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儿童期最常见的行为障碍.国外统计儿童期的患病率为8%~12%[1,2],我国ADHD的患病率为4.31%~5.83%[3,4].  相似文献   

2.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儿童期常见的行为问题之一,临床上以持续存在、且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为核心症状,同时患者的学业及其他功能也受到相应的损害[1].ADHD患病率国外报道为5%~20%,国内报道为1.3%~13.4%[2,3],男孩发病较女孩多.此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药物治疗是目前ADHD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儿童期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据统计,学龄儿童患病率约为3%~5%左右,ADHD对儿童的学习以及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由于ADHD病因的复杂性,以及ADHD和其他障碍的合并症,ADHD评估起来非常困难,其临床诊断多以主观评估为主,缺乏客观的、数量化的指标.眼动追踪技术的发展为ADHD儿童的评估提供了一种可能.研究表明,通过分析儿童的各种眼动,医生可以快速准确诊断出各种精神障碍,例如注意缺陷障碍,精神分裂症和自闭症[2],因此,眼动指标可作为ADHD儿童临床诊断的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它将有助于我们理解ADHD儿童的认知功能障碍及其病理生理异常.ADHD儿童在很多眼动指标方面存在异常[3],包括朝向眼跳(prosaccade)、反向眼跳(antisaccade)、记忆导向的眼跳(memory-guided saccade)和平滑追踪眼动(smooth pursuit eye movements,SPEM).  相似文献   

4.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一种常见于儿童时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1],俗称多动症.该病的发病主要以儿童为主,但仍有50%~60%可持续到成年期,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慢性的公共卫生健康问题[2].主要表现为注意力缺陷、多动和冲动障碍.临床上,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患儿明显有过社会功能损伤的经历,如患儿意外事件发生率高、与家人关系紧张、交友困难、学业失败等[3-4].如果不及时对ADHD患儿进行必要的干预措施,将给患儿本人,患儿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带来较大的危害.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界等相关科研工作者对此病进行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5.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运动协调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是儿童精神科最常见的疾病,与其他障碍或者疾病同时存在的比例非常高[1],大约2/3的ADHD儿童同时存在其他的精神病性或者发育性障碍[2],其中发育性协调障碍(development coordination disorder,DCD)是较常见的一种.DCD是一种特殊的发育障碍,其主要特征是运动在协调性方面的明显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共情及执行功能指标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诊断分类的意义。方法依据DSM-Ⅴ诊断标准入组33名ASD儿童,30名ADHD儿童以及39名正常发育(typical development,TD)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共情与执行功能特征,基于共情及执行功能指标用机器学习方法对三组被试进行诊断分类。结果三组被试在格里菲斯共情测验父母版(GEM)量表总分[ASD组:(0.67±0.64)分,ADHD组:(1.00±0.79)分,TD组:(0.98±0.73)分]及各因子得分(F=3.595~10.363,均P<0.05)、执行功能行为评定量表(BRIEF)量表总分[ASD组:(62.79±7.45)分,ADHD组:(59.47±8.77)分,TD组:(49.08±7.91)分]及各因子得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57~33.205,均P<0.01)。其中ASD、ADHD组在共情与执行功能得分普遍高于TD儿童(均P<0.05),联合BRIEF量表及GEM量表所有子成分指标时,三组被试分类准确率达62.75%。结论ASD与ADHD儿童在共情与执行功能上均存在损伤,联合共情与执行功能指标比单一指标更有助于诊断分类。  相似文献   

7.
谷亚男  钟意娟  杨群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21,35(7):546-548,后插1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stress disorder,PTSD)是由突发、威胁或灾难性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一种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思维或记忆不自觉地涌现与创伤相关的情景,促使患者对周围环境持续保持紧张或麻木状态[1].PTSD患者不自觉地固着于威胁情境,对内心造成极大的负担,约有50%以上的PTSD患者同时存在抑郁和焦虑障碍以及物质滥用等情况[2],即便这些患者日后接受了完整的治疗,仍然会有1/3的人无法痊愈[1].而新冠疫情的爆发更使PTSD患病率激增.有学者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的调查报道显示其PTSD患病率高达36.59%[3],PTSD若不及时治疗,会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导致丧失基本的劳动能力[4],对患者的身心造成极大伤害.  相似文献   

8.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又名儿童多动症,以注意缺陷、多动不宁、冲动任性为主要表现,是最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该病与对立违抗性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ODD)、品行障碍、抽动障碍、情绪障碍等其他行为精神疾病有很强的共患病倾向,据报道高达50%的ADHD共患ODD[1].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日益突出,其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简称ADHD)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最常见的儿童心理行为疾病之一。据统计,美国学龄期儿童ADHD患病率为3%~5%[1],国内儿童ADHD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中国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病现状及其流行趋势。方法 收集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中1990-2019年中国ASD患病率数据,利用Joinpoint线性回归模型分析ASD患病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运用年龄—时期—队列(APC)模型分析年龄、时期、队列对患病率变化的影响。结果 2019年,中国男性ASD年龄标准化患病率为585.32/10万(95%UI:[485.28,702.38]),女性ASD年龄标准化患病率为142.75/10万(95%UI:[115.30,173.88])。Joinpoint回归显示,男性和女性ASD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APC模型发现,年龄是ASD患病关键的危险因素之一。ASD的风险未随时间周期改变呈现上升或下降的趋势(P>0.05)。队列效应方面,男性的相对危险度从1900-1904队列的0.90 (95%CI:[0.81,1.00],P<0.05)上升到2015-2019队列的1.14 (95%CI:[1.05,1.24],P<0.05)。结论 中国1990-2019年ASD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年龄越小患病风险越高,应深...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中国0~6岁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流行现状及趋势.方法:在Pubmed、Web of Science、Scopus、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检索于2017年2月25日之前发表的关于中国0~6岁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及其亚型患病率研究的文献,按照设定的纳入和诊断标准进行筛选.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不同时期和不同性别儿童患病率数据,并根据数据来源、年龄、筛查和诊断工具、文献质量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共有9篇ASD患病率文献和20篇孤独症(au-tism or autistic disorder,AD)患病率文献纳入研究.2006-2010年和2011-2015年0~6岁儿童AD合并患病率分别为1.74‰(95% CI:1.12‰ ~ 2.69‰)和1.80‰(95% CI:1.33‰ ~ 2.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898),但均显著高于1996-2005年合并患病率0.94‰(95% CI:0.67‰~ 1.33‰) (P =0.031;P=0.005).0~6岁儿童ASD合并患病率在2006-2010年和2011-2015年分别为3.52‰(95% CI:1.48‰ ~ 8.34‰)和3.48‰(95% CI:1.77‰ ~6.84‰),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983).不同性别ASD和AD患病率在不同时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合并得到2006-2015年0~6岁儿童ASD和AD患病率分别为3.51‰(95% CI:2.15‰~5.74‰)和1.77‰(95% CI:1.40‰~ 2.24‰),男女患病率比分别为2.59:1和3.63:1.亚组分析提示月龄和文献质量与ASD或AD合并患病率相关.结论:2006-2015年中国0~6岁儿童ASD和AD患病率均保持稳定,相比2005年以前是否呈上升趋势难以定论.建议开展全国代表性儿童早期ASD和AD现况调查与监测,准确估计ASD及AD流行现状和趋势.  相似文献   

12.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又称多动症,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神经精神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注意障碍、多动和冲动等,学龄儿童患病率为3%~5%.目前大多数研究者[1-3]认为ADHD的核心损害是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EF)受损,进而表现出注意力分散、拖延、组织工作困难、多动和冲动等症状,给患儿学习、生活及人际交往带来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3.
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一种患病率较高的疾病,全世界约有3%~9%的学龄儿童和4%的成人患有此病。过去认为,ADHD不会延续至成年,但是长期对照随访研究显示,该病存在于相当一部分幼年时被确诊为ADHD的成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两家社区和区妇幼保健院针对发育迟滞(development delay,DD)、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3种疾病的早期筛查和跟踪随访情况,验证3种疾病的早期筛查流程,为形成此3种疾病的早期筛查流程提供有利的条件.方法 选取2021年1-6月北京石景山苹果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鲁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北京市石景山区妇幼保健院筛查的0~6岁儿童4029名,制定3种疾病的早期筛查流程,确立社区-区级妇幼保健院-医院联动模式,针对DD、ASD及ADHD进行早期筛查.结果 两家社区使用"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完成3577名0~3岁儿童的初筛,初筛阳性儿童52例(阳性率1.5%);石景山区妇幼保健院使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完成452名3~6岁儿童初筛,初筛阳性儿童8例(阳性率1.8%).完成筛查的4029名儿童,初筛怀疑DD 26例(0.7%),最终确诊13例(50.0%);怀疑ASD 26例(0.7%),最终确诊9例(34.6%);怀疑ADHD 8例(1.8%),最终确诊5例(62.5%);不同性别的3种疾病初筛阳性率和确诊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疾病的早期筛查流程有利于脑发育障碍儿童的早期发现,基于社区-区级妇幼保健院-医院联动模式开展3种疾病的早期筛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发病率为8%~10%[1],常见于学龄期儿童,但有70%的患儿症状持续到青春期,30%~50%持续到成年期[2]。ADHD常共病学习障碍、对立违抗障碍以及适应障碍等,对患儿学业、职业和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广泛而消极的影响[3]。虽然大量研究提示,药物能有效改善ADHD症状,但有部分患儿因为无法耐受药物不良反应,以及认为药物对症状的改善程度不够,导致ADHD药物治疗依从性欠佳[4]。  相似文献   

16.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儿童期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以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冲动、活动过度为主要临床特征,严重影响患儿学习及生活质量[1].目前, ADHD发病机制尚未解释清楚,但学者认为,其发生发展与环境、神经生理、遗传、神经递质、神...  相似文献   

17.
关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最常见的一种儿童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与患儿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易分散、注意广度缩小、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情绪冲动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以前,ADHD被认为是一种局限于儿童期的疾病;但到20世纪80年代初,相继有很多学者对ADHD进行了追踪研究,结果发现ADHD患者到青春期后,其ADHD症状、综合征、尤其是社会功能并未达到缓解[1-3],而是ADHD的临床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且有更多共患病和社会问题出现,对患者的学业、职业和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广泛而消极的影响[4,5].学者们逐步形成了一种共识,提出了ADHD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  相似文献   

18.
张玥 《微创医学》2006,25(2):314-316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d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又称儿童多动综合征,是儿童尤其学龄期儿童最常见的可遗传的行为疾病,全球范围内儿童的发病率约为3%~10%,男女比例为4~9:1.随着分子遗传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对ADHD候选基因的研究越来越深入,通过全基因组扫描和优势对数评分(LOD scores),确认有6个染色体位点(7p、10q26、15q、16p13、17p11)及至少20个微效候选基因与ADHD有连锁或相关[1].  相似文献   

19.
Jia JP  Han Y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1):2881-2883
血管性痴呆(VaD)是老年期痴呆的主要原因之一,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D)列第2位,占老年期痴呆10%~20%[1-2].欧洲65岁以上的老年人VaD的患病率为1.6%[3].我国的研究显示60岁以上人群VaD患病率为0.8%[4],占老年期痴呆的26.8%[5].  相似文献   

20.
郑杨  杨爱君 《中国医刊》2012,47(8):13-15
食物过敏(FA)是指复发性免疫介导的对一种或几种食物蛋白出现的不良反应,根据免疫机制的不同可分为:①IgE介导(速发型);②非IgE介导(迟发型);③IgE/非IgE介导(迟发型)3类[1].食物不耐受与过敏不同,它可以由任何非蛋白质的食物成份介导,而免疫系统并不参与,其也可由消化酶缺乏所致,最常见的有乳糖酶缺乏.Gotua等[2,3]报道,儿童食物过敏的发病率为4% ~6%.美国近10年来食物过敏的儿童患病率上升了18%[4].1999年重庆地区报告0~24个月婴幼儿食物过敏的检出率为3.5%~5.1%;2009年再次调查的结果显示其检出率为7.0%~9.2%[5],提示我国儿童食物过敏患病率可能亦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