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两种国产滤白细胞滤器A和B对全血过滤后白细胞的滤除效果,以及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回收效果。方法随机选取A和B两种国产滤白采血袋采集的全血各50袋,于6h内过滤白细胞,取过滤前、后的血样进行血细胞计数。结果使用两种滤嚣A和B进行白细胞过滤,滤过400ml全血的平均时间分别9.22±0.38分钟和5.84±0.22分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每200ml血液中白细胞残余数的平均值分剐为(14.39±4.47)×106个和(4.28±1.52)×106个,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回收率分别为(86.16±1.02)%和(86.68±2.00)%,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滤前全血中血小板数量与滤后白细胞残余数无显著性相关。结论两种白细胞滤器A和B滤除白细胞的效果存在差异,国产白细胞滤器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改进混合血小板制备工艺,并用血小板专用滤白滤器对混合血小板进行白细胞过滤后,评估两个厂家制备的混合滤白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方法从400mL新鲜全血中分离白膜,在(22±2)℃保存约16h,6袋相同血型白膜汇集并分离出混合血小板,采用对照组和实验组两个厂家的血小板滤器过滤,检测过滤前后样品中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pH值、低渗休克、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CD62p阳性表达率。结果过滤前两组混合浓缩血小板质量均符合国标要求,血小板计数、pH值、白细胞计数、CD62P阳性率、最大聚集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过滤后产品实验组和对照组的pH值、最大聚集率和血小板回收率分别为(6.53±0.60)vs(7.00±0.06)、(5.5±3.8)%vs(77.4±14.7)%、(86.8±4.3)%vs(90.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残余白细胞计数、CD62p阳性表达率和PCR分别为(3.00±4.00)×106/袋vs(2.00±3.00)×106/袋、(2.40±0.90)%vs(2.00±0.80)%、(7.30±5.90)%vs(5.60±3.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该制备方法经两组厂家血小板滤器过滤后,制备的混合滤白浓缩血小板均能满足现行国标要求,但实验组滤器对血小板pH和聚集功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2种国产白细胞滤器对浓缩血小板的滤除效果及过滤前后浓缩血小板质量的变化.方法 采用白膜法以400 mL新鲜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将8袋ABO同型的浓缩血小板汇集(50~60 mL/袋),分别用A、B2种国产血小板滤器对血小板进行过滤,每组各30例(50~ 60 mL/例).检测过滤前后Plt、RBC和WBC计数、PDW、MPV、pH值、血小板膜表面CD62p表达率、血小板聚集和低渗休克,计算白细胞清除率和血小板回收率.结果 过滤后A、B2组Plt、RBC计数、PDW、MPV、血小板膜表面CD62p表达率、血小板低渗性休克和WBC清除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白细胞残留量达到了质量标准.过滤后A、B2组pH值分别为7.23和6.81、血小板回收率分别为84.4%和75.7%、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18.92%和5.08%,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2种白细胞滤器均可有效去除血小板中的白细胞,过滤后的血小板基本符合血液质量要求.A组滤器过滤后较B组能保持更高的血小板回收率及血小板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使用全血及悬浮红细胞过滤白细胞对血液质量的影响。方法使用带有软壳的白细胞滤器、ACDB方抗凝剂四联采血袋采集全血60袋,随机分为各30袋的甲、乙两组,采血后18-24h内过滤白细胞,甲组为全血过滤,乙组为悬浮红细胞过滤。白细胞过滤后24h内测定血红蛋白含量和白细胞残留量,于采血后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储存期末测定红细胞溶血率。结果两组血红蛋白含量和白细胞残留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液储存第一周红细胞溶血率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第2周、第3周、第4周及储存期末红细胞溶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红细胞溶血率显著增加。结论使用全血或悬浮红细胞过滤白细胞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及白细胞残留量均无差异,但是使用悬浮红细胞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在储存第2周之后红细胞溶血现象较为显著,所以在发往医疗机构时,应优先发出使用悬浮红细胞过滤白细胞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去白细胞前后血液质量变化,及临床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降低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的效果。方法随机采集全血30袋(300ml/袋),在滤除白细胞操作前、后分别留取血液样本进行检测,分别记录过滤前后血液指标。分析临床130例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患者和133例输悬浮红细胞患者FNHTR的发生率。结果过滤后红细胞(RBC)回收率大于90%、白细胞去除率99.99%、血小板去除率76.66%、过滤后血液容积减少(44.28±3.12)ml,血红蛋白(HGB)含量、红细胞压积Hct、游离血红蛋白含量FHb、MCV、MCH及MCHC过滤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去白细胞组FNHTR发生率(2.95%)低于悬浮红细胞组(1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国产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滤器可有效去除白细胞,且红细胞回收率大于90%,达到或超过血站基本标准中对去白细胞血液成分的要求。临床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能有效减少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提高输血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根据采供血机构实际工作需要,选择滤除白细胞的可靠时间点,确保滤白血制品在保存期内安全、有效地用于临床。方法通过对(4±2)℃、6h内保存和(4±2)℃、24h内保存的全血各30份,进行占线法过滤后,测定白细胞滤除率、红细胞回收率,以及保存末期的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结果经占线法过滤后,6h内过滤的白细胞清除率达99.95%,红细胞回收率达92.98%;24h内过滤的白细胞清除率达99.98%,红细胞回收率达90.69%;两者过滤后白细胞残留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52,P〈0.01),红细胞回收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P〉0.05);滤自后保存末期红细胞溶血率为0.1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9,P〉0.05)。结论全血在滤除白细胞时的冷藏时间明显影响白细胞的滤除效果,但对红细胞回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软芯滤器对白细胞的滤除效果。方法取200袋400 ml全血分为实验组(软芯滤器组)和对照组(硬芯滤器组),于24 h内按操作规程滤除白细胞,计算两组的白细胞残留量、红细胞回收率及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等指标。将两组滤后血液成分各1 000袋应用于临床观察效果。结果两组在白细胞残留量、红细胞回收率及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等指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应用效果方面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软芯滤器的各项指标符合相关标准,在使用过程中较硬芯滤器方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手工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滤除白细胞后血小板功能的变化.方法 采用富血小板血浆法(PRP法),以400ml新鲜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将7袋ABO同型的浓缩血小板汇集,国产血小板型去白细胞滤器过滤,测定过滤前后的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pH值、血小板CD62p阳性表达率、血小板聚集和血小板的抗低渗休克反应(hypotonicshock response,HSR)等指标.结果 血小板去白过滤后,血小板回收率为(87.46士3.56)%,白细胞去除率(98.61±1.03)%.CD62p+过滤前后分别为(9.63±3.86)%和(9.72士3.91)%(P>0.05),最大聚集过滤前后分别为(57.44±12.58)%和(59.28±15.23)% (P>0.05),HSR过滤前后分别为(75.83±8.67)%和(73.42±7.24)%(P>0.05).结论 去白细胞滤器过滤浓缩血小板未增加血小板的活化,对血小板聚集功能及抗低渗休克能力无明显影响,血小板回收率及剩余白细胞数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鲜全血4℃储存时间不同后制备去白悬浮红细胞的质量差异。方法全血采集后4℃冷藏储存,分别于全血采集当日(d0制备组)和第二日(d2制备组)制备去白悬浮红细胞。检测制备过程中白细胞残留量、血液过滤时间、滤器损失血量和去白悬浮红细胞容量,检测全血冷藏储存不同时间Hct、MCV、RBC、Hb数值,2组去白悬浮红细胞的pH值、K~+、Na~+、游离血红蛋白及血浆溶血率。结果 d0制备组和d2制备组的滤白时间分别为(7.67±1.95)min和(11.55±2.43)min,2组去白悬浮红细胞的容量分别为(305.21±21.95)mL和(311.11±21.08)mL(P0.05),滤器损失血量和去白悬浮红细胞的白细胞残留量无差异(P0.05),全血冷藏储存不同时间Hct、RBC和Hb的数值变化均无差异(P0.05),采血后即刻、d0制备前及d2制备前MCV值分别为:(89.37±2.57) fL、(89.68±2.74)fL、(90.30±3.25) fL(P0.05),2组去白悬浮红细胞的K~+、Na~+、pH值以及游离血红蛋白的数据无差异(P0.05),d0制备组血浆溶血率低于d2制备组(P0.05)。结论随着全血冷藏时间的延长,全血中红细胞体积增大,造成去白悬浮红细胞的容量差异和血浆溶血率的增加。建议全血采集后冷藏储存10 h内完成去白悬浮红细胞的制备。  相似文献   

10.
新型一次性去白细胞滤器血袋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一次性去白细胞滤器血袋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CB-RFQM206CDF(1U)和CB-RFQM406CDF(2U)一次性去白细胞滤血袋,随机抽取采集7h内的新鲜全血60袋(各30袋),观察过滤时间、过滤前后细菌学检测、重量、游离血红蛋白含量以及血液常规指标等的变化;另取2种滤器血袋各5个批号各过滤5袋血液,比较不同批号滤器间白细胞过滤效果;采用细胞记数仪检测过滤前后血液常规指标,并用Nageotte计数板检测过滤后残留白细胞数、邻甲苯胺法检测FHb含量。结果2种滤器血袋过滤白细胞前后的血液均无细菌污染。CB-RFQM206CDF和CB-RFQM406CDF型滤器血袋血液过滤时间分别为(321.4±132.9)s和(663.3±210.5)s,血液回收率为(91.68±1.80)%和(92.70±2.11)%,白细胞去除率均为(99.998±0.001)%,白细胞残留量为(2.4±0.7)×104/袋和(4.6±1.6)×104/袋,红细胞回收率为(92.49±4.05)%和(91.99±3.28)%。2种滤器血袋过滤白细胞前后血液其它红细胞指标和FHb含量均无明显变化。2种滤器血袋不同批号间的白细胞去除率和红细胞回收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2种新型一次性去白细胞过滤血袋质量优良。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改良白膜法汇集浓缩少白细胞血小板质量,为今后开展汇集浓缩血小板的制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改良白膜法制备汇集浓缩血小板56袋检测各项质量指标,并随机抽取56袋单采血小板样本作比对;将37袋汇集浓缩血小板于贮存期d1(即采集当天)、d2、d3分别取样,用白细胞滤器进行过滤,测定不同贮存时间、过滤前后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分子CD62P和PAC-1的表达率;随机抽取37袋单采血小板作比对。结果改良白膜法制备的汇集浓缩少白细胞血小板容积、血小板含量、Ph值、红细胞混入量等检测结果与单采血小板各质量指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白细胞混入量远低于单采血小板中白细胞混入量两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无菌试验均为阴性;汇集浓缩血小板贮存期3d内滤白前后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分子CD62P和PAC-1的表达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贮存期3d内汇集浓缩血小板及单采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分子CD62P和PAC-1的表达率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白膜法汇集浓缩少白细胞血小板各项质量指标均达到混合浓缩血小板及单采血小板国家标准,血小板体外活性保持良好;血小板专用型白细胞滤器对贮存期3d内的汇集浓缩血小板进行滤白处理不会造成血小板的明显活化和损伤;血小板振荡仪(22±2)℃振荡保存3d的汇集浓缩(单采)血小板存在持续的活化损伤,但活化和损伤并未明显改变血小板的体外活性。  相似文献   

12.
背景和目的日前,对用于全血去白细胞的不同在线滤器影响血浆凝血因子水平、凝集、补体和细胞激活标志物的资料匮乏,仅有不多比较不同类型全血在线滤器的报道。材料和方法本研究比较了两种类型滤器,每种200个单位的血浆。两个实验组都采用全血,在线滤器过滤,采血至过滤之间20C放置2小时。200单位(A组)全血用正电荷聚酯滤器(Baxter RZ2000)过滤,另外200单位(B组)血浆用不带电荷的聚酯滤器(Fresenius)过滤。过滤后,分别测定两组全血的纤维蛋白原、Ⅴ因子及Ⅷ:C因子(分别测定FV和FⅦ;C)、免疫球蛋白G(IgG)、残留白细胞、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国产注射用头孢噻利治疗急性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双盲、随机、平行对照临床研究方法 ,选择急性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细菌感染患者。试验组应用注射用头孢噻利1~2g静脉滴注,每日2次;对照组应用注射用头孢吡肟1~2g静脉滴注,每日2次。疗程7~14d。结果本研究共完成病例241例,其中呼吸系统感染121例,泌尿系统感染120例。试验组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60.2%和96.7%,对照组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54.2%和94.9%,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细菌清除率为94.4%,对照组细菌清除率为100%,清除率的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对照组为5.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国产注射用头孢噻利治疗急性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细菌感染,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3种国产和1种进口一次性去白细胞滤器血袋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3种国产和1种进口一次性去白细胞滤器400 ml四联血袋在6 h内采集的血液各20袋进行白细胞过滤,检测过滤后的红细胞回收率、白细胞残留量、过滤前后的游离血红蛋白及凝血因子FⅧ∶C的生物学活性,记录血液过滤时间及有无堵塞现象。结果 1种国产滤器血袋红细胞回收率达不到85%国家标准;2种国产滤器血袋白细胞残留量检测达不到≤5.0×106/400 ml国家标准,进口滤器白细胞残留量可达≤1.0×106/400 ml欧洲标准,4种滤器血袋过滤白细胞前后FHb含量和FⅧ∶C生物活性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均符合国家标准;1种进口滤器血袋过滤时间明显高于国产滤器血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其中1种国产滤器血袋和1种进口滤器血袋对6 h采集的血液进行白细胞过滤效果较好,可保证新鲜冰冻血浆制备需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成人急性腹泻患者红细胞压积(blood hematocrit,HCT)、WBC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percentage of neutrophils,NE%)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260例腹泻患者以脱水程度分为轻度脱水组189例、中度脱水组49例与重度脱水组22例,分别检测3组患者体温、HCT,WBC,NE%及CRP水平。结果重度脱水组HCT水平较轻、中度脱水组明显升高(P〈0.05),中度脱水组较轻度脱水组明显升高(P〈0.05);3组体温、WBC,NE%,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中WBC〉10×109,NE%〉75%,CRP〉10mg/L及HCT〉49%的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腹泻患者HCT水平变化对判断脱水程度有一定价值,WBC与CRP水平对指导临床用药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去除白细胞输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取充分混匀的过滤前、后血袋内血样各3ml,分别用血球计数仪计数白细胞、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分析经白细胞过滤器过滤前后供者相关血液参数的变化。同时,将78例(398人次)输注未滤除白细胞血液的地中海贫血患儿作为对照组;127例(645人次)输注滤除白细胞血液的患儿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儿的输血反应情况。结果过滤后白细胞去除率平均为97.9%,红细胞回收率为92.8%,血红蛋白过滤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的FNHTR发生率分别为21.8%和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白细胞滤器能有效去除白细胞,预防输血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滤白监测系统在成分制备中实现适时性、真实性、监控性、有价值性、可追溯性、易操作性等多重目的,使得整个血液制备过程形成一个无缝式链接环路,提高了输血安全和有效性。方法收集血站2016年3月15日至2016年8月15日无偿献血3944人份(200ml规格),其中手工滤白操作1440袋,滤白监测仪辅助手工2504袋。采用在线滤器联袋的方式通过传统的手工滤白和使用滤白监测仪来完成血液的去除白细胞过程。比较滤白监测法与手工法制备的滤白全血在Hb含量、白细胞残留量、产品重量、制备时间监测、母袋与子袋条形码的关联性、操作者的电子记录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运用滤白监测系统制备的滤白全血与手工法比较,可以监测制备时间与产品重量,发现重量不合格的有45例,滤白红细胞Hb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残留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贮存末期溶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另外可以记录母袋与子袋条形码的关联性及操作者的电子记录。结论无论是从去白细胞血液质量,还是规范制备流程的操作和记录整个过程,滤白监测系统都起到一定的实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考察滤除白细胞对全血保存质量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1袋(2 U=400 mL)新鲜全血均分为滤除白细胞全血(简称滤白)组:按照去白滤器的使用说明书操作,在采血<6h过滤制备去白细胞全血;对照组:不滤除白细胞.过滤及未过滤的全血均采用无菌方式分别分为6小袋[(30~40) mL/袋],(4±2)℃常规保存,分别于保存1、7、14、21、28、35 d各取1小袋,检测血常规、pH、游离血红蛋白(FHb)、氧亲和力(P50)、ATP、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电解质、红细胞膜表面PS、CD47表达、葡萄糖、乳酸等指标,比较过滤与未过滤全血质量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1U全血过滤后剩余白细胞数为(0.32±0.05)×106个;滤白组和对照组比较,保存35 d时血红蛋白(Hb) (g/L)为149.00±11.53 vs 137.20±3.96、MCV(fL)为98.90±3.23vs 98.96±2.10、pH为6.78±0.02vs6.75±0.02、P50(mmHg)为15.36±0.63vs15.18±0.22、ATP(μmol/gHb)为3.57±0.15vs3.61±1.02、2,3-DPG (mmol/L)为0.13±0.09 vs 0.22±0.2、PS阳性率(%)为0.96±0.08vs1.19±0.03、CD47阳性率(%)为47.65±3.92vs48.37±4.35(P >0.05),溶血率(%)为0.08±0.02vs0.12±0.03(P <0.05);保存28 d时乳酸(mmoL/L)为15.76±0.19vs18.73 ±0.97、葡萄糖(mmol/L)为20.21±0.55vs18.57±0.46(P <0.05).结论 全血离体保存期间会发生一系列质量和功能的变化,滤除白细胞全血的溶血率、乳酸、葡萄糖等指标略优于未过滤的全血,二者的携释氧功能及其他生理生化指标均无明显差异,说明滤除白细胞未对全血保存期间的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并可能有利于血液保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去白细胞过滤后不同部位取样方法、过滤时血液温度、血液采集后贮存时间对白细胞去除效果的影响。方法使用一次性去白细胞滤器血袋采集抗凝全血,将其分成常温组3 h内过滤、常温组放置5 h后过滤、4℃冷藏5 h后过滤3组。测定过滤前后白细胞去除率、剩余WBC和Hct等变化情况。结果 5 h后室温过滤组与室温3 h内过滤组相比(P0.05);4℃冷藏5 h后过滤组与室温5h后过滤相比,白细胞去除率显著提高(P0.05)。结论温度对全血中白细胞的滤除有显著影响,适度的冷藏可显著提高白细胞去除率。在保证制备新鲜冰冻血浆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冷藏时间对白细胞滤除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和悬浮红细胞在储存期内的溶血率变化,评价储存前白细胞过滤过程对于红细胞溶血率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120袋200mL全血,将其分为去白1组(悬浮红细胞过滤)、去白2组(全血过滤)和红悬组(未过滤),3组置于(4±2)℃条件下储存35d,对储存第14、21、28、35天取样检测红细胞溶血率。结果去白1组储存期内红细胞溶血率分别为第14天0.15%±0.10%、第21天0.19%±0.14%、第28天0.23%±0.16%、第35天0.41%±0.23%;去白2组储存期内红细胞溶血率分别为第14天0.11%±0.07%、第21天0.20%±0.10%、第28天0.31%±0.17%、第35天0.42%±0.17%;红悬组储存期内红细胞溶血率分别为第14天0.06%±0.05%、第21天0.10%±0.08%、第28天0.14%±0.07%、第35天0.22%±0.10%,3组检测结果均符合欧盟和AABB标准中对于储存期末红细胞溶血率的要求,其中去白1组和去白2组溶血率高于同期未过滤组,去白组与红悬组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储存前白细胞滤除对储存期内的红细胞溶血率变化有影响,但符合欧盟标准。滤除白细胞的悬浮红细胞应尽快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