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研制了一种以活性氧化铝为基质、CaCl2为吸湿盐的新型复合吸附剂,可用于以水为吸附质的热化学吸附储热系统,并对其内部结构、吸附性能和储热性能进行了研究。利用恒温恒湿箱确定出现溶液泄漏现象的最大含盐量,并对30℃和多种相对湿度工况下的动态和平衡吸附特性进行测量,研究了含盐量和相对湿度对吸附剂的吸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含盐量和相对湿度越大,复合吸附剂的吸水能力越强。利用全自动比表面积与孔隙度分析仪测量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利用同步热分析仪测试了复合吸附剂的储热密度,其中含盐量最高的复合吸附剂的储热密度最高,质量和体积储热密度分别达到0.51 kW·h/kg和610.2 kW·h/m3,具有良好的储热性能。  相似文献   

2.
研制了一种以活性碳纤维毡为基质、氯化锂(LiCl)为吸湿盐的复合吸附剂,并辅以硅溶胶进行固化成型。该复合吸附剂可用于以水为吸附质的热化学吸附储热系统,并对其微观结构、吸附性能和储热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制备了不同含盐量的复合吸附剂样品,并根据样品的溶液泄漏现象,确定ACFLi30为最佳样品。通过试验测量,获得ACFLi30样品的热导率、孔比表面积、孔体积和孔径等参数。并对多种温湿度工况下的平衡和动态吸附性能进行测试,研究了不同温湿度条件下样品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样品的吸水量可达1.1 g/g(20℃、75% RH)。利用同步热分析仪测试了复合吸附剂的储热密度,ACFLi30的质量和体积储热密度分别达到1.08 kW·h/kg和588.2 kW·h/m3。与膨胀蛭石和活性氧化铝等基质相比,活性碳纤维毡基质在体积储热密度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3.
王震  闫霆  霍英杰 《化工进展》2022,41(8):4425-4431
热化学吸附储热具有储热损失小、储热密度高、可实现冷热复合储存等优点,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以MnCl2/NH3作为吸附储热工质对,基于热化学吸附技术构建了热化学吸附储热实验平台,对MnCl2/NH3热化学吸附系统的储热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解吸充热温度、吸附放热温度、冷凝/蒸发温度分别为162℃、45℃和25℃的运行条件下,试验获得的吸附储热密度最大,其值为1296.36kJ/kg MnCl2或1101.90kJ/kg固化复合吸附剂。当放热温度从45℃增大到85℃时,热化学吸附储热系统的吸附储热效率从38.98%降低至24.08%。由于传热传质、化学反应动力学等因素的影响,相同运行工况下吸附储热系统实际所获得的储热性能要低于理论值。  相似文献   

4.
李威  王秋旺  曾敏 《化工学报》2021,72(5):2763-2772
以水合盐K2CO3·1.5H2O和膨胀石墨(EG)分别作为化学蓄热材料和多孔基质,研制了复合储热吸附剂K2CO3@EG。对该复合吸附剂和未掺杂膨胀石墨的纯水合盐就脱附储热、吸附性能、循环稳定性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复合吸附剂所需的脱附温度降低,对吸附质的吸附动力学性能也有明显提升且可有效避免潮解现象。经过连续15次的脱附-水合循环实验后,纯盐和复合吸附剂的储热密度分别下降27.6%和10.9%。此外,对储热单元的数值研究结果初步验证了该蓄热体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许嘉兴  李廷贤  王如竹 《化工学报》2016,67(Z2):348-355
制备了一种以13X沸石分子筛为多孔基质材料、氯化镁为反应盐的高性能复合吸附储热材料,并对其吸附性能和储热密度进行了深入研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形态特征进行了表征;使用全自动比表面积与孔隙度分析仪(ASAP 2460)测试了复合材料的孔体积;使用恒温恒湿箱对复合吸附材料的吸附性能进行了测试,其中含盐量29%(质量分数)的复合吸附材料达到了0.75 g·g-1的平衡吸附量,探讨了含盐量和相对湿度对复合吸附材料吸附性能的影响规律;利用激光热导仪(LFA)测试了纯沸石以及复合吸附材料的热扩散系数;利用同步热分析仪(STA)测试了复合吸附材料的储热密度,其中含盐量最高的复合吸附材料质量储热密度达到1628 kJ·kg-1,体积密度高达412 kW·h·m-3,定量地分析了氯化镁/沸石复合材料耦合物理吸附、化学吸附与吸收过程的多形态储热密度。  相似文献   

6.
苗琪  张叶龙  贾旭  金翼  谈玲华  丁玉龙 《化工进展》2020,39(4):1308-1320
化学吸附储热技术近年来在太阳能利用和中低温余热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与传统的显热储热和相变储热技术相比具有储热密度高、储热损失小、可实现冷热双储等优点,然而其传质传热问题和液解问题导致的吸附性能和循环稳定性能的降低限制了其规模化应用。本文综述了利用矿物基多孔结构材料对化学吸附材料进行封装的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总结了近年来石墨、蛭石等不同矿物基化学吸附储热材料的特点及其在化学吸附系统中的应用,主要介绍了矿物基化学吸附材料的两种体系(无机盐-水体系和氯盐-氨体系)的传质传热、化学吸附热等性能,并进一步指出了矿物基化学吸附储热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开发新型矿物基复合材料和优化化学吸附系统是未来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7.
刘亮  吴爱枝  黄云  黄剑 《化工学报》2020,71(z2):314-320
以适合工业储热的复合无机相变储热材料硝酸盐(KNO3、NaNO3)和碳酸盐(Li2CO3、K2CO3、Na2CO3和CaCO3)为相变组分,研究了4种不同配比硝酸盐相变组分和6种不同配比碳酸盐相变组分的热性能(熔点、潜热)差异,分别优选出一种熔融盐相变组分配比。利用多孔载体吸附原理,制备出两种最佳配比的复合熔融盐类储热材料,分析了储热材料在不同介质气氛中(Ar和air)分解难易程度,TG-DSC-MS联用测试的高温热分解产物表明,复合硝酸盐类储热材料在中温(300℃)储热时,物理化学性能稳定,安全性较好,但在高温(500℃以上)时易分解成NO和NO2,且air气氛中更易生成有毒气体;而复合碳酸盐类储热材料在air中比在Ar中更易生成CO而影响储热过程中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储存120℃以下的热能,提出了以水为介质的热化学吸附储热方法。配制了一种以膨胀蛭石为多孔基质、氯化钙为反应盐的新型复合吸附剂,并对其进行了微观形貌表征、吸附性能测试、同步热分析测试和储热密度的理论计算。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测显示膨胀蛭石特有的片层状的大孔结构产生了相对巨大的孔体积;利用恒温恒湿箱实验排除有溶液泄漏问题的含盐量;通过恒温恒湿箱对30℃、3种相对湿度下的动态吸附过程进行测试,分析了含盐量和相对湿度对吸附特性的影响,证实了该复合吸附剂具有3个不同的吸水阶段,包括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和溶液的气-液吸收过程;利用同步热分析测试(STA)和数值计算进一步对上述3个吸附过程的吸水量、吸附热和反应温度进行分析。最终优选出含盐量47.9%(质量分数)的复合吸附剂,其吸水量高达1.24 g·g-1,质量和体积储热密度分别高达1.25 kW·h·kg-1和213.56 kW·h·m-3。  相似文献   

9.
纳米材料能够改善高温熔盐的传热储热性能,提升大规模储热系统的储热和热交换效率,但目前仍未找到纳米熔盐的高效大规模制备方法。为优选纳米熔盐的高效大规模制备方法,以二元混合盐为基盐,采用高温熔融法和水溶液法分别制备纳米熔盐,用差示扫描量热法、热重分析法和微观形貌分析法,研究制备方法对纳米熔盐显热和储热性能提升、微观结构的影响,探索纳米熔盐形成机理。结果表明,两种制备方法均在搅拌90 min时制备的纳米熔盐性能达到最优,且高温熔融法制备纳米熔盐的熔化潜热和比热容分别比水溶液法高2.6%和28.18%;两种方法制备纳米熔盐的熔点较小,但对纳米熔盐的微观形貌存在明显影响,云核的形成与结构影响着纳米熔盐的储热性能。相比水溶液法,高温熔融法工艺简单,过程能耗低,纳米熔盐储热性能更好,适用于纳米熔盐的大规模生产和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10.
闫霆  王文欢  王程遥 《化工进展》2018,37(12):4586-4595
化学储热技术通过可逆的化学反应来存储和释放热能,其储热密度远高于显热储存和相变热储存,不仅可以对热能进行长期储存几乎无热损失,而且可以实现冷热的复合储存,因而在余热/废热回收及太阳能的利用等方面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将化学储热分为浓度差热储存、化学吸附热储存和化学反应热储存3类,并针对上述分类的特点及其应用,对化学储热技术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其中主要概括了目前广为关注、有前景的储热材料,总结了化学储热技术当前的研究现状以及最新进展,并且回顾了将化学储热技术应用于储热研究的试验系统。同时,基于研究现状的分析,指出了此项技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相关问题,以期为化学储热技术的发展和走向实际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八面体形态的UiO-66并采用金属Mg掺杂对UiO-66进行改性。为考察最佳掺杂浓度,制备了Mg-UiO-66-n(n为镁锆摩尔比)吸附剂。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红外光谱仪(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对吸附剂的形貌和表面性能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Mg-UiO-66-0.07的吸附脱氯性能以及吸附机制。结果表明,Mg掺杂UiO-66吸附剂已被成功制备;Mg-UiO-66-0.07的吸附效果最佳,吸附时间为4 h,吸附温度为40℃,剂油比为1/40时的脱除率达95.03%,可再生循环使用5次。吸附过程是1个自发的化学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2.
顾清之  赵长颖 《化工学报》2012,63(12):3776-3783
蓄热系统是解决热量供需不匹配的有效方式之一。根据热量储存原理的不同,可以将系统分为显热、潜热和热化学蓄热三种类型,其中热化学蓄热有其独特的优点。基于镁-氢化镁热化学蓄热系统蓄放热时的物理化学过程,建立了系统的二维非稳态数学模型,考虑了不同边界条件对系统的影响,通过数值计算,获得了系统的温度、反应速率、反应进度分布及系统的对外放热功率。研究结果表明:系统的蓄热密度为0.85 kW·h·(kg Mg)-1,热量的传递是影响系统蓄放热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并且当边界对流传热系数保持一定时,存在一个最佳的外界流体温度,使系统的平均放热功率达到最大。在系统以定壁温为边界条件时,系统最大的平均放热功率/质量值为0.79 kW·(kg Mg)-1。  相似文献   

13.
七水硫酸镁是一种具有高储热密度(2.8GJ/m3)、低工作温度(<150℃)的无机盐水合物化学储热材料。开发基于七水硫酸镁的高效热化学储热材料和储热系统,有望在太阳能热利用、工业余热回收、季节性储能、建筑供热等领域取得良好的节能减排应用效果。本文对七水硫酸镁的储热原理、基本物性进行了详细介绍。针对七水硫酸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传质阻力大、使用寿命受限、传热性能不足等缺点,文章综述了通过沸石、高分子泡沫、碳材料等改性制备硫酸镁高性能复合材料及储热器的相关研究,并对此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4.
Magnesium‐based hydrogen storage materials (MgH2, Mg2NiH4, and Mg2Cu‐H) were prepared and their structures were determined by XRD and ICP investigations. Mg2NiH4 has a monoclinic crystal structure and Mg2Cu‐H is a mixture of MgCu2 and MgH2. The effects of magnesium‐based hydrogen storage materials on the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ammonium perchlorate (AP) were studied by thermal analysis (DSC). It was found that magnesium‐based hydrogen storage materials show obvious boosting effects on the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AP. The thermal decomposition peak temperature of AP was decreased, while the heat release of the decomposition of AP was increased. It was revealed that the effects of magnesium‐based hydrogen storage materials on the decomposition of AP become stronger with increasing content.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n the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AP is suggested as follows: hydrogen released from magnesium‐based hydrogen storage materials and Mg, Ni, or Cu react with the decomposed products of AP.  相似文献   

15.
闫霆  王如竹  李廷贤 《化工学报》2016,67(Z2):311-317
对一种基于固-气可逆化学反应的热化学复合吸附储热循环的储热特性以及能量品位提升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以MnCl2/SrCl2/NH3作为工质对进行了实验研究。理论分析表明,热化学复合吸附储热循环不仅可以降低外界驱动热源的温度并保证输出热能温度稳定,而且能大幅度地提升输出热能的温度品位。在MnCl2和SrCl2都参与放热的实验工况下,获得的储热效率为93.31%。MnCl2复合吸附剂的总储热密度按单位质量反应盐MnCl2和单位质量的固化吸附剂计量分别为4393.36和3734.36 kJ·kg-1;SrCl2复合吸附剂的总储热密度按单位质量反应盐SrCl2和单位质量的固化吸附剂计量分别为1947.28和1655.19 kJ·kg-1。结果表明,热化学储热是一种相当有潜力的储热方式,可为低品位热能的高效回收利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The operability of a thermally driven chemical heat pump using the magnesium oxide/water reaction system was demonstrated experimentally. The heat pump system, consisting of a packed bed reactor and a water reservoir, was operated thermally with no mechanical work. The thermal output performance of the reactor bed was measured under pressures between SO and 202 kPa. The heat pump was expected to be applicable as a heat storage system for high efficiency energy utilization in cogene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