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矿业经济中,经济可采储量管理是一项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经济技术基础工作,它关系到企业能否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大事。根据《各矿地质因素复杂程度等级划分表》可知,多数矿属构造复杂类型,薄煤层储量占总储量70%,高灰分煤层储量占一定比例。因此,我们确认煤层厚度,断层密度,高灰分层是影响煤层经济可采性的三项主要因素。开展经济可采煤层厚度、经济可以采断层密度,经济可采煤层分三项指标的经济可采测算工作,是搞好经济可采储量工作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2.
常家庄勘查区内二叠系山西组下部含稳定可采的3号煤层,太原组下部含稳定可采的15号煤层,通过分析煤层煤质化验结果,最终确定3号煤层为特低硫、低灰、特低挥发分、高固定碳、特高发热量、特低氯、中磷分、一级含砷无烟煤;15号煤层为高硫,低灰、特低磷分、特低氯、特低挥发分、高固定碳、高发热量无烟煤。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格目底矿区新寨井田含煤地层及可采煤层的特点,阐述了其宏观煤岩类型及显微煤岩特征,并通过对新寨井田勘探工作取得的大量基础性资料进行整理,系统分析了新寨井田可采煤层的煤质特征及变化规律,指出了新寨井田煤的工业用途。  相似文献   

4.
郭伟  白云龙 《电镀与涂饰》2014,(24):172-175
以普通采高浅埋深煤层的"台阶岩梁"结构理论为基础,根据大采高煤层矿压显现规律提出了台阶沉降角,推导出了大采高浅埋深煤层支护阻力公式,并以某矿3#煤层的实际岩层条件为基础,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公式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两种方法所得到的结果相差不大,说明得到的理论公式是可靠的。对相似条件煤层采前液压支架支护阻力确定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坚硬煤层综放开采提高顶煤回收率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顶煤充分破碎是实现放项煤开采的必要条件。在坚硬特厚煤层条件下放项煤开采,项煤只发生周期性断裂,而不能自行充分破碎,这给放煤工艺带来困难。我局所采侏罗纪煤系中,厚及特厚煤层储量约为6亿t,占全局可采总储量的17%,分布在15个矿井中12个井田,赋存面积大,煤层厚度变化大,煤层不稳定,时而合并或尖灭,主要集中在富东开发区11—12撑和l2—14#合并层,煤厚5.13m,是七煤局的主采煤层。90年代前一直采用分层铺网等开采方式,存在巷道开拓量大,吨煤成本高,工作面推进度慢等问题,使不同煤层开采比例失调,限制了生产正常发展。为了探索改善坚硬煤层…  相似文献   

6.
区域瓦斯抽采中,顺层瓦斯抽采方法是一种广泛运用的预防煤与瓦斯突出的措施之一,为了确定屯兰煤矿顺层钻孔有效抽采半径,以2#、4#、8#、9#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各煤层的瓦斯压力及煤的灰分、水分、孔隙率、容重的测定,采用直接测定法测定了顺层钻孔的有效抽采半径。结果表明,屯兰煤矿各煤层钻孔瓦斯抽采时间为30d~60d是合理的,2#煤层抽采半径设计为2m~4m,8#煤层抽采半径设计为2m~4m,4#、9#煤层抽采半径设计为3m~5m。  相似文献   

7.
油田注采结构调整是油田开发中总结出来一项系统性、综合性调整技术,通过结构调整使油田开发效果达到最好状态。目前ZD油田已经进入“双高”期开采,地下油水分布更加复杂。截止目前ZD油田可采储量和地质储量采出程度分别为76.3%和36.5%,还有23.7%的剩余可采储量和63.5%的地质储量要在高含水后期开发。笔者通过总结、分析ZD油田目前的开发注采现状及挖潜技术,不断深入研究油田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调整潜力分布,针对问题提出未来调整方向及策略,为ZD油田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山西煤炭资源丰富,素以煤炭之乡称著于世。全省探明储量为2010亿吨,占全国三分之一。其中,炼焦煤约占全省储量53%,是发展冶金、化工的重要资源。无烟煤约占全省储量25%,是较好的民用燃料和工业原料。一般煤质含硫少、灰分低、质量优良,品种齐全。而且煤层较厚,覆盖较薄,易于开采。一九八○年产煤约一亿二千万吨,占  相似文献   

9.
通过盈亏平衡分析法,计算碱矿床的最小经济可采厚度,确定合理的开采范围。  相似文献   

10.
针对某矿M8-2煤层本煤层钻孔抽采瓦斯体积分数低、瓦斯纯量不高、塌孔、堵孔等导致抽采效果不理想的问题,研究出使用本煤层双套管瓦斯抽采设备对井下钻孔进行瓦斯抽采。介绍了双套管管径与长度对瓦斯抽采的影响,分析了双套管高效抽采的原因以及井下双套管的施工工艺。并在11-2煤层E1305工作面进行了现场应用,结果发现,钻孔密封性提高,塌孔、堵孔现象鲜有发生,瓦斯抽采体积分数接近90%,抽采瓦斯纯量是之前的1.8倍,抽采一个月后瓦斯流量仍居高不下,有效抽采时间较之前延长了15d,预抽煤层瓦斯率达到46%,瓦斯抽采效果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1.
通过论述首采区概况,采用"三带"判别法和围岩平衡法等方法计算并分析了3下煤层开采后,3上煤层的上行开采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当3上煤层和3下煤层层间距与3下煤层采高比值小于4.5时,3上煤层不能进行上行开采,当层间距与采高比值大于4.5时,采取一定安全技术措施后,可进行上行开采。  相似文献   

12.
在分段法、留矿法等采矿方法中,采场使用锚喷(或锚杆)支护后不致使矿石开采盈利指标出现负值的最小矿脉厚度可视为矿脉经济厚度。 过去锚喷支护在采场中推广使用进展缓慢,主要原因是矿脉经济厚度难以确定。笔者认为通过计算可确定该指标。为便于说明  相似文献   

13.
<正> 一、前言由云南省煤田地质勘探部门经过六年的勘探,查明了一个储量大、开采条件较好的大型含煤盆地——昭通褐煤田。煤田面积为230平方公里,其中含煤面积占140平方公里。总储量达80.55亿吨,是我国南方各地区迄今已查明的储量最大的褐煤田。煤层最大可采厚度达193.77米(一般厚度为40至130米)。煤层上的复盖物较薄,岩化程度低,质地松软,具有露天开采的  相似文献   

14.
以西河煤业3#复采煤层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复采煤层规模和服务年限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复采开拓方案,并进一步分析了复采采区布置、井下运输和矿井通风等内容,针对该复采煤层特征,采用放顶煤采煤工艺,煤层厚度大于3.0m时放煤,煤层厚度小于3.0m时禁止放煤。该研究可以为西河煤业3#复采煤层的开拓布置提供一定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5.
煤矿开采过程一直存在综采工作面过空巷问题。通过现场监测,酸刺沟煤矿综采队获得了顶板下沉的一些数据,掌握了浅埋大采高煤层过空巷前后周期的来压状况,并且预测了周期来压,以及评价了通过停采等压、局部工作面调斜等手段对来压时间及强度的控制效果,本文着重对浅埋大采高煤层过空巷时矿压的规律进行了研究,旨在为更好地促进我国西部浅埋大采高煤层工作面过空巷,进而更好地进行煤炭开采工作。  相似文献   

16.
杜48块是曙光油田稠油老区的典型区块之一,至今已开发30余年,可采储量采出程度为74.3%,其中主力储层杜Ⅰ~杜Ⅲ可采储量采出程度89.4%,挖潜空间越来越小;而上覆的杜0组储层物性差、原油粘度高,是典型难采储量,可采储量采出程度只有7.5%,长期未得到有效开发。针对杜48块杜0组地质条件差、采出程度低的问题,按照"分层开发"的理念,精细地质体刻画及追踪储层展布,深入开展杜0组二次评价,成功构建分层开发井网,并且配套先进工艺措施保障高效开发,新增动用地质储量376万吨,新增可采储量105万吨,区块开发效果大幅改善,为同类油藏二次开发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针对某矿起伏煤层大采高工作面矿压显现剧烈的问题,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方式,研究了起伏煤层大采高工作面上覆岩层运移规律及垮落特征。结果表明,仰斜开采采场顶板不易形成结构,开采基本顶形成结构较大,工作面容易片帮冒顶,而俯斜开采有利于控制煤壁和端面的稳定。建议该工作面布置时采用俯斜推进,为类似条件下工作面的顺利回采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8.
珲春盆地是我国低煤阶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又一重要领域。基于该区块重点井的排采数据及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讨了多煤层合采过程中煤层出露的伤害机理,初步形成了最大化煤层气产气效果的措施。结果表明,煤层气在压裂排采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身孔隙结构特征,敏感性矿物和贾敏效应。这些都会导致压降漏斗形成不够充分,使得煤层气井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因素。煤储层出露会在井筒附近形成低渗流带,导致地层水和压裂液无法排除,煤层气解析过程终止,对煤层造成不可修复的伤害。科学的排采制度是煤层气成功的关键,严格控制上部储层出露时间,最大化压降漏斗范围,保证套管压力的平稳,发挥多煤层合采优势。  相似文献   

19.
红阳三矿深部采区处于张良堡背斜深部背斜轴两翼,构造展布受该背斜影响显著。通过补充勘探获得的钻孔岩芯和测井资料,研究发现深部采区内F60断层的发育状态与之前勘探资料有较大差异,该断层向西南并非延伸至深部采区边界,而是在13勘探线处尖灭,在13勘探线以南存在一条规模较小断层F60-1。断层发育情况直接控制了煤田煤系的赋存,F60断层的勘探新发现使深部采区12号煤层和1 3号煤层的可采面积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20.
3201回采工作面开采的3号煤层厚度为5.5m,属于大采高工作面,由于受到煤层破碎,开采影响等,煤壁片帮较为严重。文中在分选煤壁片帮发生原因基础上,根据3201工作面的煤层赋存条件,提出采用高分子注浆加固并局部配合采用木锚杆补强支护措施,提高了回采面煤壁的稳定性及承载能力,减少了回采面煤壁片帮发生率,提高了回采面开采的安全度及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