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人群职业分异对社区公园游憩需求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职业分异对社区公园游憩需求的影响,对提升社区公园的游憩功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以上海3处社区公园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了社区居民对公园绿地的游憩偏好及需求,以霍兰德"人格兴趣职业分类法"将城市社区中参与游憩的居民职业划分为不同类别,并用卡方检验和对应分析法,揭示社区居民对公园游憩需求及偏好在职业层面的分异特征,并构建与其相适应的、人性化的城市社区公园的优化设计对策。研究结果表明,3个社区公园内游憩居民的职业构成存在明显差异,且不同职业居民对社区公园游憩功能的需求、偏好和满意程度也不尽相同;职业分异对社区公园游憩偏好的影响要远强于其对游憩需求及满意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张省  周燕  杨倩 《风景园林》2021,28(3):82-87
城市综合公园是承载居民日常游憩的主要空间,确定并度量居民游憩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对于提高公园的游憩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城市综合公园的游憩特征和影响因素,构建游憩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并利用深圳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影响居民游憩满意度的五大潜变量中,"情感效用感知"和"景观环境感知"对"居民满意度"的影响最大,其次分别是"可达程度""设施服务感知"和"安全保障感知"。深入分析发现,"情感效用感知"中"放松心情""缓解压力""锻炼身体"与"景观环境感知"中"垃圾清理""植被养护"等观测变量对潜变量的相关作用更明显,是影响居民游憩满意度的主要因子。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城市综合公园游憩品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社区公园是就近服务城市居民日常游憩的公园绿地。随着中国城市快速步入老龄化,居民的日常游憩需求日趋增长,但针对性的社区公园游憩服务体系尚未构建。选取城市化、老龄化程度均较高的上海为案例城市,通过对其社区性使用的公园的取样调研,剖析上海社区性使用的公园内活动空间构成和游憩设施配置的现状问题、以及不同年龄层次使用人群对公园内活动空间和游憩设施的需求与偏好,以指导老龄化街道社区公园游憩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规划师》2017,(6)
文章基于游憩机会谱理论,构建了城市公园体系规划框架,即首先对城市公园游憩机会清单进行梳理,其次从物理环境、游憩活动和管理环境三个方面构建公园游憩机会评价指标体系,再次对环境因子进行描述性分析,最后建立公园体系目标游憩机会谱及编制发展导则,并将该方法运用到宁国市公园体系的建设中,为提升城市公园体系的综合效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创建了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以南京玄武湖公园为例,在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探讨城市居民公园游憩的体验质量及性别差异。结果表明:城市居民公园游憩体验质量包括6个维度,按影响效应大小依次为卫生设施、空间尺度、服务设施、文化内涵与活动、景观与环境、活动设施;各维度在观测变量上的标准因子载荷大小,反映了各维度的主要作用因素及对游憩体验质量的影响;城市居民公园游憩体验质量的概念模型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对空间尺度和景观等较为关注,男性更关注活动类型的丰富程度与可参与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内地与香港公共开放空间游憩规划标准的最主要差异在于游憩设施分类系统及其配置指标,内地《公园设计规范》关于游憩设施分类标准相对较粗,只有人均公园陆地面积、不同陆地面积的公园设施类型用地比例以及停车位3项定量指标,这些指标主要是公园设施大类上的配置要求,缺少对游憩设施类型及人均用地和类型指标等细致、具体的规定,未对不同规模公园的游憩设施类型配置差异进行规定。现有指标主要源自经验的总结,在公园游憩设施类型与居民游憩需求对应关系上缺少具体、科学的配置方法,特别是针对特殊人群的体育运动需求,而香港的公园设计标准在地域性、安全性等方面更加详尽,增加了设计风格和针对特殊人群如残障人士的设计要求。适应需求、分类设置、复合使用、已建公园和新建公园区别对待等是对上海公园体育设施配置的主要启发。  相似文献   

7.
社会分层和空间异质性加剧使得弱势群体获得公园 游憩服务的公平性问题日益凸显,探究弱势群体的公园绿地潜 在供给和实际游憩服务获得的差异仍是一项重要任务。选择中 国武汉市24个具有明显社会层级和空间异质性的小区,从居住 区和个人2个尺度研究了不同弱势群体获得公园绿地潜在供给 和实际服务的公平性差异,并分析了2个尺度中弱势因素对获 得游憩服务的交互影响,以及影响游憩服务获得的主要因素。 结果显示,老旧小区的公园绿地潜在供给以及实际游憩服务与 新小区没有显著差异,但生理弱势是影响居民获得游憩服务差 异的主要因子,而不同尺度的非生理弱势因素交互则会明显削 弱居民可获得的单次游憩服务量。此外,居住区尺度小区周边 设施对居民可获得的公园游憩服务的影响大于小区内部条件和 居民个人社会经济特征。研究结果明确了城市建成环境对不同 弱势群体获得公园游憩服务的公平性影响差异,对快速城市化 地区弱势群体公平获得公园游憩服务的改善具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8.
城市公园面临着游憩环境恶化、活动与游憩空间供给脱节、游憩体验质量下降等诸多问题。游憩机会谱理论作为发展较成熟且应用广泛的理论,有助于探究环境资源、游憩活动与公园管理之间的内在规律,对于提高游客游憩体验质量、建立公园可持续发展模式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南京市绿博园公园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公园游憩环境和游客行为进行调查与分析,构建绿博园游憩环境指标因子体系,划分游憩机会类型并制定量化标准,构建游憩机会评分模型,构建了绿博园游憩机会谱。最后,根据游憩机会的评分结果对绿博园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9.
面向公众健康的城市公园景观体验及游憩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筝  孟钰 《风景园林》2020,27(9):50-56
城市中的绿色开放空间,尤其是公园,是城市居民健康的重要支撑之一。为了解城市居民如何利用绿色开放空间满足自己的健康需求,选取了4个上海城市公园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全市性、区域性综合公园和专类公园。调查了公园使用者的健康状况、景观体验需求和游憩行为,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公园使用者主要存在3方面健康问题;2)使用者对绿色开放空间的景观体验需求主要体现为自然和社会2方面;3)调查的绿色开放空间主要涉及四大类游憩活动。通过交叉分析进一步发现有健康问题的居民对于景观体验自然度的需求更高;而且会更倾向于远离社交的低强度、自然游憩活动。在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从公众健康的景观体验和游憩角度对公园设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城市公园绿地指标细化的一点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芸 《中国园林》2010,26(3):9-13
公园绿地作为城市中的主要开放空间,是居民开展户外游憩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目前城市绿化建设的主体。但其建设过程不乏一定的盲目性,特别是缺乏对公园绿地规模和类型的合理分配,造成市民利用上的困难和内容上的单调。针对"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指标进行剖析,在与国外类似指标比较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建设情况,从社区和城区2个层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尝试提出对现行人均公园绿地指标进行细化的设想,以期为今后公园绿地的建设和管理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中心城区8个城市公园中的植 物景观空间为研究对象,使用行为观察法和行为地图法记录游 人的景观偏好与行为偏好,用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研究植物 景观空间特征指标与游人偏好的关系,为提升游人在植物景观 空间的游憩体验、构建人性化城市公园提供参考。研究表明: 游人偏好水体与植物组合景观空间,且游人偏好与植物观赏特 性、季相变化、色彩构成呈显著正相关,与亲水性呈显著负相 关;游人喜欢在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空间中欣赏美景和社交;游 人倾向于在野生植物种类少、可达性好的植物景观空间内进行 休闲娱乐活动,在气味芳香、硬质广场面积较大的植物景观空 间内进行体育健身活动,在郁闭度高、较封闭、离水边较远、 离出入口较近的植物景观空间内进行安静休憩活动。  相似文献   

12.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clusiveness of urban parks can guarantee the recreational opportunities and experience of different user groups, especially the vulnerable ones, 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justice of urban green landscape. The research explor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o park users’ perception and evaluation on the inclusiveness of urban parks. Through the three-level data coding and analysis, a model consisting of eight main categories (i.e. site conditions, site usage, independent mobility, supply-demand matching capacity of space and facilities, interference and limitation of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posi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broad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place identity) which cover 30 influencing factors to individuals’ perception of the inclusiveness of urban parks is established. The model shows that park users evaluate the inclusiveness of urban parks upon their observation of site conditions and usage, and their own recreational experience; while the latter is affected by both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related to passive exclusion and active ex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of design exclusion. The disparity of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urban parks would lead to users’ different emotions and feelings about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The model helps clarify the path and key factors of inclusiveness evaluation and provides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landscape justice.  相似文献   

13.
城市森林公园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能承载各种游憩活动,为市民带来多种益处。以上海共青森林公园与炮台湾森林公园为例,利用GPS设备每隔10s采集一次游客的地理坐标位置,并应用栅格密度、标准差椭圆与热点识别3种空间统计方法分析相关空间位置点,识别受游客喜爱的游憩场地与景观空间类型。结果表明:游客在2个森林公园中的分布并不均匀,共青森林公园西部与炮台湾森林公园南部吸引了大量游客;最吸引游客停留的区域包括儿童游乐设施区、广场、大草坪、烧烤区和滨江区域。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对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与管理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城市综合公园是城市人居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处理好城市公园与居民的关系,在满足公园服务功能的同时保障公园自身的良性环境,是当今城市公园建设的重要课题。以上海世纪公园为研究对象,基于游客轨迹数据和补充问卷调研分析了游客游憩偏好。结果显示,受景观资源不均衡分布的影响,游览路径表现出主路聚集、区域分散的现象;停留空间与游客需求相关,其中老年、中青年和家庭3类典型游客的主要停留节点分别是休憩服务设施、公园植物景点和游乐活动场所。针对环湖区域游客集中的问题,从亲水因素的角度开展分析,发现景观和设施资源分配的不均导致游客对空间亲水性的依赖差异。结合游客群体的游憩偏好特征,重点针对老年和中青年游客提出了公园管理和场地更新建议,助力解决临水区域游客压力过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国内外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实例说明了城市湿地公园的重要作用,并分析了城市湿地公园受到公众和城市建设者普遍欢迎的景观特质,包括自然生态特质——自然特色浓郁、景观丰富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效益显著和功能复合全面,社会效益特质——游憩活动性质明确、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和教育功能突出以及经济效益特质。针对我国部分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中存在的设置不分地域和条件、景观设计形式化、游憩活动城市化、忽视其它生命、“物种入侵”形势严峻、忽略教育意义等景观建设的误区,提出了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建设应遵循严格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严格控制人类干扰、建设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游憩活动主题化、建筑自然化生态化等重要原则。最后,对城市湿地公园景现建设中的概念设计和景观分区的构建进行了探讨。希望通过文中研究能对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已有风环境研究多从单一条件对城市空间风环境进行评价并提出优化策略,忽略了人群有效活动空间的影响,以简化体块代替公园物理环境部分要素,一定程度影响了风环境模拟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方法]以占北京市风力资源70%的延庆区4个典型城市公园为对象,从公园人群游憩活力视角,结合场景建模技术、通讯探针和人工智能识别技术,确定公园游客活动范围,以此作为公园风环境评价的研究区域;利用不同季节风速、风压和涡旋分布等评价要素量化评价公园风环境质量,并以公园风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来表征公园现状风环境质量优劣程度;以公园风环境质量评分方式相关性评价来表征公园进行风环境适应性改造的难易程度。[结果]结果表明:百泉公园现状风环境质量最差,且评分随季节变化呈现出明显差异性和不规律性;集贤城市森林公园风环境质量评分随季节变化有规律地逐渐减小,且进行风环境适应性改造难度最小。[结论]研究建立了全面的公园风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对延庆区城市公园建设和管理具有应用价值,为华北地区城市公园风环境质量评价提供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The purpose of this work was to investigate the sound environment of public parks using a soundscape study model that analyzes not only noise but also all the types of sound of a given area, as well as other environmental factors. To this end, acoustic measurements were made in the parks under study and interviews were held with their frequent visitors. Noise measurements were conducted in 55 points, and a total of 335 people were interviewed in the 4 parks studied. The parks selected for this study are located in areas very close to streets with intense vehicle flow, raising the hypothesis that this proximity impairs the acoustic comfort of their visitors. The findings confirm the strong influence of traffic noise on the soundscapes of the parks. Noise measurements showed that in all parks, between 50 and 100% of the points evaluated displayed sound levels above 55 dB(A), the level established by Curitiba's Municipal Law 10625 as the limit permitted for green areas during daytime. Other conditions in the parks' environments were also identified, which interfere jointly in the soundscape and in its perception, such as spatial factors of each park, the urban setting of its surroundings, and the sounds originating inside the parks.  相似文献   

18.
声景是生态学的一个新兴领域,通过声学手段反映生态系统质量、研究生物活动规律。选择北京五环内的10个城市公园,采集公园内春季的声音数据,并基于城市公园声景声谱图,结合功率谱密度的计算,研究北京城市公园人工声的构成及其昼夜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北京城市公园人工声主要分布于低频0.2~2.5k Hz;2)春季北京公园内的人工声主要有38种,包括6种交通声、5种话语声、8种机械电子声和19种活动声,话语声出现最久;离散型人工声有13种,连续型有25种,以连续型人工声为主;3)城市公园中的人工声以话语声和活动声为主,在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游园及专类公园中话语声出现最久;在郊野公园中,交通声出现最久;4)不同公园的人工声昼夜变化规律一致,昼间的人工声构成显著多于夜间。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对城市公园的声景产生较大影响,人工声在城市公园的整个声景中占有主要地位,人工声来源较为广泛,且以活动声和交通声为主。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居民亲近自然的户外活动需求日益增长, 出现了在城市公园中开展露营活动的新现象,因此有必要探讨 城市公园如何更好地支撑露营活动的开展。从游客满意度视角 出发,通过构建城市公园露营满意度指标体系,基于在广州部 分城市公园获取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IPA-Kano模型对城市 公园承载露营活动的满意度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基本型要素 包括从公园入口到露营点的方便程度、随身财物的安全、消防 安全、疫情防控措施、露营区域的空间充足程度、露营区域的 私密性/嘈杂程度、露营区域的树荫、开放区域大小和草坪的 保养维护水平,是最需要改善的要素;关键性绩效型要素包括 停车方便程度和蛇虫叮咬,是第二优先级的待改善要素;不同 要素的露营满意度在不同类型公园间存在差异。旨在提高城市 公园满足居民露营需求的能力,以期为城市公园绿地的开放共 享方式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