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5 毫秒
1.
运动性中枢疲劳的生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肌肉疲劳是一种很复杂的现象。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和神经生物学研究的发展,运动性中枢(CNS)疲劳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从生理学角度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中枢性疲劳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在实验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作一综述.有关中枢性疲劳着重介绍酶、神经递质、神经调质等参与运动性中枢疲劳的形成与恢复的新证据与新理论(可能的机制)。这些研究成果表明,当代有关运动性中枢疲劳的生理学研究已进入到亚细胞水平与分子水平。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阐述运动性疲劳机理理论或学说的综述性文章。通过对运动性疲劳机理有关文献资料的分析研究得出,疲劳机理理论主要包括:中枢疲劳、外周疲劳、耗竭学说和堆积学说等传统理论以及高频疲劳、低频疲劳、疲劳控制链和突变理论等新理论。这些理论的提出对认识疲劳的本质,有效地预防和延缓运动疲劳.启发人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疲劳机理均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观察与分析极量运动疲劳时某些生理指标的变化,说明过性极量运动外周疲劳的发生机制可能首先不在中枢,而是在外周。  相似文献   

4.
氨基酸代谢、脑神经递质与运动性中枢疲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动性疲劳的机制主要包括存在于大脑的中枢机制和肌肉本身的外周机制两个方面,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氨基酸代谢、脑神经递质与中枢疲劳有着密切关系,对色氨酸、谷氨酸和酷氨酸代谢;脑神经递质;脑神经递质5-羟色胺、r-氨基丁酸和多巴胺及其与运动性中枢疲劳的关系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生化角度对耐力性项群运动性疲劳的中枢和外周机制进行了综述,旨在提高耐力性项群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让运动员创造个人最佳运动成绩和延长其运动寿命,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运动性中枢疲劳首先是由运动所引起的,使其中枢神经系统不能够产生和维持足够的冲动到运动所需的肌肉现象.然而引起运动性中枢疲劳的因素很多,例如能量的供应不充分,氨中毒、中枢氧化还原状态不平衡,以及中枢神经递质发生了一些改变等等.长时间运动所引起的中枢神经递质的变化被看成为引起运动性疲劳的最主要的机制,也就是说,当中枢的兴奋性和抑制性不能够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时,就会引起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本文对运动性疲劳的中枢机制进行综合的分析,重点阐述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与中枢氨基酸神经递质发生紊乱时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及与运动性疲劳产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是脑内重要的神经递质,其含量变化是运动性中枢疲劳的产生机制之一.对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受体表达及其影响因素与运动性中枢疲劳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资料表明,目前对于氨基酸类神经递质与运动性中枢疲劳的关系大多集中在递质层面,对受体与运动性中枢疲劳的研究较少,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结合受体表达情况,并与其他种类的神经递质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与运动性中枢疲劳关系.  相似文献   

8.
马林 《科技信息》2013,(4):338-338
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应的文献资料和翻阅有关的教材书籍,对运动性疲劳从其定义、表现特点、发生部位、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较为全面的探析,并针对运动性疲劳的外周机制作了具体研究,在此认识和讨论以及弥补不足的过程当中更对运动性疲劳研究的前景作了初步的展望。  相似文献   

9.
根据疲劳产生的机制,对维生素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运动员补充维生素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要介绍了微透析技术的原理,对其在运动性中枢疲劳研究中神经递质的采集和与高效液相、毛细管电泳、质谱等精密分析仪器联用测定特定递质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比较微透析技术在运动性中枢疲劳研究中较其他采样技术的优越性,显示微透析技术在运动性中枢疲劳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车轮在设计完成后,需要进行弯曲和径向疲劳物理试验,检验是否满足疲劳寿命的要求。为解决这种开发模式周期长、成本高的问题,基于弯曲和径向疲劳物理试验的方法,使用Creo和Ansys Workbench软件对材质为A356、规格为16×7 J的某型铝合金车轮,建立三维模型和有限元模型。给出仿真流程和仿真思路,采取静态分析模拟动态分析的方式,预测车轮疲劳寿命和安全系数。仿真结果表明,两种试验仿真中最大应力出现的位置与物理试验的位置相一致,验证了有限元方法预估车轮寿命的有效性,从而可以根据分析结果对车轮进行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疲劳寿命与材料损伤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疲劳寿命的预测方法,对缺口根部的残余应变与疲劳循环次数的相关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对带缺口GH4169材料拉伸试件进行了疲劳试验,实验中按一定的疲劳循环周次在零载荷状态下停机,并采集试件表面上的白光散斑图;应用数字散斑相关技术测量缺口附近的残余位移场,求出缺口根部的残余应变,得到缺口根部残余应变与疲劳循环次数的相关性曲线,获得了一些对于研究GH4169材料的疲劳寿命很有意义的重要结果.  相似文献   

13.
身体活动对于脑疲劳的调节不仅具有生物遗传的特性,同时还有文化特色如中医的调节.在大多数的情形中人的疲劳是由体力负荷与脑力负荷共同导致的,因此凸显了避免体疲劳的重要性.目前的研究显示,体疲劳与脑疲劳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影响,脑疲劳作为一种神经疲惫状态却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身体活动对于脑疲劳的调节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基础性的兴奋手段;二是通过身体活动以改善情绪体验、兴趣等促进脑疲劳的缓解.  相似文献   

14.
武养洲 《太原科技》2008,169(2):70-72
影响金属材料疲劳寿命的因素很多,使得预测疲劳寿命十分复杂,目前预测方法主要有:名义应力法,局部应力应变法,断裂力学法等.简述了当前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疲劳寿命预测在结构寿命设计及损伤容限设计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熔铸GH136合金的研究结果表明:存在于枝晶间的大的未溶一次相粒子能降低材料的低周疲劳性能。粒子的作用机构有两个,其一是激发主裂纹的早期萌生,其二是自身形成内疲劳源,通过内源的生长及与主裂纹的联结加速材料的破坏。 这两种作用机构均与裂纹扩展速率有关。在高裂纹扩展速率下(或高应力幅值),粒子的有害作用被减弱,反之,其有害作用加强。采用提高固溶温度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去除这些一次相粒子,使材料在低交变应力范围的性能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16.
按照热疲劳和高温低周疲劳断裂机制研究了柴油机活塞的寿命和安全性评定,采用Mises当量准则,求出当量应变范围,通过实验证实,它与寿命之间存在着Manson Coffin公式关系,并把这一表达式推广到复杂应力状态且摆脱结构形状和尺寸的影响,从而可把实验室中利用试件进行的一维状态下疲劳特性的试验结果用于复杂应力状态不同形状和尺寸的构件。最后把这一成果用于12V-180型柴油机活塞寿命预测并证实用相热疲  相似文献   

17.
生物是有生命的生物体,换言之,生命与生物体不是一个东西。而现代科学对生命的定义更多是对生物体的定义,即把生命定义为生物,由此造成了对生命的本质研究不清楚。本研究发现,生命的本质不是生物体,而是以生物体为载体的生物电循环系统,生物电循环是生命的本质,也是生命与死亡界定的基础。根据生物电循环的层次,死亡分为三个层次即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整体死亡,即当整体生物电循环终止,生命就终结,这个时期可以起死回生;第二阶段是器官细胞死亡,即器官细胞的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消失;第三阶段是分子死亡,即蛋白质的电荷被中和或消失,蛋白质就失去活性而死亡。随着生命生物电的发现,与结构相关的医学是生物医学,与生物电相关的医学才是生命医学,即生物电医学。  相似文献   

18.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症日渐严重,通过对高校教师的工作特点、工作性质及工作环境的分析,指出教学工作的难控性、不合理的高校内部管理机制及教师个人因素是造成教师倦怠症发生的主要原因。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不仅对教师个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对教学工作乃至社会都会造成巨大影响。为预防和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本文从教师个人、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疲劳产生过程中的一些现象,结合实验论证,给出了日常锻炼和竞技运动后消除疲劳的最佳手段,对全民健身、体育教学、运动队训练具有广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