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主要探讨王阳明的人生之求,并进而指出其现代意义.认为,阳明子以"圣人必可学而至"为终身之求,认"圣学"之"学"为动词,意即"学圣",孔子之学不是理论而是实做"圣人";这种观念的外显即是阳明子所实现的"狂者胸次"的人格.  相似文献   

2.
明代大儒孙应鳌,贵州清平(今凯里炉山)人,官至工部尚书、国子监祭酒,生于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19岁时,受业于王阳明大弟子贵溪徐樾,“即传其所受阳明心斋之学”,系王阳明的再传弟子。孙应鳌对儒学,特别是对儒家主观唯心主义学派集大成者王阳明的心学造诣颇深。莫友芝在《黔诗纪略》中评其为“海内群以名臣大儒归之”。孙应鳌乡居时,筑学孔精舍讲授儒学,为王阳明心学在贵州的传播,作出不小贡献。其《寄学孔书院诸会友琐言》(简称《琐言》),“为乡里立教”,继承并发展了王阳明的心学。宋代程朱理学的僵化教条,以及他们讲的穷“理”的途径比较繁难,士大夫把程朱理学当成获取名利的工具,使其学说逐渐丧失对人心的羁绊作用。王阳明批评明代中叶的社会风气是:“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传习录》上)因此,他想从整饬人心  相似文献   

3.
晚明清初思想家陈确的《性解》系列论著对宋儒人性论的批判,与他的《大学辨》一样都是当时批判宋明理学的重要成果,反映了清初“形上玄远之学”正渐趋于没落。陈确反对捉摸本体,反对人性的天、人二分,认为其中有“禅障”;他主张人欲与天理的不可分,指出“无欲安可作圣”、“天理正从人欲中见”。陈确对人性论的考辨特别彻底、详尽,在明清之际批判宋儒“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潮之中,可谓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4.
古人云:“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言之有理也。 传说,大禹治水,在外奔波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率众制服当时的洪灾,传为佳话,流传至今。越王勾践立志欲报仇雪恨,为了使自己不因贪图安乐而忘记耻辱,激励斗志,他夜间唾在柴草上,并在住处悬挂着苦胆,经常尝尝那胆的苦味。经过长期的准备,终于打败了吴国。左丘明立志著书立说,发奋多年,《左传》终传世间;  相似文献   

5.
小易 《科技智囊》2014,(8):77-77
<正>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这段话的原意是:古时丧葬,只用薪草厚厚裹覆死尸,埋葬于荒野之中,不聚土做坟墓,不植树为标记,丧期也没有定数,后世圣人改用棺椁下葬,这大概取象于《大过》卦。逐字逐句来看,"葬",臧也、藏也。"厚",深、多也。"衣",依也,上日衣,下日裳,象覆二人之形。"薪",柴草。"厚衣之以薪",就是用较多的柴草包裹尸体。"中野",就是荒野之中。"封",起坟也。"树",植树也。"不封不树",就是不积土为坟,不种树以标其处。"后世圣人",指的就是黄帝、尧、舜。"棺",盛放死者的木制葬具。"椁",套在棺外的外棺。"棺椁",则指棺材和套棺(古代套于棺外的大棺),泛指棺材。  相似文献   

6.
《老子》通行本第六十四章讲到:"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其中,"学不学",在郭店楚墓竹简甲本中作"教不教"。针对文本及释义上的分歧,采用文字考据的方法对"教"字发展演变进行考证,可知"学"是"教"字的变形。以文献为基础,从《老子》内容和思想上进行观照,得出此处文本原应做"教不教",表达"教导、指导"之义。在时代变迁及个人主观需要的影响下,后人对《老子》思想的解读产生了变化,更加促成了异文的产生。"学"字异文的探讨有益于揭开《老子》原文的工作,反映老子"不言之教"的教化思想以及解读老子思想的变迁。  相似文献   

7.
王阳明立志"学为圣人",在教育方法上也希图"优入圣域"。阳明一反当时知识学的教育路径,转而倡导孔子明白简实、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使儒学反求诸己的身心之学得以重新展开。然而,阳明多是运用语言思辨,让生徒进行形而上的体悟,孔子却是从形而下的生活中去矫正生徒的性情;阳明对生徒多持肯定态度,张扬其成圣的勇气,孔子对生徒则更多是加以裁抑和矫正,力图使之成为中和的君子。  相似文献   

8.
《近思录》集"北宋四子"语录622条,分道体、为学、致知、存养、克己、家道、出处、治体、治法、政事、警戒、辨异端、观圣贤14卷,以"实用伦理人生哲学为核心",是袖珍版的理学体系,也是后世传刻最多、流布最广的一部著作。梳理韩国学者宋熹准先生主编的15~19世纪韩国《近思录注解丛编》和陈荣捷先生《朱子之〈近思录〉》附录四所考韩国著述,可以考察《近思录》在韩国的研究与传播情况。  相似文献   

9.
小易 《科技智囊》2011,(3):75-75
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这一句继续在阐释易道功用。对于这一句,《周易正义》中有更详尽的解释:"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者,言易道如此,是故圣人以其易道通达天下之志,极其幽深也。"以定天下之业"者,  相似文献   

10.
儒家的心性哲学自先秦以来一直就具有生态学方面重要论述,至王阳明《传习录》则生态学意义更有特色,也更与现代生态学的具体表述方式接近。阳明的良知说所蕴含的唯灵论思想与现代生态学可谓不谋而合,他将人心所自有的先验性道德属性"良知"视为天地万物、草木瓦石的"良知",显然是将人的先验性道德属性赋予了自然界,认为人与自然界之间具有内在的和谐同一性,这就与现代生态哲学之间的距离缩小了。阳明心性哲学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视涵养性情为仁民爱物之心的组成部分,并进而形成自己特有的认识方法,这其中同样蕴含着生态学方面的意义,值得在这里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孝经》一书,正文仅1800余字,但地位极为特殊。有学者认为《孝经》之称为“经”尚在汉代立太学讲《五经》之前,其意义重大尚在各经之上,有“大本”、“总会”之称,可谓经中之经。“学”、“教”、“孝”三字形、音、义均有其相同的形态,即均与“爻”字相关,解为上行下效之“效”。父祖行,子孙效;圣人行,贤人效。凡我华夏子孙,当以承接文化传统为孝。孔子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删述《诗》《书》,殿以《孝经》,其意欲以绍述三代文明为期许,以承接神州固有文化传统为胸怀,此则孔子之“孝”也,孔子之“作”也,孔子之所以为“圣人”也。  相似文献   

12.
小易 《科技智囊》2014,(9):78-79
<正>这段话的原意是:上古用结绳记事以治理天下,后世圣人,改以契刻文字,百官藉以治理政事,万民藉以稽察国事,这大概取象于《夬》卦。逐字来看,"上古",黄帝、尧、舜以前的时代,即伏羲、神农时代。"结绳",用绳子打结。"治",治理、管理、统治,也有天下太平的意思。"后世圣人",即黄帝、尧、舜。"易",改变、更改、替代的意思。"书契",一指上古时代的文书。《尚书·序》说:"书者,文字。契者,刻木而书其侧,故日书契也。"二是指契约之类的文书凭证。"百官",古指公卿以下的众官,后泛指各级官吏。"察",明察、知晓、分辨的意思。  相似文献   

13.
小易 《科技智囊》2014,(7):67-67
<正>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株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这段话的原意是:上古时候的人在洞穴中居住而生活在野外,后世的圣人改用宫室,宫室上有栋梁,下有檐宇,以防御风雪,这大慨取象于《大壮》卦。逐字解析,"上古",是指黄帝以前的时代,或者是"三皇五帝"的"三皇"时代,而《易·系辞》中称伏羲时代为上古;"穴居",就是居住在洞穴里,大自然  相似文献   

14.
以"龙场悟道"及其之前的"为学"诸变为题,根据阳明《年谱》及相关记述,分析王阳明的为学历程,是"三变"、"四变"还是"五变"的话题。  相似文献   

15.
《楚辞章句》在注解《楚辞》的过程中体现了王逸本人的一些思想,其中关于文学本质的观点尤为突出和鲜明。具体来说,王逸的文学本质观包括:文学的本质在于"言志"、"述志";"志"中含有"情"的成分;"舒泻忧思"是文学的基本功能;《楚辞章句》中提到的"情"大都指一己感情,只要内心的感情激荡欲出,就可以形诸文字。而且王逸指出,感情可以尽情地抒发,甚至到了呼天抢地不能自已的程度也无关紧要。只要感情抒发得足够动人,足够悲,就是好文。这就超越了汉代《毛诗大序》所规定的"止乎礼义"、"主文而谲谏"的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易传>论"辞"的内容中,"圣人之情见乎辞"树立人文创造活动主体的典范,而"辞见情伪"说,更具有创作主体论中情感修养论的指导意义.与"辞见情伪"说密切相关的修养说,则是<易传>中的"易其心而后语".  相似文献   

17.
罗钦顺在理和气、本性和物质之性、心和性、天理和人欲、德性之知和见闻之知等问题上与佛学和程朱、阳明学派展开的论战中,成功地运用理一分殊的原理,提出了气一元论,心性分开,人欲实为天性且要约束,“见闻”为了解世界基本方式,强调“格物”等观点.而这些主要反映在《困知记》中。  相似文献   

18.
小易 《科技智囊》2010,(11):77-77
<正>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让我们先来看这一句的字面意思,这其中有两个重点词——极深和研几。对于这两个词,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有这样的解释:"极深"者,则前《经》初一节云:君子将有为,将有行,问焉而以言,其受命如响,无有远近幽深",是极深也。"研几"者,上《经》次节云"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以定天下之象",  相似文献   

19.
汪应辰文集原有五十卷,惜至明初即已罕见。明弘治六年(1493),程敏政入秘阁得阅全本,以个人之力抄出十二卷;53年后,即嘉靖二十五年(1546),夏浚将程敏政所抄十二卷附上遗事志传等文,成十三卷附录一卷,刊刻发行。至清编《四库全书》时以十三卷本与《永乐大典》所收《汪玉山集》相较,除其重复、增所未备,勒为二十四卷,定名为《文定集》。  相似文献   

20.
现存《稼轩词》版本有十二卷本和四卷本之分。十二卷本的祖本是刘克庄作序的《稼轩词》全集本,信州本十二卷即以此为底本翻刻,此二本已佚。元大德广信书院十二卷本出自信州本,王诏刊本出自元大德广信书院本,毛氏汲古阁刻本出自王诏刊本。四库全书本和辛启泰《稼轩集》初刻本皆源自毛氏汲古阁钞本。辛启泰《稼轩集钞存》本以辛启泰《稼轩集》初刻本为底本,并附录了从《永乐大典》中辑录的36首辛词。朱祖谋将《稼轩集钞存》本中补遗的36首刻入“彊村丛书”。四卷本的祖本是稼轩生前所刻四卷本,长沙坊刻本即以此为底本翻刻,此二本已佚。吴讷本的底本即为长沙坊刻本,毛氏钞本则直接影钞自稼轩生前所刻四卷本。陶湘甲乙丙三集刻本刻自毛氏汲古阁甲乙丙三集,赵万里校辑之丁集出自吴讷本《稼轩词》四卷之丁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