1 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开展本地人群和流动人群血清学血吸虫病筛查2 034人·次和858人,血检阳性率为0.59%~1.98%,未发现病原学检查阳性者;共检测羊79只,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未发现牛等其他家畜养殖;在有螺区域内未发现野粪。结论 扬中市血吸虫病防治效果显著,但仍有钉螺孳生,应进一步加大对钉螺等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因素监测,以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2004—2020年安徽省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为制定该省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2004—2020年安徽省血吸虫病疫情数据,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对血吸虫病疫情趋势变化进行分析。以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average percent change, AAPC)评价人、牛和钉螺血吸虫感染变化趋势,并应用相关分析法探究人群血吸虫感染率、牛血吸虫感染率和感染性钉螺密度变化趋势间的相关性。结果 2004—2020年,安徽省人群血吸虫感染率持续下降,年均下降14.8%[(AAPC = -14.8%,95%置信区间(confidential interval, CI):(-18.9%,-10.5%),P < 0.01)]。2004—2015年,安徽省牛血吸虫感染率持续下降 [AAPC = -31.3%,95% CI:(-35.1%,-27.2%),P < 0.01)], 2016—2020年连续5年感染率为0。2004—2020年,安徽省有螺面积年均下降0.7% [AAPC = -0.7%,95% CI:(-1.2%,0.3%),P < 0.05)],活螺密度年均下降9.2% [AAPC = -9.2%,95% CI:(-18.3%,1.0%),P = 0.08];2004—2012年感染性钉螺密度持续下降 [AAPC = -35.6%,95% CI:(-49.2%, -18.3%),P < 0.01], 2013—2020年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004—2020年,安徽省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和牛感染率、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和感染性钉螺密度、牛血吸虫感染率和感染性钉螺密度间均具有显著相关性(r = 0.959、0.823、0.902, P均< 0.01)。 结论 2004—2020年安徽省人、牛、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均呈下降趋势,且三者间显著相关;有螺面积下降幅度较小、钉螺分布范围仍较广,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依然存在,仍需加强精准防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芜湖市2009–2018年血吸虫病疫情,为调整、制定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9–2018年芜湖市血吸虫病疫情数据,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9–2018年芜湖市人群血吸虫病患病率从2009年的0.450%下降至2018年的0.035%,下降了92.22%(χ2 = 16 128.307,P < 0.01);家畜血吸虫感染率从0.483%下降为0(χ2 = 27.570,P < 0.01)。有螺面积由2009年的1 501.07 hm2增加到2018年的4 408.62 hm2,增加了193.70%。自2012年起未查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自2016年起未再发现粪检阳性血吸虫病病人和病畜。结论 目前,芜湖市血吸虫病疫情已处于低流行状态,但有关血吸虫病流行与传播的因素依然存在。今后仍应加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完善和加强监测体系和应急响应机制,以巩固血防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