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频喷射通气 (HFJV)和常规机械通气 (MV)在多发伤者急性呼吸衰竭中的临床应用和治疗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 35例多发伤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的抢救治疗措施及其疗效。结果 :采用HFJV和MV治疗后 12小时PaO2 和PaCO2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 ,有显著意义 (P <0 .0 1) ;35例中抢救成功 2 4例 ( 68.6% ) ,死亡 11例 ( 31.4% )。结论 :合理、及时应用HFJV和MV均能改善多发伤者急性呼吸衰竭低氧血症 ,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机械通气(MV)治疗危重症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95例危重症合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应用MV治疗。结果 本组抢救成功的68例患者血pH、PaO2、PaCO2、SaO2明显改善,成功率达71.58%,死亡27例(28.42%),并发症29例(30.53%)。结论 MV是治疗危重症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的有效措施,MV时机的选择和原发病的治疗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高中设 《医学综述》2015,(2):338-339
目的探讨氧合指数与急性呼吸衰竭行有创通气治疗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10月山东省即墨市人民医院行有创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患者75例,其中死亡28例,设为死亡组,存活47例,设为存活组;比较两组患者行有创通气治疗前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Ⅲ评分、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评分,治疗1、3、7 d后氧合指数(Pa O2/Fi 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及p H值等血气分析指标水平。结果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行有创通气治疗前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Ⅲ(APACHEⅢ)评分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治疗1 d后Pa O2/Fi O2、Pa CO2及p H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3、7 d后Pa CO2和p H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死亡组患者治疗3、7 d后Pa O2/Fi O2水平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存活组和死亡组在治疗后不同时间(1、3、7 d)的Pa O2/Fi O2和Pa C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氧合指数与急性呼吸衰竭行有创通气治疗患者预后关系密切,可作为临床评价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刘芳 《河南医学研究》2004,13(2):154-155
目的 :探讨高频喷射通气在小儿急性呼吸衰竭中的应用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高频喷射通气治疗 60例呼吸衰竭患儿的临床资料 ,比较使用机械通气前后的PaO2 、PaCO2 、SaO2 指标变化。结果 :机械通气前后PaO2 、SaO2 的变化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住院总死亡率 18 3 3 % ( 11例死亡 )。结论 :高频喷射通气能有效改善肺内气体分布 ,有利于纠正通气 /血流比例失调 ,是抢救呼吸衰竭儿童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江洪 《微创医学》2001,20(4):511
呼吸衰竭是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的主要死亡原因,及时正确运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 (MV),对降低AOPP的病死率有重要意义。我院自1998年5月至2000年6月使用MV治疗AOPP呼吸衰竭患者15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乳酸清除率对有创通气治疗危重病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石河子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65例急性呼衰患者。对65例患者进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Ⅱ)评分,测定治疗前、治疗后6h动脉血乳酸及动脉血气,计算6h乳酸清除率。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50例)和死亡组(15例),以动脉血乳酸清除率10%为界限,分为高乳酸清除率(≥10%)组(46例)和低乳酸清除率(<10%)组(19例)。比较存活组和死亡组、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之间相关数值的差异。结果:存活组与死亡组、高乳酸清除率组与低乳酸清除率组患者比较,治疗前动脉血乳酸、APACHE II评分、p H值、Pa O2、Pa CO2及氧合指数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6h后,存活组与死亡组、高乳酸清除率组与低乳酸清除率组患者比较动脉血乳酸、Pa O2、Pa CO2及氧合指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但是p H值、APACHEⅡ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存活组6h乳酸清除率(27%±9%)明显高于死亡组乳酸清除率(12%±4%),有统计学差异(<0.05);高乳酸清除率组病死率(15.21%)明显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42.10%),差异有统计学(<0.05)。结论:早期乳酸清除率可作为判断有创机械通气治疗重症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MV)治疗的探讨。方法:回顾我科自2001年3月至2003年6月收治的32例COPD呼吸衰竭患者行MV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中,28例成功脱机,缓解出院,占87.5%。动脉血气分析中pH,PaCO_2,PaO_2通气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MV在COPD呼吸衰竭的治疗中,掌握好上机时机,合理选择无创或有创通气,科学调机,是提高治疗成功率,降低平均住院日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水平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24 h内测定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并进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根据血清白蛋白水平分为正常白蛋白组及低白蛋白组,比较两组APACHEⅡ分值、机械通气时间及病死率;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比较两组血清白蛋白水平、低白蛋白病例数。结果:低白蛋白组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及病死率高于正常白蛋白组(P<0.05);死亡组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存活组,低白蛋白病例数高于存活组(P<0.05)。结论:COPD合并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和病死率有密切关系,低蛋白血症常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9.
李红 《宁夏医学杂志》2012,(12):1205-1206
目的评价影响接受无创机械通气(NIV)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生存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HIV辅助治疗的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187例,按照其生存结局分为存活组(S组)和死亡组(N组)。比较2组患者年龄、接受无创机械通气前、通气后1 h和4~6 h血气分析(pH值和PaCO2),评价NIV在AECOPD呼吸衰竭患者治疗过程中影响患者生存率的相关因素。结果 S组和N组患者年龄中位数(Median)分别为68岁和73岁(P<0.05);S组患者通气前、通气后1 h血气分析pH值均高于N组,PaCO2低于N组(P<0.05);S组机械通气1 h后血pH升高的患者比例高于N组。结论在接受NIV治疗的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中,年龄较小、通气前血pH值较高、PaCO2较低以及通气后1 h血pH值升高者的存活几率更高。  相似文献   

10.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6):862-864
<正>1机械通气及其相关并发症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最早在16世纪时由Vesalius最先提出,并用以治疗急性呼吸衰竭。在20世纪,MV其应用得到很大发展,并于1951年首次在手术室中使用。Bjorn Ibsen又提出将正压通气应用于脊髓灰质炎患者,可显著提高其生存率,将正压通气在全球范围内用于治疗急性呼吸衰竭~([1])。MV所提供的包括维持机体与外环境间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使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及积极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2年12月确诊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68例,治疗组35例,对照组33例,两组均给予抗感染、解痉平喘等综合治疗,对照组给予低流量鼻导管吸氧,治疗组给予无创正压通气,观察患者血气指标的变化及气管插管率、病死率。结果经无创正压通气治疗48h后血气指标: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出现气胸,2例出现下肢水肿加重、腹胀;4例病情加重改为有创机械通气,插管率11.4%(4/35),3例患者治疗无效死亡,病死率11.4%(4/35)。结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AE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能改善患者通气,纠正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疗效显著,降低了插管率、病死率,值得发病早期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急性发作合并重度Ⅱ型呼吸衰竭的价值.方法:将30例COPD急性发作伴有重度呼吸衰竭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A组)予常规化痰、抗感染、平喘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有创机械通气.观察组(B组)予常规化痰、抗感染、平喘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A组13例好转出院,2例死亡,并发呼吸机相关肺炎3例;B组12例好转出院,5例失败后行有创机械通气,其中3例死亡,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结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急性加重合并重度Ⅱ型呼吸衰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并减少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使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治疗轻、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期并II型呼吸衰竭,间歇性使用的次数及时间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对9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轻、中度急性发作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3组,采用常规治疗同时,均使用Bipap呼吸机通气,I组1次/天,4小时/次;II组2次/天,2小时/次;III组4次/天,1小时/次。治疗3天后,比较3组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呼吸频率及心率变化情况。结果:II组较其它两组PO2、PCO2及呼吸频率改善较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短期间歇使用Bipap治疗轻、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病并II型呼吸衰竭,以每天使用2次较为适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所致急性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MV)治疗的转归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对30例COPD所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资料分析。评价MV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29例在2-42天内撤机并拔管存活。结论适宜的MV参数调节、良好的呼吸道管理,预防感染和营养支持对尽早撤机非常重要,其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5.
骆文康 《吉林医学》2014,(18):3937-3937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呼吸支持相关预后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68例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患儿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其临床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治疗后,所有68例患儿中共有13例死亡,发生率为19.1%。在pH值、PaO2和PaO2/FiO2等方面,发现治疗1 h后要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研究还发现,死亡组患儿在低月龄、体重轻、就诊时间延误等方面要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月龄、体重轻以及就诊时间延误等是影响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患儿的重要因素,临床需要给予足够重视,并通过及时扩张肺血管、对氧合能力、酸中毒等加强控制等一系列治疗,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外科危重患者发生急性呼吸衰竭的病因及死亡危险因素,总结分析临床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 2006-2007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外科重症监护室外科危重住院围术期合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139例,分为死亡组(45例)和生存组(94例),从抗感染治疗、机械辅助通气、液体管理、营养支持方面进行回顾性比较.结果 肺源性疾病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占61.9%.病例来源以普外科(50.4%)和胸外科(29.5%)为主.多脏器功能衰竭(X2=13.469)、脓毒症(X2=18.169)、肺部感染(X2=24.861)与急性呼吸衰竭的预后相关(P值均=0.000).死亡组中无创通气构成比及时间均显著低于生存组(P值均<0.05),生存组每日进量和每日液体净量均显著少于死亡组(P值均<0.05).生存组早期采用肠内营养的构成比显著高于死亡组(P<0.01).结论 外科危重患者急性呼吸衰竭可由全身多种疾病引起,当合并其他疾病时死亡风险进一步增高.应采取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感染、科学的机械通气辅助策略、严格液体管理、早期营养支持等综合方案治疗危重患者急性呼吸衰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无创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小儿重症肺炎并发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0例重症肺炎并发呼吸衰竭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采用无创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对照组35例采用鼻导管吸氧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有效率以及血气改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1.4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后12h后的PO2、SpO2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创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小儿重症肺炎并发呼吸衰竭具有十分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评价无创机械通气在急性左心衰并I型呼吸衰竭中的疗效。方法 将63例急性左心衰并I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成通气组与对照组;通气组为使用无创呼吸机组,对照组为双鼻导管氧疗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无创通气组较对照组 HR, RR有明显改变(P<0.05), PaO2,LVEF(%),pH上有显著变化(P<0.01)。结论 经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后患者 PaO2明显升高。无创机械通气对改善急性左心衰并呼吸衰竭患者的呼吸功能,纠正低氧血症起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的ICU治疗效果。方法取我院2011年1月份到2016年12月份收治的3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两组,15例患者实施常规治疗,设为对照组;15例患者实施ICU治疗,设为实验组。观察患者的治疗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数据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实验组的机械通气治疗时间、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数据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实施ICU治疗,能够使患者呼吸功能得到改善,改善患者胰腺炎症状,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20.
现将我们近2年收治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治疗过程中出现呼吸衰竭经机械通气(MV)抢救28例病人的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