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4 毫秒
1.
陈旭青  陈醒  吴苏亚  骆雨璇  王楠 《安徽医药》2018,22(11):2096-2098
目的 对丹参(叶、茎、花、根)不同部位中的可利用化学成分进行含量测定与分析。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UPLC-PDA)法对丹参(叶、茎、花、根)中酚酸类、黄酮类成分的含量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丹参中不同部位中丹酚酸类、黄酮类含量差异较大,丹参地上部分(叶、茎、花)中除了含有大量丹酚酸类成分外,相对根而言,还富含以芦丁为主的黄酮类成分,叶、茎、花中分别含有芦丁的质量分数为3.53、0.56、0.66 mg·g-1。结论 丹参叶、茎、花中含有大量的丹参酚酸类、黄酮类等资源性化学成分,对丹参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以及扩大丹参新药源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使用GC-MS技术的基础上采用直观推导式演进特征投影法(HELP)研究云南产黄水枝根、茎、叶3个不同部位的挥发油成分。方法以黄水枝根部位为例详细介绍了HELP的解析过程,应用总体积积分法测定各成分的质量分数。结果3个不同部位(根、茎、叶)提取的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58、37、38个化合物,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92.48%、99.16%、93.51%。结论黄水枝不同部位的挥发油化学成分有明显差异;利用GC-MS分析法结合化学计量学分辨方法鉴定挥发油化学成分,比单独使用GC-MS法结果更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大罗伞鲜品根、茎、叶中的挥发油成分。方法:采摘12 h内的大罗伞,用挥发油测定器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采用NIST标准谱库结合保留指数解谱法对各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并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质量分数。结果:从大罗伞根、茎、叶的挥发油中确定出7、12、5个成分,分别占各自挥发油总量的91.7%、83.6%、85.4%;其中,棕榈酸为大罗伞根、茎、叶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分别占各自挥发油总量的66.0%、60.4%、71.8%。结论:该方法可快速、准确地鉴别大罗伞鲜品根、茎、叶中的挥发油成分,可为大罗伞药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狭叶薰衣草花、叶及茎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为狭叶薰衣草的综合利用提供指导。方法:采集狭叶薰衣草的花、叶及茎,以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以GC-MS法分析其化学成分。GC-MS主要分析条件:进样口温度250℃,分流比30∶1,离子源温度200℃,程序升温(在40℃保持2 min,最后以3℃·min-1升温速率升至246℃,保持5 min)。结果:在狭叶薰衣草的花、叶及茎的挥发油中分别检出80、60和16个色谱峰,分别鉴定出69、47、15个化合物,分别占各部位挥发油组分总色谱峰面积的94.01%、86.83%、97.35%,3个部位中共有化合物15个。所含成分多为萜烯类化合物及其含氧衍生物。结论:狭叶薰衣草花中挥发油成分含量最多,茎中成分最少,叶挥发油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GC-MS法分析肿节风茎和叶中挥发油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荣平  王宾豪  励娜  张小梅 《中国药房》2008,19(30):2368-2370
目的:分析肿节风茎和叶中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对肿节风的茎和叶进行提取,将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经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进行分离鉴定;用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共从肿节风茎挥发油中鉴定出29种化合物,其含量占总挥发油的75.88%;从肿节风叶挥发油中鉴定出64种化合物,其含量占总挥发油的87.98%。结论:肿节风茎和叶中挥发油成分的最大区别在于低分子量化学成分的含量不同,茎挥发油中几乎不含此类成分。本研究所获数据可为肿节风的进一步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GC-MS分析糙叶败酱不同部位的挥发油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糙叶败酱植物的根及根茎、茎、叶中的挥发油成分,比较其在化学成分及含量上的差异。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糙叶败酱的植物三个不同部位的挥发油,采用GC-MS技术分析、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糙叶败酱根及根茎中挥发油得率约为1.5%,从中鉴定出59种化学成分,占总挥发油的99.9%;茎中挥发油得率约为0.3%,从中鉴定出60个化学成分,占总挥发油的100%;叶中挥发油得率约为0.5%,从中鉴定出60个化学成分,占总挥发油的100%;3个部位的挥发性共有成分11个,主要为1-石竹烯、α-古芸烯和苯并环庚烯类化合物。结论糙叶败酱的根及根茎、茎、叶中的挥发性成分在化合物组成及含量上均有一定差别;根及根茎部位和茎中的挥发性成分基本相同,主要为萜类和芳香族化合物;叶中除含上述萜类和芳香族化合物外,脂肪族化合物的种类更为丰富,含量也较高。  相似文献   

7.
采用气相色谱一质谱法比较浙江产藿香不同采收期和开花期不同部位(茎、叶和花)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异同,并测定主要化合物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不同采收期和花期不同部位藿香挥发油化学成分相似,其中长叶薄荷酮和L-薄荷酮含量较高;两者含量在不同采收期变化显著:花期不同部位藿香挥发油的成分及相对含量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蔷薇科山楂属植物山楂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山楂叶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及克瓦兹指数对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以归一化法计算各个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共分离出154个色谱峰,鉴定了其中93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质量分数为78.78%。山楂叶挥发油中主要成分是:2,7(14),10-bisabolatrien-1-ol-4-one(质量分数为18.42%)(75)、nezukol(质量分数为6.25%)(90)、反-水合桧烯(transsabinene hydrate,质量分数为4.11%)(10)、丙酸香茅酯(citronellyl propanoate,质量分数为2.8%)(46)、zonarene(质量分数为2.65%)(55)、(5E,9E)-法呢基丙酮((5E,9E)-farnesyl acetone,质量分数为2.5%)(77)等。结论首次采用克瓦兹指数对山楂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为山楂叶的开发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国药房》2019,(5):677-680
目的:分析黄皮叶和假黄皮叶中挥发油成分的差异。方法:通过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黄皮叶和假黄皮叶中的挥发油。然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进样分析获得总离子流图,采用HPMSD化学工作站对总离子流图中各色谱峰进行质谱扫描后,通过检索比对图谱库NIST Version 1.7鉴定两种药材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从黄皮叶、假黄皮叶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了43、31个成分,相对质量分数总和分别为97.59%、98.57%。其中,相对质量分数超过1%的成分分别有19、18个,均主要为倍半萜类;相对质量分数超过5%的挥发油成分分别有7、5个,在黄皮叶挥发油中主要以(-)-斯巴醇(12.35%)和(E)-5-{(1R,3R,6S)-2,3-二甲基三环[2.2.1.02,6]庚烷-3-基}-2-甲基戊-2-烯醛(14.70%)为主,在假黄皮叶中主要以(E)-倍半水合桧烯(24.94%)和1-(1,5-二甲基-4-己烯基)-4-甲基-苯(16.15%)为主。两者中共有挥发油成分4个,分别为α-蛇麻烯、(E)-5-{(1R,3R,6S)-2,3-二甲基三环[2.2.1.02,6]庚烷-3-基}-2-甲基戊-2-烯醛、石竹烯氧化物和(-)-斯巴醇,两者中共有成分含量差异均不大。结论:黄皮叶和假黄皮叶挥发油中成分类型基本相似,但具体成分组成和含量差异较大,不可相互替代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南药琼榄根、茎、叶、果壳不同部位所含的化学成分,并测定琼榄各部位中总黄酮的含量。方法:采用系统预试验法对琼榄各部位的水、95%乙醇、石油醚提取液进行化学成分研究;以芦丁为对照品,采用NaNO2-A(lNO3)3-NaOH比色法测定琼榄不同部位中总黄酮的含量。结果:琼榄根、茎、叶、果壳中均含有糖及多糖类、氨基酸、多肽及蛋白质、黄酮、甾体及三萜类、生物碱、香豆素及内酯、挥发油等成分;均可能含有有机酸。此外,其根、叶中含有酚类、蒽醌、强心苷,茎、果壳中可能含有酚类、蒽醌、强心苷;各部位均不含皂苷。琼榄根、茎、叶、果壳中总黄酮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028%、0.017%、0.033%、0.012%,以叶中总黄酮质量分数最高。结论:本试验初步确定了琼榄各部位的化学成分类型并测定了总黄酮的含量,可为进一步研究琼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同种丹参种苗在不同地区栽培的丹参质量进行分析评价.方法 根据2015年版药典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同种种苗异地栽培丹参的根、须根及地上部分茎、叶、花、花托6个部位的丹酚酸B、丹参酮类(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参酮I)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同种种苗的含山栽培丹参中两类成分含量均略高于太和栽培丹参,丹参酮类在不同部位分布的含量为根>须根>花托>茎>叶>花,丹酚酸B则为根>须根>花>茎>花托>叶,丹参不同部位含量有较大差异,其中根和须根的含量均高于药典标准.结论 异地栽培的丹参脂溶性成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含山产栽培丹参优于太和产;异地栽培的丹参水溶性成分丹参含量无差异;该实验为指导优质产区种苗的扩大种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罗星云 《中国药师》2014,(10):1659-1661
目的:对广西莪术叶中挥发油成分进行系统的分析,并与其传统的用药部位块根和根茎的挥发油成分对比,寻找广西莪术叶作为代替性药材的可能性,尽可能的扩大广西莪术的药用部位,提高广西莪术整株植物的经济效益。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运用GC/MS方法比较叶与根茎,块根的化学成分及其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广西莪术叶中分离得到38个色谱峰,鉴定出26种成分。结论:首次从广西莪术叶中鉴定出26种挥发性成分,叶中所含成分与根茎、块根的差别较大,但也含有部分抗肿瘤成分。  相似文献   

13.
GC-MS分析宁夏苦豆子不同部位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测定苦豆子不同部位的挥发油成分,并比较各成分。方法利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挥发油,乙醚萃取所得部分通过GC-MS分析;根据所得色谱保留时间和纯质谱,在质谱库中进行相似性检索,实现对组分的鉴定,同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其相对含量。结果从苦豆子的种子、根、叶和茎中分别得到30、12、15、12个挥发油成分,种子中以酚类和萜类化合物为主要成分,根、叶和茎都以酯类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结论苦豆子不同部位挥发油的成分组成和含量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取飞燕草不同部位总黄酮,并对其进行含量测定,最终确定飞燕草最佳药用部位。方法:采用乙醇回流提取法提取飞燕草不同部位总黄酮,以芦丁为标准品,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飞燕草全草、根、茎、叶及花中的总黄酮含量。结果:飞燕草全草、根、茎、叶及花等部位总黄酮含量分别为56.2%、47.6%、49.8%、51.3%、65.8%。结论:飞燕草不同部位中均含有总黄酮,其中花中总黄酮含量最高,根中最少,但考虑到不同部位的产量,建议以全草入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河南产忍冬不同药用部位的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法提取忍冬花蕾、叶和枝干中的挥发油,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保留指数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并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河南产忍冬不同部位中共鉴定出85种成分,其中7种是3个部位共有成分。结论:本研究可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忍冬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付英杰  时天  王建安 《中国药房》2014,(39):3690-3692
目的:探讨影响丹参中弥罗松酚含量的因素。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考察不同产地、不同加工方法、不同采收季节、药用部位等因素对丹参中弥罗松酚含量的影响。色谱柱:Dikma Diamonsil 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甲醇-水(梯度洗脱);柱温:25△;检测波长:280 nm。结果:弥罗松酚的质量浓度在0.1250.625μg/μl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68%,RSD为1.32%(n=9)。不同产地的丹参中弥罗松酚的质量分数较为接近;干品中的弥罗松酚质量分数高于鲜品;弥罗松酚在根中的含量最多,其次为茎,而叶和花中的含量最低;采收季节对其含量的影响也较大:弥罗松酚在丹参根中含量最高的时间为3月,而在茎中含量最高的时间为6月。结论:在提取弥罗松酚时,应尽量在适宜的季节采摘根和茎,经晒干或烘干后提取利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定松嫩草原罗布麻各器官总黄酮和槲皮素含量并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为有效利用罗布麻资源提供参考。方法:以超声波辅助提取罗布麻中总黄酮,用比色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罗布麻中总黄酮和槲皮素的含量,DPPH.和.OH清除法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松嫩草原罗布麻花和叶中总黄酮、槲皮素含量较高,其次为茎;叶和花中总黄酮提取液抗氧化活性较强,茎次之。结论:松嫩草原罗布麻叶、花和茎均可以作为天然抗氧化剂原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