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宋文彤  贾岩 《中国临床研究》2011,24(12):1097-109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响。方法将123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氯吡格雷组(61例)和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组(62例)。观察治疗8个月后2组血清hs-CRP、血脂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变化及脑血管病复发率。结果氯吡格雷组治疗前后血脂无明显变化,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组血脂水平下降明显(P均<0.05)。2组患者治疗后8个月血清hs-CRP、IMT均显著下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P均<0.01);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组CRP下降幅度、IMT变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较氯吡格雷组更明显(P均<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用氯吡格雷应用于脑梗死患者能更有效地降低血hs-CRP浓度,使IMT变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更有利于抑制炎症、稳定斑块及降低卒中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4):2587-2588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选取我院脑梗死住院患者80例,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分别检测患者血脂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TC、TG、HDL、LDL和颈动脉IMT比较,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脂TC、TG、LDL和颈动脉IMT显著低于治疗前,HDL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阿托伐他汀可显著降低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机体机体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对冠心病、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IMT、PV、TNF-α、CRP、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30例经颈动脉超声及冠脉造影检查证实有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未患有高脂血症,n=98)和研究组(患有高脂血症,n=132)。对照组患者给予氨氯地平片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的血压水平、颈动脉IMT、PV、TNF-α、hs-CRP、HDL-C、LDL-C、TG、TC等血脂水平。结果 2组降压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收缩压及舒张压、TNF-α、hs-CRP及血脂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颈动脉IMT与对照组及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颈动脉PV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后3个月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TNF-α、hs-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复方制剂具有稳定斑块、控制炎症、降脂、降压等功能,疗效肯定,且具有服用方便,依从性好,安全性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普罗布考(PAS疗法)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方法观察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将其分为PAS治疗组和AS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PAS治疗组40例,应用普罗布考(0.5g/d),阿司匹林(100mg/d),阿托伐他汀钙(20mg/d);AS对照组40例,予阿司匹林(100mg/d),阿托伐他汀钙(20mg/d)。共随访3个月,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检测血脂(TC、TG、LDL-C、HDL-C)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比较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PAS治疗组及AS对照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hs-CRP含量均下降(P0.05),PAS治疗组更明显(P0.01);PAS治疗组的颈动脉斑块积分有轻微下降趋势(P0.05)。结论(1)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普罗布考联合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调脂、降低炎症指标hs-CRP效果明显优于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联用效果明显。(2)稳定颈动脉粥样斑块需长期进一步观察才能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122例急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半年后,观察两组颈动脉IMT和血脂指标的变化、并发症及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及颈动脉IMT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治疗后,观察组TC、TG、LDL及颈动脉IMT水平均明显下降,HD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率为4.92%,对照组为16.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改善有效率为90.16%,高于对照组的49.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显著,能有效降低血脂水平,且并发症较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颈动脉超声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冠心病伴颈动脉斑块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入住我院心血管内科的冠心病患者常规行颈部彩超检查,发现有颈动脉斑块的病例58例,分为低剂量组(阿托伐他汀10 mg/d)和高剂量组(阿托伐他汀40 mg/d),共服药6个月,观察用药前、治疗后6个月时血脂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变化情况及药物的副作用。结果:两组患者一般临床情况及各种生化指标在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与治疗前比较,阿托伐他汀40 mg/d治疗6个月后,TG、TC、LDL-C、IMT均呈显著性下降(P<0.05),而HDL-C呈显著性升高(P<0.05);阿托伐他汀10 mg/d治疗6个月后,TC、LDL-C呈显著性下降(P<0.05),IMT下降及HDL-C的升高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之间比较,40 mg/d阿托伐他汀较10 mg/d更能显著性降低TC、LDL-C水平及IMT(P<0.05),但升高HDL-C的作用差异无显著性。高剂量组中有1例患者于4个月时出现肝脏转氨酶轻度增高,复查后未达到正常值的2倍。结论:10 mg/d的阿托伐他汀的治疗强度是不够的;而长期服用40 mg/d的阿托伐他汀,可以在安全及有效调脂的基础上,稳定并消退脂质斑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该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8例)和研究组(70例),对照组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每晚1次口服,连续用6个月为1个疗程。分别于入院后次日清晨、治疗后1周、治疗后6个月抽空腹静脉血,测定hs-CRP,并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结果经治疗2周后研究组患者的hs-CRP水平明显下降(P<0.05);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颈动脉IMT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能有效降低脑梗死患者hs-CRP水平及减少颈动脉IMT。  相似文献   

8.
张志颖  吴俊 《临床医学》2012,32(10):48-49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6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均给予常规和综合性治疗。实验组同时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d,治疗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面积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前后颈动脉IMT(P<0.05)、斑块面积显著降低(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颈动脉IMT、斑块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可以显著促进动脉斑块的消退,降低动脉厚度,疗效优于常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脑心通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及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并高脂血症患者,按照随机单双数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阿托伐他汀)和观察组(40例,阿托伐他汀+脑心通)。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康复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的TG、TC、LDL-C水平均降低,HDL-C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3、6个月,观察组的康复效果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脑心通治疗脑梗死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血脂、提升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塞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总结其临床治疗经验。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脑梗死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治疗组采用血塞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后彩超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类型及血脂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彩超检测IMT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t=0.018,P0.05),治疗12个月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32,P0.05)。治疗组治疗12个月后纤维型、脂质型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质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12个月后所有类型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脂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急性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塞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有利于促进颈动脉斑块的稳定,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9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观察A组(n=30)、观察B组(n=30)。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10 mg,观察B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20 mg。比较3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炎性因子的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A组与观察B组炎性因子与血脂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B组显著低于观察A组(P0.05)。对照组与观察A组患者IMT、斑块面积无显著改变(P0.05),观察B组IMT显著降低,斑块面积显著缩小(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有效调节血脂,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稳定斑块性质,且20 mg较10 mg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8):1209-1210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延缓脑血栓形成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脑血栓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行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血脂水平、颈动脉中层厚度、斑块面积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颈动脉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Smax)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脑血栓形成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有效改善血脂水平,减少颈动脉中层厚度、斑块面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阿托伐他汀钙10mg为对照,评价国产瑞舒伐他汀钙5mg、10mg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116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粥样斑块老年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钙片10mg组(A组,n=39),瑞舒伐他汀钙5mg组(B组,n=38),瑞舒伐他汀钙10mg组(C组,n=39),治疗12周,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平均斑块数和斑块总积分的变化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12周后,3组颈动脉IMT、平均斑块数和斑块总积分均明显下降(P均<0.05),C组的下降情况则显著优于A、B组(P<0.05),而A、B2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钙10mg能明显缩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且效果优于阿托伐他汀钙10mg。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8):1736-1737
目的观察通心络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H型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H型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通心络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IMT值、Hey及血脂水平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心络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H型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可明显改善患者IMT值、Hey及血脂水平,降低脑梗死发病率,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IL-6、IL-8及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神经内科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脑保护剂、控制血压等常规治疗,对照组予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d,观察组予阿托伐他汀40 mg/d,2组的疗程均为2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s-CRP、IL-6、IL-8、MMP-9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变化.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hs-CRP、IL-6、IL-8及MMP-9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可进一步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清CRP、IL-6、IL-8及MMP-9水平,减轻脑梗死后脑组织缺血性损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有较好的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老年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2组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观察组还给予普罗布考。比较2组的疗效、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面积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β蛋白水平,并比较2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的IMT和颈动脉斑块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上述指标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的NSE和S100β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上述指标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可改善老年患者的IMT、颈动脉斑块面积及神经功能,提高疗效,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7.
杨占礼 《临床医学》2012,32(2):9-11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9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用常规治疗方法,不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瑞舒伐他汀钙10 mg/次,每日1次口服。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疗效、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用药6个月后,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显著降低(P均<0.01);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IMT、血清hs-CRP含量比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瑞舒伐他汀的不良反应轻微。结论瑞舒伐他汀能有效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hs-CRP含量,减轻血管炎性反应,稳定和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明显,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8.
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人颈动脉粥样斑块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将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老年患者1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4个月,治疗前后测定粥样斑块内膜-中层厚度(IMT)和血脂、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肝肾功能、肌酸磷酸激酶。对照组同时也测定IMT和血脂、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结果70例患者经阿托伐他汀治疗4个月后,粥样斑块的IMT由1.87±0.25mm降为1.31±0.22mm,下降幅度为29.9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通过降低LDL-C、拮抗炎症反应等,可以稳定、逆转颈动脉粥样斑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高脂血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与单独应用阿托伐他汀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 选择2011年2月-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104例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颈动脉硬化斑块,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治疗组52例接受HBO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52例单独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及颈动脉斑块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应用HBO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1.5个月、3个月后,52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长径、斑块厚度较单纯应用阿托伐他汀的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血脂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O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明显降低冠心病患者的血脂,并有效减轻动脉硬化,稳定易损斑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运用超声造影评价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软斑内新生血管的影响.方法 经二维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软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治疗组(30例)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d,对照组(30例)不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对颈动脉软斑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及声学定量分析,记录造影剂到达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PI)、基础增强强度(BI)等参数,计算造影增强强度(EI,EI=PI-BI),并进行两组问比较.结果 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斑块EI值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斑块EI值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颈动脉斑块后,斑块内新生血管减少.超声造影可以作为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斑块疗效的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