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轮状病毒腹泻患儿病毒血症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急性轮状病毒(RV)腹泻患儿病毒血症的发生情况。方法 大便ELISA一步法证实为急性RV腹泻的不同年龄患儿200例,RT-PCR法检测其血清中RV。结果 入院当日14例血清RV阳性,不同年龄组间无显著差异( X^2=1.96,P(0.25),均伴有不同程度肠外器官损害表现和明显发热;腹泻停止后血中RV全部阴性,大便73例阳性。结论 急性RV腹泻患儿可通过病毒血症引起肠外器官损害,腹泻消失后的无症状携带者是不容忽视的传染源。  相似文献   

2.
一例普通转状病毒腹泻患儿血中轮状病毒的检出及测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普通轮状病毒(RV)腹泻患儿病毒血症出现情况。方法 套式-逆转录PCR检测血中RV,阳性PCR产物测序。结果 60例RV腹泻患儿中,检出1例病毒血症阳性者,检出率为1.67%,测序证实为RV序列,未见明显变异。结论 普通RV腹泻患儿也可发生病毒血症。  相似文献   

3.
病毒性心肌炎与小儿轮状病毒感染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轮状病毒(RV)是婴幼儿秋季腹泻的主要病因。RV不仅可以引起肠道内感染,而且发病早期发生的病毒血症,可引起全身多器官损害。RV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损害等已有实验室证据,而RV引起心肌炎的实验室直接证据报道不多。为了探讨轮状病毒感染与病毒性心肌炎的相关性,现将我院2003年1月至2007年11月收治住院的秋季腹泻患儿选取680例,对其临床特点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轮状病毒致肝功能损害及其和病毒血症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轮状病毒(Rotavirus RV)是全世界范围内致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通常认为,轮状病毒可以引起婴幼儿的秋冬季腹泻。近年来,患儿感染轮状病毒时并发肠道外组织或脏器受损的报道日益增多。但到目前为止,国外研究多以个案报道为主,国内曾有人对其进行较大样本的调查,结果表明RV感染可造成心脏和肝脏等脏器的损害。但其损害的机制到目前为止仍不清楚。推测两种可能途径,RV直接侵犯脏器,或者病毒入血造成病毒血症间接损害脏器。我们旨在通过对RV腹泻就诊患儿进行肝功能以及胰酶的检测,并对其功能有改变的患者进行病毒血症的检测,观察其对这些器官损害的情况,探讨其与病毒血症的关系。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轮状病毒流行高峰期本院就诊的急性腹泻患儿,年龄6mo~2岁,ELISA检测大便轮状病毒抗原阳性,粪便细菌培养未发现有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和大肠杆菌,临床症状和体  相似文献   

5.
魏博涛  刘风林  张书红  宋华 《山东医药》2008,48(13):101-102
轮状病毒(RV)是婴幼儿秋季腹泻的主要病原体,RV感染也可引起其他系统损伤.为了解RV胃肠外感染的情况,2005年3月~2006年12月,我们对140例RV感染性腹泻患儿的呼吸、心、肝、脑、肾、血液系统损害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轮状病毒感染致急性腹泻患儿肝损害发生状况。方法 2013年5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幼儿腹泻160例,采用金标法检测血清RV抗原,采用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6和IL-10水平。结果 本组诊断RV感染70例,非RV感染90例;在RV感染患儿,肝损害发生率为24.3%,明显高于非RV感染组的6.7%(P<0.05);32例1岁以上RV感染者肝损伤发生率为6.0%,显著低于38例1岁以下患儿的15.8%(P<0.05);在RV感染组,53例肝功能检查正常者血清IL-6、IL-10和TNF-α水平分别为(4.47±1.38) pg/ml、(101.85±17.46) pg/ml、(24.53±5.37) pg/ml,明显低于17例肝功能损害者【分别为(5.83±2.06)pg/ml、(119.53±20.48) pg/ml、(29.38±6.43) pg/ml,P<0.05】。结论 RV感染腹泻患儿往往会出现肝损害,尤其是1岁以下患儿,应注意防护。  相似文献   

7.
金明林  黎明新 《山东医药》2007,47(19):144-144
对163例腹泻患儿采用金标法检测大便轮状病毒(RV)抗原,按照RV抗原检测结果分为RV阳性组与RV阴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PK)水平。发现RV阳性组ALT、AST水平明显高于RV阴性组,CPK水平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提示婴幼儿RV腹泻常伴有肝转氨酶升高。  相似文献   

8.
杨丽萍  牛伟红  李红 《山东医药》2014,(12):101-102
腹泻是小儿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多发生于6~24个月的婴幼儿,轮状病毒(RV)感染为其主要病因。近年来,RV感染导致其他重要脏器功能损害多有报道,其中尤以心肌损害较为常见,对小儿健康及发育造成影响。我们对98例腹泻患儿进行RV抗原检测及心肌酶谱分析,旨在探究RV感染与小儿腹泻病心肌损害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上海地区婴幼儿院内感染轮状病毒(RV)致腹泻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胶体金法和套式PCR,对2006年11月至2008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集的226例院内感染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RV病原检测,并对阳性标本进行分型,调查患儿的临床特征.数据分析分别以构成比、阳性榆出率表示,均值采用t检验.结果 胶体会法RV阳性率为47.8%.院内感染RV腹泻以1岁以内的年龄段最高,新生儿占RV腹泻患儿的32.4%.发病高峰在10、11月份.采用套式-PCR对除新生儿外的67份RV阳性标本进行分型,G3为主要流行的血清型,占46.3%,其次为G1占23.9%、G2占3.0%、G9占1.5%,7份为混合感染,均为G1、G3混合,10份未能分型.从P分型来看,主要流行株为P[8]型,占90.0%,其次为P[4]型占6.0%,3份标本未能分型.未发现P[6]、PE9]和P[10]型.G3P[8]为主要分离株,占61.2%,其次为G1P[8],占17.9%,G1、G3P[8]混合感染占9.5%,G2P[4]、G8P[9]各1例.新生儿32份RV阳件标本中10份成功分型,均为G1P[8].院内感染RV腹泻延长住院天数、增加住院费用.结论 RV是上海地区院内感染性腹泻病的主要病原,其流行的主要血清型为G3P[8]型,但仍需加强监测G1流行株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0.
从轮状病毒感染腹泻患儿血液中检出轮状病毒RNA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轮状病毒 (Rotavirus,RV)是婴幼儿腹泻的重要病原体 ,亦是病毒性腹泻的首要原因。近年来发现该病毒不仅能引起胃肠道病变 ,亦可导致肠道外器官的感染 ,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推测病毒血症可能为肠道外扩散的中间环节和重要机制。本实验运用套式RT PCR法分别对RV腹泻急性期患儿的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病毒血症的检测。对象和方法一、研究对象1999年 12月至 2 0 0 0年 1月在本院住院的腹泻患儿 ,年龄 6个月至 2岁 ,临床症状和体征符合RV急性肠炎诊断标准 ,大便ELISA法检测RV抗原为阳性 ,细菌培养未…  相似文献   

11.
轮状病毒(RV)是世界范围内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是我国秋季腹泻的主要病原,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RV流行毒株不同及变异等因素,各地流行情况亦不同,故95年我们采用快速一步法检测本年度秋季腹泻高峰期患儿RV感染情况,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轮状病毒(RV)是世界范围内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是我国秋季腹泻的主要病原,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RV流行毒株不同及变异等因素,各地流行情况亦不同,故95年我们采用快速一步法检测本年度秋季腹泻高峰期患儿RV感染情况,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对腹泻出现较晚或腹泻轻微的轮状病毒(RV)肠炎的早期识别,以减少误诊。[方法]对误诊的RV肠炎3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初诊时未排大便或大便量少,院前或入院时均被误诊,入院后完善各种检查,大便RV抗原检测均为阳性,住院1~2d后均出现蛋花样便、水样便,确诊为RV肠炎。[结论]对于腹泻出现较晚或腹泻轻微的RV肠炎,初诊时误诊率高,诊断时应结合发病季节、年龄、流行病学资料,尽早做大便RV抗原检测,以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4.
高泽宝 《山东医药》2010,50(41):109-109
轮状病毒(RV)是导致婴幼儿腹泻的重要病因,多发生于6个月~2岁婴幼儿,病情变化快,易出现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严重影响婴幼儿健康。2009年10月-2010年3月,我们对56例RV肠炎患儿应用消旋卡多曲颗粒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rotavirus,RV)感染对胃肠外脏器损害的临床表现特点。方法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007年1月~2009年10月收住院276例急性腹泻患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粪便RV抗体,IgM阳性腹泻患儿为观察组112例与同期其他原因所致的腹泻患儿为对照组164例,对两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一般情况、肠道症状、肠外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两组胃肠外脏器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1),通过比较两组脱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紊乱的发生率(P〈0.05),无明显差异,提示胃肠外脏器损害发生率与病情轻重无关;比较观察组不同年龄段(≤1岁和〉1岁)发生肝脏损害的发生率(P=0.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年龄越小患儿,发生肝脏损害的几率越高;两组相应受累脏器损害的发生率一一比较,结果显示均有差异。结论RV感染引起的胃肠外脏器损伤临床上多表现为潜伏型及亚临床型,在诊治时,应重视肠外脏器有无受损情况,并给予积极有效对症治疗,一般患儿均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轮状病毒(RV)是引起全球5岁以下婴幼儿腹泻最重要的病原之一,普遍流行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然而在发展中国家该病的病死率较高。由于目前RV腹泻尚无有效治疗药物,并且改善卫生条件对预防RV感染并无明显的效果。因此,疫苗是目前证实能预防和控制RV腹泻唯一有效的手段。尽管RV疫苗研制已取得很大的进展,由于轮状病毒毒株的多样化和流行分布很广,故而继续研制一种新的适合的安全、有效的RV疫苗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人RV疫苗的研究进展、质量控制、保护效力及安全性评价作一综述,以期促进后期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研究发现 ,轮状病毒 (RV )除可引起小儿腹泻外 ,还可导致肠道外损害。现对我院 2 0 0 3年 10月至 2 0 0 4年 1月收治的 16 0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临床资料 :本组男 88例 ,女 72例 ;年龄 10天至 5岁。临床表现除发热、腹泻、呕吐外 ,尚有以下肠道外损害表现 :1呼吸系统 :鼻塞、流涕、咳嗽、气促 78例 ,急性喉炎 2例 ,支气管炎 30例 ,毛细支气管炎 13例 ,肺炎 5例。呼吸系统表现多在腹泻前 1~ 2天出现。 2神经系统 :抽搐 7例 ,无热惊厥 5例。抽搐均发生在腹泻后 3天内 ,一般 1~ 3次 ,持续 3~ 5分钟 ,均为全身大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上海地区住院腹泻患儿A组轮状病毒(RV)基因型别、流行季节及年龄分布,以了解本地区A组RV的分子流行病学动态变化特征,为婴幼儿腹泻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集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5岁以下腹泻患儿的5176份粪便标本.抽取其中RV抗原阳性标本380份,采用套式多重RT-PCR法进行RV的基因分型.结果 2006-2008年RV腹泻主要的流行季节是10-12月份,<3岁的患儿占全部患儿的96.8%.380份粪标本中,222份为G3型,占58.4%,41份为G9型,占10.8%.3年间G1型、G2型均少见,G混合型以G3和G9型的混合为主.2006年和2008年均以P[8]型的流行为主,分别占64.6%(53/82)和46.8%(58/124).2007年以P[4]型为主,占38.5%(67/174).P[6]和P[9]型所占比例较低,P混合型以P[8]和P[4]型的混合为主.G未分型和P未分型在3年间均呈上升趋势.P[8]G3型(20.5%)是上海地区2006-2008年间最主要的A组RV流行株,其次包括P[4]G3型及P[m]G3型.结论 2006-2008年上海地区A组RV显示了新的分子流行病学变化特征,包括主要流行型别的改变,流行型别更趋于多样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苍苓散对轮状病毒(rotavirus,RV)肠炎患儿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收集9例RV肠炎患儿在治疗前及治疗5 d后的粪便,采用16S r DNA测序法进行生物信息分析。结果苍苓散治疗前后的肠道菌群优势物种极其相似,但所占比例不同;2者在门水平上均以厚壁菌门的丰度为最高,治疗前脱硫弧菌目、脱硫弧菌科、瘤胃菌科、嗜胆菌属、隐秘杆菌属丰度较高,治疗后乳杆菌目、乳杆菌科、乳杆菌属丰度较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香农指数、辛普森指数所估算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Uni Frac聚类分析判断的物种组成相似性,以及PCo A、Anosim分析及物种多响应置换过程分析等,均未能发现治疗前后的肠道菌群结构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苍苓散的治疗,影响了RV肠炎患儿肠道中某些菌群的丰度,但需要更大样本、更深入的对照研究以明确中医药治疗婴幼儿RV肠炎影响肠道菌群的具体机制。  相似文献   

20.
已知许多病毒、细菌、寄生虫可引起感染性腹泻。轮状病毒(rotavirus,RV)被证实为发展中和发达国家儿童胃肠炎的一种重要病原体。在美国,1997-2000年间因腹泻而住院的5岁以下患者中,18%~19%是由RV引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