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杉木萌芽林林冠下营造中亚热带常见乡土阔叶树种——细柄阿丁枫与木荷后,形成的杉阔混交林的两年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杉木萌芽林改造成细柄阿丁枫杉木混交林与木荷杉木混交林后,林分水源涵养功能增强,土壤肥力提高,林内小气候得到改善,林分抗御火灾能力增强。杉木林冠下营造乡土阔叶树种是改良杉木林生态环境质量,科学经营杉木低产林的有效生物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
不同自然地带杉木林的生物生产力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不同自然地带杉木林的生物生产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中带(相当于中亚热带)生产力最高,其后依次为南带(相当于南亚热带)和北带(相当于北亚热带)。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中亚热带森林转换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及养分循环的影响,以中亚热带米槠天然林、森林转换后的米槠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为对象,对3种林分的凋落物量、养分归还量和养分利用效率进行4年研究.结果 表明:米槠天然林转换为米槠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后,年凋落物量分别下降29.0%和45.7%,凋落物氮归还量分别下降34.0%和72.7%...  相似文献   

4.
全球变暖引起陆地生态系统和整个生物圈一系列生态问题,未来全球平均气温的持续增加将使这些问题进一步加剧。目前增温、氮沉降和森林更新方式对中亚热带土壤氮磷等养分的影响已有部分研究,但增温对亚热带森林的氮磷耦合作用的影响仍然未知。以中亚热带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e)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埋设电缆以加热土壤增温实验(增温幅度(5±0.5)℃),研究短期增温对土壤含水量、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土壤氮磷养分,以及氮(N)、磷(P)耦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期增温对全氮、全磷无显著影响;增温第1年显著提高了有效氮、铵态氮(NH_4~+)和有效磷的含量,显著降低了MBN含量。增温第2年,土壤中有效磷、NH_4~+和MBP含量显著下降;短期增温虽然对土壤全N/P,有效N/P的影响不显著,但是增温使铵态氮/硝态亚硝态氮(NH_4~+/(NO_3~-+NO_2~-))显著降低;此外,增温显著降低了MBN/MBP,缓解了微生物对磷的限制。相关性分析表明,耦合作用不仅受N和P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也受土壤温度、水分含量等其他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短期增温并未对中亚热带杉木人工幼林土壤氮磷耦合作用产生显著影响,但增温后降低了有效氮、有效磷的含量。因此,在未来全球变暖背景下,研究结果为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的健康发展和科学管理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调查了中亚热带会同林区毗邻的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一代杉木纯林和二代杉木纯林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结果表明,采伐天然林,接着栽植杉木人工林后,土壤动物的多度和多样性均出现明显下降,而土壤动物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却没有明显差别.杉木连栽对土壤动物的多度、多样性、生物量影响甚少,特别是杉木一、二代土壤动物的生产力接近相等.此项研究结果支持植被是影响土壤动物演替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暗示杉木长期连作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秦岭种子植物区系中的热带地理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对秦岭种子植物区系中的热带地理成分进行了研究,本区的热带地理成分共包括泛热带成分,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成分,旧世界热带成分,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成分,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成分及热带亚洲成份等6种类型,共283属,648种,属数和种数分别占秦岭种子植物总属数及总种数的30.27%,18.80%,它们是秦岭植物区系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各类地理成分中,秦岭植物区系与泛热带成分联系最为密切,从热带地理成分的类型,分布以及在秦岭植被组成中的作用来分析,本区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热带区系成分仅处于从属地位,多分布于低海拔地段或秦岭南坡,但本区植物区系的起源则带有强烈的热带渊源,而各类热带成分内部均有一定数量的属或分布至亚热带,或分布到北温带,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秦植物区系的过渡性特点。  相似文献   

7.
曾晴  雷光春 《生物多样性》2021,29(3):319-330
南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位于南岭山脉与雪峰山脉交汇地带,是我国东部湿润半湿润生态大区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交汇区,同时是中国第二级阶梯云贵高原向第三级阶梯江南丘陵的过渡带,也是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中"南方丘陵山地带"的典型代表,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植物区系上属于华中、华南、华东、西南四大区系交叉"十字路口",境内有南岭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中亚热带低海拔常绿阔叶林,"东南亚第一近城绿色长廊"两江峡谷,以及我国中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中山泥炭藓沼泽湿地。  相似文献   

8.
 通过福建省中亚热带杉木观光木混交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 and Tsoongiodendron odorum mixed forest)和杉木纯林(Pure C. lanceolata forest)凋落物的分解和养分释放动态试验研究表明,凋落物各组分分解过程中干物质损失速率随时间而减小,分解1年时以观光木叶的干重损失最大。各组分分解过程中N、P元素浓度增加而K和C元素浓度下降。混交林中各组分的养分释放速率大小为观光木叶>混合样品(等重量的观光木叶和杉木叶混合)>杉木叶>杉木  相似文献   

9.
秦岭蕨类植物区系特征及地理分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论述了秦岭蕨类植物水平分布与这一地区森林分布格局是一致的,垂直分布以太白山分为4个带谱,其中以海拔800—2600米带谱内的,蕨类属种最多,约占秦岭总种数的32%。在秦岭77属中,属于热带、亚热带的属有36属,约占秦岭总属数的46.9%,其中有17个属每属仅有1种,其余每属有2—3种,均分布于秦岭南坡,这说明秦岭南坡是热带、亚热带蕨类植物分布的北缘。通过秦岭蕨类植物地理成分分析,说明秦岭蕨类植物属于喜马拉雅、中国西南到日本的蕨类植物区系,以耳蕨与鳞毛蕨为特色,称谓“耳蕨—鳞毛蕨区系”。  相似文献   

10.
魅力车八岭     
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7545公顷,这片位于南亚热带北界、中亚热带南缘的常绿阔叶林,是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的地带,是南岭南缘保存较为完整、面积较大、分布较集中、原生性较强的具有代表性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  相似文献   

11.
几种豆科树木结瘤固氮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通过野外调查和盆栽试验,探讨了几种豆科树种的结瘤固氮特征,土壤条件的影响和植株生长。木豆、山毛豆、刺槐在南亚热带褐红土种植,山合欢、刺槐在中亚热带紫色土种植,对绿化荒山荒地、改良土壤和促进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梅花山,国家A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闽西龙岩、上杭、连城三县(市)交界的毗连地带,位于东经116°45′—116°57′,北纬25°16′—18′,总面积17461.3公顷。境内奇峰耸峙,林木葱笼,到处古木参天,遮天蔽日,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生态比较完整,森林类型界于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属森林生态型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13.
太阳总辐射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碳交换的重要因子.为认识辐射变化对杉木人工林碳交换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开路式涡度相关系统和气象梯度观测系统测得的CO2通量和气象因子长期定位监测数据,用晴空指数(kt)表示太阳辐射情况,分析了kt对中亚热带杉木人工林生长季(4-10月)净C02交换(NEE)的影响.结果 表明:晴天时的太阳总辐...  相似文献   

14.
秦岭森林锈菌区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83~1995年,作者在秦岭地区采集了以树木锈菌为主的森林植物锈菌30属90余种。对这些锈菌的生态和生物地理分析表明:秦岭锈菌以温带型占明显优势(65%),且多分布于海拔1300~2800m的中山针阔叶林带中。该地区锈菌区系的地理成分以东亚成分为主,尤以中国-日本成分为主;欧亚-北美成分和旧世界温带成分在秦岭占有相当比例(约30%)。古热带成分等其它地理成分的锈菌也汇集于此。秦岭地区锈菌区系起源古老。  相似文献   

15.
以中亚热带米槠常绿阔叶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定位观测了穿透雨和树干径流中可溶性有机质(DOM)浓度的变化,分析了DOM腐殖化程度和芳香性特征.结果表明: 研究区米槠次生林穿透雨可溶性有机碳(DOC)浓度的变化幅度明显高于杉木人工林,且前者DOC浓度显著高于后者,相比大气降水DOC浓度,分别增加了7.2和3.2倍.杉木人工林树干径流DOC浓度约为米槠次生林的2.5倍,且两种林分树干径流DOC浓度均呈现旱季高于雨季的趋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米槠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树干径流DOC浓度均与其相应的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米槠次生林穿透雨DOM腐殖化程度和芳香性均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相反,杉木人工林树干径流DOM腐殖化程度和芳香性均显著高于米槠次生林.说明米槠次生林穿透雨中DOM结构较复杂且具有较多的芳香族化合物,而杉木人工林树干径流中DOM结构复杂于米槠次生林.米槠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穿透雨和树干径流的DOM数量和质量具有明显差异,对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用样方调查法对广东省和平县黄石坳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植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具有8种植被型,地带性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优势科为壳斗科(Fagaceae)、樟科(Lauraceae)和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等,主要优势种为黧蒴(Castanopsis fiss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木荷(Schima superba)、广东琼楠(Beilschmiedia fordii)、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和铁椆(Cyclobalanopsis glauca)等。植被优势科、属的地理成分较复杂,以泛热带、热带亚洲和北温带分布型等占优势,体现了中亚热带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在野外条件下设置对照(CT)、土壤增温(W,+5℃)、隔离降雨(P,隔离50%降雨量)以及增温与隔离降雨协同作用(WP) 4种处理,研究增温与隔离降雨及其交互作用对中亚热带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温和隔离降雨及其交互作用显著影响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量。W和WP处理显著提高地上、地下和总生物量,其中W处理地上、地下和总生物量增加比例均高于WP处理;隔离降雨导致地下部分生物量显著减少;增温、隔离降雨及其交互作用均导致林下植被根冠比值下降。土壤温度升高是导致植被地上、地下和总生物量以及根冠比值变化的根本原因,而土壤溶液中可溶性碳氮及矿质元素浓度的变化可能是导致植被地上、地下和总生物量变化的直接原因。其中,Al~(3+)、Fe~(3+)、Ca~(2+)浓度的降低可能是导致增温后杉木林林下植被地上、地下和总生物量显著增加的原因; Al~(3+)、Na~+浓度的增加可能是导致隔离降雨后林下植被地下部分生物量下降的原因。本研究从土壤溶液养分组成变化的角度,探讨增温、隔离降雨及其交互作用对中亚热带杉木幼林林下植被生物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与森林经营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亚热带典型人工林土壤质量演变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中亚热带不同发育阶段的杉木(Cuninghamia lanceolgta)和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人工林以及对照次生常绿阔叶林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和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不同森林类型来看,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表现为次生林高于杉木和湿地松林,且杉木随着林龄增加而增加,湿地松随林龄增加而降低,但土壤全磷相对前二者变化较平缓;土壤速效态养分总体也表现为次生林高于杉木和湿地松林,但10年生和20年生杉木林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低于30年生杉木林的土壤,而湿地松林土壤则相反;另外,从生态环境角度探讨了肥力指标演变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提出适当延长杉木人工林轮伐期和缩短湿地松人工林轮伐期对土壤肥力和有机碳库功能保持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秦岭森林锈菌区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83~1995年,作者在秦岭地区采集了树木锈菌为主的森林植保物锈菌30属90余种。对这些锈菌的生态和生物地理分析证明,秦岭锈菌以温带型占明显优势(65%),且多分布于海拔1300~2800m的中山针阔叶林带中,该地区锈菌区系的地理成分以东亚成分为主,尤以中国-日本成分为主,欧亚-北美成分和旧世界温带成分在秦岭占有相当比例(约30%)古热带成分等其它地理分布的锈菌也汇集于此,秦岭地区在锈菌区系  相似文献   

20.
槲鸫Turdus viscivorus国外分布于中亚、西亚、欧洲、印度、俄罗斯等地,国内仅分布在新疆西北部,系新疆亚种T.v.bonapartei。槲鸫种群数量稀少,国内尚未见繁殖报道。2009~2010年作者在新疆农业大学校园内对槲鸫的繁殖生态及雏鸟生长发育进行了研究。发现3月底至5月校园内槲鸫数量增多,前期多单独活动,4月底已有槲鸫配对,活动于校园内的草坪、树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