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为了加强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研究,促进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建设,2007年10月12-14日,由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与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联合举办的"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研讨会"在中南民族大学召开.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建设的多维路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多方面全面推进,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学术和学位平台. 第一,明晰意义.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建设的价值意蕴.设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级学科,有利于丰富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内涵;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有利于凝聚学科人才,建设学科梯队,为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  相似文献   

3.
如何以"三个代表"思想推进"两课"教育改革,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急待解决的问题.应首先以"三个代表"思想作指导,从独立学科建设定位,与学生疑难困惑问题结合、与"两课"中的理论创新问题结合的整体视野,丰富"两课"的教育教学资源."两课"教学过程中"三个代表"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基本思路是深入研究;精心引入;多门渗透;分步实施.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总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着力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由此而将科学发展观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理论与实践高度.从一般意义上讲,科学发展观是一个较为宽泛和博大的思想理论系统,但从严格的理论视觉上来看.科学发展观之所以对我国当今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统领和指导性意义,最根本的价值基础就在于它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现代哲学学会主办、西南民族大学政治与社会学学院承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学术研讨会2007年10月13日至15日在成都西南民族大学举行.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科学发展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并对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贯穿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方面,提出应有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中的一颗耀眼明珠进一步让国人振奋、被世人关注.科学发展观秉承先进思想的精髓,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成果.6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越来越彰显出无可比拟的制度优势,在科学理论的航船上扬起风帆、破浪前行.从政治思想高度出发,明确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位置,分析科学发展观定位及实践性,以便在工作中进一步学习与践行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进大学生头脑,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需要.科学发展观进大学生头脑的途径,主要有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内容"、其他专业课技术课"贯穿精神"、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实践运用"等三个方面.要从世界观、方法论的角度和促进"内化"与"外化"的转化中调动大学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积极性、主动性.  相似文献   

9.
"国民性"论题本质上是对"强国之路"的设想,是以改造"国民性"的方式通达"现代强国"、摆脱民族危机的路径规划,因而首先是一个政治哲学命题.这种思维方式与中国儒家政治哲学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可以说,正是在这一古老的思想的指引下,沿着"立人"而"立国","新民"而"新国"的思维定式,"国民性"论题被生产出来.认真清理"国民性"论题与中国儒家政治哲学的关系,对我们反思百年来的"国民性"论题和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想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回顾了华北工学院"九五"期间,学科建设工作并探讨、归纳出学科建设以及促进学校发展的成功经验,决心在"十五"期间继续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促使学院发展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1.
公、私问题是一个在中国历史过程具有全局性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在"公"、"私"关系上的主导政治思维方式是"崇公抑私","崇公抑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一种理想的政治境界:"大公无私".但这种政治思维方式在现实中却造成伦理道德、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等多个领域 "公私两无"的尴尬局面.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崇公抑私"政治思维方式的固有缺陷表明:"公"与"私"是一种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关系,对 "公"的维护应当建立在对"私"的认可和尊重的基础之上,不然,"私"之不存,"公"亦难立,"公私两无"的局面就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战略任务,为信息化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为促进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融合"问题上的交流与对话,为"融合"寻求破解之道,2018年4月13~15日,重庆邮电大学举办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学术研讨会.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等120多所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研究""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融合机制研究""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等四项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提出了许多富有新意的观点.以下从四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重点与灵魂;探索相关课程在教育教学内容上的"结合点",阐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极端重要性,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渗透式教育模式,实现理论教学与思想教育的双重价值,达到提高青年学生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4.
城邦伦理与个体伦理是柏拉图构造"贤人政治"的两个重要的权力伦理视角,集中地展现出柏拉图政治思维中的整体性思维、个体伦理思维以及人治思维.在剖析"贤人政治"构造过程中的政治思维特质后,本文进而批判性地反思了中国传统的"好人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不要轻言"终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年岁末,由清华大学中文系当代文学研究中心和<天涯>杂志社发起的"文本分析与社会批评"讨论会,在海口召开.作为一个不断派生的论题,文学与社会、与政治的关系,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语境中,总是被不断提及.依照有的学者的说法,20世纪中国文学的最基本问题,可以概括为"文学、革命、知识分子与大众"的"四重奏"(南帆).那么,这个问题今天再次被着重提出,正是以"知识分子"作为身份自觉的作家、文学批评家,在变化了的现实面前的历史责任感(以正义感为主要构成的"政治伦理")的表达,和对文学与"革命"、与"大众"的关系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16.
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是一种近代化思维模式的产物,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属于现代发展观,二者有本质区别."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与生态中心主义发展观是两种不同价值导向的发展观,前者以人为价值导向,坚持以人为本;后者以物为本,以生态(自然)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唯物史观是一致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1925年3月8日,上海<民国日报>副刊"妇女周报"的"三八"专版上,刊登<国际妇女纪念日与中国妇女>一文,署名秋华."秋华"熟悉和领会中共中央有关决议精神,能够把握国共合作时期妇女运动的政策方针,有意识地将中国"三八"节纪念活动与"国际"大背景结合起来,纳入现实政治斗争中.能够把握此文的评论尺寸,加之其他种种因素,只有向警予、杨之华是最佳人选,而根据"秋华"笔名来分析,杨之华可能性最大.当然不排除此文经过向警予修改的可能,或者说瞿秋白可能审看过此文.如果后者有确证,那么"秋华"笔名就名副其实了.  相似文献   

18.
"英美派"系指南京国民党政权内部一个主张在内政外交特别是外交上倾向英美的政治集团,它的产生既是南京国民党政权建立前后中国国内政治发展的结果,也是远东国际关系演变特别是中日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推进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民经济学学科是在中国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后逐步形成的一门特色学科。由于各种原因,该学科建设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为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的规范性与特色性、本土化与主流化以及国民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科等多方面的关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积极措施推动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儒学作为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意识形态,一直在社会各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尽管儒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释其思想学说,但基本精神都是一致的,即重建与规范一种社会政治等级秩序,重构儒家一以贯之的一种"修、齐、治、平"的政治价值理念,重塑一种以"天"道"理"为最高本体的、形而上学化了的政治伦理的宇宙观与哲学观;并通过人类世世相继的文化精神的超验性传承,将这种政治秩序、价值理念、政治伦理与哲学观念代代持续下去.他们试图重构以纲常伦理为超验形而上本体("天"道"理"),同时又以这种天赋合法的超验道德理性来指导人伦日用、进行封建社会有效控制与整合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