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古蜀密码     
正文物不言,自有春秋。时隔34年,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开启新一轮考古发掘。金面具残片、鸟形金饰片、象牙、玉琮……一个距今4800年—2600年的古蜀王国轮廓逐渐显现。神秘的古蜀文明如何一步步被打开?长江上游的三星堆与中原文明以及长江中、下游文明之间又有什么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正>这个被誉为“世界上最引人瞩目的考古发现”,是如何改变古蜀文明和中华文明的?9月15日,坐落于古都北京中轴线北端的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首批观众走进展厅,感受中国历史文化的魅力,感悟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  相似文献   

3.
互相矛盾的定名连真然(四川教育出版社 成都  610 0 16)科技术语反映着科学研究的成果 ,是人类科学知识在语言中的结晶。全国名词委已公布了 4 3个学科名词 ,统一了科技名词 ,促进了科技交流和发展。但在已公布的学科名词中 ,笔者发现 ,有一个名词是互相矛盾的定名。galvanometer在《电子学名词》( 1993)P 111中 ,规范名词是“检流计” ,不推荐用名是“灵敏电流计” ,而在《物理学名词》(基础物理部分 ) ( 1988)P 4 3中 ,规范名词是“灵敏电流计” ,不推荐用名是“检流计”。这一个互相矛盾的定名令人无所适从。希望全国名…  相似文献   

4.
建华 《科学大观园》2006,(12):48-50
我们从远古走到今天,我们时时在回望中发问:“远古的我们”是怎样走过来的?我们生存的环境原本就是今天这个样子吗?如果不是,那又是一个什么样子?古蜀文明的“黑匣子”在哪里?有没有一把钥匙能打开祖先留给我们的诸多谜团?我们好奇地望着苍穹,渴望解释属于我们的谜团。  相似文献   

5.
荒漠化与沙质荒漠化、沙(漠)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去 ,习惯将“desertification”译成沙漠化或沙 (漠 )化 ,这是约定俗成的词汇。沙漠化一词早在 2 0世纪 40年代就见于《解放日报》(1 941 )田家英的《沙漠化的愿望》一文 ;5 0年代又见于《中国林业》(1 95 1年 1期 )陶克的文章《陕北的沙漠现状及改造》。过去 ,“desert”一词在辞书里译法混乱 ,既译为“沙漠”也译为“荒漠”。而沙漠不仅是荒漠的通称 ,更是荒漠的一种类型。实践中 ,地质意义上的沙漠 (sandydesert)与荒漠(desert)内涵是有差别的。地理意义上的荒漠内在涵义颇广。1 994年 ,我国政…  相似文献   

6.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 时隔34年,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开启新一轮考古发掘.李白笔下“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古蜀国一跃成为“当红流量”. 就在大家对打开的“6个盲盒”中黄金面具残片、精美象牙制品等文物惊叹的同时,距离四川广汉千余公里的河南仰韶村第四次考古发掘,也有了新发现.  相似文献   

7.
熊明遇生当明清鼎革之际“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时刻。他的主著《格致草》广被时人以至遗民征引和称颂。作为明末东林党的成员之一,熊氏对耶稣会士抱持开明的态度,并跟他们建立良好的友谊。正如书名所示,《格致草》的撰作,毫无疑问是继承了宋明理学“格物致知”的传统。《格致草》当中,具见熊明遇从耶稣会士的译作中节引西学所函盖的多个领域,如天文学及相关科学仪器、气象学、世界地理及绘图、灵魂学说和创世理论。然而,约从清初行禁书之令后,《格致草》一书便销声匿迹,而国人也不复知此书仍存于天壤之间,熊明遇研究西方科学的成果又多被其门人游艺征引;游氏著作《天经或问》传入日本后,当中提及第谷学说和熊明遇的观点,对江户时期的日本天文学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黄炎培访问成都,曾在一首打油诗里这样描写成都人:“一个人无事大街数石板,两个人进茶铺从早坐到晚。”四川人说自己有“三多”:茶馆多、厕所多,再则闲人多。茶馆——成为了四川人最世俗化又最活泼的生活场景。如今的四川都市,大街小巷闲散的老茶铺渐渐被高档茶楼替代,茶馆或许已不再是一个功能齐全的“社会俱乐部”。  相似文献   

9.
噬菌体为分子生物学的创立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是生物学界所公认的。但是究竟是谁发现了噬菌体呢? 《亚美利加百科全书》(俗称“大美百科全书”)说:“20世纪20年代F.W.脱华脱(Twort)和F.H.特列尔(d'Herelle)发现了能够裂解细菌细胞的可以过滤的因子。这些称之为噬菌体的因子后来被认为是能够吸附于细菌的病毒”(第3卷,1981年,39页)。《苏联大百科全书》说:“最早观察到细菌可传代的裂解的是俄罗斯微生物学家伽马莱亚  相似文献   

10.
滚滚长江东逝水,波涛万里的长江一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象征.然而有一天,人们突然发现,长江“病了”,变得污水横流、鱼类锐减、肆虐无常.于是,人们又遍寻“药方”,《长江保护法》就是其中之一. 3月1日起,《长江保护法》正式施行.作为我国首部流域立法,“长江保护法》的施行,将彻底改变“九龙治水”的现状,促进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相似文献   

11.
[提要]本文对世纪和年代的起始问题进行了调查和讨论。目前的情况是,国际上多数有代表性的词书仍主张世纪从1年起始,也有主张从0年起始的;对于年代则普遍主张从0年起始。从天文学的角度来看,世纪从0年起始与天文纪年法是一致的,我们支持世纪和年代均从0年起始的主张。希望加强宣传,使各方取得一致的意见。I 问题的提出关于世纪应从0年还是从1年起始,历来是有争议的问题。1989年底至1990年初我国有些报刊曾发表过一些讨论的文章,同时还涉及到年代的起始问题。1989年底,国家技术监督局曾就这些问题发文征求各地方和各部门以及有关专家和学者的意见。所得结论是:普遍认为应从0年起始,但个别地区和学者持有异议。据我们分析,可能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意见,但各自都有其不够令人满意之处:(一)主张世纪与年代均从0年起始;但第一世纪没有0年,是个矛盾。(二)主张世纪从1年起始,年代从0年起始;由于世纪不能被年代所整分,将可能出现“跨世纪的年代”或“难以归属任何年代的年份”等问题。(三)主张世纪与年代均从1年起始;这与目前对年代的用法不一致(参见下文)。Ⅱ 有关的背景材料1.公历纪年公历纪年是在相当于公元525年期间提出的,即所谓基督纪年,但在公元八世纪后才被广泛采用。它的起点是公元1年(简写为AD1),然后依次类推。对于公元前的年号有两种不同的记法:历史学家向前依次记为公元前1年,2年,3年(简写为1BC,2BC,3BC),天文学家则记为0年,-1年,-2年。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2.世纪“世纪(century)”一词源出于拉丁文centuria,原意为“百”,转义为“以百为单位的人或物”。据《牛津英语词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1933))介绍,在英语中用此词表达“百年”,始于1626年。根据我们的调查,在国外各种有代表性的词书中,关于世纪从0年或从1年起始的说明,有以下三种情况:(一)只说明从1年起始的占多数,主要有:[1]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of American Language(1972),(美)*;[2]Longman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1984),(英);[3]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1982),(英);[4]Grand Dictionnaire Encyclop6dique Larousse(1985),(法);[5]Meyers Neues Lexikon(1973),(德);[6]Болъш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Энцикопeдия(1974),(苏);[7]Encyclopedia Japonica(大日本百科事典)(1980);[8]平凡社大百科事典(1985),(日)。(二)只说明从0年起始的极少,例如:[9]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牛津出版社1985香港版,或商务、牛津合版1988)(三)说明有两种不同看法的较少,主要是:[10]Explanatory Supplement to the Ephemeris(英、美合版1974);[11]简明天文学词典(1986)(上海辞书版);[12]Collier's Encyclopedia(1979)(美)。我们将在下节中重点介绍和分析后两种词书所阐述的理由。3.年代“年代”一词除汉语与日语相同外,在其它语种中未见有相应的词。根据《牛津英语词源》[The Shorter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n Historical Principle(1973)]介绍,在英语中大约在1850年前后开始,用twenties,thirties,fourties,…ninties等词分别表示一个世纪中或一个人生命中的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九十年代。在我们所查阅的词书中几乎全部都只说明年代是从0年开始。唯一例外的是我国出版的《辞海》(上海辞书版1979),它指出:“习惯上以出现‘70’为七十年代之始,亦有主张1971-1980年者”。Ⅲ 关于主张世纪从0年起始的理由1.文献[9]是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1974)的汉译本。经查对原书,发现文献[9]把原书对“century”一词的注释,从“20th~,AD1901-2000”更改为“20th~,AD1900-1999”。由于绝大部分英语词典,包括其它版本的牛津英语词典都说明世纪从1年起始,此处更改显然只能代表汉译者的意见,其根据未明。2.文献[10]是由英美两国的历书编算局合编的《天文年历说明补编》,它在天文历书领域有较高声誉。此书初版于1961年,1974年又再版重印,至今仍是一本重要参考书。它的第411页有如下一段说明:“公历纪年的第一世纪在AD100的12月31日结束,即从AD1至AD100的第一个百年已经完结。照样,十九世纪在1900年12月31日结束;二十世纪在1901年1月1日开始,而这个世纪的上半叶在1950年12月31日结束。伴随着这些时节的到来,经常引起普遍的争论。”本书在1974年再版时,作者在正文下方增加了一个脚注,原文是:“The new century is popularly considered to begin one year earlier。”这里指出,上面所说的争论就是关于世纪的起始问题,有不少人认为新的世纪是从较早一年(即0年)开始。有趣的是这里并没有明确地指明谁是行为的执行者,即谁主张世纪从0年起始。一位英语老师指出,对这句话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这是一般人的意见,不包括专家在内”,另一种是“这是多数人普遍的看法,也包括作者的看法”。从英语上下文的语气来分析,他本人倾向于第一种理解。这仅是一家之言,孰是孰非,请读者自行判断。这里顺便提供一个在近150年以前关于这方面争论的记载,它被1933年版的《牛津英语词典》摘录在对century一词的注释中。原文是:“The learned had settled,after a vast deal of popular controvesy,that the century had its beginning on the lst of January,1801,and not on the 1st of January,1800。”(1846,Knight Pass,Working Life I.§1.18)。意即,经过了大量的普遍争论,专家们决定,世纪的开始是1801年1月1日,不是1800年1月1日。3.文献[11]中关于“世纪”的注释如下:“通常从0年开始计算,因不存在有公元0年,所以公元第一世纪是公元1~99年,公元第二世纪是公元100~199年,……公元第二十世纪是公元1900~1999年。亦有主张从1年开始计算的,但国际上多数主张从0年开始计算。0作为首位数字(即0、1、2、……9)也符合现今科技发展的需要。”这里举出了世纪从0年起始的三点理由:(一)规定公元第一世纪只有99年,可以解决没有公元0年的矛盾;(但这违背了“世纪”的原文,是个缺陷)。(二)这是国际上多数人的主张(可能是依据文献[10])。(三)从0开始计算符合科技发展的需要。4.文献[12]指出,天文学家认为有公元0年,历史学家认为没有0年,由此引起无休止的争论;究竟1800和1900是老世纪的最后一年还是新世纪的第一年。一般天文学家认为以00年(即世纪年)作为新世纪的开始为好。这里指出了世纪从0年起始是天文学家的意见。那么天文学家为什么要偏爱“公元0年”呢?Encyclopedia Americana(1983)(美)对此问题有一段说明:“应予指出,历史学家在公历纪年中没有0年,把公元前一年称为1BC,这样公元前的闰年将出现在1BC,5BC,9BC等,而‘被4整除的年份为闰年’的规律对于公元前将不能适用。为了避免计算错误,天文学家指定了一个0年,前述公元前5,9,13年分别记为-4,-8,-12年,这样闰年的规律就仍可应用了”。5.据我们理解,采用天文纪年还有一个优点,就是便于计算公元前后年份之间的年数。例如公元前12年(12BC或-11)与公元12年(AD12)之间是相隔23年不是24年,这由天文纪年一看便知。这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被忽视,例如1986年10月16日苏州举行建城2500周年纪念,《文汇报》1986年2月12日第一版曾载文说明。据考证苏州城是公元前514年(即-513年)筑成的,因此到1986年应是2499周年不是2500周年。又如1989年10月7日中外学者在北京纪念孔子诞辰2540周年(参见《人民日报》1989年10月8日一版),我国邮票公司还在1989年9月28日发行了《孔子诞生二千五百四十周年》纪念邮票。在同时发行的首日封上注明了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即-550),由此推算实际上孔子诞生二千五百四十周年应是1990年而不是1989年。Ⅳ 世纪和年代应用实例1.关于世纪从1年起始的实例(一)胡耀邦报告“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共十二大报告(《人民日报》1982年9月8日):“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七千一百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二万八千亿元左右。”这里明显指出,2000年底是二十世纪末。(二)1987年11月2日《人民日报》社论“在十三大的旗帜下团结起来开拓前进”:“从现在到本世纪末的13年间,我们将要迈出第二步,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里的“现在”是指1987年底,再加13年到本世纪末也是2000年底。2.关于世纪从0年开始的实例(一)“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记联合国169号决议(《自然杂志》1990年3期,169页):“1987年12月11日第42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了第169号决议,该决议确定从1990年至2000年也即本世纪最后的十年,全世界将开展一个‘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从1990年开始推算十年本世纪末应是1999年底。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联合国的决议,是否代表联合国对世纪起始的约定用法?有待调查。(二)《解放日报》1990年1月6日社论“历史给我们什么启示”:“历史正处于二十世纪最后一个十年的开端……。”这里也表明二十世纪将于1999年底结束。3.关于年代的实例关于年代从0年起始的实例,在我国报刊和《参考消息》转载的外国报刊的文章中都有。其中最有代表性是《人民日报》1990年1月1日社论“满怀信心迎接九十年代”:“伴随着1990年第一记钟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来到了。”我们没有找到一个年代从1年起始的实例。V 结论1.根据调查,世纪和年代都是计量年数的单位,它们的起始是习惯用法。目前国际上多数词书说明世纪从1年起始,少数主张世纪从0年起始;几乎全部都说明年代从0年起始。2.据不完全调查,我国报刊中世纪从1年和0年起始的实例目前同时存在。所有实例都说明年代从0年起始。3.如果采用世纪从1年起始,年代从0年起始的主张,则由于世纪不能被年代所整分,会出现“跨世纪的年代”或“难以归属任何年代的年份”等问题。这是相当重要的缺陷。4.从天文学的角度考虑,采用天文纪年法便于计算公元前的闰年和计算公元前后年份之间的年数。这对于研究古代历史事件也十分方便。如果各方都能同意统一采用天文纪年法,则同样可以采用世纪与年代均从0年起始的主张。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宣传,使大家都能了解各种主张的优缺点,并能得到一致的看法。注释 *据1988年版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Third College Edition)的第二个义项称:“a period of 100 years reckoned from a certain time. esp.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Christain Era : in common usage, a century begins with a year ending in 00 and runs through 99. as 1800-1899, 1900-1999 etc, [AD. 1801 through AD. 1900 is the 19th century AD. ; 400 BC. through 301 BC. is the 4th century BC.]  相似文献   

12.
<正>在众多邛窑出土的文物当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省油灯。这种特殊的灯盏由于在结构上有别于中国其他地区发现的古代陶瓷灯盏,而被称为夹瓷盏、空心灯等。直到1951年,邛窑出土的这种陶瓷灯盏才第一次定名为“省油灯”。邛窑创烧于南北朝,盛于唐朝,衰于南宋,断烧于元代,共经历了800多年。邛窑虽然是四川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瓷窑之一,但是邛窑在古籍中还没有发现任何文字记载,因此长期不为公众知晓。20世纪30年代,邛窑遗址被发现。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术语》编辑部: 2008年5月12目,中国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8.0级地震,并引发了一系列的地质灾害,堰塞湖灾害就是其中之一。但在新闻报道中,笔者发现一些媒体主持人、播音员、记者在播报“堰塞湖”时,有几种不同的读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技术语》编辑部: 2008年5月12目,中国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8.0级地震,并引发了一系列的地质灾害,堰塞湖灾害就是其中之一。但在新闻报道中,笔者发现一些媒体主持人、播音员、记者在播报“堰塞湖”时,有几种不同的读法,  相似文献   

15.
现在已经进入癸未 ,而且过了春分。公元 2 0 0 3年 1月 31日 2 3时是癸未大年初一的“子初” ,虚岁我就八十九了。在儒家的经典“四书五经”的一“经”《礼记》的“王制”篇里 ,有这么一句 :“五十杖于家 ,六十杖于乡 ,七十杖于国 ,八十朝。九十者 ,天子欲有问焉 ,则就其室 ,以珍从”。“杖于”这两个字的意思 ,就是“拿着手杖到”或“拿着手杖在”。《礼记》这段话的意思就是 :一个人他活到五十岁 ,就可以拿着手杖在家里摆出家长派头管教家人 ;过十年 ,到了六十岁 ,他就可以拿着手杖到乡里 ,给乡人们指指点点 ;又过十年 ,到了七十岁 ,他就…  相似文献   

16.
《科学大观园》2006,(19):70-71
去年底,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在《光明日报》上撰文披露:20世纪60年代初,曾有人提出故宫“地广人稀,封建落后”,要对它进行改造;“文化大革命”初期,故宫还出现了一个可笑而又十分可怕的“整改方案”。这些事情究竟是怎样发生的?《瞭望新闻周刊》最近揭开了内幕。压王气拟竖两大标语金銮殿欲建农民塑像?20世纪60年代初的改造方案,是在故宫内部建设一条东西向的马路,并将文华殿、武英殿改造成娱乐场所。“文革”时期的“整改方案”,是在太和殿前竖立两座大标语牌,一东一西,高度超过38米高的太和殿,用它压倒“王气”;太和殿宝座…  相似文献   

17.
蒸汽机、火轮船的发明跟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有无渊源?鸦片战争前后,蒸汽机和火轮船传入我国之始的情况如何?这是本文探讨的两个中心问题。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车船”的国家。在《旧唐书·李皋传》中有明确的记载。这溯到晋代,葛洪所著的《抱朴子》上说:“屈原投汨罗之日,人并命舟楫迎之,至今以为竞渡。或以‘水车’,谓之‘飞凫’,亦日‘水马’。一州士庶,悉临观之。”此处的“水车”,就是原始的“车船”。  相似文献   

18.
美国著名思想家———传统基金会资深研究员谭慎格,日前在最新一期《中国简报》期刊上发表了题为《台湾核武、朝鲜核武》的文章,披露了台湾当局研究开发核武器的惊人内幕: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台湾就开始秘密研发核武器。70年代和80年代,此事败露后,美国两次向台湾施压,逼台放弃了核武器计划。不过,在1995年“台海危机”期间,李登辉曾下令重新研发核武器。文章透露说,直到现在,台湾仍保存着发展核武器的完整蓝图及各种数据资料……已有30年历史谭慎格的文章详细披露了台湾发展核武器的历史,这一过程大致是这样的:1969年,台湾从加拿大购买了功…  相似文献   

19.
举世瞩目的“南京猿人”1号头骨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揭开了面纱,原来她竟是一位年仅20多岁的美丽女子! 据《扬子晚报》报道,1993年3月,南京汤山葫芦洞内发现两枚猿人化石。这一重大发现立即引起海内外关注。  相似文献   

20.
词典本身就反映了知识的积累。大气科学词汇也不例外,它是多少人长期呕心沥血的产物。随着大气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反映新事物的词义和词汇不断增加,凡是出版的词汇书,都是在前人已有成果基础上起步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从而使词汇达到新的水平和具有新的特色。下表是英汉大气科学词汇的演化表。由表可见:英汉大气科学词汇演化表1.“本是同根生”。不论是大陆版或台湾版,其前身都源自1937年出版的《气象学名词》,主审人李宪之教授现还健在。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能将海峡两岸的大气科学名词统一起来呢?2.每十几年增修一次,大陆从50年代到80年代共出版了4种大气科学词汇书,平均十年增修一次。台湾从第二版到第三版也相隔16年。预计21世纪初年将出版新的英汉大气科学词汇。3.大气科学的发展、新技术的引进,是增修词汇书的主要动力。70年代初,随着气象科学的发展,特别是气象卫星等新技术的引进,新词汇大量涌入,客观形势要求对《英汉气象学词汇》进行修订补充。因此1974年《英汉气象学词汇》增修订本出版后,深得国内外大气科学者的好评。日本《天气》杂志撰写专文对此作了介绍。4.从《气象学词汇》扩编为《大气科学词汇》是大气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70年代以前出版的词汇书主要录列了有关气象科学的专业词汇,内容以天气、气候、动力气象、气象探测、农业气象、航空气象和水文气象为主。随着气象科学迅速发展,分科愈细、应用亦愈广,新词汇层出不穷。1987年出版的《大气科学词汇》,其内容已扩展到以天气、气候、动力气象、大气物理、大气化学、大气探测、农业气象、海洋气象、航空气象、军事气象和水文气象为主,收集的词条已达18000余条。我们对大陆大气科学名词和台湾名词用名进行对照,其目的在于反映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不同用名的现状,以便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统一定名,促进发展。经过最近一段时间的琢磨,我总的看法是,海峡两岸大气科学用名大多数都非常接近,或甚至是一致的。例如,我统计了《英汉大气科学词汇》(大陆版)和《气象学名词(第三版)》(台湾版)中字首为‘A’的所有的词汇。字首为‘A’的,《气象学名词(第三版)》共收词条1003条,其中与大陆版用名有出入的只有161条,占总数的16%。另外,从台湾版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大陆出版的词汇对台湾的影响,很多译名都是相同的。1982年台湾名山出版社曾出版过《气象学名词辞典》,这本辞典实际上就是科学出版社1965年出版的《英汉气象学词汇》的翻版,一字不漏。新加坡预报员周德访华时也说过,新加坡用的气象名词照大陆的。下面将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不同用名的情况分类列举如下:1.仪器用名差异相对较大。凡西文字尾为‘meter’者,大陆译为“表”,台湾译为“计”;为‘-graph’者,大陆译为“计”,台湾译为“仪”。除此以外,在仪器的定名上,两者的不同用名较多。例如,‘adjustable cistern barometer’大陆译为“动槽式气压表”,台湾译为“调槽气压计”。2.存在某些系统性差异。‘-meteor’台湾版一律译为“象”,如“电象”、“火象”等。而大陆译为“大气电学现象”、“大气放电现象”。台湾将“锢囚”称为“囚锢”;将“切变”称为“风切”。‘analog’大陆译为“模拟”,台湾译为“类比”,如“类比电算机”。3.有些词台湾确实译得好。‘airlight’大陆译为“空气光”,不如台湾译为“空中光”,因为这是空中悬浮物散射的光。‘rain-out’大陆译为“冲涤”,不如台湾译为“雨洗”,因为这是指雨将大气中的尘埃清洗掉。‘aeropause’台湾译为“达航层顶”,197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英汉词典》译为“大气的航空边界”。而科学出版社1974年出版的《英汉气象学词汇》中译为“大气上界”,1987年气象出版社出版的《英汉大气科学词汇》也译为“大气上界”。198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英华大辞典》可能受我们影响,两个译义都有。我初步看法,这可能是我们错了。4.大家关心的几个词译法。‘jet’台湾坚持译为“喷流”。只有‘auroral eletrojet’是个例外,译为“极光电子急流”,与大陆用名一致(可能是个疏忽)。台湾将‘air torrents’倒译为空气急流,大陆译为“空气湍流。‘synoptic’一词的译法在台湾也有些乱。例如‘synoptic chart’在《气象学名词(第二版)》中译为“天气图”。《第三版》改为“综观[天气]图”,而将‘synoptic’译为“1.综观2.天气图”,以免误译为“天气”。台湾学者认为这是属于“凡暂时无法取得最佳译名者,以直译为原则”。最近,台湾陈泰然教授出版的《天气学原理》,而不是定名为《综观气象学原理》。由此可见,有些译名经过一段时间磋商以后,有统一定名的可能性。有几个词在大陆上还存在着争议,现在我们来看看台湾是如何译的:‘subtropical’台湾与大陆都译为“副热带”。‘global radiation’和‘total radiation’两词的差异在台湾也是比较清楚的。前者译为“全天空辐射量”,后者译为“全辐射”,与大陆的译法词意上非常接近。5.值得磋商的用名。‘scale’大陆译为“尺度”;台湾只译为“幅度”。台湾经过仔细推敲,认为‘scale’兼含空间与时间,而“尺度”只指空间。我认为‘scale’只含空间,当指时间尺度时,应为‘time scale’这个词值得磋商,以求统一。现将有关这方面的几个词列表如下,以供参考:上述这些看法是非常肤浅的。我相信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一定能较系统地理出一些规律出来,并提出一些供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工作者磋商的建议。我希望中国气象学会能创造条件,为统一全国的大气科学名词作出努力。这对整个大气科学事业都是有益的。我更期望有机会与台湾气象界学者会晤,探讨大气科学术语的协调和统一问题。我十分有信心地认为:只要经过海峡两岸同仁的努力,统一定名的目的一定能达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