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广东、陕西、上海三地农村妇女的家庭权力与村庄权力进行实地考察,在经验整体性视角下探讨农村妇女权力的类型及内在逻辑.在社会转型进程中,伴随现代化、城市化与市场化的深入,家庭与村庄的空间功能显现出速率不同的变迁.权力的实践需要以空间为载体,不同的空间功能下农村妇女家庭和村庄权力呈现不相一致的类型.按照家庭和村庄空间两个维度,农村妇女权力可划分为家庭中与村庄中的双重依附、家庭中主导与村庄中边缘地位、家庭中的支配与村庄中的自主地位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明显具有历史变迁的逻辑性.  相似文献   

2.
结构主义、理性主义、文化理论是研究中国乡村治理的传统范式,已有的众多研究视角都衍生于这三个研究范式.三大研究范式及其不同视角对中国乡村治理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对许多问题作出了合理而有效的解释,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已有的研究没有把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市场化、社会化、货币化问题纳入研究范畴,没有把小农社会化作为一个视角.而这一视角有利于将农户、市场、社会和国家融为一体,将动态变化融于静态结构之中,是研究乡村治理的一个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实践哲学和文化哲学这两个名词既被用来表述两种不同的哲学路向,也被用来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种建构模式和理论形态.在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实践哲学有着悠久的传统,而从19世纪以来,西方文化哲学的兴起也成为了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这两种理论路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都有着深刻影响.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中,实践哲学与文化哲学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某种意义上,这两种理论形态都不是一个完整、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正在进行时"的理论视角.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在对当代人类生存困境进行反思和批判的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人类社会生活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从文化的视角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文化哲学是实践哲学的一种当代形态.文化哲学的视角本来就内在于实践哲学之中.  相似文献   

4.
李国武  李璐 《社会》2011,31(6):74-102
本文从社会需求、供给和制度主义这三种视角解释民间组织发展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转型时期民间组织发展地区差异的研究假设,并利用2001-2008年省级层次面板数据进行检验。研究表明,三种理论视角都有一定的解释力;但影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三种不同类型民间组织发展的具体因素各不相同;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嵌入于其所处的地方社会情境之中,它不仅反映了地区的社会需求结构和居民资源状况,还受到地区经济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变迁进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从个人活动出发和从社会总体出发是社会历史研究中的两种不同思路.一种社会历史理论如果把人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来理解,它就会从参与者视角来考察社会历史;如果仅从宏观上把握社会历史活动,它就会采取观察者的视角来考察社会历史.马克思的历史现明确地意识到了社会历史行动的参与者和观察者的不同视角,并且明确主张要把两种视角结合起来.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决定被决定关系进行合理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在经典的制度变迁理论中,由制度均衡推不出内生的相对价格变化;在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中,循环流转的静态经济不可能产生企业家.然而,这两种理论的融合能够逻辑地得出如下结论,即制度变迁是企业家有目的行为的无意识的结果,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是交织在一起的,技术创新能够实现须以制度创新为前提.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中国的社会学中"文化自觉"及"理论自觉"的视角越来越被重视.本文通过皮埃尔·布迪厄提出的社会空间理论应用于日本社会时遇到瓶颈的案例,探讨这一视角对于其他社会是否也具有意义,以此对这一视角的贡献性及政策上的意义进行再思考.本文揭示出社会空间理论强调了差异化,而在日本社会,尤其在文化面上,被强调的是同质化.文化自觉这一视角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学研究及政策实践展开都具有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熊浩 《国外社会科学》2023,(3):189-206+247
调解的类型范式研究是ADR研究的一个羸弱部位。对调解类型范式的理解,需要系统梳理域外主要调解范式的基础理论,并试图从法律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勾勒或洞察调解类型范式变迁的思想之根。在整体性视角的回溯中可以发现,调解范式的变迁深植在人类思想变迁的内部,贯穿于从具有启蒙意义的专家权威到高度个体化、碎片化、平等的具在生命方式这一人类社会在过去一百余年的变迁过程。对启蒙理性的批判构成了转化型调解范式的思想之根。这使得我们对调解类型学的理解超越了平面的归纳维度,而具有了价值澄明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7,(4):76-81
当代中国急剧的空间变迁与重组亟待一种理论审视与反思。作为当今英美最有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大卫·哈维沿袭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路线,以资本积累与时空修复为核心架构一种空间正义理论,着力批判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逻辑与权力逻辑对空间生产的支配所导致的种种非正义问题。大卫·哈维关于空间正义的阐释对我国优化空间结构、建构空间治理体系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布伦纳在资本主义起源的研究中,发现与马克思文本中先后两种不同的过渡理论相关联的两种历史唯物主义模式,并发展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新的解读方式或路径.布伦纳的解读在反对任何形式的先验历史观或者历史决定论方面贡献卓著,但其缺失在于仅强调历史主体的能动性观念,而未能揭示马克思自《德意志意识形态》以来所发展的基于精确科学的决定论逻辑,即未能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双重逻辑互动关联的视角理解马克思.  相似文献   

11.
郭爱民 《学术交流》2006,8(6):133-136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之一,在其庞硕的学术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经济学理念。他认为,剩余是交换的基础;垄断是智慧的象征;货币是国与国之间贸易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所有致富方式中高利贷是最违背自然的;在孤立交换条件下,物物交换有其比例问题;如果增加一较小的单位使整体的好处大大增加,就是一个较为合意的东西;行政当局要考虑普遍公平的规则和国家的福利。这些经济思想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宏观调控、货币理论、供求均衡、边际效用、效率与公平分别存在着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雒莉 《唐都学刊》2000,16(4):90-92
文章通过对李清照的六首梅花词与历代男性诗人所写的梅花诗词的对照分析,指出李清照以女性词人特有的视角及独特的感受状写梅花,使词中所写之物与所抒之情水乳交融,真正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诗美境界。  相似文献   

13.
经济制裁作为一项外交政策工具长期以来被美国广泛使用,许多研究经济制裁的美国学者对它是否应该继续使用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本文在探讨美国对外经济制裁的功能,以及对外经济制裁在美国未来对外战略中的地位的基础上,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里,美国还会继续把经济制裁作为一项外交政策工具在国际事务中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4.
洪耀辉 《学术交流》2005,(2):172-176
由于沈从文推崇超政治文学观,人们都愿意把他看成是一位远离政治的追求纯艺术的作家.而事实上,身处特殊政治文化语境的沈从文,同样会不时地显露出与当局对立的政治倾向,他的文学观也并非一味排斥文学的政治功用,其平静冲淡的艺术文本中一样隐藏着作家的政治意识.所以说,沈从文并未真正超脱现实政治.  相似文献   

15.
郝柳 《唐都学刊》2001,17(3):115-116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积极倡导美育教育思想,提出德、智、体、美相融并举的育人方针及其理论依据。他一生中身体力行,倡导美育,实践美育,为近代中国新文化建设和美育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17.
付丽 《学习与探索》2005,(5):142-145
从媒介文化发展的视角看,网络出现泛娱乐文化倾向,张扬感官满足,悬置人文理性,忽略历史与社会意识,使网络文化缺少应有的理性深度、历史维度及超越精神。网络媒介技术以主体感官为主宰对象的功能偏失,使网络主体对技术效果尤其是感官满足效果产生依赖与迷恋,从而削弱了其文化反思能力、否定能力及超越能力。网络传媒强大的消费娱乐导向,集中体现了新媒介文化的商业化。网络泛娱乐倾向中的文化偏失提醒我们,网络文化亟须加强人文理性建设,走出娱乐至上的文化误区。  相似文献   

18.
林定忠 《唐都学刊》2002,18(4):71-73
生活世界问题是胡塞尔后期哲学的中心问题 ,有关于此的研究也是胡塞尔现象学研究在社会政治、历史方面的重要成果。分析胡塞尔生活世界观念的层级性的交互主体性建构特征 ,有必要澄清生活世界概念之内涵及其普遍哲学概念之关系。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教学形式的不断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教学的效率.大学校园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在高校实施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的场所,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校企合作也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做好学...  相似文献   

20.
人的自由问题是哲学人学的前提性问题。西方传统哲学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主要有机械决定论、非决定论和自由意志论等几种基本观点 ,而当代西方哲学中又出现了调和论、取消论等 ,但所有这些理论都在不同程度上陷入偏颇和困惑。国内学术界以往对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自由观的研究也存在着诸多误区 ,通过全面考察马克思经典著作中的有关论述 ,可以得出结论 :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自由观实质上是一种立足于现实性、实践性和辩证开放性基础之上的辩证自由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