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冠脉血运重建治疗对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1163例行冠脉血运重建治疗(包括PCI和CABG)的冠心病合并心衰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左室射血分数是否正常(定义为LVEF≥50%)将患者分为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组(LVEF≥50%,920例)和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组(LVEF< 50%,243例),分别评价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血管造影、超声心动图等相关资料并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548天,一级终点为全因死亡率.结果 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组和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组在住院期间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105,P=0.147),在随访期间累积生存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log rank统计值2.134,P=0.161).Cox回归分析发现,患者年龄(HR 1.093,95% CI 1.040 ~1.148,P<0.001)为影响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影响行血运重建治疗的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的预后因素为患者年龄;在这些患者中,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组和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组患者临床预后相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既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对再发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行再次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对远期预后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12月在阜外医院进行PCI治疗的ACS患者,分为既往PCI和非既往PCI两组,并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并进行2年随访,记录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再发卒中、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及再发卒中)及支架内血栓的发生情况,对比两组的远期预后差别。结果共纳入6194例行PCI的ACS患者。既往PCI组共1256例,既往非PCI组共4938例。既往PCI组患者年龄更高,合并冠心病危险因素更多。2年随访结果显示,既往PCI组全因死亡率(2.3%vs.1.1%,p=0.001)、心原性死亡(1.7%vs.0.5%,p0.001)、急性心肌梗死(2.7%vs.1.8%,p=0.040)及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13.9%vs.11.8%,p=0.039)显著高于既往非PCI组,而血运重建、脑卒中及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别。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既往PCI、年龄、左室射血分数40%及介入治疗不成功是全因死亡和心原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在年龄、左室射血分数、介入治疗不成功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多因素COX回归显示:年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40%及糖尿病史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同时年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40%及介入治疗不成功是心原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既往PCI不再是全因死亡(HR=1.81,95%CI:0.99–3.28,p=0.051)和心原性死亡(HR=1.09,95%CI:1.04–1.14,p=0.062)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中国单中心大样本人群,对于有相同危险因素的患者,既往PCI不是再发ACS介入治疗远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慢性肾脏病(CKD)3~5期非透析患者动脉僵硬度,并探讨其对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及死亡的影响。方法纳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6年4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CKD3~5期非透析住院患者141例,所有患者住院后检测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根据CFPWV水平,将患者分为CFPWV升高组(CFPWV≥12m/s)和CFPWV正常组(CFPWV12m/s),随访入选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及死亡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对患者的生存情况进行评价,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93.72±47.93)个月。CFPWV升高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心脑血管死亡率及全因病死率均明显高于CFPWV正常组(62.2%vs.21.6%,56.7%vs.15.7%,64.4%vs.19.6%,P0.05)。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组、心脑血管死亡组及全因病死组CFPWV值显著高于未发生组[(15.31±3.41)m/s vs.(12.08±2.94)m/s,(15.66±3.40)m/s vs.(12.14±2.88)m/s,(15.38±3.38)m/s vs.(11.97±2.87)m/s,P0.01]。Kaplan-Meier曲线显示CFPWV升高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心脑血管病死率及全因病死率均明显高于CFPWV正常组(P=0.00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脉搏波速度(PWV)水平升高及进入透析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WV水平和C反应蛋白升高、血白蛋白降低及进入透析是心脑血管死亡及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CKD3~5期非透析患者CFPWV明显升高,高CFPWV的CKD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心脑血管病死率及全因病死率均明显高于CFPWV正常的CKD患者,且CFPWV升高是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心脑血管死亡及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肾功能评价指标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远期生存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4年8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住院的CHF患者546例为研究对象,随访周期为730 d,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根据是否发生终点事件将546例患者分为两组:非终点事件组337例(69.0%)和终点事件组169例(31.0%)。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价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肌酐(SCr)和血尿素氮(BUN)对CHF全因死亡的预测能力;选择各指标的最佳切点值进行分组,以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描述各组生存率;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肾功能指标与远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CHF患者546例,其中资料完整者392例,未完成随访者154例。eGFR、SCr和BUN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31、0.633和0.706,最佳切点值分别为58.61 ml/(min·1.73 m2)、113.75μmol/L和7.41 mmol/L。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eGFR降低组、SCr升高组和BUN升高组患者全因死亡风险更高(P0.001)。校正年龄、性别、心功能等因素后,BUN是CHF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1.043,95%CI:1.007~1.082,P0.001)。结论 eGFR、SCr和BUN对CHF远期预后具有预测价值,其中BUN是CHF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探讨其与全因死亡、心脑血管病死亡的关系。方法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估15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认知功能,随访16个月,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全因死亡及心脑血管病死亡的危险因素,Kaplan-Meier估计累积生存率,生存率的比较采用Breslow检验。结果 153例受试者中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56.86%;随访16个月间,各种原因死亡24人,其中心脑血管死亡15人,占总死亡人数的62.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血磷、认知功能障碍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认知功能障碍、透析累积时间是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与认知功能正常者相比,认知功能障碍者累积生存率及心脑血管疾病累积生存率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认知功能障碍将可能成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全因死亡、心脑血管病死亡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6.
154例发病72小时内的不伴心源性休克首次心梗患者,在入院3天内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球形指数(SI)、左室容量和射血分数.平均随访20.7±8.7个月,并观察随访期间心性死亡和心衰.发现部分SI与左室容量和射血分数相关,对观察期内心性死亡有预测价值.长度方面的SI对心胜死亡有独立于左室容量之外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亚临床甲状腺功能紊乱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420例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入院24 h内测定甲状腺激素、脑利钠肽(BNP)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Logistic回归和Cox风险模型分析亚临床甲状腺功能紊乱与全因死亡的关系。结果在6~49个月随访期间,119例(28.3%)患者死亡,甲状腺功能正常组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SHypo)组、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SHyper)组的全因死亡率存在差异(分别为26.5%、51.1%、34.5%,log-rankχ~2=6.172,P=0.046)。多因素Cox风险模型分析显示,年龄、BNP、左室射血分数、甲状腺激素、游离甲状腺激素、SHypo(危险比:1.147,95%CI:0.971~1.352,P=0.012)是AHF患者全因死亡的预测因素。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和SHyper不是全因死亡的预测因素。结论 SHypo是AHF患者的全因死亡独立预测因素,而SHyper不是全因死亡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与左室重构的关系及其预后价值.方法入选126例CHF患者,测定血浆脑钠肽(BNP)浓度,随访住院期间、30天和6个月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即心血管病死亡、新发心衰/心衰恶化再入院).结果随BNP水平分级递增,左室重量指数(LVMI)、左室舒张末内径指数(LVIDdI)明显增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减低,各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增加.通过多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BNP是独立于年龄、LVMI、LVIDdI、LVEF等危险因素的CHF预后因素,可预测30天和6个月心脏不良事件发生(r分别为0.769,0.831,P<0.01).BNP预测6个月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1(95%CI:0.778~0.924,P<0.01).结论 BNP水平与CHF患者左室重构有一定相关性,能很好地对CHF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是CHF患者近期临床预后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和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和预后。方法纳入2013年12月至2018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连续收治的101例使用IABP及其他生命辅助设备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随访结果。以患者12个月生存率为主要终点事件,对影响死亡事件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有统计学差异的危险因子。再通过Cox回归分析主要终点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R 1.050,95%CI 1.006~1.095,P=0.026)、罪犯血管是否累及左冠状动脉(HR 0.740,95%CI 1.662~8.282,P=0.001)、发病到IABP置入时间是否≤12 h(HR 3.003,95%CI1.257~7.173,P=0.013)、术后血流级别(HR 1.070,95%CI 0.595~1.925,P=0.022)、心率(HR 1.027,95%CI 1.013~1.041,P0.001)和左心室射血分数(HR 0.931,95%CI 0.904~0.960,P0.001)是术后1年主要终点事件的相关因子。将各相关因子再次进行分组分析,根据罪犯血管是否累及左冠状动脉进行统计分析并生成生存曲线结果显示:罪犯血管累及左冠状动脉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死亡率更高(P=0.001)。将患者根据发病到IABP置入时间(≤12 h组,12~24 h组,24~48 h组,48 h组)进行统计分析并生成生存曲线,结果显示:从发病到IABP置入时间≤12 h患者较其他三组死亡率明显降低(P=0.019)。发病到IABP置入时间越长其死亡率越高,但12~24 h组与24~48 h组,24~48 h组与48 h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42,P=0.589)。提示若患者能在12 h内进行介入治疗并置入IABP可明显降低患者死亡率。根据患者心脏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射血分数绘制ROC曲线,了解左心室射血分数对此类患者死亡事件预测的最佳诊断界限值。曲线下面积为0.666,且有统计学意义(P=0.007)。根据各组敏感度和特异度计算出约登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全因死亡事件的最佳界值为25.5%,即左心室射血分数25.5%时此类患者更容易出现全因死亡事件。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使用IABP为主的生命辅助装置其12个月预后不佳,全因死亡事件主要发生在术后1个月内。尽早进行血运重建和及时IABP的干预(≤12 h)可以降低患者死亡率,而对于高龄、罪犯血管累及左冠状动脉、左心室射血分数25.5%、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血流级别较低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全因死亡事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危险因素对心肌灌注显像提示灌注正常的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心肌灌注显像正常的冠心病患者99例,均于静息及负荷状态下行门控心肌静息显像测定左心室功能参数,所有患者均行电话随访直到自然死亡(死于其他病因)或者发生致死性或非致死性心脏事件,或者45个月实验终止,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脏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随访45个月期间,死亡15例,年平均全因死亡率为5.05%,9例(9.09%)患者发生致死性心脏事件,21例(21.21%)发生非致死性心脏事件。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及左室射血分数50%是预测发生致死性心脏事件的危险因素(HR=4.887、3.365,P=0.043,0.002)。而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及左室射血分数50%被认为是非致死性心脏事件的危险因素(HR=2.215~4.544,P均0.05)。结论:心肌核素显像结果提示正常的冠心病患者仍有较高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吸烟及心功能受损的心肌灌注显像正常冠心病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