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CDFI(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筛查在诊治地震伤员中的作用。方法 对23例转至我院的汶川大地震伤员进行常规下肢深静脉血管探查,分析其声像图,对检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及时进行抗凝、溶栓等处理,并追踪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23例地震伤员中,检出下肢深静脉血栓5例,总发生率21.7%;近心端静脉血栓1例,占20%,远心端静脉血栓4例,占80%;较易受累的静脉为小腿肌间静脉丛和交通支静脉;经抗凝、溶栓后血栓完全复通者3例,缩小、机化者2例。结论 地震伤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较高,CDFI筛查可起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积极预防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CDFI(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筛查在诊治地震伤员中的应用.方法 对23例汶川大地震伤员进行常规下肢深静脉血管探查,分析其声像图,对检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及时进行抗凝、溶栓等处理,并追踪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23例地震伤员中,检出下肢深静脉血栓5例,总发生率21.7%;近心端静脉血栓1例,占20%,远心端静脉血栓4例,占80%;较易受累的静脉为小腿肌间静脉丛和交通支静脉;经抗凝、溶栓后血栓完全复通者3例,缩小、机化者2例.结论 地震伤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较高,CDFI筛查可起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积极预防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赵会  李雯敏  吴青霞 《西部医学》2011,23(6):1150-1151,1153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护理对脊柱骨折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 96例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术后均常规预防性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康复组施行综合康复护理,对照组按常规护理,随访6~12个月,分别总结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康复组患者中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对照组有5例发生,两组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5),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5~7天后患肢肿胀消退,未出现肺栓塞等全身并发症。结论综合康复护理对脊柱骨折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明显,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康复护理对脊柱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商丘市中心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对照组低,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脊柱骨折患者采用康复护理,能够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脊柱骨折术后患者实施综合康复护理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2月接诊的78例脊柱骨折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均39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而研究组采取综合康复护理,现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研究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2.56%)低于对照组(15.38%),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SDS评分及S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脊柱骨折术后患者提供综合康复护理,有助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进而消除患者不良心理,促进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对脊柱骨折术后的患者应用综合康复护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将我院2012年2月至2015年3月接收的行脊柱骨折术患者26例,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进行研究分析,每组13例,其中对照组行术后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康复护理,观察两组护理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机率为7.69%,低于对照组的23.08%,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分别为92.31%、76.92%,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综合康复护理在脊柱骨折术患者中,可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机率,改善护患之间的关系,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下肢骨折病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综合预防措施。方法:按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对160例下肢骨折病人进行分级评估,并针对性实施综合预防措施,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和体征,评价综合预防措施对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结果:下肢骨折病人应用综合预防措施后,未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结论:采取综合预防措施,对预防下肢骨折病人深静脉血栓形成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刘辉 《基层医学论坛》2012,(33):4421-4422
目的探讨老年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6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预防和护理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措施。结果 81例患者治愈康复出院,4例患者出现静脉血栓形成,1例出现肺栓塞,经抗凝、溶栓治疗症状缓解,康复出院。结论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前、术后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护理,能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分析创伤骨折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和预防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5月于我院住院治疗创伤骨折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并展开回顾分析,明确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采取我院针对性预防护理措施。结果经过治疗后,所有患者的均康复出院,且得到的引起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患者的年龄、骨折位置和糖尿病、是否采用血栓预防措施等。结论结合创伤骨折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加强对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减少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概率,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0.
脊柱骨折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DVT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评估、脊柱骨折手术后DVT症状的观察、脊柱骨折手术术后DVT预防与护理进行经验总结。方法对2005年1月-2006年12月在我科行脊柱骨折手术患者93例,进行手术后DVT症状的观察和护理的系统回顾。结果3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经治疗后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护理人员掌握DVT的发生机制及高危因素,并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监督指导各项预防措施的落实,准确及时发现脊柱骨折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症状并进行护理等,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程锦珍  )  邱雪  )  周仲辉  )  单爱军  )  吴惠平  ) 《当代医学》2012,18(9):11-1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体会。方法分析、总结250例下肢骨折术后护理观察及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措施。所有患者术后早期进行无痛功能锻炼,手术时间>2小时者,术后用抗凝药,细致的观察、护理。结果发生深静脉血栓3例,经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后治愈,无死亡病例。结论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细致的整体观察护理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因素环境、饮食、患肢情况、心理、病情观察、用药及静脉输液等方面进行观察,对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干预及康复指导,取得良好的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空气压力波治疗仪结合康复疗法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空气压力波治疗仪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1人发生血栓,对照组有7人发生血栓,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气压力波治疗仪结合康复治疗可有效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联合Autar风险评估对髋部骨折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因髋部骨折来我院接收手术治疗的10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设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取常规干预,研究组则采取预防性护理与Autar风险评估相结合的方案。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实验室及下肢检测指标,肿胀、疼痛及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以及住院时间、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与对照组干预后相比研究组D二聚体及下肢双腿周径均较低,而下肢血流速度较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肿胀、疼痛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较低(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较短,而护理满意度评分则较高(P<0.05)。结论对髋部骨折患者在术后采取预防性护理与Autar风险评估相结合的干预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降低患者肿胀及疼痛情况出现,缩短患者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15.
周娟  徐大伟 《基层医学论坛》2013,(18):2318-2319
目的评价护理干预对骨科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 220例骨科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0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评估,制订预防计划,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2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经护理干预后仅1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发生率为0.91%;对照组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表现者12例,发生率为10.9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骨科下肢骨折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骨质疏松性髋臼骨折患者术后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8年4月武警四川省总队医院骨科收治的341例骨质疏松性髋臼骨折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因地址迁移等因素失访23例。根据患者髋关节康复水平,将患者分成康复良好组(257例)和康复不良组(61例)。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影响患者术后关节功能康复的独立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饮酒史、肺炎、Letoune1-Judet骨折分型、髋关节脱位、受伤至手术时间、复位质量、下肢深静脉血栓、异位骨化、神经损伤、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及术后康复训练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复位质量[R=2.748(95% CI:1.700,4.442)]、下肢深静脉血栓[R=2.440(95% CI:1.258,4.733)]、受伤至手术时间[R=2.140(95% CI:1.393,3.288)]、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R=0.458(95% CI:0.213,0.985)]、异位骨化[R=1.842(95% CI:1.021,3.323)]、术后康复训练时间[R=0.582(95% CI:0.398,0.851)]及年龄[R=1.523(95% CI:1.252,1.853)]是患者术后髋关节恢复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P <0.05)。结论 复位质量、下肢深静脉血栓、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异位骨化、术后康复训练时间及年龄是影响骨质疏松性髋臼骨折患者术后关节功能康复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医师宜根据上述指标制定干预措施,以提高患者关节活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张大伟 《中外医疗》2016,(21):194-195
目的:观察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在下肢骨折手术前的应用及效果。方法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50例下肢骨折患者作为该次观察对象,收治时间为2014年4月—2015年8月,所有下肢骨折患者均进行下肢骨折手术治疗,在手术进行前给予患者下肢静脉超声检查,观察50例行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50例行下肢骨折手术的患者中存在14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28.00%,主要包括股浅静脉、股总静脉、胫后静脉、股深静脉、及胫前静脉等部位的血栓。结论进行下肢骨折手术前,对患者实施下肢静脉超声检查能有效检验出患者是否存在下肢静脉血栓,为手术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有效性。方法 对120例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入院第1、7、14、21天凝血指标(D-二聚体)监测,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等的比较,观察并比较两组的DVT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D-二聚体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7、14、21天D-二聚体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0例患者共有10例发生了下肢DVT,其中实验组2例,对照组8例。结论 护理干预作为预防DVT形成的一种综合护理措施,可有效地降低下肢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郑毅勇 《吉林医学》2011,32(12):2377-2377
目的:总结收治的627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其中25例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以引起骨外科医生的重视。方法:通过对25例合并下肢深静脉栓塞患者的临床治疗及追踪随访。结果:17例获得痊愈,5例明显好转,1例无效,2例合并脑梗死(其中1例半年后死亡)。结论:下肢骨折术后,由于患者长时间卧床下肢制动,静脉血流缓慢,再加上静脉机械性损伤,极易发生深静脉栓塞,甚至发生脑梗死等,病情危重,对患者生命健康威胁极大,应引起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龄股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8月—2013年8月116例高龄股骨骨折患者,对其进行密切观察、积极预防、综合护理,并对12例发生深静脉血栓病人采取适宜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围手术期加强病情观察、综合护理可及时预防、发现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并对已形成血栓的患者采取适宜的护理措施,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方法和适当的护理措施,可有助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