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明学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3):673-675,682
依据最新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对长春岭地区的反转构造展开了精细研究.根据该区的构造特征,识别出断层式反转构造和褶皱式反转构造两种典型的正反转构造类型,并进一步研究了反转构造对油气聚集的作用.认为长春岭地区的反转构造形成了有利于油气聚集的圈闭.同时,该区内反转构造具有十分有利的成藏条件.因此,开展长春岭地区反转构造的研究,对于下一步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豫西地区构造样式与油气勘探的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豫西地区构造样式,通过构造样式对本区进一步油气勘探的方向进行探讨。方法通过野外调研、地震剖面勘探及区域构造背景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厘定出4种主要构造样式,即挤压构造、伸展构造、反转构造和垂直构造;与现今勘探结果对比,构造样式与研究区油气聚集有着密切的联系。结论本区油气勘探应注重于伸展构造和挤压构造发育的区块。  相似文献   

3.
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正反转构造特征及演化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已发现了10多个油田及上百个油气藏,该区伴有大量的“下正上逆”的反转断层,且上盘发育有反转背斜。在分析大量地震资料的基础之上,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点,对中央坳陷区的正反转构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的正反转构造平面分布及延伸具有方向性及成带的特点。构造类型发育有穿透断展型、简单断展型、上盘褶皱型、下盘褶皱型和滑脱褶皱型,变型程度依次变弱。反转构造变形程度与油气藏有密切关系,反转构造变形越弱及构造类型越简单,油气保存条件越好。  相似文献   

4.
松辽盆地部中央坳陷区已发现了10多个油田及上百上油气藏,该区伴有大量的“下正上逆”的反转断层,且上盘发育有反转背斜。在分析大量地震资料的基础之上,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点,对中央坳陷区的正反转构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的正反转构造平面分布及延伸具有方向性及成带的特点。构造类型发育有穿透断展望、简单断展型、上盘褶皱型、下盘褶皱型和滑褶皱型,变型程度依次变弱。反转构造变形程度与油气藏  相似文献   

5.
在对含油气组合特征和成藏要素配置关系综合分析基础上,根据断陷盆地发育特征以及天然气藏形成的主控因素,重点分析了地震泵对油气纵向运移的影响,建立了该区油气藏成藏模式,本区发育的油气藏类型主要有构造气藏,岩性气藏和由构造、岩性二者共同控制作用的构造—岩性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以及基岩风化壳油气藏。徐家围子断陷两期构造运动进而形成了正反转构造,为油气提供了良好的构造圈闭及纵向疏导通道。沙河子组共经历了3次生排烃高峰,第一次由于强烈的构造活动,没有聚集成藏,后两次在其他成藏要素的配合下,最终得以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6.
濮城构造油气地质条件优越,但其自身的构造特征及演化仍缺乏精细研究,制约了该区的油气勘探部署。通过综合利用地震和钻孔数据解析了濮城构造的变形特征及演化过程,并探讨了该构造的油气前景。研究表明,濮城构造存在北北东向、北东东-近东西向、近南北向三组断层,发育伸展构造、走滑构造和盐构造三类构造样式,具有南北分段的总体特征。濮城构造的形成演化可划为古近纪裂陷和新近纪-第四纪拗陷两大阶段,前者又可细分为初陷、深陷、萎缩和消亡4个时期。北北东向断层形成于初陷期-深陷期,北东东-近东西向断层、近南北向断层和濮城背斜形成于萎缩期,其中濮城背斜是伸展背景下因盐层的存在导致其上下层系变形不协调而形成的强制褶皱。区内与成藏期油源断裂相沟通的断块型圈闭、背斜型圈闭和裂缝型圈闭都是潜在的有利勘探区,其中濮城背斜转折端及附近原本较致密岩层可能形成裂缝发育区,是值得注意的油气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7.
以区域地质、地震和钻井资料为基础,研究渤南低凸起北斜坡构造脊的成因模式,结合油气成藏要素分析构造脊与油气的内在联系,为油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渤南低凸起北斜坡区在古近纪早期,由于洼隆效应形成了盆地基底构造脊;之后在同沉积褶皱作用下形成了盆地盖层构造脊;最后在晚期反转作用下,龙口19-1N浅层构造脊的规模得到强化.渤南低凸起北斜坡区构造脊有利于形成构造圈闭、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和构造-地层复合圈闭.同沉积褶皱作用形成的构造脊,其上的砂体比反转作用形成的构造脊更发育;反转作用形成的构造脊比同沉积褶皱作用形成的构造脊油气运移更活跃.圈闭与油气运移的时空匹配关系影响圈闭的有效性.在较早形成的圈闭中寻找油气富集块;在凸起上寻找油气聚集的最终归宿;在构造脊上寻找岩性油气藏、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  相似文献   

8.
辽河盆地反转期构造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辽河盆地目前发现7个反转构造带,均呈北东或北北东向展布,正反转构造可分为单一型和复合型2大类。因受力方式的不同,单一型正反转构造可分为挤压倾滑型和压扭型2亚类,复合型正反转构造分为压扭得合型和挤压倾滑复合型2亚类。这些反转构造均经历了裂陷-坳陷-反转的3个发展阶段。纵向上正反转构造的幅度均小于拉张期的构造幅度;平面上由于受力方式和力的大小差异,各个带正反转构造的类型和强度因此不同。正反转构造直接覆于凹陷之上,十分有利于油气聚集保存。  相似文献   

9.
以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深水逆冲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已有的三维地震和钻/测井资料,从下伏塑性泥岩的地震反射结构出发,结合浅层地层沉积特征,分析研究区的构造样式、构造活动期次及构造活动对成藏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研究区下伏塑性泥岩内识别出推挤叠加型滑脱构造样式。其下部为主滑脱面,是盆地内受重力滑脱作用广泛发育的滑脱面,上部为次滑脱面,局部发育。②推挤叠加型滑脱构造的形成和演化经历了逆冲推覆和塑性泥岩挤压2个阶段,从中新世末一直活动至今,是深水逆冲区超大型断背斜圈闭形成的主要原因。③推挤叠加型滑脱构造的发育对油气成藏具有"双刃剑"的影响,其持续性的长期活动有利于大中型圈闭的形成和油气充注,又能降低下伏烃源岩的成熟度,同时也加大了油气保存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溱潼凹陷的构遣样式按照其剖面形态、平面展布和动力学机制可分为伸展构造样式,走滑构造样式、挤压构造样式及反转构造样式,此外还有与火山岩相关的构造样式。本文通过对溱潼凹陷内走滑构造样式的识别及解剖,阐明走滑构造样式的发育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6条区域地震大剖面的研究,揭示了川中地区基底断裂在剖面上和平面上的发育特征。指出基底断层以高角度的逆断层、下正上逆断层和正断层为主。它们在震旦纪已开始发育,在历次构造运动中都有活动。在前中生代主要处于张扭应力背景之下,在中、新生代转化为压扭应为背景。基底断裂在剖面上和平面上都成带发育,构成网格状断裂系统。它们对盖层断裂和褶皱的发育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黄骅坳陷内多数褶皱都是在伸展构造背景下形成的,并与正断层系统紧密联系在一起。根据褶皱枢纽与断层走向的位置关系,黄骅坳陷内褶皱样式基本类型大体可以分为纵向褶皱和横向褶皱。根据褶皱的形成机制,这两种褶皱又可进一步分为牵引褶皱、逆牵引褶皱、滚动褶皱、翘倾式背斜、断层位移褶皱、断线转向褶皱以及叠加形成的各种复式褶皱。这些褶皱受构造演化控制,可互相转化。另外,黄骅坳陷内还存在多种成因与反转断层相关的褶皱。  相似文献   

13.
2D、3D高密度电法探测断层效果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工程项目开展之前,查明工区断层分布情况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目前主要利用2D高密度电法进行探测,现增加了3D高密度电法进行对比分析。为了验证2D、3D高密度电法探测断层的有效性以及了解断层的响应特征,建立正、逆断层两种模型,利用有限元法正演以及最小二乘法反演,对比不同模型之间反演结果的差异性,最后利用野外实例做进一步的分析验证。结果表明:高密度电法探测断层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但是对逆断层的探测效果明显好于正断层; 3D高密度电法得到的数据量丰富,反演深度大,结果也更接近理论模型。野外实测资料进一步验证了模拟结果,所得到的结论对断层的探测以及解释分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反转构造主要指伸展盆地中地堑、半地堑系统遭受挤压变形所产生的压缩构造。它一般经历拉张断陷、稳定坳陷及挤压反转3个演化阶段,构造反转形成的各种褶皱背斜构造直接叠覆在生油断陷之上,生运储配置关系得天独厚,其复杂性及重要性值得深入研究。通过对与反转构造相关的大量文献的调研及对中非B走滑拉分盆地反转构造样式的研究,对反转构造概念的演变、类型的划分、识别、反转率的计算等方面研究进行了全面归纳和总结,并提出了反转构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反转构造类型的划分主要是以断层和褶皱对反转构造的影响和控制作为依据;鉴别反转构造应在区域构造事件、上下构造层褶皱变形特征、断层性质及活动历史等多方面分析基础上进行;利用挤压反转后的断裂和褶皱变形特征可以定性描述构造反转程度,划分为轻微反转、中等反转、强烈反转等,而反转率的计算能够比较好地定量描述反转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系统分析了贝尔凹陷断裂构造特征,研究了断裂的形成演化对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作用。贝尔凹陷自下而上划分为断陷构造层、断-坳转化构造层和凹陷构造层。根据断裂与构造层关系及断裂运动学特征,将贝尔凹陷发育的断层划分为上部断层系、下部断层系和长期发育的断层系断裂3种类型。各个历史演化时期控制着不同成因的断裂发育,贝尔凹陷早期铜钵庙组~大磨拐河组时期的伸展变形控制断陷盆地的发生、发展、消亡的演化过程,伊敏组时期的走滑变形主要形成一系列断裂密集带,同时形成大量次级盖层断层,青元岗组时期的反转构造变形形成了断层型构造反转和局部的背斜型构造反转。断裂的形成和演化影响主力烃源岩的分布和热演化程度,形成多种类型的圈闭,为油气运移提供良好的运移通道。发育长期活动断层的斜坡带和由长期继承性活动断裂与上部断层系构成的密集带是油气运聚成藏的有利指向区,控制着贝尔凹陷油气富集。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断层作用下埋地管道的局部压溃和起皱行为,以黄土地层埋地管道为例,建立了管土耦合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了逆断层作用下埋地管道的变形及局部屈曲过程,研究了内压、径厚比及地层位错量对管道局部屈曲模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地层位错量增大,断层面两侧管道出现应力集中,并逐渐演化为局部屈曲,埋地管道变形曲线由S形变为Z形,断层面两侧的管道变形并非呈对称或反对称分布,上盘区的管道屈曲现象较下盘区更为严重;地层位错量大于3倍管径时,管道轴向应变迅速增大;无压管道和低压管道的局部屈曲模式为压溃,而随着内压的增大,管壁屈曲模式由压溃变为起皱,且管道起皱幅度随着内压的增大而增大;上盘区管段屈曲部位与断层面之间距离受内压、径厚比影响较小,而压溃模式下下盘区屈曲部位与断层面之间的距离随着内压的增大而减小,起皱模式下二者之间的距离随着内压的增大而增大;不同地层位错量作用下,管道最大轴向应变随径厚比的变化呈现出不同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研究正断层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不仅对厘清石油、天然气的聚散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为断块油气藏等的高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正断层为原型开展构造物理模拟实验;通过高分辨率的粒子图像测速技术记录实验砂层变形速度、断层倾角、断层距离和应变能;划分正断层形成和演化阶段并从应变能角度分析正断层形成和演化特征.结果 表明:正断层开始形成后,断层破碎带区域最早破裂,上盘次之,其后为下盘;倾角随埋深加深有"多期递减"现象;明显断距最先在断层带上部出现,断距不断增大后断裂向断层带下部延展;断层带纵向上断距并不均等,断层带下部断裂程度明显大于上部,断距分布呈"双峰"特征.正断层形成和演化可划分为断层初始期、断层孕育期、断层形成期、断层稳定期,不同时期的应变能密度峰值差异为1~3个数量级.应变能的释放时间决定了断裂产生时机,应变能释放率决定了断裂规模,地层应变能的积累和释放是正断层形成和演化的主要内因.正断层形成后,残余了高应变能的上盘区域以多种形式逐渐释放应变能形成次生断层.文中提供了一种模拟正断层形成和演化的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希望给石油地质工作者提供一点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18.
青东凹陷北西向断层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东凹陷是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侧的新生代盆地,其东界为郯庐断裂。该凹陷古近纪期间为断陷盆地,新近纪至第四纪期间为坳陷盆地。其中发育了近东西向、北西向与北北东向断裂体系。前者为新生的正断层,后两者为复活的基底断层。古近纪期间青东凹陷处于南北向拉张的区域应力状态,北西向基底断层复活中处于斜向拉伸,从而呈现为左行平移正断层。这类基底断层在古近纪早阶段(孔店至沙四下期)活动强,控制了凹陷内北西向展布的沉积格局。古近纪晚阶段(沙四上期以后的古近纪)近东西向新生正断层活动占主导地位,主要形成了近东西向展布的沉积格局。北西向基底断层复活中出现了直接活动、新生雁列断层、直接活动并扩展成东西向正断层3类活动方向。北西西向基底断层多呈现为直接活动,而北西向大型基底断层表现为新生雁列断层,反映了基底断层方位对其复活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A deep seismic sounding profile in this paper, from Fuliji in Anhui Province to Fengxian of Shanghai City, is located at eastern China (Fig. 1). The field work was jointly accomplished by the Chinese Geological and Mineral Bureau, the China Seismological …  相似文献   

20.
Colluvial wedges collapsed from fault scarp can also be used to study reverse faulting paleoearthquakes. Generating processes of reverse faulting colluvial wedges are much more complex than those associated with normal faulting earthquakes. Reverse faulting colluvial wedge is also in triangle shape, and dies away from the fault. Contact between the fault and the colluvial wedge may be a simple straight reverse fault or a combination of an erosive surface in the upper part and a reverse fault in the lower part. Contents and grain sizes increase near the fault and along the base of a colluvial wedge. Based on examples from the piedmont reverse fault and fold along the northern Tainshan, we studied characteristics of reverse faulting colluvial wedges, and discussed the generating processes of reverse faulting colluvial wedges. Reverse faulting generates an unstable scarp hanging in the air immediately after an earthquake. Fallen material deposits along the base of newly formed fault scarp. Erosive surface and surface of colluvial wedge form an antithetic scarp with an opposite direction to underlain reverse fault. If the later stage colluvium covers both the early stage colluvium and the erosive surface, the colluvial wedge will have a curved vertical edge with reverse fault in the lower part and erosive surface in the upper part. If the erosive surface is not covered by later stage colluvium, the colluvial wedge will only have a simple straight vertical edge, which is the reverse fault. A colluvial wedge represents a paleoearthquake event, but the height of the wedge is not equal to vertical offset of the paleoearthquak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