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Anti-GBM)及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髓过氧化物酶(Anti-MPO)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线性免疫分析法,检测46例SLE及3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抗-GBM抗体和抗-MPO抗体.结果 SLE组血清抗-GBM阳性率为47.8%,抗-MPO阳性率为13.0%,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LE易出现肾脏损害及全身血管炎疾病,抗-GBM及抗-MPO可作为诊断SLE患者肾脏受损及血管炎疾病的参考指标,对SLE患者并发症的诊断治疗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ELISA检测抗核小体抗体(AnuA)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诊断价值。方法用ELISA检测101例SLE患者、55例其他风湿病患者及30例对照血清中的AnuA,并观察SLE患者AnuA阳性组与阴性组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的水平。结果SLE患者AnuA的阳性率为72.3%,其他风湿病患者阳性率仅为3.6%,正常对照组全部阴性。AnuA的敏感性显著高于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抗rRNP抗体(P〈0.01)。SLE患者AnuA阳性组与AnuA阴性组相比,IgG、IgA、IgM含量升高,C3、C4含量降低,除C4外,差异显著(P〈0.01)。结论AnuA可作为SLE诊断的标志性抗体之一,尤其是对抗ds—DNA抗体阴性的SLE患者更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原发性小血管炎患者中,中性粒细胞质抗体(抗-ANCA)、心磷脂抗体(抗-ACA)、髓过氧化物酶抗体(抗-MPO)、蛋白酶3抗体(抗-PR3)的结果,探讨其在原发性小血管炎患者中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54例送该中心诊断为原发性小血管炎患者的血清和2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使用德国欧蒙试剂检测抗-ANCA,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使用德国AESKU试剂检测抗-ACA,采用免疫印迹法使用德国欧蒙试剂检测抗-MPO和抗-PR3.结果 在54例原发性小血管炎患者中,抗-ANCA的阳性率为50%,抗-ACA的阳性率为52%,抗-MPO的阳性率为11%,抗-PR3的阳性率为9.26%,抗-ANCA与抗-ACA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100%,抗-ANCA与抗-MPO、抗-PR3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50%.结论 抗-ANCA、抗-MPO、抗-PR3在原发性小血管炎患者中具有重要的检测意义,其与抗-ACA联合检测,能提高原发性小血管炎的诊断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抗核抗体(ANA)、抗核抗体谱(ANAs)及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体)的联合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泉州市某市级医院收治的SLE患者150例作为SLE组,同期收治的其他风湿性疾病患者30例作为疾病对照组,门诊体检健康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 ANA ,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血清ANAs和抗dsDNA抗体水平。结果 SLE组ANA、抗dsDNA抗体、抗AHA、抗nRNP、抗AnuA、抗Sm阳性率显著高于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 P <0.01)。S L E患者中仅5.33%的患者出现单项抗体阳性,其余94.67%的患者一次性检测出2项或以上抗体阳性。SLE患者治疗后ANA、抗dsDNA抗体、抗AHA、抗Sm和抗SS‐A阳性率均不同程度下降,其中ANA、抗dsDNA抗体、抗AHA好转率分别为23.33%、83.33%和63.33%。结论 SLE患者ANA、ANAs和抗ds‐DNA抗体阳性率较高,联合检测和动态观察 ANA、ANAs和抗 ds‐DNA抗体对SLE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Anti—CCP)、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ENA抗体联合检测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的诊断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检测20例RA患者(RA组);20例确诊为非RA自身免疫痛患者(非RA患者组)和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RF、Anti—CCP、ANA、抗ds—DNA、抗ENA抗体。RF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Anti—CCP采用化学发光微粒予免疫检测法,ANA,ds—DNA抗体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抗ENA抗体检测采用免疫印迹法。结果1.RA组患者的RF的阳性率为55%、And—CCP的阳性率为80%、ANA阳性率分别为65.0%、抗ds—DNA的阳性率为5.0%、抗ENA抗体阳性率为5.0%,五者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非RA组患者的RF的阳性率为20.0%、Anti—CCP的阳性率为5.0%、ANA阳性率分别为60.0%、抗ds—DNA的阳性率为5.0%、抗ENA抗体阳性率为30.0%,五者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85.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RA患者中RF、AInj—CCP阳性率较高.五者的联合捡测可提高捡出率.对RA病情的鉴别诊断及发展和疗效的观察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多种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抗核小体抗体(AnuA)、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史密斯抗体(抗Sm)以及三者联合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98例SLE患者及对照组血清中的Anu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结果98例SLE患者血清Anu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6.3%、31.6%、39.8%。三种抗体联合检测阳性率81.6%。结论Anu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的联合检测提高了诊断的敏感性,对SLE的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抗核抗体(ANA)及抗核抗体谱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525例确诊的SLE患者血清ANA及ANA谱进行检测分析。ANA和抗双链DNA抗体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ANA谱采用欧蒙印迹法。结果①125例SLE患者血清ANA阳性共121例,阳性率为96.8%。②患者血清ANA谱大多为抗体二联及以上共同出现阳性,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抗一ul—nRNP/Sm:48.8%、抗一Smtl5.2%、抗一SS—A:36%、抗一R0—52:54.4%、抗一SS—B:14.4%、抗一scl—70:O.8%、抗一dsDNA:55.2%、抗一Neukleosmone:39.2%、抗一Histone:37.6%、抗一Rib—Pro!:12%、抗一Jo一1和抗一CENP—B未检出。结论ANA和ANA谱联合检测在SLE诊断中具有互补性,可提高检出率,对SLE的诊断分型、治疗、预后判断和病情随访等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抗细胞膜DNA(mDNA)抗体在抗Sm抗体、抗双链DNA(dsDNA)抗体和抗核小体抗体(AnuA)等特异性自身抗体阴性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诊断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145例SLE患者。以Raji细胞为底物,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SLE患者血清抗mDNA抗体和抗dsDNA抗体,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抗Sm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AnuA。分析抗mDNA抗体在其他特异性自身抗体阴性SLE患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抗mDNA抗体在SLE中的阳性率为69.7%,明显高于抗Sm抗体(19.7%)、抗dsDNA抗体(31.9%)和AnuA(45.8%,均P〈0.01)。在抗dsDNA抗体阴性的SLE患者中,抗mDNA抗体的阳性率达64.3%;在抗Sm抗体阴性的SLE患者中,抗mDNA抗体的阳性率为70.2%;而AnuA阴性的SLE患者中,抗mDNA抗体的阳性率为60.3%。结论 抗mDNA抗体是一种敏感性较高的SLE血清学标志之一,尤其对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或AnuA阴性SLE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抗核小体抗体(Anu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SLE患者60例。其中狼疮性肾炎(LN)36例,SLE非肾炎者24例。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SLE患者组的血清AnuA,同时进行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的检测。结果 AnuA对SLE诊断的特异性为98.6%,敏感性为55.0%,显著高于抗-Sm抗体(P〈0.01),但与抗-dsDNA抗体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SLE患者组AnuA与抗-Sm抗体之间无相关性(P〉0.05),但与抗-dsDNA抗体显著相关(P〈0.01),联合检测Anu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诊断SLE的敏感性达76.7%;LN组的AnuA和抗-dsDNA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75.0%和63.9%,均显著高于SLE非肾炎组(P〈0.01)。结论 AnuA对SLE具有高度特异性和较高敏感性,是SLE的另一标志性抗体,联合检测Anu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能有效提高SLE的实验诊断率;血清AnuA的检测有助于LN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抗Clq抗体水平与其肾损的关系。方法将118例SLE患者分为SLE活动组81例和SLE稳定组37例;非SLE的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56例,正常对照组35例。抗Clq抗体采用ELISA法检测,抗ds—DNA抗体测定采用化学发光法,β2-微球蛋白(β2-MG)测定采用速率法测定,24h尿蛋白定量检测采用邻苯三酚红法。比较各组抗Clq抗体、抗ds—DNA抗体、β2-MG和24h尿蛋白定量等指标的均值差异和阳性率或异常百分比,并分析118例SLE患者血清中抗Clq抗体浓度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抗ds—DNA抗体、β2-MG和24h尿蛋白定量的相关性。结果抗Clq抗体浓度在SLE活动组为54.12&#177;47.64RU/ml,明显高于SLE稳定组9.87&#177;19.36RU/ml,非SLE的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组(16.24&#177;14.06RU/ml)和正常对照组(0.84&#177;1.28RU/ml)(均P〈0.01)。抗Clq抗体在SLE活动组、SLE稳定组、非SLE的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的阳性率分别为80.2%,10.8%0,30.4%和0.0%。SLE活动组的抗ds—DNA抗体浓度也明显高于SLE稳定组、非SLE自身免疫性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SLE活动组的β2-MG和24h尿蛋白定量水平均高于SLE稳定组(P〈0.05)。以抗Clq抗体为变量,以SLEDAI、抗ds—DNA抗体、β2-MG和24h尿蛋白定量为因变量,分别进行相关分析,SLE病人血清中的抗Clq抗体与SLEDAI(r=0.483,P〈0.01)、抗ds—DNA抗体(r=0.372,P〈0.01)和β2-MG(r=0.277,P〈0.01)呈正相关,而与24h尿蛋白定量无相关性。结论抗Clq抗体水平是判断SLE疾病活动性的重要指标,其浓度变化可作为临床判断SLE患者有无肾早期损伤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抗核抗体(ANA)细胞质荧光模式在抗中性粒细胞细胞质抗体(ANCA)相关血管炎(AAV)中的特征,探讨ANA细胞质荧光模式在AAV中的意义。方法将德阳市人民医院232例进行了间接免疫荧光法(IIF)ANA和ANCA检测的AAV确诊患者纳入研究,并根据IIF-ANA的检测结果分为ANA细胞质荧光模式组与对照组。收集纳入研究患者的临床资料和临床实验室检测数据,将上述资料/数据在ANA细胞质荧光模式组与对照组间进行比较,分析ANA荧光模式与ANCA荧光模式的关系。结果两组间AAV患者胸部受累和心血管受累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抗髓过氧化物酶抗体是ANA细胞质荧光模式组患者血肌酐水平的影响因素(P<0.001)。pANCA组和xANCA组ANA细胞质颗粒型检出率高于cANCA组(P<0.017)。结论ANA细胞质荧光模式与AAV的部分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了25例健康对照组和106例SLE患者血清中的ANCA、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抗-SmDI抗体。结果对照组测定均为阴性。SLE患者中ANCA阳性率为47.2%(50/106),且均为环细胞核着色的核周型(pANCA);在ANCA阳性组及ANCA阴性组中:ANA及抗-SmDl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0%(50/50)、91.1%(51/56):829/0(41/50)、67.9%(38/56),P均〉0.05;抗ds—DNA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4%(47/50)、50%(Z8/56),P〈0.01。在活动性sLE(52例)和非活动性sLE(54例)中ANCA阳性率分别为84.6%(44/52);11.1%(6/54),P〈O.01。结论ANCA在sLE患者中检测与ANA及抗-SmD1抗体没有相关性,与抗ds—DNA抗体正相关,活动期SLE患者中ANCA阳性率明显高于非活动期的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抗核小体抗体、抗组蛋白抗体和抗双链DNA抗体联合检测在SLE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斑点法对199例SLE患者,309例其他弥漫性结缔组织病(CTD)患者和72例正常组进行上述3个抗体的联合检测,并与SLE患者临床及实验室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核小体抗体在SLE组、CTD组和正常组中的阳性率为47.24%、0.97%和0.00%;抗组蛋白抗体为41.71%、0.97%和0.00%;抗双链DNA抗体为33.17%、0.65%和0.00%,上述各组内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核小体抗体、抗组蛋白抗体和抗双链DNA抗体在SLE组中的特异性分别为96.91%、96.51%和97.06%;任何两种或三种抗体同时阳性对SLE的特异性为100%。三种抗体在SLE活动组中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非活动组(P〈0.01);抗核小体抗体与WBC、HB、C3、C4、胸膜炎等指标间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联合检测抗核小体抗体、抗组蛋白抗体和抗双链DNA抗体对SLE中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抗核小体抗体的敏感性最高且与SLE病情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抗核抗体(ANA)和抗双链DNA抗体在狼疮性肾炎(LN)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40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其中LN 122例)和120例健康体检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ANA,应用欧蒙印迹法测定抗双链DNA抗体.结果 406例SLE患者,ANA阳性率平均为94.4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NA阳性者核型,LN组核均质型和核颗粒型占84.35%,不伴肾炎组占72.12%(P<0.05).ANA滴度:LN组较不伴肾炎组,低滴度结果低,而高滴度结果高(P<0.05).ANA阳性者检测抗双链DNA抗体,其阳性率为:LN组65.22%;不伴肾炎组51.67%(P<0.05).抗双链DNA抗体滴度,低滴度结果LN组64.00%,不伴肾炎组81.30%;高滴度结果LN组36.00%,不伴肾炎组18.70%(P<0.05).两组抗双链DNA抗体高滴度时,其相应的ANA滴度:LN组高滴度结果占绝大多数,不伴肾炎组结果分布较均匀,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检测ANA及抗双链DNA抗体,并综合分析判断,对提高LN的诊断率及疗效观察、判断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抗细胞膜DNA抗体(cmDNA)、抗核抗体(ANA)、抗心磷脂抗体(ACA)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价值及与病情发展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50例SLE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50例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三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抗双链DNA 抗体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定量检测抗双链DNA(dsDNA)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疾病诊疗的价值。方法将SLE疾病患者68例分为SLE疾病活动组43例和SLE无明显疾病活动组25例;非SLE的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33例,健康对照组26例。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各组血清中抗dsDNA抗体,比较该抗体在4组研究对象血清中的差异,探讨抗dsDNA抗体定量检测在SLE疾病活动组与SLE无明显疾病活动组间的应用。结果抗dsDNA抗体在SLE疾病活动组、SLE无明显疾病活动组、非SLE的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间均值分别为126.41&#177;99.62、36.57&#177;65.10、10.87&#177;22.37和6.82&#177;11.09IU/mL;疾病活动组抗dsDNA抗体水平与其他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该抗体在SLE中与血沉、疾病活动指数呈正相关,与补体C3、C4水平呈负相关。结论抗dsDNA抗体定量检测对于SLE疾病活动性判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但不适合临床病程监测,即诊断的价值大于其监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3种抗体联合检测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SLE患者60例(SLE组),以同期于本院体检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抗双链DNA(dsDNA)抗体,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抗核小体抗体(AnuA)、抗Sm抗体,比较3种抗体单独检测及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结果 SLE组AnuA、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及3种抗体联合检测阳性率分别为93.3%、33.3%、46.7%、96.7%,均高于对照组检测结果( P<0.05)。3种抗体联合检测具有更高的S L E诊断效能。结论 Anu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联合检测有助于避免SLE的漏诊,从而达到早期诊断、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抗核小体抗体的发生与补体含量及SLE疾病活动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检测抗核小体抗体及抗双链DNA(ds鄄DNA)抗体,用全自动特种蛋白仪检测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根据抗核小体抗体的含量将46例患者分成抗核小体抗体阳性组(A组)和抗核小体抗体阴性组(B组),同时分别对这两组进行各实验指标分析。结果两组结果显示,A组中抗ds鄄DNA抗体、C3、C4、IgG、SLE积分与B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红细胞沉降率(ESR)、Hb、IgA、IgM两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抗核小体抗体含量与补体C3呈显著负相关(P<0.001),与补体C4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SLE积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抗核小体抗体在SLE的发生、发展及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有望成为标志SLE活动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链DNA抗体(dsDNA抗体)在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检出情况,评估不同方法联合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dsDNA抗体的性能。方法使用ELISA法(ELISA1、ELISA2)和间接免疫荧光(IIF)法同时检测300例SLE和495例非SLE自身免疫疾病患者,以及30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dsDNA抗体,分析单独和联合使用不同方法检测dsDNA抗体对SLE的诊断效能。结果 ELISA1、ELISA2和IIF在SLE患者中的检出率分别为42.3%、35.3%和38.0%,在非SLE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最高检出率为1.2%,在健康体检人群中最高为0.3%。在SLE人群,3种方法中ELISA1和ELISA2法,ELISA1和IIF法,以及ELISA2和IIF法联合Kappa值分别为0.672、0.398和0.512(P0.05)。而只有ELISA1和ELISA2间的检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ELISA1、ELISA2和IIF法检测dsDNA抗体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8、0.672和0.687;ELISA1和IIF法的联合检出率最高为54.7%,AUC为0.764;3种方法同时检测,任何1种方法阳性即判断为阳性时,检出率为57.7%,AUC为0.781。结论联合使用ELISA法和IIF法,可以明显提升dsDNA抗体在SLE中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