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角度体层撮影,一般指体层撮影的摆角角度在5°~10°左右而言。我院自1984年以来,在开展普通体层撮影的同时,也对小角度体层撮影进行了探讨,现将收集的四组体层撮影及小角度体层撮影的资料,对比简介如下。 资料来源:四组对比资料中,第1组:上颌窦正位体层撮影8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3例。第  相似文献   

2.
3.
4.
实验证明,圆轨道体层摄影可将一个钢球照出四种不同的影象:①与球体相似的影象,②中心密度高,四周为环带状晕影之影象;③较大的圆形晕影象;④环形晕影象,可将一个铁丝棒照出双影。作者解释了这四种球体影象和双影的形成原因,提出晕影高度、体层厚度和核厚度的公式,并强调指出,在邻近直径10mm钙化点的36°圆轨道体层片上可以照出该钙化点的核影,相似稍小一点的钙化点影象,或照出假空洞影象;在邻近直径10mm空洞的36°圆轨道体层片上可以照出该空洞的核影相似稍小一点的空洞,容易误诊。值得诊断医师注意。  相似文献   

5.
吴华 《实用医技》2008,15(1):35-36
目的:评价螺旋CT多期扫描在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或活组织检查证实的肾癌患者25例,分析平扫及增强CT影像特点,强化模式,病理基础。结果:病变平扫低密度18例,等密度3例,稍高密度3例;增强动脉期显著强化20例,中度强化4例,轻度强化1例;静脉期强化减退18例,轻度持续强化7例;排泄期病变均表现强化减低。Ⅰ期2例,Ⅱ期6例,Ⅱ期或Ⅲ期不确定5例,Ⅲ期5例,Ⅳ期7例。结论:螺旋CT对肾癌的诊断及术前分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结肠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占全身恶性肿瘤的第 4~ 6位 ,而右半结肠是结肠癌的好发部位之一 ,以往都采用结肠镜、钡灌肠等方法检查 ,但对病人有创伤 ,并带来一定的痛苦。随着CT的应用 ,使用CT扫描已成为诊断右半结肠癌的一种重要手段。笔者收集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16例右半结肠癌的CT资料 ,并着重探讨了右半结肠癌的CT表现及病理基础、鉴别诊断、检查方法。1 材料与方法16例中 ,男 11例 ,女 5例 ,男女比例 2 :1。年龄 30~ 83岁 ,平均为 4 7岁。原发癌主要部位为升结肠 (含盲肠 ) 11例 ,肝曲结肠 3例 ,右半横结肠 …  相似文献   

7.
8.
用于喉部疾患检查的喉部体层摄影,已有50余年历史。其间虽有干板摄影、喉部造影及CT检查的先后问世,但因它经济简便、效果可靠,病人又无痛苦,与喉镜配合颇能相得益彰,故在纤维喉镜尚未普及前,仍不失为喉部疾患检查的较好方法之一。我科自1982年2且至86年8月,共接受喉部体层摄影检查55例,从中检出喉癌11例,现将资料完整的7例,报告分析于后。例1:男58岁,汉民,吸烟。声嘶9个月、呼吸困难半月伴喉部干痛、血痰和憋气。喉镜检查,会厌喉面及双测室带肿胀,右喉室见3×3×4厘米大的肿物,表面溃烂,声门左移并狭窄。体层摄影,右侧喉室、室带及喉前庭被巨大肿物所占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矽肺的CT影像特点,以期提高对矽肺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420例确诊的矽肺,所有患者均行肺部CT检查,其中Ⅰ期360例,Ⅱ期22例,Ⅲ期38例.结果 矽肺患者的CT表现主要为:小阴影改变416例,大阴影改变58例,肺间质改变420例,淋巴结改变366例,胸膜改变225例.常伴有肺气肿、继发性肺结核、肺部感染等.结论 综合分析矽肺的CT表现,结合其职业史,可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矽肺的CT影像特点,以期提高对矽肺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20例确诊的矽肺,所有患者均行肺部CT检查,其中Ⅰ期360例,Ⅱ期22例,Ⅲ期38例。结果矽肺患者的CT表现主要为:小阴影改变416例,大阴影改变58例,肺间质改变420例,淋巴结改变366例,胸膜改变225例。常伴有肺气肿、继发性肺结核、肺部感染等。结论综合分析矽肺的CT表现,结合其职业史,可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1.
高树华  黄广  石军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11):1246-1246
1病例 资料男,17个月。以突发右上肢抽搐4h就诊。查体:睡眠中可叫醒,略哭闹,精神不振,双瞳孔等大正圆。双侧巴宾氏征阴性。CT检查:左颞叶见混合密度影,边缘呈蛋壳样,CT值32-117Hu,中心密度较低,约6.3cm×5.2cm×5.6cm大小,左侧脑室缩小,中线结构稍向右侧移位。CT诊断,左颞叶占位性病变,胶质瘤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2.
邢宝春  禹广辉  郑献民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3):522-523,526
目的:探讨肺结核“树芽征”CT影像的特点。方法:对328例肺结核患者行螺旋CT检查,对各种类型肺结核“树芽征”的形态、部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涂阳肺结核和空洞肺结核的树芽征出现率分别为84.8%和91.0%.结核球的树芽征出现率为22.22%。空洞肺结核树芽征分布:跨叶分布的频率占70.35%,对侧累积率为49.74%。结论:树芽征是肺结核经气道播散的特征影像,在肺结核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毕勇 《中外医疗》2009,28(27):165-165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图像伪影的影响因素,探讨处理方法,提高图像质量。方法回顾分析我院CT图像伪影的形成和特点,以及处理方法。结果多层螺旋CT图像伪影种类繁多,表现多样,但多能正确识别,选择正确的扫描方法和参数,可以减少伪影的产生。结论正确认识多层螺旋CT图像伪影产生的原理和处理措施,可以提高CT图像质量,有利于疾病的CT诊断,提高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路路通在脑出血两周后应用,其治疗作用的安全性。方法 104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52例,在脑出血14d,治疗组给予路路通加基础治疗,对照组只用基础治疗,疗程均为14d。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ADL分级评定量表及头颅CT对临床和影像学改变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组的神经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路路通于脑出血两周后应用安全可靠、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炎性假瘤可发生于肺、气管、支气管、胸膜、胃、肾、肝、腹膜及心脏。胸内炎性假瘤由于临床 X 线表现颇似肿瘤,故常致误诊。鉴于 X线检查是发现和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为提高诊断率,现将山东省立医院1972~1988年手术病理证实的胸内炎性假瘤32例的 X 线平片与体层表现分析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6.
赵俊杰  申艳光 《实用医技》2007,14(36):4950-4952
目的:回顾性分析鼻腔和鼻窦炎性病变CT征像及分型的病理和解剖依据。方法:收集我院经临床病理证实的术前均行CT扫描鼻腔和鼻窦炎性病变的42例。结果:鼻腔和鼻窦炎性病变分为五型:漏斗型,占16.6%;窦1:7鼻道复合体型,占47.6%;蝶筛隐窝型:未见单纯此型的病例;息肉型,占14、28%;其余为混合型。霉菌性鼻窦炎2例,其他返流感染40例。合并鼻道窦1:7复合体及鼻甲变异23例。结论:各型鼻腔和鼻窦炎性病变与窦1:7鼻道复合体或蝶筛隐窝炎症、窦1:7鼻道复合体变异、鼻甲气房、鼻中隔偏曲等解剖变异螺旋CT有相关性。其分型标准的应用价值有一定的局限性。鼻腔和鼻窦真菌性病变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17.
急性胰腺炎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利用GE公司的螺旋CT机对我院几年来经临床证实的23例急性胰腺炎病例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胰腺弥漫性或局限性肿大20例;(2)胰内单个或多个小斑片状低密度灶5例;(3)胰周脂肪间隙模糊16例,(4)胰周积泣5例;(5)胸腔积液4例.(6)假性囊肿形成1例;(7)胆囊炎、胆结石5例;结论 CT检查是诊断急性胰腺炎及其并发症的有效的影像学方法,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诊断及患者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后处理技术。方法50例受检者行MS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使用德国西门子公司16层螺旋CT,采用电影扫描序列,扫描条件为:层厚1mm,床速15mm/圈,0.5s/圈,螺距为0.275:1,矩阵512×512,对比剂(欧乃派克)2ml/kg,注射速率3.5~4ml/s,采用VR、MPR、CPR、VE进行图像后处理重建,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结果心率平稳、心率55~75次/分,MSCT对冠状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显示达到诊断要求;心率>80次/分时,冠状动脉的主要分支显示不清。结论心率平稳且<75次/分,使用合适的对比剂及扫描参数,MSCT可满意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可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患的筛选,对血管搭桥和内支架放置术后复查的评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CT检查在口腔鳞癌(OSC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经手术病理明确诊断的OSCC患者98例,术前均行PET-CT、CT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等差异。结果 98例OSCC患者,术后病理证实颈部淋巴结阳性者38例,阴性者60例。术前PET/CT诊断OSC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58%、80.00%、80.61%、72.09%、87.27%,高于CT检查的76.32%、73.33%、74.49%、64.44%、83.02%,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T/CT对于OSC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较CT检查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20.
出血性脑梗死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 ,病情发展快 ,致残率及死亡率高 ,本文总结我院 1994~ 1999年经CT检查诊断的出血性脑梗死 2 9例 ,探讨其发病机理、出血时间及发病部位 ,进一步提高我们对出血性脑梗死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认识 ,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2 9例患者 ,其中男 18例 ,女 11例 ,年龄 2 6~ 78岁 ,平均年龄 5 6岁 ,原发性高血压史 16例、糖尿病病史 4例、风心病伴房颤 3例、冠心病 2例。急性起病 2 6例 ,亚急性起病 3例。1 2 检查体征 :肢体功能障碍 17例 (5 8 6 % ) ,言语不清伴头疼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