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探明有毒植物箭叶橐吾(Ligularia sagitta)的内生真菌种类及其组织分布特性,本试验对植物样品进行表面消毒后分离其内生真菌,采用形态学和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分析技术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种属鉴定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从箭叶橐吾中分离到21株内生真菌,属于3纲、3目、7科、9属。根据亲缘关系,将其主要分为种群I[以柄孢壳菌属(Podospora sp.)为代表]和种群II[以交链孢霉属(Alternaria sp.)为代表],其中交链孢霉属和柄孢壳菌属均占分离菌株的19.05%,为其优势菌属,主要分布于花和叶。箭叶橐吾的内生真菌在花中分布最普遍(占分离菌株的42.86%),其次为叶(占分离菌株的38.10%)、茎(占分离菌株的14.29%)和根(占分离菌株的4.76%)。结果表明,内生真菌在箭叶橐吾中的分布存在明显组织差异。  相似文献   

2.
旨在探讨有毒植物披针叶黄华内生真菌种类与种群分布情况,本试验以采自青海的披针叶黄华为试验材料,用表面消毒法对样品消毒后进行内生真菌分离,结合形态学鉴定和5.8S rDNA-ITS序列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种属鉴定,并应用MEGA7.0软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从披针叶黄华中共分离获得29种内生真菌,分属于7纲、9目、11科、12属。披针叶黄华内生真菌总相对分离频率为79.31%,其中,叶的内生真菌种类最多(41.38%),茎次之(37.93%),种子(13.79%)和根(6.90%)相对较少;根据系统发育分析,所有内生真菌分属于两大种群,种群间亲缘关系较近。综上表明,披针叶黄华内生真菌种类丰富,青霉属是优势菌属。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毛序棘豆中内生真菌的种属及种群分布情况,对采集于甘肃省通渭县毛序棘豆样品,运用表面消毒法消毒样品后进行内生真菌分离,采用形态学和ITS序列分析技术对所得菌株进行种属鉴定,并通过MEGA5.05软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从毛序棘豆(根、茎、叶)中共分离得到内生真菌29株,经鉴定,分属于4纲、5目、6科、10属;其中茎的分离率(39.13%)最高,根(23.91%)次之,叶(11.11%)最少;而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和镰刀菌属(Fusariumsp.)是毛序棘豆内生真菌的优势菌属,其相对分离频率分别为27.59%和17.24%;木霉菌属(Trichodermasp.)为毛序棘豆内分布最广泛的菌属,在根、茎、叶中均有分布;将所得菌株作系统进化分析,并根据其亲缘关系远近分为Ⅰ和Ⅱ两大种群。本试验结果表明,毛序棘豆内生真菌数量、种类与种属分布存在明显组织差异,茎是内生真菌侵染和定植的主要部位且真菌多样性最高。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西藏藏沙蒿内生真菌种类与种群分布情况,对采集自西藏曲水的藏沙蒿样品表面消毒后进行内生真菌分离,并采用形态学和ITS序列分析技术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种属鉴定,通过MEGA7.0软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藏沙蒿内存在丰富的内生真菌,从其根、茎、叶和花组织中共分离到48株真菌,总相对分离频率为85.42%。其中镰刀菌属(Fusarium sp.)在上述组织内均存在,分布最为广泛,而链格孢菌属(Alternaria sp.)在藏沙蒿植株内分离频率最高,是藏沙蒿内生真菌的优势菌属。研究结果可进一步丰富蒿属植物内生真菌的多样性,也为藏沙蒿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甘草内生真菌分离及其抑菌活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药用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内生真菌资源多样性及其抑菌活性特征,通过组织块法对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并选择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枸杞黑果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ium f.sp.cucumeris)、黄瓜立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5种植物病原真菌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4种细菌作为供试指示菌,采用对峙法和改进的菌块法测定抑菌活性。试验结果显示,从甘草根、茎、叶中分离出20株内生真菌,其中根部最多,占分离菌株总数的65.0%,其次为茎部,叶部最少;经形态学初步分类鉴定归于2目2科5属,梭孢霉属为优势菌属,占分离菌株总数的70.0%;在分离的内生真菌中有15株菌对1种或1种以上供试植物病原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为分离内生真菌总数的75.0%,19株菌对1种或1种以上供试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为分离内生真菌总数的95.0%;有7株内生真菌对枯草芽孢杆菌拮抗活性差异显著(P<0.05),有 8株内生真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拮抗活性差异显著,有3株内生真菌对大肠杆菌拮抗活性差异显著,有1株内生真菌对革兰氏阴性铜绿假单胞菌拮抗活性差异显著,其中菌株RLEFR015对番茄灰霉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拮抗活性差异显著,菌株RLEFR010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拮抗活性差异显著,菌株RLEFR002对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供试细菌拮抗活性差异显著;菌株RLEFR015、RLEFR002、RLEFR010均为梭孢霉属,为高活性菌株。甘草内生真菌具有多样性和抑菌活性,多数菌株对供试病原真菌和病原细菌具有拮抗活性,对革兰氏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阳性枯草芽孢杆菌拮抗活性较强,预示着甘草内生真菌具有重要的资源价值。  相似文献   

6.
null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调查了中国西北和东部地区不同生境的拂子茅属Calamagrostis植物中Neotyphodium属内生真菌的分布。采样范围包括新疆、青海、甘肃、江苏、安徽、浙江、上海7省(市、区),共采集拂子茅属植物样品426株。调查发现西北3省(区)所有276个拂子茅属植物样品中都不含有内生真菌;而采集自东部的样品中,南京的无性系拂子茅属植物和黄山的拂子茅C. epigeios含菌率为100%。但是,采自南京抽穗的拂子茅却完全不含内生菌。通过研究分离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发现南京与黄山的菌株都具有Neotyphodium属内生真菌的典型特征,而它们之间在菌落形态、生长速度、孢子大小等方面又存在较明显差异。以上结果说明我国拂子茅属植物及其中的禾本科植物内生真菌具有一定的生物多样性,拂子茅属植物中的内生真菌含量受地理环境以及宿主植物种类的影响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药用植物柽柳内生真菌资源的多样性及其抑菌活性特征,通过组织块法对内生真菌进行了分离,并选择小麦全蚀病菌、枸杞黑果病菌、番茄灰霉病菌、黄瓜枯萎病菌、黄瓜立枯病菌5种植物病原真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4种细菌作为指示菌,采用对峙法和改进的菌块法测定其抑菌活性。结果显示,从柽柳不同组织器官中分离出18株内生真菌,茎部最多,根部次之,叶部最少;经形态学初步分类鉴定归于2个目,3个科,7个属;有11株菌对2种或多种植物病原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占菌株总数的61.1%,有8株内生真菌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占分离菌株总数的44.4%;活性内生真菌菌株TCEFL001分别对枸杞黑果病菌、小麦全蚀病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属于组丝核菌属。药用植物柽柳具有较为丰富的内生真菌资源,其开发和利用值得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8.
中国主要疯草内生真菌分离鉴定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探明中国西部草地主要疯草内生真菌的种类及其分布,并通过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抑菌活性筛选,为疯草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将采自青海和内蒙古草地的小花棘豆、黄花棘豆、甘肃棘豆、急弯棘豆、兰花棘豆和变异黄芪,运用表面消毒法进行内生真菌分离纯化;采用形态学和结合rDNA-ITS序列分析技术种属鉴定,NJ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并分析其亲缘关系;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埃希菌和沙门菌为测试菌株,用纸片法进行抑菌活性筛选。结果从中国6种主要疯草中分离获得265株内生真菌,合并得到38株,30株分属12科19属,8株未确定科。其中镰刀菌属、链格孢属和拟青霉属是优势种群,分别占总菌株的16.98%、11.32%和9.81%;系统发育分析显示,38株内生真菌绝大部分具有较高亲缘关系,仅少数亲缘关系偏低,其亲缘关系的远近受疯草种类、部位及生态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抑菌试验结果表明,38株内生真菌有29株次生代谢产物至少对1种测试病原菌有抑菌活性,占总分离菌株的76.32%,其中有2株次生代谢产物对4种测试病原菌均有较强抑菌作用。中国西部草地疯草含有丰富的内生真菌,不同生态地域的疯草内生真菌分布存在空间差异性,其次生代谢产物中存在丰富的天然抑菌活性物质,可作为筛选抑菌活性物质的新资源。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宁夏干旱荒漠区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及区系组成,为苦豆子内生真菌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从宁夏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和土壤类型的6个样区采集苦豆子样品30份,采用组织匀浆法从植株的根、茎、叶和种子中分离内生真菌,根据培养性状、菌落、孢子等形态特征,结合rDNA-ITS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根据内生真菌的相对频率、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相似性系数分析其区系组成特点。结果表明,从30份样品中共分离得到内生真菌213株,分别属于19个属,其中镰刀菌属(Fusarium)、链格孢属(Alternaria)和茎点霉属(Phoma)为优势属。苦豆子内生真菌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组织特异性,根部的内生真菌数量高于其他部位,茎部内生真菌多样性指数最高。植被类型中,沙生植被草原(样区Ⅴ)分离的内生真菌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而荒漠草原(样区Ⅲ)最低。荒漠草原(样区Ⅰ)和沙生植被草原(样区Ⅴ)内生真菌群落有密切的相似性。可见,苦豆子蕴含丰富的内生真菌资源,其内生真菌具有很高的宿主特异性,且分布受生境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了弄清云南苹果产区根际真菌种群与分布,从云南主要苹果产区的6个市(县)采集根部病害样品,观察并记录其在田间的危害症状,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与纯化获得200份真菌分离物,利用真菌ITS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并与序列BLAST比对,同时结合真菌形态分析鉴定分离获得的真菌属种。研究表明苹果根际真菌包含有致病菌、有益拮抗真菌、腐生菌、内生真菌与环境代谢真菌几种类型。在分离获得的真菌分离物中,根腐病致病菌和拮抗真菌占大部分,分离率分别为31.15%和22.11%,其次为果实病害的致病菌分离率为8.04%,叶部病害的致病菌分离率为7.04%,腐生菌种群获得分离率为4.02%,枝干病害的致病菌分离率为2.5%,内生真菌粉红螺旋聚孢霉分离率为1%,木质纤维素降解真菌粗糙脉孢菌分离率为0.5%。此外,研究发现一些功能尚无研究的根际真菌。根腐病优势致病菌尖孢镰刀菌分布于马龙、泸西,具有较高检出率,宁蒗次之,其余果园没有检测出此菌;腐皮镰刀菌仅分布在宁蒗、泸西、与丽江;引起苹果轮纹病和苹果枝干溃疡病的葡萄座腔菌分布于马龙、昭通、泸西;属于拮抗性真菌的木霉属和毛霉属真菌在云南苹果产区分布广泛。 研究推断苹果园根际微生物是存在致病菌与生物防治菌之间的互相对抗与斗争。根际腐生,功能不明的微生物需要进一步研究明确。研究为云南苹果果园根部病害的防控,调整根际微生物菌群促进苹果产量品质的提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species of endophytic fungi from a poisonous plant, Delphinium grandiflorum L. In this experiment, surface disinfection was used for separation, morp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was used, and phylogenetic tree was constructed using ITS sequence to determine the species of endophytic fungi.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22 species of endophytic fungi were isolated from D. grandiflorum L., they were main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ir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belonging to 6 classes, 6 orders, 6 families, and 7 genera. Among them, Alternaria sp. was the dominant species (accounting for 31.82% of the isolated strains, mainly distributed in flowers and leaves), endophytic fungi are most commonly distributed in flowers (accounting for 40.91% of the isolates), followed by leaves (31.82%), roots (22.73%) and stems (4.55%).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endophytic fungi in D. grandiflorum L. is different in different tissues.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青海野生型斜茎黄芪(Astragalus adsurgens)是否存在产苦马豆素内生真菌,本试验采用植物组织表面消毒法对斜茎黄芪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培养,运用形态学观察和内部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分析鉴定分离获得的内生真菌种属,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应用薄层层析法对斜茎黄芪和优势菌发酵液中的苦马豆素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从斜茎黄芪中共分离出26株菌株,分属于5纲、5目、7科、7属,4株未定属。其中由根中分离的链格孢菌属(Alternaria sp.)是斜茎黄芪的优势菌属,分离率为23.08%。从薄层层析结果可以看出,斜茎黄芪和优势菌发酵液中均未检测到苦马豆素。上述结果表明,野生型斜茎黄芪不属于疯草类有毒植物,这为该植物的后续资源化利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线叶嵩草内生细菌X4分离自东祁连山高寒草地,对其产吲哚乙酸、解磷、抗菌和耐盐特性及其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其在含色氨酸的金氏培养基中分泌吲哚乙酸的量为50.74 mg/L,溶磷圈直径/菌落直径(D/d)值分别为3.23和4.31,对辣椒立枯丝核病菌、黄瓜枯萎病菌、油菜菌核病菌及番茄灰霉病菌都有抑制作用,且致菌丝生长畸形,菌落生长的酸碱度范围为7~10,耐NaCl溶液范围为<7%,菌体短杆状,革兰氏阴性,无芽孢,16S rDNA序列与普城沙雷氏菌(Serratia plymuthica)最为接近。该菌具有微生物杀菌剂、改良土壤等潜力。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不同生境巨菌草(Pennisetum sp.)内生细菌群落组成多样性,明确促生菌株的促生特性,本试验采用菌株16S rDNA全序列分析法,对5个不同生境的巨菌草中内生细菌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并以溶磷、固氮、产吲哚乙酸(Indoleacetic Acid,IAA)、产铁载体和抑菌活性等为筛选标准,对初筛菌株进行多项促生活性测定。本研究中,从巨菌草植株中共分离得到187株内生菌株,其中86株具有分泌IAA的能力,占全部菌株的46%,菌株XJ-4产IAA的能力最强,分泌的IAA浓度为30.13 mg·L-1;47株具有溶磷能力,占全部菌株的25%,菌株FJ-23,FJ-15溶磷能力最高,分别为7.10 mg·L-1和7.35 mg·L-1;128株可以在Ashby无氮培养基中正常生长,表明64%的巨菌草内生细菌都具有潜在的固氮能力;34株可以在产铁载体的培养基中正常生长,表明18%的菌株产铁载体;试验中,80%以上的内生细菌对1种或者多种指示菌具有抑制作用,其中菌株SX-21,SX-30,SX-1,NY-10表现出对3种指示菌的广谱性抑菌活性,菌株SX-30对玉米大斑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抑菌圈达到30 mm。供试菌株共产生了23种遗传图谱类型,通过对每种图谱类型的代表性菌株进行16S rDNA全序列分析,23株菌株分别归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根瘤菌属(Rhizobium)、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巨菌草中具促生特性的内生细菌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可为进一步构建巨菌草促生菌菌群提供良好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5.
植物的根、茎、叶具有各自的生理功能和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本研究以带有Epichloё内生真菌的布顿大麦(Hordeum bogdanii)(E+)和不带内生真菌的布顿大麦(E-)为试验材料,用50 mmol·L-1和100 mmol·L-1的混合碱(Na2CO3∶NaHCO3=1∶1)处理21 d后分别观察植物根、茎、叶显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碱胁迫导致根的表皮出现皱缩和破裂,减小了根的维管束面积,增加了导管直径、表皮和内皮层厚度,并且E+的皱缩程度小于E-。碱处理使E+植株茎的气腔直径降低,表皮厚度升高。碱胁迫减小了叶的维管束面积和导管直径,增大了泡状细胞面积,且E+的维管束面积、导管直径和泡状细胞面积大于相同处理条件下的E-植株。内生真菌通过改变宿主植物根、茎和叶的显微结构,促进宿主植物在碱胁迫中加快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增加对细胞的保护和减少水分的散失以及提高植物的气体交换能力。  相似文献   

16.
小花棘豆是广泛分布于内蒙古草原和荒漠区的一种有毒植物,其主要毒性成分为有毒生物碱——苦马豆素(swainsonine,SW),牲畜采食后可引起中毒,甚至死亡,给当地畜牧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本研究旨在探究内蒙古不同小花棘豆种群植株苦马豆素及其与内生真菌关系。采集内蒙古8个样地120株小花棘豆,利用萃取、离心、离子交换层析法提取和纯化植物单株和菌丝体的SW,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检测SW水平,取茎和叶外植体分离培养内生真菌,提取植物和真菌的总DNA,扩增真菌特异序列,利用内生真菌微生物学特征和DNA序列比对进行鉴定。结果显示:8个种群共111株小花棘豆检测出SW,最高水平为369.05 μg·g-1,平均水平32.78 μg·g-1,从38株小花棘豆分离培养出内生真菌,纯培养下菌丝体呈松散白色绒毛状,菌落圆形、隆起、边缘整齐、辐射状生长,颜色逐渐呈现灰色、深灰色或褐色至深褐色,内生真菌均测出SW,其水平为0.83~2 573.24 μg·g-1,经微生物学研究及5.8S rDNA/ITS序列比对分析,在属水平上鉴定该内生真菌为Alternaria。有Alternaria内生真菌的小花棘豆植株含SW,无该内生真菌的植株不含SW,培养的Alternaria内生真菌合成了S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